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支撑系统,其关键在于能否在课堂教学层面发挥作用。因为课程资源只有进入课堂,有助于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才能体现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因此说,赖以支撑教学活动的各种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愈显重要,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
一、教材是课堂教学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教材是课堂教学教与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是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教学资源。在教材的开发与使用方面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教材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不论是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把教材奉为《圣经》而耳提面命,唯命是从,要有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的胆识和勇气。出自《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有这样一个情节:蚌夹住了鹬的长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渴死你!”蚌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饿死你!”它们互不相让,最后一同被渔翁捉去了。学生问:“蚌一直用壳夹住鹬的长嘴,它又怎么能说话呢·”在此,传统文化经典、教材得到学生的质疑和挑战。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的那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2.教材是“范例”,是师生交流与沟通的话题
叶圣陶先生讲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记得有位教师也讲道:“单靠教材学好语文很难。”可见,教材并不是学习内容的全部,并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教学内容既要源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典型范例深刻领悟,要通过“范例”所提供的“话题”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储备,充分利用各种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丰富、拓展“话题”的内容,并引发学生向更宽泛的学习领域延伸,激发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春天》一课,是一首歌词,并配以树、花、小溪这样的画面,可以说这是“窄化”的春天,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教师一句“谁能从生活中的其他途径找到春天”。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大门打开了,从人们衣着的变化、时令蔬菜水果、乃至流行病等多个角度去“活化”了春天。如果再进一步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去探寻,他们对春天的感知将会更加深刻。
3.主动地对教材进行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的编写有一定周期性,相对于社会生活和科技的发展又有一定的滞后性,统一的内容相对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学校、班级又有一定的差异性。照本宣科显然是不行的,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动乃至增删。室外雪花飘飘,教师可以将描写雪景的课文调至今天来讲;课文内容为了解北京的名胜古迹,可是学生从没去过北京城,可以改为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科技又有新发展,考古又有新发现,教师可以对原有内容进行删除,并增加新内容。
二、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中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鲜活的、创生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摒弃“走教案”或用教案“框”学生的现象,打破课前预设性教学设计统治课堂教学的局面,坚持计划性与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有机结合,教师尤其要耳聪目明,善于倾听和观察,善于发现、挖掘和提升,发挥那些稍纵即逝的生成性教学资源的重要作用,让课堂教学充满灵性和激情,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1.从教师层面看
一是处理好突发事件。课前,教师想得再周全,策划得再周密,也总有始料不及的事件不断发生,这是十分正常和必然的。面对窘态和僵局,是手足无措,还是凭借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教学机智沉着应对,显然是后者。
某教师讲《雨》一课时,正想用电脑演示小雨漂洒的画面,忽然外面下起小雨,学生不由自主把目光转向室外。此时,教师放弃原有的教学计划,干脆让学生走出教室,尽情去享受、体验雨淋的滋味,去品雨、赏雨,然后回到教室说雨、论雨,课堂上弥散着欢乐、畅快的气氛。
二是正视自身的错误和不足。“师不必贤于弟子”,由于自身的失误或准备知识的不足等种种原因,课堂上教师出现错误或让学生问得语塞是在所难免的,此时,教师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还是搪塞、遮掩·显然都是不对的。应该正视现实,教师不但要有承认错误和自身不足的勇气,更要有引导学生挖掘错误原因避免错误再次产生的探索。字写错了,可以让学生说说怎样改;自身不了解的知识,可以让大家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大家都不知道,可以引导学生课下通过各种途径,采取不同的方式共同去解决。
2.从学生层面看
