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围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和分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为切入点,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253-01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对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的观点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核心”则体现在它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十八大以来,党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的体现价值观主体价值追求的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首先,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其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意。《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里面所提到的“全面发展”是重点,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德、智、体”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德”是排在第一位的素质,高校大学生是否符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要求是其能否全面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2]
其次,价值多元化的现实要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各种转型和多元化的大背景,随之而来的是多元化和复杂化成为了人们价值取向所要面对的新趋势,而这种趋势也必然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选择,高校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多元化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层面上,来自于西方的影响和渗透日益左右着大学生的选择,与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意识共同争夺大学生思想阵地。为了在这项争夺中取得最后的胜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想方设法将主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于大学生思想理念的最高端处,并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内化成为想问题、做事情的向导并自觉捍卫、弘扬、践行和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
再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相通之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引导和培养高校大学生能够树立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而确立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二者在内容上有相通之处。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全体教师。师者,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要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首先要对他们的领路人——全体教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摆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突出地位,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自觉融入全校所有教师的日常言行中,所有教职员工的以身示范要比单一枯燥的课堂讲授更能易于让学生接受和效仿,进而起到润物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
2.加强思政“两课”的教学改革。思政“两课”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对思政两课的教学水平进行改革,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就显得任重而道远。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对思政“两课”的教学内容要进行改革。具体要求是要兼具理论的高度和普及广度;要兼顾传统和现实;更要立足于校园并放眼于社会。教学内容要做到“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其次,对思政“两课”的教学方式要进行改革。将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引入到思政“两课”的教学中去,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最后,依托新媒体,在校园内广泛利用微信公众号、网站、微博、论坛等传播途径同时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让高校大学生从手中的所有网络媒体可以随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成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互动,创建更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宣传氛围。
3.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为了达到此目的,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经常性的组织,包括各种类型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宣传等可以引导学生接触社会的活动。社会实践的内容和途径要得到丰富和拓展,在实践活动中教育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热爱国家,积极培养和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人翁意识、集体主义思想以及努力拼搏、勤奋创新、艰苦奋斗的新时代精神,在实践中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社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服务社会与实现自我相结合,进而实现实践育人的效果。
4.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载体创新。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带给高校学生积极的“正能量”,例如有奖征文、演讲比赛、读书节、道德大讲堂、文体比赛等;同时,不失时机开展学雷锋、学习郭明义、学习感动中国人物等主题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大连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书林.近两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J].理论建设,2013(1):20.
[2]田新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机制研究[J].知识经济, 2014(9).
[3]娄洹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风,2014(2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253-01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对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的观点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核心”则体现在它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十八大以来,党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的体现价值观主体价值追求的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首先,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其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意。《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里面所提到的“全面发展”是重点,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德、智、体”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德”是排在第一位的素质,高校大学生是否符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要求是其能否全面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2]
其次,价值多元化的现实要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各种转型和多元化的大背景,随之而来的是多元化和复杂化成为了人们价值取向所要面对的新趋势,而这种趋势也必然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选择,高校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多元化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层面上,来自于西方的影响和渗透日益左右着大学生的选择,与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意识共同争夺大学生思想阵地。为了在这项争夺中取得最后的胜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想方设法将主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于大学生思想理念的最高端处,并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内化成为想问题、做事情的向导并自觉捍卫、弘扬、践行和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
再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相通之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引导和培养高校大学生能够树立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而确立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二者在内容上有相通之处。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全体教师。师者,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要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首先要对他们的领路人——全体教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摆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突出地位,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自觉融入全校所有教师的日常言行中,所有教职员工的以身示范要比单一枯燥的课堂讲授更能易于让学生接受和效仿,进而起到润物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
2.加强思政“两课”的教学改革。思政“两课”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对思政两课的教学水平进行改革,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就显得任重而道远。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对思政“两课”的教学内容要进行改革。具体要求是要兼具理论的高度和普及广度;要兼顾传统和现实;更要立足于校园并放眼于社会。教学内容要做到“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其次,对思政“两课”的教学方式要进行改革。将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引入到思政“两课”的教学中去,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最后,依托新媒体,在校园内广泛利用微信公众号、网站、微博、论坛等传播途径同时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让高校大学生从手中的所有网络媒体可以随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成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互动,创建更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宣传氛围。
3.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为了达到此目的,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经常性的组织,包括各种类型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宣传等可以引导学生接触社会的活动。社会实践的内容和途径要得到丰富和拓展,在实践活动中教育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热爱国家,积极培养和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人翁意识、集体主义思想以及努力拼搏、勤奋创新、艰苦奋斗的新时代精神,在实践中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社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服务社会与实现自我相结合,进而实现实践育人的效果。
4.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载体创新。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带给高校学生积极的“正能量”,例如有奖征文、演讲比赛、读书节、道德大讲堂、文体比赛等;同时,不失时机开展学雷锋、学习郭明义、学习感动中国人物等主题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大连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书林.近两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J].理论建设,2013(1):20.
[2]田新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机制研究[J].知识经济, 2014(9).
[3]娄洹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风,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