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社会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促使教育向新型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发生转变,新时代的教师必须顺应这种历史大趋势。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是解决教师发展的一种途径,本文从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推动区域性教师的整体均衡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构建新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教师学习共同体 网络环境 构建模式
一、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特征分析
结合城乡互动项目的研究,总结出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征如下:
1.目标鲜明性,过程反复性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目标明确,是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加强最新理论的学习,掌握信息化教学法并应用最新的教学理念和理论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师教育的外延一直延伸到教师专业生涯的最后阶段,是终身性的。同时也是有阶段性的,并且呈现出发展阶段的多层面、多领域、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2.团体社会性,成员互动性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之间有共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社会文化背景做支撑,以及共同的知趣、愿景、情感,彼此之间互相依赖,对共同体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在这个学习团体或者学习组织中强调成员之间的参与、共享、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3.行为主体性,积极主动性
教师不仅是教育的主体而且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改革的内在驱动力。教师的学习与增强自我有关,对教师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个人意义,因此教师以主人翁的身份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承担的任务和投入的精力较多,积极性较高。
4.团体合作性,个体自主性
学习活动由共同目标导向,强调分工与合作,相互协调。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定学习步调和学习行动方案,加强教师的个别化学习。最终做到团体合作性和个体自主性的结合。
5.机构组织性,效果明显性
教师学习共同体需要获得高校等教学科研机构与组织的指导支持,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在高校的组织下,以责任依从关系和情谊性关系联系在一起,有目标和目的的学习。高校科研和中小学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是被广泛应用的教育科研形式,这种模式能够节约教育投资成本,提高绩效,呈现出1+1>2的效果。
6.环境依赖性,资源依托性
教师学习共同体以一定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为基础,依托全新的优质资源,参与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学习、讨论、交流、合作与协作。
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模式
利用城乡互动平台来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图1是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模型图,模型图形象直观地描绘出整个系统中各个角色的定位、发挥的作用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1.搭建支持平台——教育门户网站
“三人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支持平台”(www.tpt.gsedu.cn)是为支持教师专业化发展而搭建的教育门户网站,它在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这个系统工程中,处于基础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开发立体化教材——网络课程+教材+光盘资源
借助Moodle平台,开发出相应的网络课程资源,并配以辅助教材和光盘资源,做到齐全资源的类型和较高的多媒体化程度,为教师学习共同体提供学习资源支持。其中网络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设计基础、情境教学法、概念图教学法、演播教学法、协作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支架教学法、PBL(基于项目学习)教学法、教学系统设计等信息化教学法。
3.采取创新发展模式——校本合作与校际协作结合
构建高效的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对项目的观察研究发现以下培训方式效果比较理想。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校本合作,成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长为该校校长或者副校长等管理层人员,组员由学校相关领导(如教务主任)和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组成。通过先骨干教师集中培训、网上专家或者相关技术人员指导,然后再由骨干教师带动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进一步学习,以点带面,最终带动学校教师的整体发展。
在校本合作发展到相对比较成熟的阶段后,转入基于网络环境的校际之间的教师协作发展阶段。跨区域的以学校为单位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借助网络这个载体,共同参与到虚拟的更大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中来,在更广阔的空间交流,体验不同区域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文化与理念,开拓彼此的视野。
4.形成评价机制——教育研究报告和专题网站
信息时代的教师是教学理论践行者和研究者的结合体。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只是教师专业知识基础和信息素养的提高,也包括教研能力的提升。教师整体教研能力的提升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了推动教师教研能力提升,需要形成必要的评价激励机制。在教师学习共同体大的社团组织下,经过一定阶段的过程性材料的积累,以教育研究报告和专题网站的形式,呈现自己的发展历程和教研成果。成果的具体呈现形式可以是经验总结、教育调查、教育实验报告、科研论文、专题研究网站和专题学习网站等。
5.引入教师反思——教师博客群
教育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WordPress教师博客群为教师提供了“创作”空间,教师可以将教学反思以教育叙事的形式进行发表。不仅积累的经验,也与别人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三、结束语
解决教师乃至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城乡互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教师团队合作、校际协作是一种可行的发展模式,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有效地解决途径,教师专业化能力协同发展是解决问题的终极目标。
通过构建跨区域的教师学习共同体,能够缓解甚至消除因地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城乡差异、中小学教师结构和信息素养差异引起的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时也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构建教师的终身教育体系。