一是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面对万花筒般的世界,遐想翩翩、异想天开、标新立异是儿童的天性,同时,这也是儿童的权利。想象是创造力的翅膀,是扼杀还是鼓励·当然是后者。教师让学生填空:雪化了,变成了 。标准答案是“水”,一个同学填了“春天”,教师判为错,认为这学生跳着走路,简直莫名其妙。孰不知,这种跳跃性思维想象出的画面是多么富有诗意。也许,今天教师“枪毙”了几个自认为有悖常理、不可思议的句子,明天社会就可能失去几个极富表现力、创造力的诗人。
二是善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面对错误是回避或训斥,还是宽容善待,把错误当作一个不可多得的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不言自明。因为个体的错误之中可能孕育着共性的东西,也往往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加以剖析和开掘,寻根问源以解之,每每会有意想不到的十分有价值的收获。
某教师上语文观摩课,学习《惊弓之鸟》,课文最后更羸说了四句话,可有个学生偏坚持说有五句话,且不愿坐下。教师为保护他的自尊心,并了解他错数句子的原因,于是让他请四个同学读课文,每人一句,他本人读第五句,结果可想而知。片刻,这个同学惊喜地说:“我知道错哪里了,我把分号当成句号了!”他很体面地坐下,并赢得了一片掌声。这一过程,尤其是最后的掌声,不是很耐人寻味吗·
三是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某教师讲《雨》一课,让学生做一下小雨落下时的动作,多数学生双臂上下挥动表现小雨洒落的景象,可有两三个学生不断地蹦跃,教师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事后专家问这几个学生为会么这样做,答曰:“我表现的是小雨落地后溅起来的景象。”这种切身体验独特而有见地,独辟蹊径,怎么就不能得到认同呢·
三、教师和学生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教师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人格魅力等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丰厚的教学资源。教师饱学诗书,出口成章,学生沉迷于读书,出口能诵;教师笔走龙蛇,学生龙飞凤舞,这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染和浸润,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生的特长、生活经历、学习经验、优点等同样是一种教学资源。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张扬创造机会和条件。
此外,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与合作、交融与碰撞中,往往会不断生成出新的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为师生所共享。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独具慧眼敏锐地去洞察,及时地去抓取,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俯拾即是。因此,教师必须要有课程资源意识,尤其是要有开发和利用好课上的教学资源的意识。当然,教师还必须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突破教室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教师是唯一的知识传承者、教材是唯一的学习资源的旧有课程资源观,使课程资源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计划性走向生成性、由静态守成走向动态发展,让课程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自我。
一、教材是课堂教学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教材是课堂教学教与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是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教学资源。在教材的开发与使用方面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教材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不论是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把教材奉为《圣经》而耳提面命,唯命是从,要有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的胆识和勇气。出自《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有这样一个情节:蚌夹住了鹬的长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渴死你!”蚌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饿死你!”它们互不相让,最后一同被渔翁捉去了。学生问:“蚌一直用壳夹住鹬的长嘴,它又怎么能说话呢·”在此,传统文化经典、教材得到学生的质疑和挑战。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的那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2.教材是“范例”,是师生交流与沟通的话题
叶圣陶先生讲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记得有位教师也讲道:“单靠教材学好语文很难。”可见,教材并不是学习内容的全部,并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教学内容既要源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典型范例深刻领悟,要通过“范例”所提供的“话题”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储备,充分利用各种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丰富、拓展“话题”的内容,并引发学生向更宽泛的学习领域延伸,激发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春天》一课,是一首歌词,并配以树、花、小溪这样的画面,可以说这是“窄化”的春天,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教师一句“谁能从生活中的其他途径找到春天”。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大门打开了,从人们衣着的变化、时令蔬菜水果、乃至流行病等多个角度去“活化”了春天。如果再进一步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去探寻,他们对春天的感知将会更加深刻。
