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先行深挖教材 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备课环节可谓重中之重。如果说上课是建造高楼大厦,那么备课就该是打地基。
  一、理念先行——“教是为了不教”
  学生在高中的学习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高考关注的是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教材的整体性与连续性,从客观上进行把握,明确什么阶段学什么,什么阶段教什么,学生能力达到什么水平。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所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就至关重要。2014年习近平主席到北师大视察时说:“我们要把经典嵌进学生的脑子里。”这个“嵌”字就道出了主动思考的意义。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写到,杜丽娘步入园中情不自禁地说:“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学生只有身临其境,取得“真经”,才可以“诵道”,成为真正的主体。
  课堂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场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宁说:“语文教学改革有一个根本的目的不能取消,那就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表面上是听、说,而实际上就是‘想’的层面。”可见“思考”的重要性,思维发展与提升也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也就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经过多次的教学设计修改,无数次的思考,才能换来学生广泛的思考空间。学生有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才会达到教师“不用教”的效果。在“素养大于能力,能力大于知识”的时代,教师应该在宏观视野的观照下,让学生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从而培养自信心,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深入挖掘——知识在书中,能力在书外
  1.语文教材承载着重大的育人功能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结尾写到,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当今之世能有几人?学生能将梁启超的大任过渡到自己身上,学生的满腔热情就能否被激发出来。在《祝福》一文中,教师若设问:“谁是最先觉醒的人?”是不是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的思想再上一个台阶呢?
  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教师把思想教育与训练有机结合,学生思想受到教育,情感上受到熏陶,语文能力才会提高。
  2.核心知识点在教材
  高考语文的各种题型在教材中我们都能找到到知识的原型,这也是我们抓住教材努力备考的驱动力。所谓的知识在教材,能力在课堂就是这个意思。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范本,而参考书是保证教学成绩的底线。教师一定要探究教材的基础点、重难点、盲点,努力探究教材以外的内容。
  如《赤壁赋》一文,抓住第一句话就能解决全篇的问题。“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句话蕴含着五个密码:“壬戌之秋”,能够解决背景问题,对苏轼及当时社会有一个彻底的了解,是苏轼功名失意之秋,也是他人生苦难之秋。“赤壁”,引用曹操的故事,是和其相比,曹操不行,不是因为没有建功立业,而是即便建立功业,最后还是消失无踪。苏轼和曹操相比,连功业都未建成,存在感和价值感岂不是泡影。“七月既望”,是山水之乐,风月无边,苏轼不论遇到什么坎坷打击,只要清风明月在,他就是快乐的东坡。“泛舟”,即是逍遥。“苏子与客”,身外化身,苏子与客,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客我一体,客是人生失意的苏子,苏子是豁然开朗的客。在苏轼看来,“尔曹身与名俱灭”,而我在一次寻常的游历中即将被定格为文化经典。
  陈寅恪有云:“教课有四不教,前人讲过的、外国人讲过的、今人讲过的、自己过去讲过的都不讲。”讲课重在创新,重在启发学生,用一颗不老之心去启发才会看见新星。
  3.知识盲点、难点需交流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我们来自四面八方,有不同的个性,当我们明确自己的风格时,就会营造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氛围。
  比如,我们在教研《归去来兮辞》时,主备教师说陶渊明是不负责任的,说他不顾及家人的生活,只顾自己所谓的理想,太自私。而有的老师就拿出了《杂诗十二首》(其二)来解读,此时的陶渊明痛苦、无奈、悲戚,他在归隐期间,表面上归隐,心里依然没有放下“大济天下苍生之志”,他写桃花源的美好,也是对美好的一种向往,对当时社会的一种不满。所以从《归园田居》到《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杂诗十二首》综合起来看,陶渊明的一生是负责任的,内心是煎熬的,人生是痛苦的。他的理想自然是高远的,也是我们无法企及的,这样一个高大的形象就屹立在我们面前。老师们互相切磋,在激烈的討论中得到了珍贵的教学资源。
  备课与培养学生一样,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教师首先要备自己,再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知识是一种本领,文化是一种素质。语文教师应兼具知识与文化,本领与素质,尽自己最大努力备出精品。
  作者单位: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校区(125208)
其他文献
