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藻海无边》对《简·爱》中对被罗切斯特关在阁楼上的疯妻子泊莎·梅森重新进行塑造。还原了阁楼上的疯女人安托瓦内特的本来面目,追述了其成长经历,讲述了她的故事。笔者主要采用拉康的镜像理论,结合文本分析,旨在剖析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由正常人到疯癫直至最终选择自我毁灭的真正原因——即边缘化社会状态下女性身份认同的困境及父权制压迫下自我毁灭的艰辛历程。
关键词:镜像理论;身份认同;疯癫;自我毁灭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36-02
1966年,出生于加勒比海地区的英籍女作家简·里斯出版了她的巅峰之作《藻海无边》,该小说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深受读者欢迎的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进行了颠覆,对被罗切斯特关在阁楼上的疯妻子泊莎·梅森重新进行塑造。在《简·爱》中,她一直没有话语权,读者只能通过别人的叙述来了解她,在他人的叙述中,她是一个丑恶的疯女人,甚至是“野兽”“吸血鬼”,是破坏简·爱和罗切斯特幸福婚姻的罪魁祸首。在《藻海无边》中,简·里斯把她从阴森幽暗的阁楼里面拯救出来,把她变成文本中心的自我,而不是所谓的“他者”,还赋予她话语权,讲述了她的故事、她的遭遇与不幸的回忆。
随着诸多的评论者们对简·里斯的关注,国内外对该小说的研究也可谓异彩纷呈。总的来说多从后殖民角度、父权制角度、女权主义角度来进行解读,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主要采用拉康的镜像理论,结合文本分析,旨在剖析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由正常人到疯癫直至最终选择死亡的真正原因——即边缘化社会状态下女性身份认同的困境及父权制压迫下自我毁灭的艰辛历程。
何为“身份”?这是二十世纪的众多作家们在文本中所探讨的主题之一,他们往往通过自己所塑造的人物来折射出自身对身份问题的探索,简·里斯也不例外。据卡洛尔·安·豪威尔斯所述,《藻海无边》的创作“经历了一个费力而痛苦的过程,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有关西印度的想象力的表达,而且包含了一种强烈的有关个人失落的质询的感觉”(106)。1892年,简·里斯出生于多米尼加父亲是威尔士人,母亲是克里奥尔人,从小见证了19世纪英属加勒比种植园的解体,她的这些经历与她笔下的安托瓦内特有着惊人的相似。正如张德明教授所言:“她在给予勃朗特笔下那个影子般的人物以生动鲜明的性格的同时,也折射出了自己作为一个克里奥尔移民作家的身份困惑和身份危机,两者之间形成一种互相映射的关系,就像在镜子中一样。”
按照拉康的观点,一个人自我身份的认同首先是通过镜像关系建立起来的。婴儿在凝视镜子中自身映像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那就是他本人,拉康又将这种获得自我形象的方式扩展到成人之后,指出主体身份意识是通过他者目光的凝视进而反观自身而获得的。细读文本,不难发现,《藻海无边》中,女主人公之所以无法获得完整的主体意识,总是处于对自身身份的不确定及探索中,其原因就在于她既有着主体身份认同的困惑,也有他者凝视下的身份困境,最后因为无法建立起一种稳固的自我身份认同感而陷入疯狂。
安托瓦内特从小就缺少家庭温暖,父亲早早离世,母亲改嫁,也很少顾及到她。安托瓦内特既得不到父亲所代表的英国文化的认同感,也无法在与母亲的接触中构建一个完整的自我形象。对所处文化环境的复杂情感以及封闭的生活状态,使得作为克里奥尔白人的她陷入了主体身份认同困境。因此她一直试图通过他者的目光,在他人的凝视下反观自身而获得自我形象,文本中重重的镜像关系也由此展开。
安托瓦内特与生活在库利布里庄园周围的当地黑人构成了第一重镜像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紧张而复杂,安托瓦内特曾在自述中提到:“我从没正眼看过哪个陌生黑人,他们痛恨我们,他们骂我们白蟑螂。”(6)而在一个黑人小姑娘的奚落中,“白蟑螂”这一称号对女主人公主体意识形成了深刻的影响。“白蟑螂走开,走开,走开……白蟑螂走开,走开,走开。没人要你,走开。”(6)他人眼中“没人要”的形象逐渐嵌入到她的潜意识里,她甚至觉得连母亲也讨厌她,不愿接近她。任何时候她走近母亲,都会被她推开。在她看来,“锋利的野草”、“蛇”、“蚂蚁”,一切都比人好。白人群体不接受她,黑人群体嫉恨她,她就是一个到处遭人排斥疏远的白蟑螂,一个没有归属感的被边缘化的游离者。
