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运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将《闺怨》原文及其两种英译文进行语篇功能分析,探讨古诗英译的得失,并检验功能语法在语篇分析和汉语诗歌研究方面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闺怨》;语篇功能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306-02
一、引言
诗歌是一种高超的语言艺术,是文学的最高文学表现形式。而汉语诗歌中的绝句堪则称诗歌艺术中最具凝聚性的表现艺术。绝句的词汇量虽然不多,但内涵非常丰富,且艺术风格多种多样。在我国已有很多文章从诗歌翻译的标准对中诗英译进行评论,本文以唐代诗人王昌龄著名的七绝诗句《闺怨》为例,从功能语法的角度,将中文原诗和其英译版本看作是不同的语篇,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对绝句原文语篇及译文语篇特点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找出原诗和译作的异同点。
《闺怨》是王昌龄“绝句中之极品”,被誉为“闺情大作,当推此首第一”。(邹树德,2007)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妇梳妆后登“上翠楼”,看见杨柳青青,思念在边关的丈夫的这样一系列的情绪的变化。此诗译作版本繁多,笔者挑选许渊冲译作和John A. Turner的译本进行分析。我们先来看原诗与两个版本的译作: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1:
Regret
Wang Changling
A lady fair that nothing knows of care
In bright array
On a springtime day
Mounts to the tower of her leaf-emerald bower.
Sudden she sees the wayside willow trees
In light hues clad:
And her heart is sad—
She bade her lord win glory of the sword.
(John A. Turner, 1976,引自许渊冲,1992)
译文2:
Sorrow of A Young Bride in Her Boudoir
Wang Changling
Nothing in her boudoir brings sorrow to the bride,
She mounts the tower, gaily dressed, on a spring day.
Suddenly seeing green willows by the roadside,
She sighs for her husband seeking fame far away.
(许渊冲,1984,引自许渊冲,1992)
二、原文的语篇功能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为三种: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就是反映客观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而人际功能是指,语言除了具有上文所讲概念功能外,还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等功能。语篇功能则指将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最终用语言表现出来。
(一)词汇衔接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原文所用词语的词性。这首诗共28个字,在描写过程中,诗人所用的词语词性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名词:少妇,愁,春日,翠楼,陌头,杨柳色,夫婿,封侯
动词:不知,上,见,教,觅
副词:闺中,忽
形容词:凝妆,悔
从上文可看出,原文并没有直接表示衔接的连接词,那么作者是怎样使得这些词语在诗中产生有意义的联系的呢?
首先,原诗中诗人用“不知愁”,“忽见”“悔”来形容诗中少妇心情的变化。那么这些变化又是因何而来呢?由前面所说的物质过程我们可知道,在诗中诗人描述少妇在登上翠楼,看到“陌头杨柳色”一片轻轻大好景色之后,突然就生发孤独之情,感叹如此良辰美景却只有她一人欣赏,而她丈夫则在万里之外的边关戍守,因而开始愤恨自己当初不该鼓励自己的丈夫到遥远的边关去“觅封侯”。因此,尽管原诗中没出现表示衔接的连接词,诗中所描写少妇的行为、周围的景色“陌头杨柳色”,及诗人在这两种描写之间巧用的一个“忽”字,使得这四行诗自然连接起来,成为一首充满感情的闺怨诗。
再来看两篇译文:
1、译文1共有48个单词,其中:
名词:a lady fair, care, bright array, a springtime day, the tower, leaf-emerald bower, willow trees, light hues clad, her heart, her lord, glory of the sword
动词:knows, mounts, sees, is, bade, win
副词: wayside
形容词:sudden, sad
代词:that, nothing, she
介词: of, in, on, to
连词:and
分析可看出,译者围绕着三个物质过程和两个心理过程,采用词汇衔接的手段,通过使用 “a lady fair, she, her heart”及 “knows, mounts, sees, is sad”传译出原诗的两条词汇链,把诗中的六个过程衔接起来,再用介词、代词、及连词 “and”将原诗种隐含的地点、空间、人物关系及心理变化传译出来,使译文句子意义表达完整。如she, her指代前文出现的lady, that nothing knows of care也是指代lady。 2、译文2中有35个单词,其词性分析如下:
名词:her boudoir, sorrow, the bride, the tower, a spring day, willows, her husband, fame
动词:brings, mounts, seeing, sighs, seeking
副词:gaily dressed, suddenly, by the roadside, far away
形容词:green
代词:nothing, she
介词:in, to, on, for
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也是通过三个物质过程(brings, mounts, seeking)和一个心理过程(sees)、一个行为过程(sighs)把译文各个句子衔接起来。其大致过程与译文1的类似。在译文1用lady指代“少妇”,而译文2则用the bride。
