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素养。”因此,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就是要转变观念,吸收先进理念,借鉴优秀做法,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有所收获,真正做到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教活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课前备课
备课要充分,分到学期,分到单元,分到每一课,在备完课后要反复思考每一环节是否处理得当,每一个课堂提问是否能最大限度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每一个环节的设置是否新颖别致,让人眼前一亮。这样,经过反复思考和推究,对于课堂的安排就越精当,既提高了学生们课堂学习的效率,又调动起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二、课堂导入要做到新和奇
针对每节课的学习目标,要发挥导入语的作用。让学生们一开始就融入紧张而又快乐的学习中去。不能过于拘泥,不能过于夸张。教师可以借鉴他人优秀案例,可以从生活的某一点挖掘,可以针对某一社会现象,可以从哲学、数学、生物学及其他学科吸取灵感。总之,只要不背离教学目标,只要于课堂教学之活有利,尽管“拿来”。如:学习《春》这篇写景抒情散文,可以从“春”的造字法导入,学习《看云识天气》可以用“天气预报”一则信息导入;学习《化石吟》可以先找到一块最普通的化石导入;学习某一古诗文,可以先让同学们欣赏其古人写的版本等等。
这样,学生从课堂开始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的环节自然会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三、提高自身修养,加强自身学习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更应是如此。在授课之余,教师要广泛涉猎,多读最新资料,这样才会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会千奇百怪,但我们必须给予一一解答。小到字词的意思,修辞手法的辨别,大到追问你李贺还有哪些词作,李白是否写过词,居里夫人为何由波兰迁到法国等等。
教师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一是对文学常识、字词基础等语文基本知识的把握要做到详尽;二是对于每篇文章的有关资料要进行阅读比较,选取最佳内容,并且搜集与本课有关的故事等来吸引学生;三是古文学积淀,对于古代优秀作品尽量做到熟读成诵。如《四书五经》、屈原作品、乐府作品集、古代散文作品。
四、增强自我人格魅力
通过自我不断学习,丰富知识储备,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在语文教学中遇上教与学的难题时,与其困在原地抽象地讲了千百遍而百思不得其解,何不把思维放开来,从其他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如果将其孤立起来讲解,必定会困难重重,并出现冷场现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也逃不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尴尬。不论教师在课堂上把环境保护讲得如何重要,恐怕学生们也是无动于衷的;同样,他们也许不会认为雨果就是有那样博大的胸怀,更不会凭空对世界的和谐与共作太多的联想了。如前者就关联着“生物学”“环保知识和意识”就近的环境恶化和改善;后者则与“历史”“政治”的阐释是相关联着的,如果学生了解了雨果是大胆而公开地反对本国军队对咱们中国的侵略,并揭露和痛斥其侵略者的罪恶行径,那么凡是有良知的人都是会对雨果先生仰视的。
五、让自己的语言变得更优美丰富具有韵味
薛瑞萍老师的课堂就是审美的课堂,她用纯净清新的语言去感染每一位同学,引领他们遨游在美的语文海洋之中。
当学生的积极性不够时,更需有幽默诙谐来让气氛活跃一下,给课堂加几剂调料,让课堂变得有滋有味。对每一位同学的回答,用最美的语言去肯定,对每一位同学的不知所措,用含蓄的间接地的语言去引导,对于每一位同学的不足或错误回答,要用善意的语言和蔼的语调让他再思考一下。
六、课堂的朗读时间要多,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感知文本的基础,是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文章的学习离不开诵读二字。在读中品,在读中悟是语文学习的主线。
“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正是有情人”,诵读对于每一位同学来说,基本不存在任何障碍,只要大家做好字词查询工作。因此,这个机会属于每一位同学,且是展示自我的大好机会,只要教师引导示范到位,学生定会踊跃举手尝试。然而,诵读人人皆能,但读好读美不易,教师要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对其不足之处点拨,让学生每次得到提升。
七、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们在思考的前提下动起来。让课堂成为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品位美、探讨美的自由天地。最有效的就是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的意义重大,通过小组交流,孩子们的思想进行碰撞,互相学习各自的长处,实打实的讨论自己的观点,让每个人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
学习语文不能靠被动地知识传授揭示规律,而应在大量的、绚丽多彩的实践中,通过感悟、体验、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要想在语文课上真正做到“活”,就要尽量放开思想,打牢学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把时间和空间交给他们,让学生展开思想的翅膀,畅游于语文浩瀚之海洋。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课堂成为自由天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