她也曾试着与黑人小女孩蒂亚建立真正的友谊,跨越黑人与白人的文化障碍,实现身份认同,然而结果却以失败而告终。因为蒂亚心底是看不起安托瓦内特的,在她的眼中安只是一个“白种黑鬼”。在她看来,“背时的白人如今只落得白皮黑鬼罢了,黑鬼比白皮黑鬼更强呢。”(8)就在库利布里庄园被烧毁,安托瓦内特全家出逃的那天晚上,她看见蒂亚站在那,于是便向她跑去,结果蒂亚不仅没有给她任何的安慰,还用带有棱角的石头向她扔去。“只见她手里有块带尖棱的石头,可我没看见她扔。我也没有感觉到,只觉得有什么湿漉漉的东西从脸上淌下。我瞧着她,只见她放声大哭时一张哭丧脸。我们互相瞪着,我脸上有血,她脸上有泪。”(20)由此可见,蒂亚并没有把她当做真正意义上的朋友,由于文化的障碍,思想的隔阂……她永远不可能融入黑人群体,也不可能通过他们来实现身份的认同。
代表纯正英国文化的罗切斯特对女主人公的凝视使她获得了又一个自我形象。他们二者互为镜像,安托瓦内特在罗切斯特身上所看到的是高贵的、纯正的英国人形象,反观自身更加深了身份危机感及自卑感。而罗切斯特则在安托瓦内特身上看到了退化了的英国人形象,在自述中他提到:“她可能是纯英国血统的克里奥尔人,不过眼睛既不是英国型的,也不是欧洲型的。”(34)在他看来,妻子安托瓦内特对自己而言是毫无意义的,他将她视为异己,是一个长期生长在这个陌生而又神秘的地方的陌生人。在自述中他承认到:“我并不爱她,我渴望得到她,可那不是爱,我对她没几分温情,她在我心中是个陌生人,是个思想感情方式和我那套方式不同的陌生人。”(53)这注定了他们之间这桩婚姻从一开始便危机四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明显,隔阂也越来越深,种种的误解更是加速了他们之间少得可怜的那点感情的破灭。在收到安托瓦内特同父异母的兄弟丹尼尔的告密信之后罗切斯特更是变本加厉报复她,故意与女仆在安托瓦内特的卧室隔壁发生关系,使她彻底对他们的婚姻绝望,还强迫她离开格兰布瓦—她从小生活的地方,摧毁了她唯一的精神家园。回到英国之后,把她囚禁在一个阴森的与世隔绝的桑菲尔德阁楼里,使她永远失去了自由,最终把她逼到疯狂的境地。安托瓦内特与自己的母亲一样,终究无法通过婚姻来获得明确的属于自己的英国身份。
“镜像关系”的破裂预示着安托瓦内特身份的丧失,除了心理镜像,物理的镜子也作为象征在文中多次出现,在女主人公的身份探索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她却一次又一次地被剥夺了照镜子的权利,在他们家庄园被烧毁后,她母亲因弟弟之死而发疯,她于是被送进了女修道院。她说“宿舍里没有镜子”,修女们只好把水当成镜子。最后,当她被罗切斯特关在桑菲尔德阁楼里时,镜子的形象再次出现,她自述到:
“这里没有镜子,我不知道现在自己变成了什么模样。我想起过去对镜看着自己刷头发,自己的眼睛也迎面看着自己的情景。我看见是那个人是我本人,可有不大像本人。好久以前我还小的时候,非常孤独,我还想去亲亲她呢。可是镜子挡在我们中间——冰硬的,我呵出的气把那镜面蒙住了。现在他们吧一切都拿走了。我在这地方干什么,我是谁啊?(124)
没有了镜像的反衬,安托瓦内特丧失了自我身份认识的来源,于是,当她最后一次在梦中看到镜中自己的形象时,她说:“就在这时刻,我看见了她——那个鬼。这个披头散发的女人。四周围围着一个镀金画框,可我认识她。我扔下手里的蜡烛……”这时的她已经完全丧失了自我意识,她称自己镜中的形象为“她”,这表明她已将自己与镜中形象相割裂,完全陷入疯癫状态。在做了这个梦之后,安托瓦内特说:“现在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被带到这,我得做些什么。”然后她拿着蜡烛走出自己的房间,放火烧了桑菲尔德庄园。熊熊烈火像一面镜子,让她看到了自己的人生,兰花、生命树、红地毯、绿鹦鹉,童年时的伙伴蒂亚还有她怨恨的丈夫。在火中她终于实现了身份的认同。
在《藻海无边》中,简·里斯通过对安托瓦内特这一克里奥尔白人形象的塑造,真实反映了边缘化社会环境下女性身份困境。她既受到纯种白人藐视,又遭受当地黑人的憎恨与排斥,再加上父权制的压迫,使得她最终陷入疯狂的状态,走上自我毁灭的不归之路。
参考文献:
[1]Rhys J.Wide Sargasso Sea[M].London:Penguin Books,1979.
