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说:“如果将人看做一棵树,学习力就是树的根,也就是人的生命之根。”我们评价一个人在学习上是否具有学习力,不是看这个人在学校时的成绩好坏,也不是看他的学历有多高,而是要看这个人具有多强的学习力。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初中生数学学习力是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动力、能力、毅力和创造力的综合。动力、能力、毅力、创造力四个要素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逻辑顺序,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那么在一节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呢?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注意到了“过程”再现的重要性,为学生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提供了大量素材。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数学教学的新理念和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不断地发现、总结、归纳,在合作、交流中达到教学的“新境界”。教师则要把教学着眼点放在聆听、启发、引导、激励、信任上,想方设法设置情境,调整课堂氛围。不仅在新授课,习题课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下面我以一节习题课为例,谈谈初中数学学习力的培养。
七年级(上)第二章复习题18题:桌上有3只杯口朝上的茶杯,每次翻过来2只,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这3只杯子的杯口全部朝下?7只杯口朝上的茶杯,每次翻转3只,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这7只杯子的杯口全部朝下?如果用“ 1”“-1”分别表示杯口“朝上”“朝下”,你能用有理数的运算说明道理吗?
这道题若没有实物演示,学生很难想象。我正因为没有教具感到棘手,这时班中徐××同学说她有口杯,并且拿出分给其他同学。我问她哪来这么多口杯,她不好意思地说:“卖钱做生活费。”我表扬她成熟、懂事,同时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不仅在校要好好学习,还要为家庭考虑,减轻父母负担。并且不乱扔垃圾,净化校园也是每一个学生要养成的好习惯。
我想把杯子分组做实验,又不太够。于是我问:“谁愿意到讲台做演示?”同学们都争着来。孙××手举得最高,我请孙××上来做,其他同学在下面认真观察。3只杯子,每次翻过来2只,他试了几次,结果都不能杯口都朝下,咋回事?他急得冒汗。这时下面有几个学生喊:“老师,我来。”我说:“别慌,再把题目读一遍,边操作,边思考,到底能,还是不能?”同时让大家仔细观察,思考。最后得出结论是不可能的。我问:“为什么?”学生说不管操作几次,要么有1个杯口朝上,要么有3只杯口朝上。
第二个问题,7只杯子放好后,很多学生被吓住了,没有举手的。我问:“这次谁上来做?”曹××说:“我试试吧!”我叫他上来,结果他做了五六次后终于获得了成功。他很激动,同学们也很激动,都举起手来热烈鼓掌。又有几个学生要上来,我叫他们做得慢一些便于其他人看清楚,他们都操作成功了,同样得到了掌声和鼓励。接下来,我又问:“最少翻几次就能成功呢?”同学们又都争着上来做实验,我请牛××上来做,他仅翻三次就成功了,迎来了更热烈的掌声。于是没有看清的同学又陆续上来做了,直到同学们都会为止。最后我请学生把算式写下来,有了刚才的实验,写式子就容易了。思考后,有多个同学争着到黑板上写出了下面的式子:
甲:( 7) (-3) 【( 1) (-2)】 (-3)
乙:(-3) 【( 1) (-2)】 (-3)
丙:7-3 (1-2)-3
丁:(-1)×3 [( 1) (-1)×2] (-1)×3
戊:( 3) 【(-1) ( 2)】 ( 3)
……
我请他们在黑板前给予解释:
甲说:原来7只杯子杯口朝上记作“ 7”,第一次翻过去3只则用“-3”表示,第二次,从翻过去的3只中,翻过来1只记作“ 1”。另外再翻过去2只用“-2”表示,也就是……第三次,把剩下的3只杯口朝上的杯子翻过就表示为“-3”。
乙说:原来杯口朝上放置好了,我不考虑,我考虑的是翻过去3只用“-3”表示,翻过来1只用“ 1”表示……
丙说:因为加减法是统一的,加-3就写成减3……
丁说:翻过去1只记作“-1”,翻3只写成(-1)×3……
戊说:题目没要求“ 1”一定是杯口朝上,我把翻过去3只记作“ 3”……
他们说得都非常好。此时此刻,我感到无比激动,多么好的题目,多么可爱的学生!他们积极动脑思考,大胆进行尝试,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直到成功。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他们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使自己思想认识不断深化。通过这道题的教学,学生学习的动力、能力、毅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很好训练和培养。
要知道,我在教案上只写了四个字——“自主练习”。面对孩子的灵感一现,我没有小视,而是看做是课堂上“活生生的生成资源”加以灵活处理、引导、激励。而整个课堂从始至终气氛热烈,洋溢着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我想,多年后他们还会记得这节课吧?这难道不是培养学生学习力的最佳状态吗?
