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自己去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解放学生的双眼,让学生亲自去看。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多实践。”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怎样操作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独立见解呢?笔者认为,我们数学教师的功夫应下在“导”上,要以情导入,巧于导疑、善于导思、精于导做,以妙导结。
一、以情导入
从情感入手是现代教学的标志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因此,教学艺术的关键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我们在导入新课时,要力求激发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的兴趣。唯有如此,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才能使学生满怀激情,兴致勃勃,才利于搭建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其次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千方百计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以期激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充分体现现代教育论以情感为手段,以情感培养为目的的思想。
二、巧于导疑、善于导思、精于导做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更要有能力让学生产生疑问,开启思维,活学活用,以使我们的学生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巧于导疑
当学生已完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时,教师要提出恰当的问题,专设疑点、障碍,将问题埋伏在“疑”中,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动力系统,使学生在旧知识能否解决新问题、知与不知的矛盾面前发生认知冲突,产生好奇心和求知需求。
(二)善于导思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思维在人的智力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整个智力活动的中枢。若没有思维的积极参与,知觉、记忆、想象等其他智力活动都将停留在较低层次,会妨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再造。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在这一环节上要达到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引导发现。学生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和富于个人特色的知识。通过发现,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新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同时也能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此时,学生已经具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第二层面:指导研究。通过指导小组讨论,不仅能使得学生探究新问题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能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多向流动,从而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教学的情感效应,利于好差生各有所得,各有发展,使学生明白“我们一人总不如全体更棒”。
第三层面:诱导创新。马斯洛说过,创新是人与生俱来的潜质,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天性。我们应诱导学生设法解决问题并从中总结出某些规律性的知识(本节课的重点)。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这种自我实现的创新,这种诱导对我们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三)精于导做
在建立了合理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学生的知识已经网络化,那么如何能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活的能力呢?这里,教师的导做一定要精。要讲懂知识、讲清方法、讲明技巧,且要讲得精确、精炼、精彩,这样方能使学生将学到的概念、定理、公式、方法等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对所获得的新知的反作用,对新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作不断的充实和改变,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从而有利于实现能力的转化。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又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及对学习产生美的认识。
三、以妙导结
好的结课犹如画龙点睛,又如余音绕梁,让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感觉。这里教师的引导犹为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作一小结,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即激活学生的元认知;又要指导学生做小结。而教师要从学生实際出发,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既要与本节内容有关却又不能解决,需下节知识才可完成,从而使学生急于知道下面内容,即起到启发预习下节内容的作用。
一、以情导入
从情感入手是现代教学的标志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因此,教学艺术的关键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我们在导入新课时,要力求激发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的兴趣。唯有如此,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才能使学生满怀激情,兴致勃勃,才利于搭建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其次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千方百计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以期激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充分体现现代教育论以情感为手段,以情感培养为目的的思想。
二、巧于导疑、善于导思、精于导做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更要有能力让学生产生疑问,开启思维,活学活用,以使我们的学生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巧于导疑
当学生已完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时,教师要提出恰当的问题,专设疑点、障碍,将问题埋伏在“疑”中,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动力系统,使学生在旧知识能否解决新问题、知与不知的矛盾面前发生认知冲突,产生好奇心和求知需求。
(二)善于导思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思维在人的智力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整个智力活动的中枢。若没有思维的积极参与,知觉、记忆、想象等其他智力活动都将停留在较低层次,会妨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再造。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在这一环节上要达到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引导发现。学生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和富于个人特色的知识。通过发现,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新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同时也能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此时,学生已经具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第二层面:指导研究。通过指导小组讨论,不仅能使得学生探究新问题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能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多向流动,从而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教学的情感效应,利于好差生各有所得,各有发展,使学生明白“我们一人总不如全体更棒”。
第三层面:诱导创新。马斯洛说过,创新是人与生俱来的潜质,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天性。我们应诱导学生设法解决问题并从中总结出某些规律性的知识(本节课的重点)。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这种自我实现的创新,这种诱导对我们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三)精于导做
在建立了合理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学生的知识已经网络化,那么如何能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活的能力呢?这里,教师的导做一定要精。要讲懂知识、讲清方法、讲明技巧,且要讲得精确、精炼、精彩,这样方能使学生将学到的概念、定理、公式、方法等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对所获得的新知的反作用,对新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作不断的充实和改变,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从而有利于实现能力的转化。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又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及对学习产生美的认识。
三、以妙导结
好的结课犹如画龙点睛,又如余音绕梁,让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感觉。这里教师的引导犹为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作一小结,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即激活学生的元认知;又要指导学生做小结。而教师要从学生实際出发,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既要与本节内容有关却又不能解决,需下节知识才可完成,从而使学生急于知道下面内容,即起到启发预习下节内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