目前,通过城乡互动来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还处于探究阶段,还存在各种问题亟待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必将是一个漫长过程,也是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张豪锋.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鲍传友.做研究型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专项课题“利用网络环境建立城乡互动促进教师专业化能力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关键词] 教师学习共同体 网络环境 构建模式
一、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特征分析
结合城乡互动项目的研究,总结出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特征如下:
1.目标鲜明性,过程反复性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目标明确,是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加强最新理论的学习,掌握信息化教学法并应用最新的教学理念和理论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师教育的外延一直延伸到教师专业生涯的最后阶段,是终身性的。同时也是有阶段性的,并且呈现出发展阶段的多层面、多领域、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2.团体社会性,成员互动性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之间有共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社会文化背景做支撑,以及共同的知趣、愿景、情感,彼此之间互相依赖,对共同体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在这个学习团体或者学习组织中强调成员之间的参与、共享、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3.行为主体性,积极主动性
教师不仅是教育的主体而且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改革的内在驱动力。教师的学习与增强自我有关,对教师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个人意义,因此教师以主人翁的身份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承担的任务和投入的精力较多,积极性较高。
4.团体合作性,个体自主性
学习活动由共同目标导向,强调分工与合作,相互协调。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定学习步调和学习行动方案,加强教师的个别化学习。最终做到团体合作性和个体自主性的结合。
5.机构组织性,效果明显性
教师学习共同体需要获得高校等教学科研机构与组织的指导支持,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在高校的组织下,以责任依从关系和情谊性关系联系在一起,有目标和目的的学习。高校科研和中小学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是被广泛应用的教育科研形式,这种模式能够节约教育投资成本,提高绩效,呈现出1+1>2的效果。
6.环境依赖性,资源依托性
教师学习共同体以一定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为基础,依托全新的优质资源,参与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学习、讨论、交流、合作与协作。
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模式
利用城乡互动平台来构建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图1是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模型图,模型图形象直观地描绘出整个系统中各个角色的定位、发挥的作用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1.搭建支持平台——教育门户网站
“三人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支持平台”(www.tpt.gsedu.cn)是为支持教师专业化发展而搭建的教育门户网站,它在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这个系统工程中,处于基础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开发立体化教材——网络课程+教材+光盘资源
借助Moodle平台,开发出相应的网络课程资源,并配以辅助教材和光盘资源,做到齐全资源的类型和较高的多媒体化程度,为教师学习共同体提供学习资源支持。其中网络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设计基础、情境教学法、概念图教学法、演播教学法、协作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支架教学法、PBL(基于项目学习)教学法、教学系统设计等信息化教学法。
3.采取创新发展模式——校本合作与校际协作结合
构建高效的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对项目的观察研究发现以下培训方式效果比较理想。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校本合作,成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长为该校校长或者副校长等管理层人员,组员由学校相关领导(如教务主任)和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组成。通过先骨干教师集中培训、网上专家或者相关技术人员指导,然后再由骨干教师带动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进一步学习,以点带面,最终带动学校教师的整体发展。
在校本合作发展到相对比较成熟的阶段后,转入基于网络环境的校际之间的教师协作发展阶段。跨区域的以学校为单位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借助网络这个载体,共同参与到虚拟的更大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中来,在更广阔的空间交流,体验不同区域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文化与理念,开拓彼此的视野。
4.形成评价机制——教育研究报告和专题网站
信息时代的教师是教学理论践行者和研究者的结合体。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只是教师专业知识基础和信息素养的提高,也包括教研能力的提升。教师整体教研能力的提升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了推动教师教研能力提升,需要形成必要的评价激励机制。在教师学习共同体大的社团组织下,经过一定阶段的过程性材料的积累,以教育研究报告和专题网站的形式,呈现自己的发展历程和教研成果。成果的具体呈现形式可以是经验总结、教育调查、教育实验报告、科研论文、专题研究网站和专题学习网站等。
5.引入教师反思——教师博客群
教育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WordPress教师博客群为教师提供了“创作”空间,教师可以将教学反思以教育叙事的形式进行发表。不仅积累的经验,也与别人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三、结束语
解决教师乃至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城乡互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教师团队合作、校际协作是一种可行的发展模式,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有效地解决途径,教师专业化能力协同发展是解决问题的终极目标。
通过构建跨区域的教师学习共同体,能够缓解甚至消除因地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城乡差异、中小学教师结构和信息素养差异引起的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时也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构建教师的终身教育体系。
目前,通过城乡互动来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还处于探究阶段,还存在各种问题亟待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必将是一个漫长过程,也是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张豪锋.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鲍传友.做研究型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专项课题“利用网络环境建立城乡互动促进教师专业化能力协同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