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本文以教材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为载体,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这一问题,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激发 情感 培养
前言: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个人需要的体验,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功能,包括人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我国文化传统和汉语的特性使语文有着它特殊的人文内涵,严格意义上讲,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人学”。这种以人自身的体验与感受所构筑的学科,必然不可避免地充斥着人类无尽的情感。强调人文精神,重视人的情感,这是新课标的指向所在。在语文教学,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是以课堂为主舞台,通过教师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培养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道德情操;或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明辨善恶的能力等积极情感。它的载体大致包括三个方面:教材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
一 、利用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情感
文章是人情感的流露。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遵循“文情统一”的原则,充分利用文章自身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发与培养。
1.1 走进教材,发挥作品的情感熏陶感染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走进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体现的优秀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品味诗词字里行间的韵味,感受语言潜含的情感。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曹操的《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验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宏伟抱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博大胸襟;杜甫《石壕吏》中“独与老翁别”的感伤、忧国忧民;冰心的《纸船》中透出的生动细腻的念母情怀……,这些都能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产生深深的震撼。作者的思想境界、人文情操渐渐内化为学生的情操境界,启发学生思考,涵养学生情感,提高学生修养。
1.2 钻研教材,抓住情感的触发点激发学生情感
初中语文教材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起着启蒙学生精神良知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十分注意把课文中那些富含情感的语句找出来,深入悟读,让学生体情揣意,发挥想象,感悟作品的人文价值,体验人类的情感因素,从而获得更高和更强烈的审美和情感。
1.3 诵读教材,利用作品的怡情作用形成学生情感
诵读时要让学生通过语势的缓急、语调的抑扬、语气的强弱、停顿的长短等方面的变化,掌握适当的诵读技巧,准确充分地表情达意。如教《春》一文,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理清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描写春天的五个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读前四幅图时可用轻柔、舒缓的语气,读出对春的喜爱之情;读第五幅图时,则要加重语气,读出春给人希望和力量。这样,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在多次有效诵读中,感觉到江南春天的温柔,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1.4 开放教材,通过认知激发培养学生情感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呈现出更大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进了语文课堂。学生在教材中获得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会激发起学生的某些情感。心理学家认为,认知与情感在认识过程中,同时存在,没有超出认知以外神秘的情感,更没有不带情感的认知。在人类破坏植被、大肆捕杀野生动物、砍伐珍稀植物的同时,人类还在改造些动植物,如家畜、水果、树木等,未被选中的物品日益稀少,甚至灭绝。还有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这难道不是人类在灭绝自己的朋友,自己破坏自己的生存空间吗?自己毁灭自己,这才是人类最大的悲哀。以此唤起学生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
二、 利用教师自身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情感
2.1 导语传情,营造课堂教学气氛
“新课导入”尤其重要。实践证明,渲染一种气氛、创设一种情境、高唱一首歌、竞猜一个谜、播放一段乐曲、表演一个小品、朗诵一首诗等,都有良好的效果。如教课文《春》,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唐代的杜甫写下《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这样以文章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感情过程,逐步进入文章描绘的情境,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从而达到移情共鸣。
2.2 点拨动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皆为有情人。教师在点拨讲析课文之前,①熟透教材,准确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深刻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②语文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增强情感的表达能力,把其中的内涵化为自己的情思,再用自己的“情”去打动学生,以情动人,这样学生就会从中受到感染。如讲《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时的情景,教师应进入境界,声音哽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滞,喃喃自语,充分显示出爱祖国、恨敌人的悲愤感情。这样,审美的主体和客体便融为一体,情景交融,达到唤起学生情感的目的。③教师在点拨讲析课文的过程中,要用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课堂的收效往往出乎意料的好。
2.3 体态表情,调动学生的情感
表情和体态语能传递教师的信息。课堂上,学生情感很丰富,但稳定性比较差,教师的举手投足、情绪变化都会引起他们的变化。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该学会在脸色、姿态、手势等方面的恰当运用,做到喜怒哀乐,皆成文章;举手投足,自然得体;轻重缓急,妙趣天成。
三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自我培养正确的情感
在中学各学科的教学中,语文课学生的情感活动是表现得最为活跃的。因此,教师必须好好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中,自我培养积极的情感。
3.1 同中求异,尽量转移学生的情感投入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真正从感情上来理解文章,有感情的去体会,才能真正有感而发,有情而作。教材中的情感,只能说学生认知了这种情感,但是否能“学以致用”,还应学会情感转移,同中求异,因此教师首先要提供一定的情感产生源和情感培养素。
3.2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
现在青少年的感情匮乏,究其原因是生活单调而平淡。语文学科的教学,如果没有多少真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也就无法形成一种潜意识的感性思维,当然最终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所以,最终的结论是应该由家庭与学校配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真实的生活,走向文化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用现实的角度去审视生活,体验生活的滋味,抒发感情。
3.3 作文教学,让学生自我培养情感
叶圣陶先生曾经把作文与做人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既是作文的需要,也是做人的需要。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便是他们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优秀的作文更是如此。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作文这一感情载体,让学生以“我”笔写“我”心,抒“我”情,在作文过程中,对自己的情感加以修正、充实、完善。
四、 结束语
总而言之,无论从教育教学还是从语文学习等方面来考虑,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已经成为教育之本,教学之源。语文教师应坚持情感教学观,把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各种情感资源,在充满积极情感的环境中,教师带着情感去教,学生带着情感去学,让学生随时随地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感染,才能把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做好,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激发 情感 培养