[2]简·里斯著,陈良廷,刘文澜译.藻海无边[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3]张德明.《藻海无边》的身份意识与叙事策略[J].外国文学研究,2006,(3):77-83.
关键词:镜像理论;身份认同;疯癫;自我毁灭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36-02
1966年,出生于加勒比海地区的英籍女作家简·里斯出版了她的巅峰之作《藻海无边》,该小说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深受读者欢迎的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进行了颠覆,对被罗切斯特关在阁楼上的疯妻子泊莎·梅森重新进行塑造。在《简·爱》中,她一直没有话语权,读者只能通过别人的叙述来了解她,在他人的叙述中,她是一个丑恶的疯女人,甚至是“野兽”“吸血鬼”,是破坏简·爱和罗切斯特幸福婚姻的罪魁祸首。在《藻海无边》中,简·里斯把她从阴森幽暗的阁楼里面拯救出来,把她变成文本中心的自我,而不是所谓的“他者”,还赋予她话语权,讲述了她的故事、她的遭遇与不幸的回忆。
随着诸多的评论者们对简·里斯的关注,国内外对该小说的研究也可谓异彩纷呈。总的来说多从后殖民角度、父权制角度、女权主义角度来进行解读,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主要采用拉康的镜像理论,结合文本分析,旨在剖析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由正常人到疯癫直至最终选择死亡的真正原因——即边缘化社会状态下女性身份认同的困境及父权制压迫下自我毁灭的艰辛历程。
何为“身份”?这是二十世纪的众多作家们在文本中所探讨的主题之一,他们往往通过自己所塑造的人物来折射出自身对身份问题的探索,简·里斯也不例外。据卡洛尔·安·豪威尔斯所述,《藻海无边》的创作“经历了一个费力而痛苦的过程,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有关西印度的想象力的表达,而且包含了一种强烈的有关个人失落的质询的感觉”(106)。1892年,简·里斯出生于多米尼加父亲是威尔士人,母亲是克里奥尔人,从小见证了19世纪英属加勒比种植园的解体,她的这些经历与她笔下的安托瓦内特有着惊人的相似。正如张德明教授所言:“她在给予勃朗特笔下那个影子般的人物以生动鲜明的性格的同时,也折射出了自己作为一个克里奥尔移民作家的身份困惑和身份危机,两者之间形成一种互相映射的关系,就像在镜子中一样。”
按照拉康的观点,一个人自我身份的认同首先是通过镜像关系建立起来的。婴儿在凝视镜子中自身映像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那就是他本人,拉康又将这种获得自我形象的方式扩展到成人之后,指出主体身份意识是通过他者目光的凝视进而反观自身而获得的。细读文本,不难发现,《藻海无边》中,女主人公之所以无法获得完整的主体意识,总是处于对自身身份的不确定及探索中,其原因就在于她既有着主体身份认同的困惑,也有他者凝视下的身份困境,最后因为无法建立起一种稳固的自我身份认同感而陷入疯狂。
安托瓦内特从小就缺少家庭温暖,父亲早早离世,母亲改嫁,也很少顾及到她。安托瓦内特既得不到父亲所代表的英国文化的认同感,也无法在与母亲的接触中构建一个完整的自我形象。对所处文化环境的复杂情感以及封闭的生活状态,使得作为克里奥尔白人的她陷入了主体身份认同困境。因此她一直试图通过他者的目光,在他人的凝视下反观自身而获得自我形象,文本中重重的镜像关系也由此展开。
安托瓦内特与生活在库利布里庄园周围的当地黑人构成了第一重镜像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紧张而复杂,安托瓦内特曾在自述中提到:“我从没正眼看过哪个陌生黑人,他们痛恨我们,他们骂我们白蟑螂。”(6)而在一个黑人小姑娘的奚落中,“白蟑螂”这一称号对女主人公主体意识形成了深刻的影响。“白蟑螂走开,走开,走开……白蟑螂走开,走开,走开。没人要你,走开。”(6)他人眼中“没人要”的形象逐渐嵌入到她的潜意识里,她甚至觉得连母亲也讨厌她,不愿接近她。任何时候她走近母亲,都会被她推开。在她看来,“锋利的野草”、“蛇”、“蚂蚁”,一切都比人好。白人群体不接受她,黑人群体嫉恨她,她就是一个到处遭人排斥疏远的白蟑螂,一个没有归属感的被边缘化的游离者。
