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学生学者交流与高校合作:成果与趋势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dvi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17年3月28日,青岛科技大学中德校区举行了开工建设启动仪式。青岛科技大学、青岛中德生态园、中国计算机世界出版服务公司,以及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共同参与“青岛科技大学中德校区”的建设。其中,青岛科技大学是项目的总负责方,负责校区的领导与管理、学生的招生和录取以及办学质量的保障等;青岛中德生态园提供校园建设场地;中国计算机世界出版服务公司负责提供中德校区建设的资金支持;德国帕德博恩大学负责提供与青岛科技大学中德校区相符合的教学标准。这是中德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新实践。近年来,两国教育合作模式日益多样化,取得丰硕成果。为深入了解中德高等教育合作及学生学者流动情况,本刊专访了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驻京办事处主任施多恩博士。
  一、DAAD支持和资助中德师生交流
  与高校合作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施多恩博士,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驻京办事处开展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果。
  施多恩: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成立于1925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资助学术交流的机构之一。DAAD 是德国高校的联合组织,代表239 所高校和105 个大学生团体,经费主要由德国政府提供,是德国推行其对外文化政策、高等教育和科技政策以及高等教育领域合作发展的官方媒介组织。
  早在20 世纪70 年代末期,DAAD 就同中国教育部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根据德中两国政府之间的协议,于1994 年秋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目前,DAAD在中国有驻京办事处以及上海信息中心、广州信息中心三个分支机构。
  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在中国的主要工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供在德国学习与研究的相关信息,DAAD每年会定期参加大型教育展会,并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多场以“在德国学习”和“在德国读博”为主题的讲座和说明会,向对德国留学感兴趣的中国学生和家长提供可靠信息和咨询。此外,我们也提供一对一咨询以及在线咨询,回答学生和家长关于德国留学的问题。
  第二,通过颁发奖学金资助中国优秀年轻学者和科研人员前往德国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修或深造。同时,也通过颁发奖学金资助优秀的德国学生、研究生及科研人员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
  第三,促进德中高校间的合作。目前,德中高校间的合作和交流项目有1000多个,其中,DAAD资助以及参与资助的项目也有很多。给予这些活动更多的支持,也是我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建立并维护中国留德校友和德国留华校友的在华校友网络。目前,随着赴德中国留学生人数的增长,中国的留德校友也越来越多,维护在华校友网络是我们的重要工作之一。此外,为在中国的德国校友提供支持,并建立他们的校友网络,也是我们的重要工作。
  此外,我们还向中国高校的德语系派遣了约30 名讲师,以推广和促进日耳曼语言文学、德语、德国文学在中国的教授与传播。
  通过以上这些工作,我们吸引两国的学生、学者到对方的国家去学习和交流,也推进两国高校间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促进了德中两国间的交流。
  至于主要成果,從数据来看,DAAD驻京办事处以及上海、广州的信息中心相关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在过去的数年间,赴德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持续增长,目前在德国大学注册的中国学生人数超过3.4万人,其中超过3.2万人是在中国获得中学毕业证书后赴德留学的。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构成了德国高校中最大的留学生群体,每8个外国留学生中就有1个是中国留学生,远超其他国家。
  二、国家战略的优先发展领域
  将成为两国高校合作的热点
  《世界教育信息》:2013年,德国政府提出了“工业4.0”战略,在新的产业发展趋势背景下,德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国际合作(特别是在与中国的合作中)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施多恩:“工业4.0”战略意在使德国能够更好地把握和应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智能化则是“工业4.0”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中国,也有“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相对应,德中两国政府在相应领域开展了很多合作,尤其是在工业领域以及德中企业之间,很多德中企业已经建立了相关的合作。在教育领域,很多德中高校也对在这一面向未来的战略相关领域建立合作有着浓厚兴趣,尤其是在科技方面。
  德国的高校一直以来很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且力求将两者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德国高校的一些专业和课程设置中,与企业的合作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这样的设置,保证了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同时,也促进和提高了学生在工作方面的思维能力,为未来进入企业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础。另外,如何更有效地将大学的知识和科研转化为产能,在德国也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
  我相信,两国国家战略的优先发展领域将会成为两国高校合作的热点。
  三、中德高校合作的成功案例不断涌现
  《世界教育信息》:请为我们介绍一下给您印象最深的中德交流合作项目。