译文1中出现7种词性,而译文2则有六种,且有些词性在这两个译本种还是重复出现多次的。由此可看出汉语的词汇内涵比英语的要丰富,表达起来更贴切,简练。
(二)语法衔接
语法衔接有四种: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在这四种衔接手段里,省略在汉语诗歌里是最常用的。省略指的是把语篇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它可以避免重复,突出新信息,使语篇上下紧凑,也可以使读者产生共鸣和同感。在原诗中,诗人除了在第一句用了第三人称“闺中少妇”外,剩下三行诗都省略了主语“少妇”或“她”。尽管如此,却并没引起读者理解上的困难,相反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更加有韵味。而在笔者所选的这两英译版本中,主语“she”在每一句都出现了。译文中还用了代词her把原诗中隐含的人物关系凸显出来。虽然译文和原诗都是只有四句,但是译文的句式长短都有了一定的变化,尤其是译文1,原因是它们将原诗中隐去的部分都在诗中阐述出来。因此,较之汉语而言,英译本在语篇的篇幅上稍显繁冗。
值得注意的是,英译版本中也出现了省略的情况。在译文1的第二句中,译者省略了主语(she) mounts to the tower…译文2中也有省略主语she的现象:suddenly(she)seeing green willows…
由于语篇的交际功能、使用范围、语体等多方面的不同,语篇的组织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语篇的结构可以用时间(temporal)或空间(spatial)词语为线索。在两个译文中都出现了一些表示时间与空间转换的介词词组。如“on a springtime day,”“to the tower,”“in light hues clad,”“by the roadside”“in her boudoir”等介词短语的含义都体现在汉语词汇“闺中”、“春日”、“上翠楼”、“陌头”中。
三、结语
通过对王昌龄的《闺怨》及两个英译版本进行语篇功能分析,笔者发现原诗和两个译文都用了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中的省略作为诗中意义的衔接手段,但是由于译文使用了代词等把原诗中隐含的关系都传译出来,因而可看出英译本在语篇的篇幅上比汉语原诗稍显繁冗。英译本的词性比原诗多,更显得汉语的词汇内涵丰富,表达更为简练。
在对比了《闺怨》原诗及其两个译本之后,笔者验证了“系统功能语法的描写不仅适合于分析英语语句,而且适合于分析任何一种语言的语句,例如汉语语句”这一说法,同时也更贴切地剖析了汉语绝句的语篇特点,即绝句常用省略作为语篇的衔接手段,以及用简单但是内涵丰富的词汇去表达复杂的概念功能。了解了这些特点之后,有利于在翻译时结合中文诗歌的语篇特点,更准确地表现原诗,再现原诗的意境。
参考文献:
[1]马铁川.汉语诗句的系统功能语法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邹树德.王昌龄《闺怨》两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闺怨》;语篇功能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306-02
一、引言
诗歌是一种高超的语言艺术,是文学的最高文学表现形式。而汉语诗歌中的绝句堪则称诗歌艺术中最具凝聚性的表现艺术。绝句的词汇量虽然不多,但内涵非常丰富,且艺术风格多种多样。在我国已有很多文章从诗歌翻译的标准对中诗英译进行评论,本文以唐代诗人王昌龄著名的七绝诗句《闺怨》为例,从功能语法的角度,将中文原诗和其英译版本看作是不同的语篇,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对绝句原文语篇及译文语篇特点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找出原诗和译作的异同点。
《闺怨》是王昌龄“绝句中之极品”,被誉为“闺情大作,当推此首第一”。(邹树德,2007)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妇梳妆后登“上翠楼”,看见杨柳青青,思念在边关的丈夫的这样一系列的情绪的变化。此诗译作版本繁多,笔者挑选许渊冲译作和John A. Turner的译本进行分析。我们先来看原诗与两个版本的译作: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1:
Regret
Wang Changling
A lady fair that nothing knows of care
In bright array
On a springtime day
Mounts to the tower of her leaf-emerald bower.
Sudden she sees the wayside willow trees
In light hues clad:
And her heart is sad—
She bade her lord win glory of the sword.
(John A. Turner, 1976,引自许渊冲,1992)
译文2:
Sorrow of A Young Bride in Her Boudoir
Wang Changling
Nothing in her boudoir brings sorrow to the bride,
She mounts the tower, gaily dressed, on a spring day.
Suddenly seeing green willows by the roadside,
She sighs for her husband seeking fame far away.
(许渊冲,1984,引自许渊冲,1992)
二、原文的语篇功能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为三种: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就是反映客观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而人际功能是指,语言除了具有上文所讲概念功能外,还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等功能。语篇功能则指将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最终用语言表现出来。
(一)词汇衔接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原文所用词语的词性。这首诗共28个字,在描写过程中,诗人所用的词语词性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名词:少妇,愁,春日,翠楼,陌头,杨柳色,夫婿,封侯
动词:不知,上,见,教,觅
副词:闺中,忽
形容词:凝妆,悔
从上文可看出,原文并没有直接表示衔接的连接词,那么作者是怎样使得这些词语在诗中产生有意义的联系的呢?