新课标明确指出:对于有一定鉴赏能力的高中生要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深刻的体验。而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重视学生的体验阅读,让学生在亲身感知中解读文本内容,获得感悟,最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制作视频,体验生动形象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文本设计的内容也越来越有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期刊
词分两类,婉约与豪放。人分两种,混沌浊世和清流立世。李清照,宋代著名词作家。本心非为作词,不过抒写心迹。人生跌宕,撰写《金石录》,提出“词,别是一家”。婚姻曾经幸福,奈何国家丧乱;作品曾经浪漫,奈何人生无常。国家丧乱,人生无常,磨砺着居士。向往“易安”,简单心愿;毕竟“清照”,朗映文坛。下面笔者以《醉花阴》为主体文本,从“香”之一字入手,谈谈李清照的婉约词特征。温润女儿香,刚润女儿心。一片女儿情怀
期刊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大纲》对学生的德育目标规定是:形成坚毅、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品格,对不良影响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抵制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和建立的时期,如果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他们会因为缺乏社会经验极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与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即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
期刊
纵观这几年高考的优秀作文,总是可以看到不少以小小说为体裁的佳作。这些佳作就像是施了魔法般能够深深地攫住阅卷教师的心,从而获得了高分。这些佳作,如一股股清新的空气拂向高考考场,为高中的作文考场增添了一股难得的活力。  有人说小小说是“在方寸之间舞蹈”。的确,小小说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只顷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即能够通过生活中微小的一点,在非常有限的篇幅中来透视大千世界、复杂人
期刊
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面》之所以成为一篇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当代小说,不仅因为母子三人直面困难的感人奋斗故事,更因为文中处处充满的关爱、和谐、温暖的格调和气息,触动了每一位读者内心深处那柔软的情感。文中充满人性的和谐氛围征服了读者,令每一位读者渴望和感动。  一、母子的窘迫忐忑与老板的热情善良  大年夜晚上已过10点,当北海亭面馆就要关门打烊的時候,进店的母子三人是何等的窘迫与忐忑:时间已晚
期刊
在新课标的引领之下,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科学、艺术地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引导方法:设疑提问,指引学生探究;游戏竞赛,激励学生探究;角色扮演,助学生切身体会;情境体验,教学生深入探究;归纳总结,促进学生能力提升,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提出:“教书必须教心,教心必先知心。”全国优秀教师陈祥书老师提出:“科学艺术的教是为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学。”在目前的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学生传
期刊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希望通过高效的语文课堂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素养。然而要提高课堂的效果,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首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面对当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教学宗旨,我们一定要从多方面考虑,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路人,其一言一行都会潜
期刊
“细节”虽说是“细微末节”,但绝不简单等同于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一个神态。细节描写应当是最典型、最精练、最有表现力的细部刻画。细节描写需要我们在关键处驻足,“慢”说细微之处。下面和大家谈谈记叙文如何进行细节描写。  一、灵活选取细节描写的角度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细致、深入的描写。细节描写包括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环境等
期刊
这节课是我在教学中的第二堂课,由于第一堂课没有设置充分的朗读环节,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深入文本。另外,作品时代久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克服文言文这道难关,还要把自己放在作品中故事的年代里,去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因此,学习本文的难道较大,这也更加凸显了朗读的重要性。  一、导入(学生齐读引用的三句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作为后世文学的源头,诗经的爱情观对后世
期刊
高中文学类文本讲究艺术性,材料的安排能体现出作者的艺术匠心,高考题目的设计必然会牵涉到如何理解材料布局艺术。我们不仅要从整体把握,扣紧文本中心,做点与点、点与面的分析,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学类文本材料的布局艺术,还要从点与点的关系上,在结构安排的构思和微观材料信息上做更为深入的分析,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应答能力。  一、从文本中心的根本上分析  无论哪一种文本,它的一切形式和内容的存在都必然离不开内在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