她也曾试着与黑人小女孩蒂亚建立真正的友谊,跨越黑人与白人的文化障碍,实现身份认同,然而结果却以失败而告终。因为蒂亚心底是看不起安托瓦内特的,在她的眼中安只是一个“白种黑鬼”。在她看来,“背时的白人如今只落得白皮黑鬼罢了,黑鬼比白皮黑鬼更强呢。”(8)就在库利布里庄园被烧毁,安托瓦内特全家出逃的那天晚上,她看见蒂亚站在那,于是便向她跑去,结果蒂亚不仅没有给她任何的安慰,还用带有棱角的石头向她扔去。“只见她手里有块带尖棱的石头,可我没看见她扔。我也没有感觉到,只觉得有什么湿漉漉的东西从脸上淌下。我瞧着她,只见她放声大哭时一张哭丧脸。我们互相瞪着,我脸上有血,她脸上有泪。”(20)由此可见,蒂亚并没有把她当做真正意义上的朋友,由于文化的障碍,思想的隔阂……她永远不可能融入黑人群体,也不可能通过他们来实现身份的认同。
代表纯正英国文化的罗切斯特对女主人公的凝视使她获得了又一个自我形象。他们二者互为镜像,安托瓦内特在罗切斯特身上所看到的是高贵的、纯正的英国人形象,反观自身更加深了身份危机感及自卑感。而罗切斯特则在安托瓦内特身上看到了退化了的英国人形象,在自述中他提到:“她可能是纯英国血统的克里奥尔人,不过眼睛既不是英国型的,也不是欧洲型的。”(34)在他看来,妻子安托瓦内特对自己而言是毫无意义的,他将她视为异己,是一个长期生长在这个陌生而又神秘的地方的陌生人。在自述中他承认到:“我并不爱她,我渴望得到她,可那不是爱,我对她没几分温情,她在我心中是个陌生人,是个思想感情方式和我那套方式不同的陌生人。”(53)这注定了他们之间这桩婚姻从一开始便危机四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明显,隔阂也越来越深,种种的误解更是加速了他们之间少得可怜的那点感情的破灭。在收到安托瓦内特同父异母的兄弟丹尼尔的告密信之后罗切斯特更是变本加厉报复她,故意与女仆在安托瓦内特的卧室隔壁发生关系,使她彻底对他们的婚姻绝望,还强迫她离开格兰布瓦—她从小生活的地方,摧毁了她唯一的精神家园。回到英国之后,把她囚禁在一个阴森的与世隔绝的桑菲尔德阁楼里,使她永远失去了自由,最终把她逼到疯狂的境地。安托瓦内特与自己的母亲一样,终究无法通过婚姻来获得明确的属于自己的英国身份。
“镜像关系”的破裂预示着安托瓦内特身份的丧失,除了心理镜像,物理的镜子也作为象征在文中多次出现,在女主人公的身份探索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她却一次又一次地被剥夺了照镜子的权利,在他们家庄园被烧毁后,她母亲因弟弟之死而发疯,她于是被送进了女修道院。她说“宿舍里没有镜子”,修女们只好把水当成镜子。最后,当她被罗切斯特关在桑菲尔德阁楼里时,镜子的形象再次出现,她自述到:
“这里没有镜子,我不知道现在自己变成了什么模样。我想起过去对镜看着自己刷头发,自己的眼睛也迎面看着自己的情景。我看见是那个人是我本人,可有不大像本人。好久以前我还小的时候,非常孤独,我还想去亲亲她呢。可是镜子挡在我们中间——冰硬的,我呵出的气把那镜面蒙住了。现在他们吧一切都拿走了。我在这地方干什么,我是谁啊?(124)
没有了镜像的反衬,安托瓦内特丧失了自我身份认识的来源,于是,当她最后一次在梦中看到镜中自己的形象时,她说:“就在这时刻,我看见了她——那个鬼。这个披头散发的女人。四周围围着一个镀金画框,可我认识她。我扔下手里的蜡烛……”这时的她已经完全丧失了自我意识,她称自己镜中的形象为“她”,这表明她已将自己与镜中形象相割裂,完全陷入疯癫状态。在做了这个梦之后,安托瓦内特说:“现在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被带到这,我得做些什么。”然后她拿着蜡烛走出自己的房间,放火烧了桑菲尔德庄园。熊熊烈火像一面镜子,让她看到了自己的人生,兰花、生命树、红地毯、绿鹦鹉,童年时的伙伴蒂亚还有她怨恨的丈夫。在火中她终于实现了身份的认同。
在《藻海无边》中,简·里斯通过对安托瓦内特这一克里奥尔白人形象的塑造,真实反映了边缘化社会环境下女性身份困境。她既受到纯种白人藐视,又遭受当地黑人的憎恨与排斥,再加上父权制的压迫,使得她最终陷入疯狂的状态,走上自我毁灭的不归之路。
参考文献:
[1]Rhys J.Wide Sargasso Sea[M].London:Penguin Books,1979.
[2]简·里斯著,陈良廷,刘文澜译.藻海无边[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3]张德明.《藻海无边》的身份意识与叙事策略[J].外国文学研究,2006,(3):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