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培智学校数学课堂中的体现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sun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一个在先进社会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一个全民性的话题。弱智儿童教育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弱智儿童的智力和情感有缺陷。所以,对弱智儿童进行素质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素质教育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思想道德的教育;一是能力的培养。
  
  一、思想道德教育是弱智儿童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正面教育,榜样激励。
  智力落后儿童由于智力的缺陷及缺乏生活经验和判断能力。往往很难形成正确的是非标准和道德观念,教师可根据弱智儿童模仿欲强这个特点对他们进行榜样教育。
  1、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要时时刻刻注重形象,以身作则,在数学课堂中,教师的一切行为举止都是榜样:板书的书写、言行举止、卫生习惯等都会影响到每个学生。
  2、学生群体中的榜样。在数学课中要树立“榜样”引导其他学生学习效仿,从而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培智学校生活数学中体现的是“医教结合”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认知数学知识,更体现的是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整齐划一排列的小棒、有序的图形,往往体现的是一种有序的秩序。
  (二)情感培育,补偿缺陷。
  智力落后儿童很任性,看问题很偏激。为了让这些带病的蓓蕾开出灿烂的花朵,让残疾儿童的心灵充满阳光,教师要在态度上慈爱、关心、谅解;在生活上爱护、体贴、照顾智力落后儿童。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性,因为他们几乎没有共性,要摸透他们的“心”,采取个别化教育,因人而异的帮助、教育他们。
  (三)规范行为,培养习惯
  习惯是完成某种行为或动作的需要。一种行为经过训练,可以成为一个人的需要,发展成为习惯。智力落后儿童由于智力的缺陷,很难形成正确的是非标准和道德观念,因而,我们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养成教育要注意从小抓起,从他们的一言一行抓起,从基本的文明言行开始灌输与训练。在数学课堂中也要加强养成教育,教育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有序的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等等。
  
  二、能力的培养是宗旨
  
  (一)生存能力的培养是弱智儿童素质教育的重点。
  人活着的基本条件就是要有生存能力,所谓生存能力就是不但要有生活自理能力,而且要有社会交往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1、让智力落后儿童学会生活自理能力。智力落后儿童要从小树立起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识,从小事做起。在数学课堂中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有几种学习工具,会区分自己的和别人的有什么不同,自己的位置在哪里,书包中有几本书等等是最基本的能力培养的体现。
  2、让智力落后儿童学会社会交往能力。首先布置一些需要学生们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们体会合作的乐趣及力量。其次,利用口语交际这个内容来设计一些日常生活的场景,使他们对社会的各种分工及种类的人进行了解及处理之间的关系。例如:生活数学中有去超市购物的课程,智障学生要懂得去超市想买什么,买多少,自己带了多少钱等等。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弱智儿童能力培养的途径。
  创新能力是开发创造力的能力,而目前特殊教育最缺的也是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开发创造力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1、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智力落后儿童创新的基础。智力落后儿童教学中是否有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对培养智力落后儿童的创新能力显的尤为重要。首先,要消除智力落后儿童对创新的“神秘感”和“自卑感”,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教师可以在讲解和示范时故意讲错、写错某些地方,看谁能发现,就表扬谁,从而燃起他们心中自信的火花。其次,当智力落后儿童在探索与创新过程中碰到困难时,教师要积极地帮助他们,及时鼓励他们不要惧怕挫折和失败,有意识地培养其坚强、积极的创新精神。
  2、实施分组教学——智力落后儿童创新的途径。
  重度学生:
  (1)初步培养愿意分组自己见解的心理。
  (2)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习接触实物,发现一些比较容易的知识。
  中度学生:
  (1)在教师的鼓励下愿意接受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2)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习一些知识的延伸。
  轻度学生:
  (1)初步形成敢想、敢说、敢做、敢论的精神,初步具有创新的愿望。
  (2)初步学习一些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问题。
  总之,对智力落后儿童实行素质教育,要体现在多个学科中,而且要时时体现。我们广大教师在为学生设计素质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实践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需求出发,内容面广,技巧性强而又容易掌握人手。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教学环境中成长,一定会有非同凡响的变化与进步,一定能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和人们教育观念的更新,尽快转变学困生的学习现状已是所有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也不例外。要想使学困生得到有效转变,首先要探究其形成原因,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的转化效果。我是一名中学数学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也总结出一些经验,期待与同行交流。下面是我多年数学教学中关于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的总结。
科学学习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小学科学在学习方式上应该充分体现这一特点。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
以文献资料法,对目前我国蹦床运动项目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基础训练应作为少年儿童运动员训练的核心,并提出在少儿蹦床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以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