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forviv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师生间课堂交流,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思维动向,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和课堂情况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有效的课堂交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疑问中追索、在质疑和探讨中自然而然地理解、掌握知识要点,并使新知识和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有效的课堂交流能帮助学生不断进行思维训练,养成积极学习和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其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 一个金融学课堂交流的例子
   在金融学、商业银行管理学或其他金融类课程中,“我国贷款定价的方式”是一个重要内容。我们每次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总是以课堂交流为主,虽然具体的进展过程稍有区别,但效果很好。下面以该部分内容的授课为例来分享师生课堂交流的经验和体会。
   这部分内容主要探讨我国现阶段特殊的贷款定价方式,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核心是贷款利率的确定。授课内容涉及到利率这一金融学核心概念,并具有中国特色,能很好地反映我国金融实践的发展历程。与这部分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有,利率的作用、基准利率及其确定、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等。以这部分内容为依托可以延伸到贷款利率差异化、高利贷、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这部分内容广泛,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教学灵活度高、掌控难度大。除了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之外,教学目的更体现在理论的运用方面,体现在对实践问题的分析和把握方面。通过对相关实践和具体问题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银行体系结构,更好地理解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机制;理论联系实际,从金融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念出发分析实践中的具体事件,锻炼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课堂交流过程分析
   我们把本节课的流程设计为,首先提供简单明了的讨论框架,然后通过不断引入实践问题,反复提问,相互质询和讨论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我国贷款利率确定的特殊性,并领会金融核心理论和基本理念的强大解释力。下面把具体的课堂交流过程细分为七个环节,这种细分仅具有参考作用,实际的课堂交流需要根据内容、时间、学生学习状态等具体情况灵活借鉴。
   1 简单介绍总体框架,使学生心中有底
   我们首先把主要内容列了出来,并做简要解释,本次课主要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一是官定利率和自由利率及其比较;二是官定利率的浮动区间。官定利率和自由利率同时存在反映了我国现实中存在的利率双轨制,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践问题,值得从理论上去分析。官定利率的浮动区间政策不断调整,是我国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重要标志,是对我国金融经济改革进程的反映。要理解分析我国金融问题,大的金融发展环境是必须了解的。
   2 做足知识铺垫,引入核心概念和核心思想,为学生思考奠定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概念辨析、事例分析等方式回顾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并交代主要的实践背景。在具体授课中我们强调了利率,特别是基准利率在金融学和金融分析中的核心地位,使学生明白这是分析金融问题的一个最基本出发点。我们比较了基准利率、市场利率这些标准的金融学概念和我国现阶段官定利率、自由利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金融问题的特殊性。我们还通过回顾我国银行利率浮动区间政策的出台和变动历史,使学生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改革有大致的认识。这些理论和实践知识是本部分内容的基础知识,为学生进一步思考奠定了基础。
   3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辨析理论要点或提出实践问题来打开学生思维之门
   引入实践中的问题并要求学生解释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我们在分析自由利率概念时,自然引入了民间借贷和高利贷问题,介绍了我国政府的基本政策和一些改革措施后,列举了近些年一系列的相关案例,通过反问来激起学生探讨的兴趣。我们在介绍利率浮动区间时,提供了政策出台后大型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不同反应,引导学生反思我国特定的银行体系和金融体制对金融活动的决定作用。
   4 基于实践问题层层推进,并适度变换交流方式,引导学生相互探讨,碰撞出思维火花
   基于实践提出问题后,我们通过连续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往往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自然而然地出现了相互矛盾和对立的观点。需要说明的是,在提問过程中老师并不做评论,只是顺势介绍一些实践进展情况,或更进一步提出问题,或只是稍微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既不妨碍学生思考,又有助于引导学生提炼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充分领会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力——原来我国的金融问题是如此有意思,金融实践的发展是如此合理。
   5 不动声色地引导学生反复思索,帮助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中心结论
   虽然每一部分均提供了各自的背景资料,并提出不同的问题,然而,所有部分、所有问题在事后看来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来展开,从我国特殊的金融双轨制这一基本背景出发,就可以合理解释官定利率和基准利率的区别、自由利率和高利贷问题、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行为差异、民间借贷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事后看来,虽然每一部分都不重复,但学生的思维的确是在按照一定的思路不断反复着,首先需要回答具体问题,然后剖析具体问题背后的决定性因素,而这些决定性因素具有明显的共性。在这种课堂交流启迪下,学生只需具备基本的经济金融思维,从基本的金融经济原理出发就可以理解、分析我国金融实践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6 总结整理并提供进一步的支持佐证,巩固学生思维成果
   在学生从我国特殊的金融体制出发理解了我国特殊的利率定价问题后,归纳性思维基本上宣告完成,这是艰难的一步,其中充满了发散性,需要花费较多时间。下一步就是总结整理和进一步论证了,属于演绎思维。演绎思维能进一步巩固学生思维成果,体现核心思想的强大解释力,并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在这一阶段,我们对上一阶段学生的发言做了总结和肯定,让学生有一种心领神会的体验。在总结补充过程中,我们还穿插介绍了分析金融问题的一些基本视角和基本方法。    7 适当引入更深层次问题,供学生课下继续思考和探索
   实践中的问题和现象层出不穷,而且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得到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学生分析金融问题,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推理过程。学生应该通过反复思考,反复训练,能基于特定的视角和前提,符合逻辑地推出与假定、条件相一致的结论,并且推理过程中不会出现明显的跳跃、断层或错误。我们在确认学生理解了本节的核心思想后,更进一步地提供了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国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关系等方面的一些资料,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
   三 一些注意事项及经验总结
   在整个课堂交流中,我们对内容、方式、进程都有精准的把握,然而却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们感到思维自由、交流自然,丝毫没有被掌控的感觉。诚然,这与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有关,与老师有热情、喜好和学生真诚交流有关,更重要的是需要课前有充分准备。有效的课堂交流需要教師在如下几方面做好准备,下大功夫。
   1 课前要下足功夫,详实的资料要比空洞的实例介绍更有说服力
   与基础性的、常规性的内容不同,每门课程都有其核心概念和基本理念,这些内容理解起来简单,但应用起来很难,学习这些内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程度是其专业素养高低的标志。这些中心理论需要结合实践,让学生在反复思索、不断质问中来体会,特别适合以课堂交流、课堂讨论为主的授课方式。对于这些重点课堂,教师应该在课前下足功夫。为了这堂讨论课,我们不但准备了教案、讨论大纲等常规性资料,而且通过剪报、政府文件、网页打印、图片、观点摘录等多种方式准备讨论材料,在讨论过程中适时把这些看得见的论据拿出来,使学生感受到了其可信性。
