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园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ngzone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计划”是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协同创新开展高校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八项改革”,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突破高校内部及其与外部的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推动实现教学和科研从以学科导向为主逐步向需求导向为主转变;组织管理从个体、封闭、分割方式向流动、开放、协同的方式转变;创新要素与资源从孤立、分散的状态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
  大学科技园以大学或大学群为依托,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技术、信息、设备、文化氛围等优势资源,通过科技园平台开展高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和社会服务,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辐射。因此大学科技园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与通道,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实践平台、高校技术成果转移平台、高新技术项目孵化平台、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器,这些也决定了其在“2011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目前大多数大学科技园都将主要精力放在技术合作、成果转化和推广等方面,兴奋点在产值和利润上,很少涉及系统的人才培养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正确处理好大学和科技园之间的关系,对科技园的功能定位理解存在偏颇,没有在两者之间建立起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和模式。本文在分析大学和科技园之间的关系基础上,就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实施策略。
  一正确认识大学和大学科技园之间的关系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是现代大学的四大功能。人才培养是现代大学的根本,科学研究是对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而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最终目的。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提供人才保障,无疑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高等学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期待。
  《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中对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做出了明确规定,可以用“一个标志、两个组成、三个平台、四个基地”来概括。一个标志即一流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平台即高校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创业企业孵化平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四个基地即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高校师生创业的实践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基地。可以看出,国家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的四个核心组成部分都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定位与大学的功能定位是完全一致的,这说明二者之间具有特殊的天然纽带联系。
  大学科技园是以大学的学科和科研实力为依托而建立起来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有别于其他类型科技园区之处是其与高校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进行了深度融合。这体现在与学科平台融合、与技术成果转移孵化融合、与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融合,与现代大学文化建设融合。
  反过来,大学科技园的健康发展也是对大学的科学发展的有力促进,这主要体现在科技园产业结构和布局有利于优化大学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促进其科学发展,因为科技园产业结构和布局是符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提升了大学的社会服务能力;科技园的产业资源集聚效应有利于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因为大学科技园提供真实的产业资源弥补了校内实践平台类型单一、缺乏实战的不足;大学科技园平台有利于促进高校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提高,因为大学科技园提供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同时为教师直接创办企业或者参与企业科技开发与管理提供了实践舞台。
  二大学科技园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
  1提供真实场景的创新实践平台
  目前高校的实践环节基本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进行,通常校内占的比重较大,多是在实验室或是以虚拟课题的方式进行;校外实践由于各方面原因常常以走马观花的形式进行,学生零距离接触实际研发项目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些使实习实训的质量大打折扣。
  大学科技园的科技成果孵化器平台中涵盖了众多生机勃勃的中小型高科技在孵企业,而且企业的创办人或技术负责人大部分是高校教师,这些人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比较熟悉,而且企业也需要大量的科研助手和管理助手,为学生搭建了学以致用的平台。
  学生也可以把科技园的实习收获作为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前期成果或者经过加工演变成高质量的学科竞赛作品;同时学生可以将创新思维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将创意成果投入到科技园转化平台中去。另外科技园为学生提供了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的平台,有利于组建跨专业、跨年级的创新创业团队开展实践创新。
  2提供基于问题、案例的研究性学习平台
  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重点,改革的关键就是“教”与“学”的方式变革。通过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而科技园聚集大量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引领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优秀企业和优秀项目,这些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保障。同时通过举办的科技园创新论坛,聘请业界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介绍学科和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学生也可以面对面与驻园企业技术人员开展学术探讨、交流互动,营造浓厚的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样开放互动的新鲜大课堂里,可以切身感受到更多的新锐观点,使其个性和创造力都将得到极大的激发。
  3提供创业实践的高峰体验平台
  尽管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推动大学生创业工作,通过以创业带动就业解决目前大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但是目前还处于创业参与人数少、创业成功率低的萌芽阶段。究其原因除了客观因素外,大学生主观上缺乏创业意识、创业体验是影响其主动创业的主因。学校只能从创业课程角度给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由于缺乏真实的创业平台,使学生创业实践处于商业计划书层面或者纸上谈兵。   科技园提供创新创业的实战平台是大学科技园最基本的教育功能,这在教育部近年来关于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文件中都做出了明确指规定。通过“园校”合作,建立以创新创业课程、创业模拟训练、创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为主要创业教育载体,将创业教育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之中,继而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
