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AMI早期应用辛伐他汀能否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探索其机制。方法:符合标准的AMI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发病6小时以内接受溶栓和常规治疗(如吸氧、止痛、镇静,应用阿司匹林、肝素、硝酸脂类、ACEI等)。治疗组(26例)溶栓后6小时以内予以辛伐他汀20mg/d,睡前服,连服6个月;对照组(26例)仅溶栓不予调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血脂、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的变化。结果:治疗组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脂、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均有明显差异(P<0.05、P<0.01),而对照组上述3项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有3例患者出现轻微恶心、腹泻,停药后再服未再发生。结论:辛伐他汀调脂作用明显,不良反应小,AMI患者早期应用该药可明显减少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辛伐他汀;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事件;血脂;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汀类调脂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临床发现其在降低血脂的同时,也降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探索其机制,本文对26例AMI患者溶栓后早期应用辛伐他汀,观察辛伐他汀对这些患者以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11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AMI患者,共52例,全部患者均符合2001年12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AMI的诊断标准,并具备溶栓的适应症、无禁忌症[1]。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60±8)岁。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血压、血脂水平、心肌梗死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发病6小时以内接受溶栓治疗,予尿激酶150万单位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mL中静脉滴注,30分钟内滴完。同时给予常规治疗,如吸氧、止痛、镇静,应用阿司匹林、肝素、硝酸脂类、ACEI、β受体阻断药等药物。治疗组溶栓后6小时以内予以辛伐他汀20mg/d,睡前服,连服6个月;对照组仅溶栓不予调脂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溶栓后6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梗死后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性猝死、脑卒中)。观察两组患者溶栓前后的血脂变化,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肝、肾功能、血常规的变化,并随访记录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 检验。
2结果
2.1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溶栓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治疗组梗死后心绞痛8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例,总发生率为34.6%。对照组梗死后心绞痛14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2例 、脑卒中2例,总发生率为69.2%。治疗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血脂变化详见表1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治疗组比较,1)*P<0.05,1)**P<0.01
2.3两组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详见表2
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1)**P<0.01
2.4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溶栓前后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检查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治疗组有3例患者出现轻微胃肠功能紊乱,如恶心、腹泻,停药1周后继续服药未再出现。
3讨论
辛伐他汀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药,能显著降低LDL-C、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水平,上调HDL-C水平,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2] 。此外,临床研究发现,辛伐他汀还具有潜在的非调脂作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降低血中LDL-C水平,使通过受损内皮进入斑块的LDL-C减少,缩小脂类核心;同时减少斑块内巨噬细胞、T细胞的数量,使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免疫活性增加,胶原含量增加,有利于斑块稳定;此外,還可增加粥样斑块纤维帽中平滑肌细胞的活性,使纤维帽易于修复,不致变松、变薄,从而增加斑块的稳定性;②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恢复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③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抑制组织因子生成,从而减少血栓形成[3];④降低C-反应蛋白,减轻炎症反应,抑制血栓形成[4]。
本文结果显示治疗组溶栓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甘油三脂、LDL-C、H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相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辛伐他汀具有明显的调脂作用。治疗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提示辛伐他汀具有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的作用。治疗组仅3例患者出现轻微胃肠功能紊乱,停药1周后续服未再出现,提示应用辛伐他汀的安全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辛伐他汀调脂作用明显,不良反应小,AMI患者早期应用该药可明显减少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中国循环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2] 张新超,徐成斌,高岚,等.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人体静脉内皮细胞黏附成子-1表达的影响.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11~114.
[3] 刘蓉,他汀类调脂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应用强化治疗的意义.中华循环杂志,2002,17(1):71~72.
[4] 杨胜利,何秉贤.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3):187~188.
【关键词】辛伐他汀;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事件;血脂;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汀类调脂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临床发现其在降低血脂的同时,也降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探索其机制,本文对26例AMI患者溶栓后早期应用辛伐他汀,观察辛伐他汀对这些患者以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11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AMI患者,共52例,全部患者均符合2001年12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AMI的诊断标准,并具备溶栓的适应症、无禁忌症[1]。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60±8)岁。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血压、血脂水平、心肌梗死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发病6小时以内接受溶栓治疗,予尿激酶150万单位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mL中静脉滴注,30分钟内滴完。同时给予常规治疗,如吸氧、止痛、镇静,应用阿司匹林、肝素、硝酸脂类、ACEI、β受体阻断药等药物。治疗组溶栓后6小时以内予以辛伐他汀20mg/d,睡前服,连服6个月;对照组仅溶栓不予调脂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溶栓后6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梗死后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性猝死、脑卒中)。观察两组患者溶栓前后的血脂变化,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肝、肾功能、血常规的变化,并随访记录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 检验。
2结果
2.1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溶栓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治疗组梗死后心绞痛8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例,总发生率为34.6%。对照组梗死后心绞痛14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2例 、脑卒中2例,总发生率为69.2%。治疗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血脂变化详见表1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治疗组比较,1)*P<0.05,1)**P<0.01
2.3两组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详见表2
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1)**P<0.01
2.4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溶栓前后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检查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治疗组有3例患者出现轻微胃肠功能紊乱,如恶心、腹泻,停药1周后继续服药未再出现。
3讨论
辛伐他汀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药,能显著降低LDL-C、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水平,上调HDL-C水平,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2] 。此外,临床研究发现,辛伐他汀还具有潜在的非调脂作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降低血中LDL-C水平,使通过受损内皮进入斑块的LDL-C减少,缩小脂类核心;同时减少斑块内巨噬细胞、T细胞的数量,使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免疫活性增加,胶原含量增加,有利于斑块稳定;此外,還可增加粥样斑块纤维帽中平滑肌细胞的活性,使纤维帽易于修复,不致变松、变薄,从而增加斑块的稳定性;②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恢复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③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抑制组织因子生成,从而减少血栓形成[3];④降低C-反应蛋白,减轻炎症反应,抑制血栓形成[4]。
本文结果显示治疗组溶栓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甘油三脂、LDL-C、H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相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辛伐他汀具有明显的调脂作用。治疗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提示辛伐他汀具有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的作用。治疗组仅3例患者出现轻微胃肠功能紊乱,停药1周后续服未再出现,提示应用辛伐他汀的安全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辛伐他汀调脂作用明显,不良反应小,AMI患者早期应用该药可明显减少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中国循环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2] 张新超,徐成斌,高岚,等.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人体静脉内皮细胞黏附成子-1表达的影响.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11~114.
[3] 刘蓉,他汀类调脂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应用强化治疗的意义.中华循环杂志,2002,17(1):71~72.
[4] 杨胜利,何秉贤.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3):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