3.主动地对教材进行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的编写有一定周期性,相对于社会生活和科技的发展又有一定的滞后性,统一的内容相对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学校、班级又有一定的差异性。照本宣科显然是不行的,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动乃至增删。室外雪花飘飘,教师可以将描写雪景的课文调至今天来讲;课文内容为了解北京的名胜古迹,可是学生从没去过北京城,可以改为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科技又有新发展,考古又有新发现,教师可以对原有内容进行删除,并增加新内容。
二、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中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鲜活的、创生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摒弃“走教案”或用教案“框”学生的现象,打破课前预设性教学设计统治课堂教学的局面,坚持计划性与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有机结合,教师尤其要耳聪目明,善于倾听和观察,善于发现、挖掘和提升,发挥那些稍纵即逝的生成性教学资源的重要作用,让课堂教学充满灵性和激情,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1.从教师层面看
一是处理好突发事件。课前,教师想得再周全,策划得再周密,也总有始料不及的事件不断发生,这是十分正常和必然的。面对窘态和僵局,是手足无措,还是凭借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教学机智沉着应对,显然是后者。
某教师讲《雨》一课时,正想用电脑演示小雨漂洒的画面,忽然外面下起小雨,学生不由自主把目光转向室外。此时,教师放弃原有的教学计划,干脆让学生走出教室,尽情去享受、体验雨淋的滋味,去品雨、赏雨,然后回到教室说雨、论雨,课堂上弥散着欢乐、畅快的气氛。
二是正视自身的错误和不足。“师不必贤于弟子”,由于自身的失误或准备知识的不足等种种原因,课堂上教师出现错误或让学生问得语塞是在所难免的,此时,教师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还是搪塞、遮掩·显然都是不对的。应该正视现实,教师不但要有承认错误和自身不足的勇气,更要有引导学生挖掘错误原因避免错误再次产生的探索。字写错了,可以让学生说说怎样改;自身不了解的知识,可以让大家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大家都不知道,可以引导学生课下通过各种途径,采取不同的方式共同去解决。
2.从学生层面看
一是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面对万花筒般的世界,遐想翩翩、异想天开、标新立异是儿童的天性,同时,这也是儿童的权利。想象是创造力的翅膀,是扼杀还是鼓励·当然是后者。教师让学生填空:雪化了,变成了 。标准答案是“水”,一个同学填了“春天”,教师判为错,认为这学生跳着走路,简直莫名其妙。孰不知,这种跳跃性思维想象出的画面是多么富有诗意。也许,今天教师“枪毙”了几个自认为有悖常理、不可思议的句子,明天社会就可能失去几个极富表现力、创造力的诗人。
二是善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面对错误是回避或训斥,还是宽容善待,把错误当作一个不可多得的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不言自明。因为个体的错误之中可能孕育着共性的东西,也往往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或关键,加以剖析和开掘,寻根问源以解之,每每会有意想不到的十分有价值的收获。
某教师上语文观摩课,学习《惊弓之鸟》,课文最后更羸说了四句话,可有个学生偏坚持说有五句话,且不愿坐下。教师为保护他的自尊心,并了解他错数句子的原因,于是让他请四个同学读课文,每人一句,他本人读第五句,结果可想而知。片刻,这个同学惊喜地说:“我知道错哪里了,我把分号当成句号了!”他很体面地坐下,并赢得了一片掌声。这一过程,尤其是最后的掌声,不是很耐人寻味吗·
三是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某教师讲《雨》一课,让学生做一下小雨落下时的动作,多数学生双臂上下挥动表现小雨洒落的景象,可有两三个学生不断地蹦跃,教师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事后专家问这几个学生为会么这样做,答曰:“我表现的是小雨落地后溅起来的景象。”这种切身体验独特而有见地,独辟蹊径,怎么就不能得到认同呢·
三、教师和学生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教师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人格魅力等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丰厚的教学资源。教师饱学诗书,出口成章,学生沉迷于读书,出口能诵;教师笔走龙蛇,学生龙飞凤舞,这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染和浸润,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生的特长、生活经历、学习经验、优点等同样是一种教学资源。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张扬创造机会和条件。
此外,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与合作、交融与碰撞中,往往会不断生成出新的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为师生所共享。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独具慧眼敏锐地去洞察,及时地去抓取,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俯拾即是。因此,教师必须要有课程资源意识,尤其是要有开发和利用好课上的教学资源的意识。当然,教师还必须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突破教室是唯一的学习场所、教师是唯一的知识传承者、教材是唯一的学习资源的旧有课程资源观,使课程资源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计划性走向生成性、由静态守成走向动态发展,让课程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