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新课程理念倡导对学生能力的开发与培养,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新课程赋予了历史课堂教学鲜活的生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活跃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呢?这有赖于社会教育,更有赖于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下面,笔者结合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创新思维,是指学生对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具有浓厚兴趣,对独立解决问题有心情舒畅的满足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历史课教学就是要通过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悲壮事迹和成功的历史经验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高中生正处于心理、生理发育的黄金时期,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所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就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历史课堂活跃学生创新思维的可行性
古希腊普鲁塔戈曾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新时代,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赋予历史教学以鲜活的生命力,让历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施展个人才华的大舞台。
1. 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诱导学生发散思维
首先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以便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强化教学基本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和保障。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因此,教师应先改变传统观念,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做权威的化身,应该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说,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离奇,教师也不应粗暴地予以否定,“如果儿童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的一切设想、探索和安排都将化为泡影,变成没有生命力的木乃伊”。我们应看到其中蕴涵着的创新思维的火花, 以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2. 调動学生的主体性,实现“百家争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学习动机。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历史是一门人文科学,包含了前人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如《一国两制》一课,可以让同学们回想1840年的英国侵略,再感受1997年香港回归的庄严现场,交接仪式多么令人振奋!这样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其次,丰富多样的教法也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给同学朗读拿破仑战争过程中士兵的家书,使同学很受感动。拿破仑死后,他的儿女来到墓前的争论,我找同学到台前表演,学生自导自演的历史剧给大家上了一堂既生动又感人的一课。又如,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效果会更佳。
3. 运用有效的途径,活跃历史课堂
(1)课堂讨论。叶澜教授说:“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历史课堂应是学生与教师“思维碰撞、见解相融”的动态过程。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问题在讨论中解决,可使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如在讲1840年西方列强入侵时,对中国来说是好还是坏。同学一致回答列强侵略破坏中国,使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趁着学生的热情,我提示,同学们向反方面考虑。10分钟后,同学们的回答出乎了我的意料。一方面,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从这方面来讲,列强入侵起到了促进作用。讨论中,学生获得了各方面的知识,还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看问题。
(2)充分利用史料,培养学生的情操。高中历史学习,特征是大量的原始材料配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寻找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对问题进行论证、总结。适当适量的材料运用到课堂上,不仅使学生耳目一新,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如《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将大量的史料与图片运用到课堂上,效果更佳。
(3)营造创新思维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教师创设启发式教学情境。在课堂上,我们随时会遭遇被学生问到或有学生“抢话”的突发情况。这时,我们不应制止学生的抢话,而要利用抢话的内容实施教学的临时设计,给学生营造一个发表见解的机会。这样,既生成了精彩,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营造了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情境。
4. 课外拓展,发展学生思维空间
死读书、读死书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学习。学习不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课外拓展延伸也应成为每个学生的必备课程,这样就使学生学会多渠道、多方面地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完《改革开放》之后,学生有的以小论文形式讴歌改革开放给中国大地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赞扬党的英明决策;有的借手抄报把古今中外的改革进行了评价,弘扬民族精神。这样能形成思维发展的动力,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和知识的迁移。
新课程下,随着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增强,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比以前更加活跃。课堂上学生思想感情中的“星星之火”,通过合理的引导,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成“燎原”之势,达到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活跃历史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万起.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J].成才之路,2008(26).
[2]赵靖华.对高中历史备课的一些认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1).
(邳州市炮车中学)
关键词: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活跃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呢?这有赖于社会教育,更有赖于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下面,笔者结合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创新思维,是指学生对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具有浓厚兴趣,对独立解决问题有心情舒畅的满足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历史课教学就是要通过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悲壮事迹和成功的历史经验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高中生正处于心理、生理发育的黄金时期,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所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就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历史课堂活跃学生创新思维的可行性
古希腊普鲁塔戈曾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新时代,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赋予历史教学以鲜活的生命力,让历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施展个人才华的大舞台。
1. 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诱导学生发散思维
首先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以便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强化教学基本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和保障。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变教师教为学生学。因此,教师应先改变传统观念,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做权威的化身,应该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说,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离奇,教师也不应粗暴地予以否定,“如果儿童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的一切设想、探索和安排都将化为泡影,变成没有生命力的木乃伊”。我们应看到其中蕴涵着的创新思维的火花, 以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2. 调動学生的主体性,实现“百家争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学习动机。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历史是一门人文科学,包含了前人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如《一国两制》一课,可以让同学们回想1840年的英国侵略,再感受1997年香港回归的庄严现场,交接仪式多么令人振奋!这样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其次,丰富多样的教法也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给同学朗读拿破仑战争过程中士兵的家书,使同学很受感动。拿破仑死后,他的儿女来到墓前的争论,我找同学到台前表演,学生自导自演的历史剧给大家上了一堂既生动又感人的一课。又如,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效果会更佳。
3. 运用有效的途径,活跃历史课堂
(1)课堂讨论。叶澜教授说:“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历史课堂应是学生与教师“思维碰撞、见解相融”的动态过程。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问题在讨论中解决,可使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如在讲1840年西方列强入侵时,对中国来说是好还是坏。同学一致回答列强侵略破坏中国,使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趁着学生的热情,我提示,同学们向反方面考虑。10分钟后,同学们的回答出乎了我的意料。一方面,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从这方面来讲,列强入侵起到了促进作用。讨论中,学生获得了各方面的知识,还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看问题。
(2)充分利用史料,培养学生的情操。高中历史学习,特征是大量的原始材料配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寻找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对问题进行论证、总结。适当适量的材料运用到课堂上,不仅使学生耳目一新,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如《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将大量的史料与图片运用到课堂上,效果更佳。
(3)营造创新思维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教师创设启发式教学情境。在课堂上,我们随时会遭遇被学生问到或有学生“抢话”的突发情况。这时,我们不应制止学生的抢话,而要利用抢话的内容实施教学的临时设计,给学生营造一个发表见解的机会。这样,既生成了精彩,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营造了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情境。
4. 课外拓展,发展学生思维空间
死读书、读死书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学习。学习不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课外拓展延伸也应成为每个学生的必备课程,这样就使学生学会多渠道、多方面地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完《改革开放》之后,学生有的以小论文形式讴歌改革开放给中国大地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赞扬党的英明决策;有的借手抄报把古今中外的改革进行了评价,弘扬民族精神。这样能形成思维发展的动力,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和知识的迁移。
新课程下,随着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增强,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比以前更加活跃。课堂上学生思想感情中的“星星之火”,通过合理的引导,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成“燎原”之势,达到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活跃历史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万起.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J].成才之路,2008(26).
[2]赵靖华.对高中历史备课的一些认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1).
(邳州市炮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