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教活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课前备课
备课要充分,分到学期,分到单元,分到每一课,在备完课后要反复思考每一环节是否处理得当,每一个课堂提问是否能最大限度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每一个环节的设置是否新颖别致,让人眼前一亮。这样,经过反复思考和推究,对于课堂的安排就越精当,既提高了学生们课堂学习的效率,又调动起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二、课堂导入要做到新和奇
针对每节课的学习目标,要发挥导入语的作用。让学生们一开始就融入紧张而又快乐的学习中去。不能过于拘泥,不能过于夸张。教师可以借鉴他人优秀案例,可以从生活的某一点挖掘,可以针对某一社会现象,可以从哲学、数学、生物学及其他学科吸取灵感。总之,只要不背离教学目标,只要于课堂教学之活有利,尽管“拿来”。如:学习《春》这篇写景抒情散文,可以从“春”的造字法导入,学习《看云识天气》可以用“天气预报”一则信息导入;学习《化石吟》可以先找到一块最普通的化石导入;学习某一古诗文,可以先让同学们欣赏其古人写的版本等等。
这样,学生从课堂开始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的环节自然会跃跃欲试,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三、提高自身修养,加强自身学习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更应是如此。在授课之余,教师要广泛涉猎,多读最新资料,这样才会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会千奇百怪,但我们必须给予一一解答。小到字词的意思,修辞手法的辨别,大到追问你李贺还有哪些词作,李白是否写过词,居里夫人为何由波兰迁到法国等等。
教师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一是对文学常识、字词基础等语文基本知识的把握要做到详尽;二是对于每篇文章的有关资料要进行阅读比较,选取最佳内容,并且搜集与本课有关的故事等来吸引学生;三是古文学积淀,对于古代优秀作品尽量做到熟读成诵。如《四书五经》、屈原作品、乐府作品集、古代散文作品。
四、增强自我人格魅力
通过自我不断学习,丰富知识储备,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在语文教学中遇上教与学的难题时,与其困在原地抽象地讲了千百遍而百思不得其解,何不把思维放开来,从其他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如果将其孤立起来讲解,必定会困难重重,并出现冷场现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也逃不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尴尬。不论教师在课堂上把环境保护讲得如何重要,恐怕学生们也是无动于衷的;同样,他们也许不会认为雨果就是有那样博大的胸怀,更不会凭空对世界的和谐与共作太多的联想了。如前者就关联着“生物学”“环保知识和意识”就近的环境恶化和改善;后者则与“历史”“政治”的阐释是相关联着的,如果学生了解了雨果是大胆而公开地反对本国军队对咱们中国的侵略,并揭露和痛斥其侵略者的罪恶行径,那么凡是有良知的人都是会对雨果先生仰视的。
五、让自己的语言变得更优美丰富具有韵味
薛瑞萍老师的课堂就是审美的课堂,她用纯净清新的语言去感染每一位同学,引领他们遨游在美的语文海洋之中。
当学生的积极性不够时,更需有幽默诙谐来让气氛活跃一下,给课堂加几剂调料,让课堂变得有滋有味。对每一位同学的回答,用最美的语言去肯定,对每一位同学的不知所措,用含蓄的间接地的语言去引导,对于每一位同学的不足或错误回答,要用善意的语言和蔼的语调让他再思考一下。
六、课堂的朗读时间要多,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感知文本的基础,是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文章的学习离不开诵读二字。在读中品,在读中悟是语文学习的主线。
“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正是有情人”,诵读对于每一位同学来说,基本不存在任何障碍,只要大家做好字词查询工作。因此,这个机会属于每一位同学,且是展示自我的大好机会,只要教师引导示范到位,学生定会踊跃举手尝试。然而,诵读人人皆能,但读好读美不易,教师要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对其不足之处点拨,让学生每次得到提升。
七、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们在思考的前提下动起来。让课堂成为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品位美、探讨美的自由天地。最有效的就是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的意义重大,通过小组交流,孩子们的思想进行碰撞,互相学习各自的长处,实打实的讨论自己的观点,让每个人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
学习语文不能靠被动地知识传授揭示规律,而应在大量的、绚丽多彩的实践中,通过感悟、体验、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要想在语文课上真正做到“活”,就要尽量放开思想,打牢学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把时间和空间交给他们,让学生展开思想的翅膀,畅游于语文浩瀚之海洋。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课堂成为自由天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