  从目前国内发展较好的一些大学科技园的经验来看,几乎都建立了大学生创业苗圃、创业工坊和学生创业孵化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经历创业的真实过程,可以增强他们的创业意识,以提高适应未来创业的社会能力。同时利用这个平台可以对学生进行创业挫折教育,因为大学科技园是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汇集地,大学生在科技园中接受的挫折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可以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三大学科技园协同育人平台建设
  大学科技园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起社会责任,不仅需要自身的精力投入,更需要大学与科技园之间从机制建设、实践条件、培养模式、服务模式等方面共同建设好协同人才培养平台,否则不会发挥出人才培养的最大效能。
  1大学科技园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契合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园校”合作为主轴,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健全政府、学校、企业、行业联动平台和联动机制,实现教学、创新研发、应用服务多项功能和目标。通过建立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科技园企业参与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有效整合政、校、行、企等多方资源,使人才培养从个体、封闭、分割的方式向流动、开放、协同的方式转变,实现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协调发展。
  在机制建设时,突破旧有教育教学运行中体制封闭、单打独斗、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与科研脱节、科研与应用服务脱节等痼疾,强调开放协同和产学研用的立体推进。科技园企业不仅在师资、技术、资讯等方面为学校提供支持,为学校提供先进的设备,而且要直接参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标准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帮助引进行业技术标准,把应用研究项目引入课堂,并参与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
  2大学科技园实践条件建设
  大学科技园为大学与社会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大学人才培养与知识增值的交汇点。因此平台应按照“开放、合作、共享”理念进行建设。首先是平台开放,这体现平台不仅引进校内外项目、研究技术或企业入园进行科学研究、生产研发;而且可以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与一大批实力雄厚、有较强的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大型企业、行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社团组织合作组建各类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凝聚社会多方资源的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其次是合作平台,这体现在平台运行模式上打破了传统的以院系为主的纵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平台为依托、以项目为牵引、人员可交叉流动的横向的合作模式,利于各方通过合作实现共赢或多赢的目标,有力形成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局面;最后为共享平台,这体现在科技园的平台建设要适应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必然要求平台在人员、设备、信息等方面进行共享。如科技园企业在研发项目时往往需要依靠多学科的联合攻关,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这就需要高校智力资源的参与;反过来科技园区内的企业拥有的试验设备和提供的研发资金,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基础和人才培养条件。
  3“园校”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个切入点,培养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是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之一。大学科技园是知识、技术、资本和产业的聚集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是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想环境和和实践基地。同时大学科技园本身是政府主导,教育、行业和企业协同的创新组织,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创新创业人才的数量不足,从业人员缺乏创造、创业、创新等观念,只有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科技园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联动,才能破解这一难题。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以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特别注重学生是识别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商机识别与把握能力、风险判断能力以及整合投资资源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靠课堂的灌输、教材的叙述、实践模拟是达不到的。而大学科技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真实的创新创业实践环境,其构建的创业苗圃平台、创业服务平台和营销推广平台等,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或参与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全过程,知晓企业的的管理、决策和规避风险的策略,对提升学生企业运作能力和规避未来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有极大的益处,有益于学生从就业者向创业者身份转变。
  基于“园校”共同商定的培养目标,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三融合递进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即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基本素质养成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和职业综合能力教育深度融合,按照启蒙熏陶与培养、素质提升、实战能力提高三阶段递进式模式培养具有较强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启蒙熏陶与培养阶段主要在校内进行,主要由科技园企业提供项目、指导力量和设备,由学校提供场地,在校内建设体验式创新创业工作室,将实际项目作为学生实训内容,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项目研发的流程、项目管理、团队协作以及成果共享等方面的训练。素质提升培养阶段以“园校”结合方式进行,一方面依托校内创新创业工作室开展项目研发组建模拟公司或项目部,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将自己研发的成果到科技园进行转化或者到园区科技企业顶岗实践,提升他们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为日后组建创业工作室或创建科技企业打下基础;实战能力训练主要依托科技园进行,科技园为有志创业的学生团队提供创业实战平台并提供配套创业服务和风险资金,弥补高校实战训练的不足。
  4科技园大学生创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
  科技园为学生提供满足其创办企业所需的物理空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关注企业的生存、资金筹集、规避风险、持续发展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取决于软环境的建设。大学生创业团队具有企业初创期的特征,企业规模小,人员少,管理较为灵活,业务模式尚不清晰。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特点,科技园必须在项目、场地、资金、导师、培训等方面提供完整的配套服务,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尤其在创业辅导培训、创业项目风险评估、公共服务、创业跟踪与诊断等环节实行一对一帮扶结对子,实现扶上马送一程,提高创业成功率。
  总之,大学科技园背靠大学,面向产业创新,以大学科技园为依托,发挥科技园的创新驱动辐射作用,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服务体系,营造更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环境是国家赋予大学科技园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Z].北京,2010.
