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视线:很多家长都知道蒙氏育儿法,也知道该育儿法提倡的是“妈妈帮我,让我能自己做”。可妈妈如何帮呢?这就大有学问了。我们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敏而好学”,却对孩子学习的动因和过程毫不知情。这就如同蒙着眼喂养孩子:孩子渴了,给孩子吃饭;孩子饿了,却给孩子喝水。所以,家长在通过外界的各种教育措施和方案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之前,先了解孩子智力发展的过程,明白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修炼好教育孩子的“内功”,这样才能“里应外合”,为孩子提供更合适的帮助。
孩子是“学习”的主人
让孩子自我发展,指的是让他的智能得到发展。而人们通常认为让孩子自我发展,就是把孩子交给本能。本能是指动物所具有的最原始的能力,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孩子当成狗或家畜一样对待。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当人们议论一个自由的孩子时,难免会想到他就像一条吠叫不停、蹦蹦跳跳或四处偷东西吃的小狗一样。因此,人们已经习惯于把孩子的抗议、挣扎以及他们为使自己摆脱屈辱而做出的保护性手段看作是本能的表现,并认为孩子们的这些行为就像兽类一样野蛮。
回想一下,人们对孩子都做了些什么?一开始,人们把孩子比作植物和花朵,等他们稍大点后,又设法让他们像植物一样安静,尽量使他们的感官像植物一样,使他们成为大人的奴隶,听凭大人处置和摆布。这样对待他们,他们怎么可能成为一株大人们所希望的带着天使般芳香的花朵呢?这样会使他身上的本性逐渐湮灭,直到死亡,人性一点点退化的痕迹将在他身上毕露无遗。
反之,如果人们让孩子成为智力活动的主体,情形将会完全改变。对待孩子,就像对待成人一样而不是动物,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去探索、感受、认知、内化,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人,而不是大人的奴隶。有了这样的前提,才有了智力发展的可能。
让孩子做一做“心理体操”
什么叫智力?对差异的感知是智力活动的开始,大脑活动的第一步就是对差异加以鉴别。感觉就是对外部世界的知觉,收集材料并将这些材料进行区别就是智力活动的最初阶段。而对某一刺激迅速做出反应,思想快捷,判断神速,这些都是智力最明显的外在表现。是什么令一个人做出这么迅速的反应呢?这必然与从外界获取信息,精心编织意象以及将内心想到的答案表达出来的能力有关。对于这种能力,可以用一套类似于心理体操的系统加以训练,这就是感官练习。
我们可以把孩子的感官与刺激物适当分离,这样有利于他有清晰的意识;可以让他敏锐地察觉到热与冷、粗糙与光滑、重与轻以及声音与噪音的差别;可以让他在鸦雀无声的环境里闭上眼睛,等待一种细微纯净的声音的召唤……所有练习的目的是,让孩子感觉到外部世界好像在叩响他的心灵之门,并唤醒他的心灵活动。而各种感觉与环境互相融合时,这两者就能产生相互协调的作用,并能加强已经被唤醒的意识活动。比如:
一个正在全神贯注地给图案上色的孩子,当有音乐陪伴时,他会选择最美丽的色彩来着色;当一个孩子身处优雅宜人的校园,并且被赏心悦目的鲜花环绕时,他会引吭高歌,唱出最美妙的歌曲。
孩子们的自我教育一旦开始,他们就会表现出下述特征:大脑的反应将变得更为迅速;思维更有准备;原来那些从他们身边溜过却根本没有引起注意,或者只产生一点点兴趣的感官刺激物,如今却能被他们强烈地感知到。同时,他们能够很轻易地发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正是经过了这种感官体验,孩子完成了原始而基本的智力训练,唤醒了中枢神经系统,并使其保持运动状态。
孩子会“动手”才会“动脑”
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同时使他们的机体保持运动状态,这是实现儿童自由的关键。那些怀有某种智力目的而四下走动的儿童,才能使自己得以持续完善,他们也必然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内在人格。那些在某种智力目的的支持和引导下工作的儿童,才可以做到持之以恒。如果他们没有这种智力目的,也没有对工作持之以恒的态度,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内部发育,也就难以取得明显的进步。
孩子们将会自发地从事一些具体活动:洗洗手和脸,换个外套,清扫房间,拂去家具上的灰尘,铺地毯,摆桌子,栽种花草,照顾小动物,等等。他们会受到感官的吸引,或在其指导下,自主地选择有益于自己发展的工作,正是这些感官材料使他们能够对事物进行区分,然后进行选择与推理,使自我得到发展。