  施多恩:如前所说,DAAD在中国的一个重要工作是推进德中两国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目前所开展的1000多个德中高校合作项目中,有很多是接受或者曾经接受过DAAD资助的。很多项目已经开展多年,非常成功。
  说到印象深刻的德中高校交流合作项目,首先自然是被视为中德高校紧密合作典范的上海同济大学中德学部。同济大学中德学部下辖中德学院(CDHK)、中德工程学院(CDHAW)和职业技术教育学院(CDIBB)三个机构。其中,中德学院目前与20多所德国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4所德国高校参与到了中德学院4个学部的全面建设;此外还拥有近30家中国和德国企业资助的基金教席和联合实验室。不仅学院的中国学生有赴德交流的机会,学院也为德国学生提供在中国进行海外学习和获得双学位的机会。中德工程学院的合作伙伴则是由26所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组成的德国高校团队,该学院的学生可在第四学年在德国学校学习,并获得德方合作院校的双学位。   在各自国家均被视为卓越高校的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和中国清华大学也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设有双学位项目。在过去几年间,已有数百名两校的学生、学者及行政人员前往对方院校进行学习、教学以及科研。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选择参加这一双学位项目、到清华大学修读学位的德国学生越来越多,这也彰显了这一项目的成功之处。
  在法学领域,中德高校间的合作也很密切。例如,南京大学和德国哥廷根大学共同创建的中德法学研究所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这里的学生可以通过为期三年的法学硕士课程获得双学位,其中包括一年在哥廷根大学的海外学习。越来越多的德国青年法律学者也加入了该所的众多科研项目。中国政法大学的中德法学院是中国政法大学与7所德国高校的共同合作项目,学院的中国学生可以通过含一年海外学习的三年制硕士课程取得双学位。这一合作项目旨在促进中国与德国法律界在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及中国法制建设等方面的联系,也已经开展了数十年。
  另外,随着近来中国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改革的推进,很多中国高校与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也建立了紧密联系与合作,其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可能是合肥学院和浙江科技学院。合肥学院是中德两国在应用型高等教育领域合作的中心,目前已经与17所德国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其中大多数为应用科学大学。浙江科技学院已经与21所德国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与德国的2所应用科学大学开展了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毕业时可获得中德授予的双学位。目前,已经迎来了首批毕业生。
  对于两国在应用型高等教育以及整体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我们有更进一步的期待。
  《世界教育信息》:请为希望与德国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的院校提供一些建议。
  施多恩:目前,德国与中国高校间的合作项目非常丰富,很多德国高校在中国已经有自己的合作院校、开展了合作项目。对于还想与德国高校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和合作项目的中国高校来说,建议在与德国高校进行交流时,不要只提出自己的意愿和诉求,最好也能说明自己的学校和院系计划为德国高校或者他们的学生提供什么项目,这样会使合作邀请更具吸引力。
  德国目前约有400所高等院校,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差别并不大,也没有重点大学与非重点大学之分,所有大学的教学质量均有保证,并且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建议中国高校在寻求合作关系时不要只关注那些在中国格外有名气的德国大学,而是考虑从与自己有着相同和相似侧重专业领域的德国大学着手。
  德国大学的独立性很强,如果想和某所德国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直接与大学取得联系即可,不需要通过第三方。如果是寻求院系与院系间的合作,可直接与德国大学的院系联系,而不是通过大学的国际处,这可能是中国和德国大学不同的一点。
  四、如何在德国
  获得更好的学习和研究体验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给希望去德国学习、研究的师生、科研人员提出一些建议。
  施多恩:我们非常欢迎优秀的中国学生学者到德国进行学习、研究和交流。在德国,你可以获得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在企业雇主中广受欢迎、含金量很高的文凭。并且,在德国正式毕业、取得学位后也有留在德国工作的机会——可以在毕业后到当地的外管局将自己的留学签证转化为18个月的居留签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找工作签证”。毕业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年半的时间,找寻一份与自己专业和资质相符的工作。
  如果你选择在德国取得学位后先留在当地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回国。那么你的学历和工作经验组合在一起就更具竞争力,会更加受到中国的企业雇主的青睐。
  需要注意的是,在德国,学生通常要自己安排学业。德国大学里,除了少数必修课外,学生可以根据专业要求和自己的兴趣安排学习计划和选修课程,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与在中国大学还是有较大差别的。因此,在这一点上,前往德国留学的同学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提前了解德国大学的整体情况。到了德国之后,也要学着去适应德国大学的氛围以及德国的文化。
  另外,虽然目前德国有很多英语授课的课程,可以用英语完成全部学业,但即使你学习的是英语课程,我们也建議学习一些德语,这样能够更好地了解德国和德国文化、了解德国人。如果你熟悉一个国家的文化,你就拥有了相应的跨文化交流的知识和能力,这在全球化的当下,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最后,在留德之路上,DAAD很乐意为大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如果有关于德国留学的疑问,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向DAAD获取信息、进行咨询,也可以在DAAD中国官网、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上获取权威资讯。希望中国朋友在德国度过一段精彩、难忘的生活!