  [2]郑旭,王玉玺,吴爱萍.大学科技园与大学关系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8).
  [3]王燕,孟民杰,黄韬.大学科技园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定位与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9).
  [4]陈伟,钱执强,徐东波.“大学———科技园”联动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浅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5).
其他文献
实践品格是幼儿教师职业成长的基本依托,是实践能力的具体体现。培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从实践品格的培养入手,因为实践品格是培养学生实践理性的前提,而实践理性最终决定学生实践能力,实践理性“解答的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实现自己的目的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1],这也是实践教学的旨归。  一 学生实践品格的结构与价值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品格的结构  依据实践运行的逻辑,实践品
期刊
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承载主体,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自身也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机会成本。舒尔茨(Schultz)在探讨美国经济总产出增长快于要素投入增长的根源时,发现教育、保健、在职培训、迁移等投入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把这些要素定义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并认为人力资本是某种投资的结果[1]。 近年来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成为了国家、家庭和个人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时,在大
期刊
师生沟通主要是指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感情并共享信息的活动。从本质上说,师德师风是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与风范。因而,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对师德师风建设的作用不可低估。从师生沟通的密切程度亦可反观师德师风建设的状况。   一 促进高职院校师生沟通的必要性   1 高职学生的弱势地位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我国被认为是高等教育体系中层次较低的院校,成为
期刊
一 调查的目的   探讨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以期引导在他们能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为学校的贫困生教育和管理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二 调查研究设计  在某高职贫困大学生中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其中男生100份,女生200份,并对25位参加学校勤工助学的学生和5名学校资助管理部门的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72份,回收率9
期刊
加强师生间课堂交流,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思维动向,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和课堂情况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有效的课堂交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疑问中追索、在质疑和探讨中自然而然地理解、掌握知识要点,并使新知识和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有效的课堂交流能帮助学生不断进行思维训练,养成积极学习和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其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 一个
期刊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普遍应用,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保障。近两年来,在国内,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充分认识到了翻转课堂在各学科教学中的高效性,所以开始在教学中尝试实施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高等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文学类课程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学生在课前,通过看视频、听博客、阅读文章或调动自己原有知识储备去思考问题或者写一写小论文的话,那么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有
期刊
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价值理念,尽管教育公平的理念已经被广泛认同,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学生对教育公平的理解存在着许多的差异。这种认知差异妨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本文将从产生这种认知差异的原因入手,分析其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探讨应对的策略。  一造成教育公平的师生视角差异的原因  (一)教师与学生在师生观上的差异是造成教育公平师生视角差异的历史原因  中国自古以
期刊
高校领导班子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着、践行者,是推动基层单位科学发展的“火车头”,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决定性因素。可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高校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当前有效推进基层领导班子作风建设有多种途径,其中实施校务公开是重要因素之一。  一我校校务公开的基本情况及做法  (一)总体情况  随着学校校务公开工作的不断推进,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对于学校校务公开工作的要求也越
期刊
特色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机制是指校园文化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容联系、作用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整体运行机制和对校园文化运行与建设的有效调节的总称。特色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机制具有可建构性,就其内容而言,涉及生成机制、运行机制、创新机制、发展机制、保障机制、育人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等多方面,主要集中在运行机制、建设机制和保障机制三方面。  一特色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运行机制  校园文化运行机制是构建良好的校
期刊
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2003、2004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极大地规范和推动了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在我国的发展[1]。合作办学成为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俄罗斯作为中国的最大邻国,两国之间的教育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与良好的合作传统。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