(江苏省新沂市芦墩中学)
初中生数学学习力是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动力、能力、毅力和创造力的综合。动力、能力、毅力、创造力四个要素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逻辑顺序,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那么在一节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呢?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注意到了“过程”再现的重要性,为学生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提供了大量素材。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数学教学的新理念和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不断地发现、总结、归纳,在合作、交流中达到教学的“新境界”。教师则要把教学着眼点放在聆听、启发、引导、激励、信任上,想方设法设置情境,调整课堂氛围。不仅在新授课,习题课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下面我以一节习题课为例,谈谈初中数学学习力的培养。
七年级(上)第二章复习题18题:桌上有3只杯口朝上的茶杯,每次翻过来2只,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这3只杯子的杯口全部朝下?7只杯口朝上的茶杯,每次翻转3只,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这7只杯子的杯口全部朝下?如果用“ 1”“-1”分别表示杯口“朝上”“朝下”,你能用有理数的运算说明道理吗?
这道题若没有实物演示,学生很难想象。我正因为没有教具感到棘手,这时班中徐××同学说她有口杯,并且拿出分给其他同学。我问她哪来这么多口杯,她不好意思地说:“卖钱做生活费。”我表扬她成熟、懂事,同时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不仅在校要好好学习,还要为家庭考虑,减轻父母负担。并且不乱扔垃圾,净化校园也是每一个学生要养成的好习惯。
我想把杯子分组做实验,又不太够。于是我问:“谁愿意到讲台做演示?”同学们都争着来。孙××手举得最高,我请孙××上来做,其他同学在下面认真观察。3只杯子,每次翻过来2只,他试了几次,结果都不能杯口都朝下,咋回事?他急得冒汗。这时下面有几个学生喊:“老师,我来。”我说:“别慌,再把题目读一遍,边操作,边思考,到底能,还是不能?”同时让大家仔细观察,思考。最后得出结论是不可能的。我问:“为什么?”学生说不管操作几次,要么有1个杯口朝上,要么有3只杯口朝上。
第二个问题,7只杯子放好后,很多学生被吓住了,没有举手的。我问:“这次谁上来做?”曹××说:“我试试吧!”我叫他上来,结果他做了五六次后终于获得了成功。他很激动,同学们也很激动,都举起手来热烈鼓掌。又有几个学生要上来,我叫他们做得慢一些便于其他人看清楚,他们都操作成功了,同样得到了掌声和鼓励。接下来,我又问:“最少翻几次就能成功呢?”同学们又都争着上来做实验,我请牛××上来做,他仅翻三次就成功了,迎来了更热烈的掌声。于是没有看清的同学又陆续上来做了,直到同学们都会为止。最后我请学生把算式写下来,有了刚才的实验,写式子就容易了。思考后,有多个同学争着到黑板上写出了下面的式子:
甲:( 7) (-3) 【( 1) (-2)】 (-3)
乙:(-3) 【( 1) (-2)】 (-3)
丙:7-3 (1-2)-3
丁:(-1)×3 [( 1) (-1)×2] (-1)×3
戊:( 3) 【(-1) ( 2)】 ( 3)
……
我请他们在黑板前给予解释:
甲说:原来7只杯子杯口朝上记作“ 7”,第一次翻过去3只则用“-3”表示,第二次,从翻过去的3只中,翻过来1只记作“ 1”。另外再翻过去2只用“-2”表示,也就是……第三次,把剩下的3只杯口朝上的杯子翻过就表示为“-3”。
乙说:原来杯口朝上放置好了,我不考虑,我考虑的是翻过去3只用“-3”表示,翻过来1只用“ 1”表示……
丙说:因为加减法是统一的,加-3就写成减3……
丁说:翻过去1只记作“-1”,翻3只写成(-1)×3……
戊说:题目没要求“ 1”一定是杯口朝上,我把翻过去3只记作“ 3”……
他们说得都非常好。此时此刻,我感到无比激动,多么好的题目,多么可爱的学生!他们积极动脑思考,大胆进行尝试,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直到成功。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他们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使自己思想认识不断深化。通过这道题的教学,学生学习的动力、能力、毅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很好训练和培养。
要知道,我在教案上只写了四个字——“自主练习”。面对孩子的灵感一现,我没有小视,而是看做是课堂上“活生生的生成资源”加以灵活处理、引导、激励。而整个课堂从始至终气氛热烈,洋溢着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我想,多年后他们还会记得这节课吧?这难道不是培养学生学习力的最佳状态吗?
(江苏省新沂市芦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