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速放缓的原因,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工需求呈下降趋势,其中对文科生需求下降尤为明显。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毕业生学历层次不占优势,而商科类高职弱势群体的就业难度就更为突出。文章从分析高职学生弱势群体的形成入手,着力解决商科类高职弱势群体的就业适应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弱势群体 就业适应性
[作者简介]李荣(1972- ),男,江苏无锡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浙江 杭州 310053)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02-02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表示,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毕业生学历层次在就业市场上不占优势,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就更为突出。
一、商科类高职就业弱势群体的界定
商科类高职是培养一线经营管理人才,工作以知识和管理能力为支撑,以管理服务为主要产品,工作质量考核是无形、非标准化的,其毕业生除了应具备通识教育所要求的一般知识、能力和素质外,还应具有特殊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商贸、经贸、财经等类别从毕业生就业方向来看,它们与商科一样,主要面向服务行业就业。
弱势群体(Social Vulnerable Groups),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就业弱势群体,是指16周岁以上,特殊职业需要18周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由于家庭困难、性别、身体残疾或自身条件等特殊原因,在找工作过程中,比其他群体更容易遭受挫折或被拒绝的群体。商科类高职就业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家庭经济困难群体。这部分同学一般来自于农村或城镇困难家庭,家庭收入微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学费往往依赖助学贷款,通常在毕业前,大部分同学的贷款还没有还清,却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的就业考验。为了挣钱早日还清助学贷款,改善家庭经济境遇,相对于其他同学,这些同学对工作的期望值更高,容易放弃一般的工作机会,因而面临的压力也更大。
根据笔者对任教院校的部分专业2012和2013两年的调查统计来看,经济贫困学生大约占在校生总数的 20%左右,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数占在校总人数的10%左右。
2.性别歧视群体。女同学在求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以及女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性,女同学在找工作时通常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和门槛。
3.身体残疾群体。这类就业困难群体身体有残疾或身体存在外观或功能缺陷,他们当中不少身残志坚的学生,各方面表现很不错,但是很多单位考虑到自身“形象”,还是将这类毕业生拒之门外。近年来,一些单位公开招聘时,因身体健康标准等理由拒绝录取考生的例子屡见报端,更是打击了此类学生的就业信心。
4.学业成绩后进群体。学习成绩落后是这类困难群体的外在表现,他们因缺乏职业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学习漫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造成成绩不理想,成绩达不要求而无法正常毕业,从而在求职过程中背上思想包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较难找到合适工作。
5.面对就业比较困惑的毕业生困难群体。这类毕业生往往不能正视现实,搞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该做什么。他们普遍认为大学期间学习任务不重,因而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生活都比较放松。久而久之,就可能会缺乏努力方向,迷失自己。既不了解眼下社会需要什么的人才,也不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面临就业时感觉很茫然,不知如何准备和把握机会。这样一来,即使机会就在眼前,他们往往也不能好好把握,连连错失良机。有些同学甚至惧怕就业竞争,逃避现实,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流连于虚拟世界。
二、商科类高职就业弱势群体的成因
商科类高职就业弱势群体的成因,除了当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单位GDP增长带动就业率下降,以及高校连年扩招致使毕业生供大于求等大背景外,笔者认为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缺乏足够的自信,抱怨多于努力。当毕业生被问及“你对当前的就业持何种态度时”,在“乐观”“不乐观”“一般”“悲观”四个选项中,只有不到两成的被调查同学选择“乐观”,却也有接近10%的同学选择“悲观”,其他同学多数选择“不乐观”“一般”。这样的选择一方面反映了对眼下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的清醒认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就业的积极准备。例如,缺乏对自身求职岗位的正确定位和对求职技巧的学习掌握,简单把“求职”与“应聘”画等号,更多的是“等机会”“靠关系”,消极被动。
2.高招录取批次居后,生源素质较差;学校的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不能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欠缺;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毕业生缺乏求职素养。商科类高职院校在高招中录取批次排在“三本”之后,部分同学因未能考入理想学校,即使被高职院校录取,也已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放任自己混日子;我国高职类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的需求,重理论、轻技能,教学方式老套,不能把最新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更多地采用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和举办招聘会,缺乏有针对性的职业辅导,对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帮助不大。
3.家庭环境中的经济状况和教育方式对学生认知和心理的影响。有些家庭经济上的贫困给学生带来了自卑压抑,在面对社会之前就先把自己封闭起来;有些同学因家庭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不想让家人失望,精神上长期处于紧绷状态,不能正确面对就业现实;还有一些学生从小被家长过分溺爱,总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应对挫折的勇气,很难适应社会。这些学生往往情绪不稳定,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爱把自己封闭起来,容易沉迷于网络虚幻世界,长此以往,就会被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所淘汰。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弱势群体 就业适应性
