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5岁第一次当全国人大代表到现在,全国唯一一位连续当选一至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山西省长治市人大副主任、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申纪兰被誉为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见证人”。今年已经78岁的这位全国著名劳模用多半生的时间见证了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并一直情系“三农”。在很多场合,她不仅一直十分关注“三农”,而且成了很多代表、委员请教的“老师”。
我至今还是农民 我不能不关注“三农”
梳着整齐的短头,穿一身藏青色衣服和一双黑布鞋,上面沾了些许泥土的申纪兰,站在记者面前仍然是那么朴素。这位手上布满老茧、脸上皱纹纵横的老人,曾被几代中国领导人接见过,还到过丹麦、前苏联、波兰、德国、朝鲜、越南等不少国家。但无论什么时候,被人们尊称为“申大姐”的她都是开心地笑着说话,让人感到是那么慈祥和亲切。提起“三农”,她似乎永远有说不完的话。
20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申纪兰不仅带领西沟人创造了与自然斗争的生产奇迹,还把艰苦朴素的“西沟精神”奉献给社会。从此,作为一名基层农民代表,申纪兰连续当选一至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尽管参加了十届全国人代会,但申纪兰在北京却没好好逛过一次街。“每次都带着乡亲们的建议、意见来,我要整理成厚厚的议案,不好好整理对不起大家的信任和嘱托啊!”她说,平日里总有来自各地的许多百姓上门找她或给她写信,无论什么情况,她都认真记录下来,带到会上来。
“您还在西沟住么?听说您有多次机会进城生活?你为什么不搬到城里住啊?”不少人不解地问。“现在我的户口还在西沟,至今还是农民。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有三次机会进城,我说还是不走好,怎能把困难留给群众!有记者采访我,问我后不后悔。我说有那么多的烈士这国家流血、牺牲,我又有什么后悔的呢!”申纪兰说,“作为人大代表,我是人民一票一票选出来的,西沟没富起来,我不能走。”
今天,年逾古稀的申纪兰和党总支一班人一起,带领西沟人闯市场,办企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西沟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1.2亿元,实现利税1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66元,是平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村。“但作为人民代表,我不能眼睛只盯着西沟。平顺、山西乃至全国都还有不少‘三农’问题需要我们关注,需要我们鼓与呼,我不能忘了自己的责任!”申纪兰这样解释自己多半生的时间一直情系“三农”的原因。
被誉为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见证人
“第一次,我是骑着毛驴从村里出发的,梳着两条大辫子,穿着连夜缝制的一身蓝色卡其布新衣。”申纪兰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脸上洋溢着幸福。50多年前,申纪兰是山西贫困山区的一位农民劳模。1954年9月,她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先骑着毛驴赶到长治市,然后转乘卡车、火车,来到中南海的怀仁堂。
第一次参加全国人代会的申纪兰还只是个“什么都不敢说,什么都觉得新鲜”的农村姑娘,并且不认识字。“那一届人大代表共有1200多名,女代表较少,只有147名,再说我又不认识字,坐在那里开会激动得心里像打小鼓。不过还好,那时候还有文化人给‘翻译’,念一念,我们认真领会,当时去开会的文盲太多,农民大部分不识字。”
申纪兰至今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在这次会议上,代表们讨论了宪法、第一个五年计划等许多国家大事,选举和决定了国家领导人。我投了毛主席一票!人代会一结束,中国就掀起了建设的高潮,这里建工厂、那里修铁路,国家一年一个大变化,很快汽车造出来了,从西沟村到长治市也修了公路,再也不用骑着毛驴去开会了。”
1959年初,二届全国人大开会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地点从中南海的怀仁堂迁到了人民大会堂。此后每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都在此召开,这个“中国第一堂”成为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所在地。申纪兰记得第一次进人民大会堂开会时自己被大会堂的恢宏震慑住了。
1978年,49岁的申纪兰第五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从这时起,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从最初的激动、不安到如今的从容自信,申纪兰在半个世纪的时间认真履行着人民代表的职责。50多年来,她担任过两届议案审查委员会的委员,已记不清自己提过多少个建议和议案,“反正每次来北京开会,我都会提不少”。