在选定了将要从事的工作后,他就开始坚持不懈地去做。这一转变不仅使其内心不断成长,而且还将成为推动他继续前进的强大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把自己的工作从简单的实物逐渐过渡到复杂的东西上,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陶冶。他正是根据自己大脑里形成的内在秩序,以及在生活中获得的技能来培养自己的性格,进而获得智力上的发展。
孩子是“学习”的主人
让孩子自我发展,指的是让他的智能得到发展。而人们通常认为让孩子自我发展,就是把孩子交给本能。本能是指动物所具有的最原始的能力,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孩子当成狗或家畜一样对待。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当人们议论一个自由的孩子时,难免会想到他就像一条吠叫不停、蹦蹦跳跳或四处偷东西吃的小狗一样。因此,人们已经习惯于把孩子的抗议、挣扎以及他们为使自己摆脱屈辱而做出的保护性手段看作是本能的表现,并认为孩子们的这些行为就像兽类一样野蛮。
回想一下,人们对孩子都做了些什么?一开始,人们把孩子比作植物和花朵,等他们稍大点后,又设法让他们像植物一样安静,尽量使他们的感官像植物一样,使他们成为大人的奴隶,听凭大人处置和摆布。这样对待他们,他们怎么可能成为一株大人们所希望的带着天使般芳香的花朵呢?这样会使他身上的本性逐渐湮灭,直到死亡,人性一点点退化的痕迹将在他身上毕露无遗。
反之,如果人们让孩子成为智力活动的主体,情形将会完全改变。对待孩子,就像对待成人一样而不是动物,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去探索、感受、认知、内化,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人,而不是大人的奴隶。有了这样的前提,才有了智力发展的可能。
让孩子做一做“心理体操”
什么叫智力?对差异的感知是智力活动的开始,大脑活动的第一步就是对差异加以鉴别。感觉就是对外部世界的知觉,收集材料并将这些材料进行区别就是智力活动的最初阶段。而对某一刺激迅速做出反应,思想快捷,判断神速,这些都是智力最明显的外在表现。是什么令一个人做出这么迅速的反应呢?这必然与从外界获取信息,精心编织意象以及将内心想到的答案表达出来的能力有关。对于这种能力,可以用一套类似于心理体操的系统加以训练,这就是感官练习。
我们可以把孩子的感官与刺激物适当分离,这样有利于他有清晰的意识;可以让他敏锐地察觉到热与冷、粗糙与光滑、重与轻以及声音与噪音的差别;可以让他在鸦雀无声的环境里闭上眼睛,等待一种细微纯净的声音的召唤……所有练习的目的是,让孩子感觉到外部世界好像在叩响他的心灵之门,并唤醒他的心灵活动。而各种感觉与环境互相融合时,这两者就能产生相互协调的作用,并能加强已经被唤醒的意识活动。比如:
一个正在全神贯注地给图案上色的孩子,当有音乐陪伴时,他会选择最美丽的色彩来着色;当一个孩子身处优雅宜人的校园,并且被赏心悦目的鲜花环绕时,他会引吭高歌,唱出最美妙的歌曲。
孩子们的自我教育一旦开始,他们就会表现出下述特征:大脑的反应将变得更为迅速;思维更有准备;原来那些从他们身边溜过却根本没有引起注意,或者只产生一点点兴趣的感官刺激物,如今却能被他们强烈地感知到。同时,他们能够很轻易地发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正是经过了这种感官体验,孩子完成了原始而基本的智力训练,唤醒了中枢神经系统,并使其保持运动状态。
孩子会“动手”才会“动脑”
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同时使他们的机体保持运动状态,这是实现儿童自由的关键。那些怀有某种智力目的而四下走动的儿童,才能使自己得以持续完善,他们也必然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内在人格。那些在某种智力目的的支持和引导下工作的儿童,才可以做到持之以恒。如果他们没有这种智力目的,也没有对工作持之以恒的态度,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内部发育,也就难以取得明显的进步。
孩子们将会自发地从事一些具体活动:洗洗手和脸,换个外套,清扫房间,拂去家具上的灰尘,铺地毯,摆桌子,栽种花草,照顾小动物,等等。他们会受到感官的吸引,或在其指导下,自主地选择有益于自己发展的工作,正是这些感官材料使他们能够对事物进行区分,然后进行选择与推理,使自我得到发展。
在选定了将要从事的工作后,他就开始坚持不懈地去做。这一转变不仅使其内心不断成长,而且还将成为推动他继续前进的强大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把自己的工作从简单的实物逐渐过渡到复杂的东西上,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陶冶。他正是根据自己大脑里形成的内在秩序,以及在生活中获得的技能来培养自己的性格,进而获得智力上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