[作者简介]李荣(1972- ),男,江苏无锡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浙江 杭州 310053)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02-02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表示,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毕业生学历层次在就业市场上不占优势,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就更为突出。
一、商科类高职就业弱势群体的界定
商科类高职是培养一线经营管理人才,工作以知识和管理能力为支撑,以管理服务为主要产品,工作质量考核是无形、非标准化的,其毕业生除了应具备通识教育所要求的一般知识、能力和素质外,还应具有特殊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商贸、经贸、财经等类别从毕业生就业方向来看,它们与商科一样,主要面向服务行业就业。
弱势群体(Social Vulnerable Groups),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就业弱势群体,是指16周岁以上,特殊职业需要18周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由于家庭困难、性别、身体残疾或自身条件等特殊原因,在找工作过程中,比其他群体更容易遭受挫折或被拒绝的群体。商科类高职就业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家庭经济困难群体。这部分同学一般来自于农村或城镇困难家庭,家庭收入微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学费往往依赖助学贷款,通常在毕业前,大部分同学的贷款还没有还清,却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的就业考验。为了挣钱早日还清助学贷款,改善家庭经济境遇,相对于其他同学,这些同学对工作的期望值更高,容易放弃一般的工作机会,因而面临的压力也更大。
根据笔者对任教院校的部分专业2012和2013两年的调查统计来看,经济贫困学生大约占在校生总数的 20%左右,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数占在校总人数的10%左右。
2.性别歧视群体。女同学在求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以及女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性,女同学在找工作时通常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和门槛。
3.身体残疾群体。这类就业困难群体身体有残疾或身体存在外观或功能缺陷,他们当中不少身残志坚的学生,各方面表现很不错,但是很多单位考虑到自身“形象”,还是将这类毕业生拒之门外。近年来,一些单位公开招聘时,因身体健康标准等理由拒绝录取考生的例子屡见报端,更是打击了此类学生的就业信心。
4.学业成绩后进群体。学习成绩落后是这类困难群体的外在表现,他们因缺乏职业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学习漫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造成成绩不理想,成绩达不要求而无法正常毕业,从而在求职过程中背上思想包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较难找到合适工作。
5.面对就业比较困惑的毕业生困难群体。这类毕业生往往不能正视现实,搞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该做什么。他们普遍认为大学期间学习任务不重,因而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生活都比较放松。久而久之,就可能会缺乏努力方向,迷失自己。既不了解眼下社会需要什么的人才,也不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面临就业时感觉很茫然,不知如何准备和把握机会。这样一来,即使机会就在眼前,他们往往也不能好好把握,连连错失良机。有些同学甚至惧怕就业竞争,逃避现实,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流连于虚拟世界。
二、商科类高职就业弱势群体的成因
商科类高职就业弱势群体的成因,除了当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单位GDP增长带动就业率下降,以及高校连年扩招致使毕业生供大于求等大背景外,笔者认为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缺乏足够的自信,抱怨多于努力。当毕业生被问及“你对当前的就业持何种态度时”,在“乐观”“不乐观”“一般”“悲观”四个选项中,只有不到两成的被调查同学选择“乐观”,却也有接近10%的同学选择“悲观”,其他同学多数选择“不乐观”“一般”。这样的选择一方面反映了对眼下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的清醒认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就业的积极准备。例如,缺乏对自身求职岗位的正确定位和对求职技巧的学习掌握,简单把“求职”与“应聘”画等号,更多的是“等机会”“靠关系”,消极被动。
2.高招录取批次居后,生源素质较差;学校的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不能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欠缺;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毕业生缺乏求职素养。商科类高职院校在高招中录取批次排在“三本”之后,部分同学因未能考入理想学校,即使被高职院校录取,也已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放任自己混日子;我国高职类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的需求,重理论、轻技能,教学方式老套,不能把最新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更多地采用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和举办招聘会,缺乏有针对性的职业辅导,对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帮助不大。
3.家庭环境中的经济状况和教育方式对学生认知和心理的影响。有些家庭经济上的贫困给学生带来了自卑压抑,在面对社会之前就先把自己封闭起来;有些同学因家庭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不想让家人失望,精神上长期处于紧绷状态,不能正确面对就业现实;还有一些学生从小被家长过分溺爱,总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应对挫折的勇气,很难适应社会。这些学生往往情绪不稳定,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爱把自己封闭起来,容易沉迷于网络虚幻世界,长此以往,就会被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