首先,原诗中诗人用“不知愁”,“忽见”“悔”来形容诗中少妇心情的变化。那么这些变化又是因何而来呢?由前面所说的物质过程我们可知道,在诗中诗人描述少妇在登上翠楼,看到“陌头杨柳色”一片轻轻大好景色之后,突然就生发孤独之情,感叹如此良辰美景却只有她一人欣赏,而她丈夫则在万里之外的边关戍守,因而开始愤恨自己当初不该鼓励自己的丈夫到遥远的边关去“觅封侯”。因此,尽管原诗中没出现表示衔接的连接词,诗中所描写少妇的行为、周围的景色“陌头杨柳色”,及诗人在这两种描写之间巧用的一个“忽”字,使得这四行诗自然连接起来,成为一首充满感情的闺怨诗。
再来看两篇译文:
1、译文1共有48个单词,其中:
名词:a lady fair, care, bright array, a springtime day, the tower, leaf-emerald bower, willow trees, light hues clad, her heart, her lord, glory of the sword
动词:knows, mounts, sees, is, bade, win
副词: wayside
形容词:sudden, sad
代词:that, nothing, she
介词: of, in, on, to
连词:and
分析可看出,译者围绕着三个物质过程和两个心理过程,采用词汇衔接的手段,通过使用 “a lady fair, she, her heart”及 “knows, mounts, sees, is sad”传译出原诗的两条词汇链,把诗中的六个过程衔接起来,再用介词、代词、及连词 “and”将原诗种隐含的地点、空间、人物关系及心理变化传译出来,使译文句子意义表达完整。如she, her指代前文出现的lady, that nothing knows of care也是指代lady。 2、译文2中有35个单词,其词性分析如下:
名词:her boudoir, sorrow, the bride, the tower, a spring day, willows, her husband, fame
动词:brings, mounts, seeing, sighs, seeking
副词:gaily dressed, suddenly, by the roadside, far away
形容词:green
代词:nothing, she
介词:in, to, on, for
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也是通过三个物质过程(brings, mounts, seeking)和一个心理过程(sees)、一个行为过程(sighs)把译文各个句子衔接起来。其大致过程与译文1的类似。在译文1用lady指代“少妇”,而译文2则用the bride。
译文1中出现7种词性,而译文2则有六种,且有些词性在这两个译本种还是重复出现多次的。由此可看出汉语的词汇内涵比英语的要丰富,表达起来更贴切,简练。
(二)语法衔接
语法衔接有四种: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在这四种衔接手段里,省略在汉语诗歌里是最常用的。省略指的是把语篇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它可以避免重复,突出新信息,使语篇上下紧凑,也可以使读者产生共鸣和同感。在原诗中,诗人除了在第一句用了第三人称“闺中少妇”外,剩下三行诗都省略了主语“少妇”或“她”。尽管如此,却并没引起读者理解上的困难,相反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更加有韵味。而在笔者所选的这两英译版本中,主语“she”在每一句都出现了。译文中还用了代词her把原诗中隐含的人物关系凸显出来。虽然译文和原诗都是只有四句,但是译文的句式长短都有了一定的变化,尤其是译文1,原因是它们将原诗中隐去的部分都在诗中阐述出来。因此,较之汉语而言,英译本在语篇的篇幅上稍显繁冗。
值得注意的是,英译版本中也出现了省略的情况。在译文1的第二句中,译者省略了主语(she) mounts to the tower…译文2中也有省略主语she的现象:suddenly(she)seeing green willows…
由于语篇的交际功能、使用范围、语体等多方面的不同,语篇的组织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语篇的结构可以用时间(temporal)或空间(spatial)词语为线索。在两个译文中都出现了一些表示时间与空间转换的介词词组。如“on a springtime day,”“to the tower,”“in light hues clad,”“by the roadside”“in her boudoir”等介词短语的含义都体现在汉语词汇“闺中”、“春日”、“上翠楼”、“陌头”中。
三、结语
通过对王昌龄的《闺怨》及两个英译版本进行语篇功能分析,笔者发现原诗和两个译文都用了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中的省略作为诗中意义的衔接手段,但是由于译文使用了代词等把原诗中隐含的关系都传译出来,因而可看出英译本在语篇的篇幅上比汉语原诗稍显繁冗。英译本的词性比原诗多,更显得汉语的词汇内涵丰富,表达更为简练。
在对比了《闺怨》原诗及其两个译本之后,笔者验证了“系统功能语法的描写不仅适合于分析英语语句,而且适合于分析任何一种语言的语句,例如汉语语句”这一说法,同时也更贴切地剖析了汉语绝句的语篇特点,即绝句常用省略作为语篇的衔接手段,以及用简单但是内涵丰富的词汇去表达复杂的概念功能。了解了这些特点之后,有利于在翻译时结合中文诗歌的语篇特点,更准确地表现原诗,再现原诗的意境。
参考文献:
[1]马铁川.汉语诗句的系统功能语法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邹树德.王昌龄《闺怨》两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