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电影界出现了藏地题材的创作风潮,引发学界关于藏地风光、文化信仰、个体生命的深入讨论.地缘文化视域下的藏地电影研究是以空间逻辑为支点,对藏地电影的地域空间、人文空间、精神空间进行探讨,并且,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导演对藏地空间有着不同的呈现方式.当下,创作者如何突破藏地电影的创作瓶颈,关注全球化语境和现代化进程中藏地空间的生存困境与藏地文化的现代化生存,促进藏地电影的发展与传播,值得学者深入思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电影界出现了藏地题材的创作风潮,引发学界关于藏地风光、文化信仰、个体生命的深入讨论.地缘文化视域下的藏地电影研究是以空间逻辑为支点,对藏地电影的地域空间、人文空间、精神空间进行探讨,并且,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导演对藏地空间有着不同的呈现方式.当下,创作者如何突破藏地电影的创作瓶颈,关注全球化语境和现代化进程中藏地空间的生存困境与藏地文化的现代化生存,促进藏地电影的发展与传播,值得学者深入思考.
其他文献
史诗级的国产战争片《八佰》,上映之后颇受好评.其在电影创作中一反传统战争片的成规化,在真实基础上实现了“去英雄”式的群像塑造、“反高潮”的艺术处理、“反缝合”的情节设置,渲染了强烈的悲壮氛围;在艺术创作中通过电影诗化手段,将镜头内容、组合等电影修辞糅合“作者”色彩,呈现出反类型叙事的特征,为当下中国商业类型电影创作提供了坐标参照.
民族歌剧在钢琴声部的创作大多汲取了戏曲音乐元素的精华,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带给观众一种新的审美趣味.本文以歌剧《江姐》中的中心唱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为对象,分析钢琴声部结构、和声、织体三方面对我国传统戏曲音乐元素的借鉴与应用,并对钢琴声部与戏曲音乐元素双向融合产生的审美期待进行探讨.
源于灯节的汉族灯舞作为汉族民间舞的一种,它的保留与传承丰富了民族民间舞的素材,为民间舞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在对汉族民间舞蹈“四川永盛牛灯”风格特点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分析了其传承与发展.
常德丝弦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极具地方特色,艺术价值较高,多年来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颇具影响.但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大众的审美观念也随之改变,常德丝弦在创新与传播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当下,新媒体发展迅速,如何让常德丝弦在新媒体视野下重新焕发光彩,真正融入群众生活,正是本文研究的问题.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基于川东北客家龙舞文化的超常态表现、神圣情境的营造、文化记忆的呈现,阐释了传统社会龙舞文化的内涵,展现了客家族群身体操演的意蕴.文章基于龙舞文化面临的遗产化压力,分析了龙舞文化经展演、阐释到整合的遗产化构建历程,指出了遗产化造成的龙舞文化消费化、表演化、仿像化等后果.在反思遗产化后果基础上,回答了“谁是龙舞文化的主人”“龙舞文化传统被选择的标准”“龙舞文化传统如何保存传承”等问题.
音乐数据库的建设以保护本土音乐为初衷,依托高校研究优势,探索本土音乐数据库的建设路径及应用.推动本土音乐数据库的建设,加速本土音乐资料向数据管理形态的转化,开拓本土音乐研究的数字化、信息化方向,为与国内音乐艺术院校和艺术研究单位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建立便捷、高效的信息交换通道,实现更大范围的音乐资源共享.
教育功能是艺术的重要社会功效之一,电影作为当代大众化的艺术样式,因其沉浸式的艺术特点成为人文教育的新载体.《抛开自我空间》是一部经典医学电影,它以绝症患者——诗学教授薇薇安的治疗过程和心路历程为线索,揭示了工具理性主导的医学技术所导致的人文冷漠,也探讨了人文教育的异化和回归之途.本文从艺术接受心理过程着眼,对电影进行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分析,探索应用医学电影进行人文教育的方法和路径.
《费加罗的婚姻》是18世纪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代表作,于1786年被莫扎特改编为同名歌剧上演,并成为歌剧中的惊世之作.身为法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的李健吾在抗战时期完成了一部中国版的《费加罗的婚姻》——《好事近》,他将18世纪法国的一出讽刺革命剧改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风俗喜剧,体现了艺术创新与社会批判的结合,这种“本土化”改编对当下的戏剧影视改编仍有启发意义.
吉他作为有品拨弦乐器,其基于平均律的音准调制设计和常用的定弦调音法难以得到完美的音准,这为很多专业演奏者带来困扰,尤其在吉他与其他乐器进行如室内乐、协奏曲等方式的合作时,音准调谐的重要性更为凸显.本文对吉他音准问题产生的缘由、国内外乐器制作家和声学工程师在完善吉他音准方面的研究情况、常用定弦法的局限等进行了探讨,认为虽然吉他暂时无法通过制作工艺或结构设计上的突破来获得“绝对音准”,但通过实践证明完全可以采用一些手段对音准问题进行最大可能的改善或规避,从而得到不错的“相对音准”,以获得最好的演奏效果.
引领本土文化传承创新是地方高校主体职能之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美学教育的新要求.基于整合融通、协同联动等理念,立足增强美术专业学生对本土文化认同的需求,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整合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优质资源,在美术类专业开展特色课程、校本课程、项目课程建设,构建包含文化养成类、文化体验类、文化实践类等模块的课程群,探索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美术类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帮助学生真正近距离去体验文化、理解文化和创新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