当年,大字不识的申纪兰在签名时只能按手印。而现在,她不但能通读报纸,而且每次在人代会上提的议案都能引起关注,还曾当面向总理提建议,履行职责的水平在学习中不断提高。
被誉为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见证人”,申纪兰感到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压力。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参加过历次人大的申纪兰最能体会到其中的变化。她说,当了大半辈子全国人大代表,觉得人大的变化真大,发展很快——和第一次参加大会相比,以后历次大会会期短了,需要审议的事项越来越多,可说的话题越来越多,代表们的文化程度和参政水平越来越高。
我还要呼吁更多人一起关注“三农”
今年全国两会上,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后,申纪兰一点也没觉得累,相反,她长时间地处于兴奋中。一周之后再次说起,她还是那么兴奋:“温总理说得太好了,特别是说农村的问题,我们农民没想到的总理都想到了。”
申纪兰赢得了很多人的敬重,也赢得了不少代表、委员的敬意,被深情地尊称为“咱们的申大姐”。每年开全国两会,都有很多人来看望她,向她请教。尤其是这几年,随着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一辈子在农村生活、工作的申纪兰成了很多代表、委员请教的“老师”。尤其是山西代表团的大多数代表每次考虑“三农”问题时,都要向同团的申纪兰讨教。
申纪兰也很乐于当“老师”,并且努力当好。她告诉记者“我今天提了好几个建议和议案,大都是为农业、农村和农民呼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乡村干部素质、重视农村环境保护……需要我们关注的‘三农’问题太多了!我一个人能力有限,还要呼吁更多的人和我一起关注‘三农’。大家找我商量是对我的信任,既然他们把我当老师,我就一定要努力当好这个老师!”
有人问申纪兰,能连续十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靠的是什么?她回答:“靠的是说老实话。要不是人民信任我,要不是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这个普通农民怎么能当这么多届人大代表?我的人生经历充分证明:民主确实是个好东西。”
五十余载人大代表的生涯使申纪兰感慨颇多。她说,每一位代表都是成千上万群众选出来的,全国人大代表更应该廉洁、爱民,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为国家发展出力。“我希望国家一年比一年好,也相信一代人会比一代人更优秀。年纪大的代表经验丰富,年轻代表也有自己的优势,当代表就要心系群众,真正发挥好代表的作用。我这辈子不会忘了农民,今后会更加努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我至今还是农民 我不能不关注“三农”
梳着整齐的短头,穿一身藏青色衣服和一双黑布鞋,上面沾了些许泥土的申纪兰,站在记者面前仍然是那么朴素。这位手上布满老茧、脸上皱纹纵横的老人,曾被几代中国领导人接见过,还到过丹麦、前苏联、波兰、德国、朝鲜、越南等不少国家。但无论什么时候,被人们尊称为“申大姐”的她都是开心地笑着说话,让人感到是那么慈祥和亲切。提起“三农”,她似乎永远有说不完的话。
20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申纪兰不仅带领西沟人创造了与自然斗争的生产奇迹,还把艰苦朴素的“西沟精神”奉献给社会。从此,作为一名基层农民代表,申纪兰连续当选一至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尽管参加了十届全国人代会,但申纪兰在北京却没好好逛过一次街。“每次都带着乡亲们的建议、意见来,我要整理成厚厚的议案,不好好整理对不起大家的信任和嘱托啊!”她说,平日里总有来自各地的许多百姓上门找她或给她写信,无论什么情况,她都认真记录下来,带到会上来。
“您还在西沟住么?听说您有多次机会进城生活?你为什么不搬到城里住啊?”不少人不解地问。“现在我的户口还在西沟,至今还是农民。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有三次机会进城,我说还是不走好,怎能把困难留给群众!有记者采访我,问我后不后悔。我说有那么多的烈士这国家流血、牺牲,我又有什么后悔的呢!”申纪兰说,“作为人大代表,我是人民一票一票选出来的,西沟没富起来,我不能走。”
今天,年逾古稀的申纪兰和党总支一班人一起,带领西沟人闯市场,办企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西沟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1.2亿元,实现利税1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66元,是平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村。“但作为人民代表,我不能眼睛只盯着西沟。平顺、山西乃至全国都还有不少‘三农’问题需要我们关注,需要我们鼓与呼,我不能忘了自己的责任!”申纪兰这样解释自己多半生的时间一直情系“三农”的原因。