  编辑 王昕 校对 许方舟
其他文献
编者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前执行主任戴维·阿乔莱那(David Atchoarena)受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的“教育即解放”的启发,提出“教育即自由”。戴维·阿乔莱那致力于教育和终身学习工作。在这次采访中,他分享了自己对教育和学习的一些专业观点。他认为终身学习是一段追寻自我发展之旅。  在您看来,应该如何理解终身学习?  戴维·阿乔莱那:终身学习是一段追寻自我发展之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IIEP)网站2017年6月16日消息,5月初,马来西亚教育部和IIEP在马来西亚举办了亚洲教育规划培训与研究机构网络组织(ANTRIEP)政策研讨会,会议以“人口变化:对教育政策和规划有何影响?”为主要议题,来自亚洲各国的研究和培训机构以及教育部的六十余人参加该研讨会。会議重点讨论了人口变化如何影响亚洲的教育制度,同时也对各教育制度结合人口变化因素制定教育政
据美国联邦教育部官网2017年5月23日报道,特朗普政府发布2018年总统预算,其中列出了一系列建议和优先发展事项,旨在确保每个学生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平等机会。通过此次预算,特朗普重申将教育决策权归还给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各州领导人的承诺。教育领域重点投资项目包括:《残障人士教育法》(IDEA)和“传统黑人大学”(HBCU)等。教育部长德沃斯(Betsy DeVos)称,此次预算对美国学生的投资具
摘 要:伦敦大学学院自成立以来,在近200年的实践中,其不断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有力地推动着学校的蓬勃发展。文章基于伦敦大学学院的章程和管理条例,介绍了其现行的内部治理结构,主要论述了大学理事会、学术委员会、校长及各学院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中的责任和权利。  关键词: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内部治理;章程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创建于1826年,创建
摘 要: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交流和全球贸易的增长,进而增加了对多语种人才的需求,反之,语言学习的推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加拿大作为典型的移民国家,长期以来实施多元文化政策和多语、双语政策,形成了多语种并存的局面,同时,各语种的地位和使用状况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变化。加拿大统计局调查显示,多语种人才的就业前景较好,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财富。为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人才,
德国科学捐助者协会与麦肯锡咨询公司(Stifterverband und McKinsey
据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IES)官网2017年5月4日报道,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宣布投入近800萬美元用于资助改善教学和学习的教育技术项目。目前已有18个组织的教育技术项目获得立项,并由国际教育研究中心管理的美国教育部小微企业创新研究计划(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s Small Business I
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报道,2016年,联邦政府、各州及地方政府教育经费总额为1292亿欧元,比上一年增加50亿欧元。此前,德国公共教育经费有准确统计数字的年份为2013年,为1170亿欧元,教育经费占全德(联邦、各州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19.9%;其中联邦政府支出81亿欧元,各州政府支出837亿欧元,地方政府(市、縣、大区)支出251亿欧元,超过半数的公共教育经费用于中小学。  以实际购买力计算,该
编者按:戴维·阿乔莱那(David Atchoaren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发展与高等教育部主任、教育政策与能力建设部主任。2006年起,他担任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IIEP)的高级项目专家,主要负责教育培训项目,其中包括IIEP教育规划和管理方向的硕士课程。1991年起,他担任法国教育部国家终身教育机构(ADEP)的特派员和圣卢西亚规划与财政部的项目协调员。为深入了解教育信息化与教师
摘 要:《计算机教育期刊》于2014年创刊,是全英文季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会刊,纸质版与网络版由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出版,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 、台湾科技大学黄国祯教授、香港教育学院江绍祥教授、南洋理工大学翁礼成教授任联合主编。《智慧学习环境》于2014年创刊,是全英文开放获取(Open Access) 期刊,国际智慧学习环境学会会刊,由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阿萨巴斯卡大学金书轲(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