   2 要有全局把控能力,恰当地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把控方式
   课堂交流被限定在了有限的时间之内,而不同学生的思维过程有明显差异,相关的、不相关的论点会不时地冒出来,教师一定要有全局把控能力。我们主要是通过适时引入案例资料来更新议题、把控课堂讨论的。我们顺着学生的发言引入资料,既让学生讨论得以继续,又自然而然地更新了讨论议题。在具体的议题讨论过程中,我们采用的主要是提问这种方法,但提问的视角、方式会根据学生的反应而调整。
   3 交流方式要多样化,尽可能随和自然
   课堂交流要根据议题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并根据学生思维的具体情况而不时变换。有些根本性的问题,可以从不同视角来分析,就应该让较多的学生发言,相互补充,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提问,或鼓励学生讨论来进行,这类问题往往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有些具体的知识和争论的论据资料,可以让学生现场从网上查询获知,或者由老师直接告知也可以。有效的课堂交流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到课堂讨论是随和的、自然的。我们在改变讨论话题、进一步推出实践问题时总是和大多数或某些学生的思维相呼应,给学生的感觉是,老师并不是在推动讨论向下一阶段进行,而是在提供资料解释学生的疑问,好像是学生们自己在推动着讨论和交流不断进行。
   4 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并留足思考的时间
   课堂交流应该是真诚的,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老师不同,学生并不知道结论,他们需要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老师提供的材料来进行探索性思维,思维过程中会有弯道、有歧途,会有反复,这些都需要时间。老师需要换位思考,进入学生的思维之中,从学生的思维进程中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为学生创造进一步思考的环境,并顺势推动课堂教学。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产业结构的变革,社会用人需求进一步提高和细化,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竞争压力较大。据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人,2014年将有727万大学生毕业,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对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等的准备情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就业工作部门不断地细化完善工作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具有前瞻性、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指导。
期刊
信息社会的教育与过去相比较,无论是观念、内容、手段、方法和模式,都将产生质的变化,这对师范生的职业素质提出更高的新要求。他们除了要有良好的思想理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以便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应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因此,在高校中给师范生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使未来的教师具备较好的教育技术能力是必要的。本文以闽江学院为例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以注重内涵发展和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为主要特征的“质量时代”,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本科教学成为高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如何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准确了解和把握学校本科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发现本科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而推进
期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人生课程”,教学要求极高,要教会大学生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他人、面对自己,全面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法律素养和做人水平。为此教师需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深入地研究探讨,凸显课程内容的“价值性”,切实让“基础”课成为最具教学价值和教学魅力的精品课程。  一 感悟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
期刊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对高等学校而言,人才培养是办学的中心任务,教学工作是第一要务,首要责任就是保证并持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而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新办俄语专业培养应用型俄语人才的前提、基础、重要组成部分和根本保证。依靠完善的、制度化的质量保障体系的监督和管理,才能强化教学过程质量管理
期刊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医学教育的过程也是医学生实践能力锻炼提高的过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必修课,不仅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同时也肩负着医学人文教育的重任。面对迅猛发展的医疗技术和复杂的医患矛盾,近年来,我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创新性的研究和探索,以此为契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也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逐步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小
期刊
实践品格是幼儿教师职业成长的基本依托,是实践能力的具体体现。培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从实践品格的培养入手,因为实践品格是培养学生实践理性的前提,而实践理性最终决定学生实践能力,实践理性“解答的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实现自己的目的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1],这也是实践教学的旨归。  一 学生实践品格的结构与价值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品格的结构  依据实践运行的逻辑,实践品
期刊
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承载主体,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自身也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机会成本。舒尔茨(Schultz)在探讨美国经济总产出增长快于要素投入增长的根源时,发现教育、保健、在职培训、迁移等投入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把这些要素定义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并认为人力资本是某种投资的结果[1]。 近年来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成为了国家、家庭和个人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时,在大
期刊
师生沟通主要是指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感情并共享信息的活动。从本质上说,师德师风是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与风范。因而,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对师德师风建设的作用不可低估。从师生沟通的密切程度亦可反观师德师风建设的状况。   一 促进高职院校师生沟通的必要性   1 高职学生的弱势地位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我国被认为是高等教育体系中层次较低的院校,成为
期刊
一 调查的目的   探讨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以期引导在他们能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为学校的贫困生教育和管理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二 调查研究设计  在某高职贫困大学生中发放300份调查问卷,其中男生100份,女生200份,并对25位参加学校勤工助学的学生和5名学校资助管理部门的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72份,回收率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