被誉为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见证人
“第一次,我是骑着毛驴从村里出发的,梳着两条大辫子,穿着连夜缝制的一身蓝色卡其布新衣。”申纪兰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脸上洋溢着幸福。50多年前,申纪兰是山西贫困山区的一位农民劳模。1954年9月,她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先骑着毛驴赶到长治市,然后转乘卡车、火车,来到中南海的怀仁堂。
第一次参加全国人代会的申纪兰还只是个“什么都不敢说,什么都觉得新鲜”的农村姑娘,并且不认识字。“那一届人大代表共有1200多名,女代表较少,只有147名,再说我又不认识字,坐在那里开会激动得心里像打小鼓。不过还好,那时候还有文化人给‘翻译’,念一念,我们认真领会,当时去开会的文盲太多,农民大部分不识字。”
申纪兰至今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在这次会议上,代表们讨论了宪法、第一个五年计划等许多国家大事,选举和决定了国家领导人。我投了毛主席一票!人代会一结束,中国就掀起了建设的高潮,这里建工厂、那里修铁路,国家一年一个大变化,很快汽车造出来了,从西沟村到长治市也修了公路,再也不用骑着毛驴去开会了。”
1959年初,二届全国人大开会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地点从中南海的怀仁堂迁到了人民大会堂。此后每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都在此召开,这个“中国第一堂”成为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所在地。申纪兰记得第一次进人民大会堂开会时自己被大会堂的恢宏震慑住了。
1978年,49岁的申纪兰第五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从这时起,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从最初的激动、不安到如今的从容自信,申纪兰在半个世纪的时间认真履行着人民代表的职责。50多年来,她担任过两届议案审查委员会的委员,已记不清自己提过多少个建议和议案,“反正每次来北京开会,我都会提不少”。
当年,大字不识的申纪兰在签名时只能按手印。而现在,她不但能通读报纸,而且每次在人代会上提的议案都能引起关注,还曾当面向总理提建议,履行职责的水平在学习中不断提高。
被誉为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见证人”,申纪兰感到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压力。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参加过历次人大的申纪兰最能体会到其中的变化。她说,当了大半辈子全国人大代表,觉得人大的变化真大,发展很快——和第一次参加大会相比,以后历次大会会期短了,需要审议的事项越来越多,可说的话题越来越多,代表们的文化程度和参政水平越来越高。
我还要呼吁更多人一起关注“三农”
今年全国两会上,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后,申纪兰一点也没觉得累,相反,她长时间地处于兴奋中。一周之后再次说起,她还是那么兴奋:“温总理说得太好了,特别是说农村的问题,我们农民没想到的总理都想到了。”
申纪兰赢得了很多人的敬重,也赢得了不少代表、委员的敬意,被深情地尊称为“咱们的申大姐”。每年开全国两会,都有很多人来看望她,向她请教。尤其是这几年,随着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一辈子在农村生活、工作的申纪兰成了很多代表、委员请教的“老师”。尤其是山西代表团的大多数代表每次考虑“三农”问题时,都要向同团的申纪兰讨教。
申纪兰也很乐于当“老师”,并且努力当好。她告诉记者“我今天提了好几个建议和议案,大都是为农业、农村和农民呼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乡村干部素质、重视农村环境保护……需要我们关注的‘三农’问题太多了!我一个人能力有限,还要呼吁更多的人和我一起关注‘三农’。大家找我商量是对我的信任,既然他们把我当老师,我就一定要努力当好这个老师!”
有人问申纪兰,能连续十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靠的是什么?她回答:“靠的是说老实话。要不是人民信任我,要不是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这个普通农民怎么能当这么多届人大代表?我的人生经历充分证明:民主确实是个好东西。”
五十余载人大代表的生涯使申纪兰感慨颇多。她说,每一位代表都是成千上万群众选出来的,全国人大代表更应该廉洁、爱民,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为国家发展出力。“我希望国家一年比一年好,也相信一代人会比一代人更优秀。年纪大的代表经验丰富,年轻代表也有自己的优势,当代表就要心系群众,真正发挥好代表的作用。我这辈子不会忘了农民,今后会更加努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