前言: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个人需要的体验,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功能,包括人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我国文化传统和汉语的特性使语文有着它特殊的人文内涵,严格意义上讲,语文本身就是一门“人学”。这种以人自身的体验与感受所构筑的学科,必然不可避免地充斥着人类无尽的情感。强调人文精神,重视人的情感,这是新课标的指向所在。在语文教学,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是以课堂为主舞台,通过教师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培养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道德情操;或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明辨善恶的能力等积极情感。它的载体大致包括三个方面:教材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
一 、利用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情感
文章是人情感的流露。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遵循“文情统一”的原则,充分利用文章自身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发与培养。
1.1 走进教材,发挥作品的情感熏陶感染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走进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体现的优秀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品味诗词字里行间的韵味,感受语言潜含的情感。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曹操的《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验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宏伟抱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博大胸襟;杜甫《石壕吏》中“独与老翁别”的感伤、忧国忧民;冰心的《纸船》中透出的生动细腻的念母情怀……,这些都能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产生深深的震撼。作者的思想境界、人文情操渐渐内化为学生的情操境界,启发学生思考,涵养学生情感,提高学生修养。
1.2 钻研教材,抓住情感的触发点激发学生情感
初中语文教材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起着启蒙学生精神良知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十分注意把课文中那些富含情感的语句找出来,深入悟读,让学生体情揣意,发挥想象,感悟作品的人文价值,体验人类的情感因素,从而获得更高和更强烈的审美和情感。
1.3 诵读教材,利用作品的怡情作用形成学生情感
诵读时要让学生通过语势的缓急、语调的抑扬、语气的强弱、停顿的长短等方面的变化,掌握适当的诵读技巧,准确充分地表情达意。如教《春》一文,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理清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描写春天的五个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读前四幅图时可用轻柔、舒缓的语气,读出对春的喜爱之情;读第五幅图时,则要加重语气,读出春给人希望和力量。这样,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在多次有效诵读中,感觉到江南春天的温柔,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1.4 开放教材,通过认知激发培养学生情感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呈现出更大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进了语文课堂。学生在教材中获得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会激发起学生的某些情感。心理学家认为,认知与情感在认识过程中,同时存在,没有超出认知以外神秘的情感,更没有不带情感的认知。在人类破坏植被、大肆捕杀野生动物、砍伐珍稀植物的同时,人类还在改造些动植物,如家畜、水果、树木等,未被选中的物品日益稀少,甚至灭绝。还有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这难道不是人类在灭绝自己的朋友,自己破坏自己的生存空间吗?自己毁灭自己,这才是人类最大的悲哀。以此唤起学生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
二、 利用教师自身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情感
2.1 导语传情,营造课堂教学气氛
“新课导入”尤其重要。实践证明,渲染一种气氛、创设一种情境、高唱一首歌、竞猜一个谜、播放一段乐曲、表演一个小品、朗诵一首诗等,都有良好的效果。如教课文《春》,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唐代的杜甫写下《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这样以文章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感情过程,逐步进入文章描绘的情境,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从而达到移情共鸣。
2.2 点拨动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皆为有情人。教师在点拨讲析课文之前,①熟透教材,准确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深刻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②语文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增强情感的表达能力,把其中的内涵化为自己的情思,再用自己的“情”去打动学生,以情动人,这样学生就会从中受到感染。如讲《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时的情景,教师应进入境界,声音哽咽,茫然若失,神情呆滞,喃喃自语,充分显示出爱祖国、恨敌人的悲愤感情。这样,审美的主体和客体便融为一体,情景交融,达到唤起学生情感的目的。③教师在点拨讲析课文的过程中,要用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课堂的收效往往出乎意料的好。
2.3 体态表情,调动学生的情感
表情和体态语能传递教师的信息。课堂上,学生情感很丰富,但稳定性比较差,教师的举手投足、情绪变化都会引起他们的变化。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该学会在脸色、姿态、手势等方面的恰当运用,做到喜怒哀乐,皆成文章;举手投足,自然得体;轻重缓急,妙趣天成。
三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自我培养正确的情感
在中学各学科的教学中,语文课学生的情感活动是表现得最为活跃的。因此,教师必须好好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中,自我培养积极的情感。
3.1 同中求异,尽量转移学生的情感投入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真正从感情上来理解文章,有感情的去体会,才能真正有感而发,有情而作。教材中的情感,只能说学生认知了这种情感,但是否能“学以致用”,还应学会情感转移,同中求异,因此教师首先要提供一定的情感产生源和情感培养素。
3.2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
现在青少年的感情匮乏,究其原因是生活单调而平淡。语文学科的教学,如果没有多少真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也就无法形成一种潜意识的感性思维,当然最终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所以,最终的结论是应该由家庭与学校配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真实的生活,走向文化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用现实的角度去审视生活,体验生活的滋味,抒发感情。
3.3 作文教学,让学生自我培养情感
叶圣陶先生曾经把作文与做人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既是作文的需要,也是做人的需要。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便是他们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优秀的作文更是如此。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作文这一感情载体,让学生以“我”笔写“我”心,抒“我”情,在作文过程中,对自己的情感加以修正、充实、完善。
四、 结束语
总而言之,无论从教育教学还是从语文学习等方面来考虑,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已经成为教育之本,教学之源。语文教师应坚持情感教学观,把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各种情感资源,在充满积极情感的环境中,教师带着情感去教,学生带着情感去学,让学生随时随地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感染,才能把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做好,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