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亿万年前的恐龙做朋友,给它写生,为它立传,听上去像天方夜谭,还真的就有人做到了。他并不是真的去了侏罗纪年代,而是通过触摸恐龙化石,熟悉这些“莫名其妙的骨头”,再梳理出恐龙骨架,附上肌肉皮毛,最后配上符合年代特征的植物和山水,“还原”已经消失的恐龙世界。
这个人,叫赵闯,是中国唯一一个从事古生物化石生命形象重建的人,“俗称‘画恐龙’的人。”眼下,他画的恐龙已有几千幅,说他是恐龙的代言人,一点也不为过。
小心,咬你一口
2015年年初,赵闯与搭档杨杨和袁隆平等11位专家一起被评选为“2014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颁奖词是“与古生物学家合作,在《自然》等国际知名期刊及知名网站,发布古生物生命形象复原图。”
可是,面对荣誉,他们却是孤独的。整个中国,只有他们从事这个行业。在全球,同行也不过十几人,且大多在电影业、博物馆、科研机构兼职。孤独,似乎是古生物学的标签。还记得去年,薛逸凡因为只有一个人的“北京大学2010级古生物专业合影”而走红。
专业知识,是横在普通画家面前的大梁。赵闯是从儿时就迷恋恐龙,从小看恐龙科普书籍,大学时代更是积极浏览各种专业机构网站、下载专业论文,从图片到模型一点点研究,一步步学习过来的。“为了弄清楚一个细节,浏览英语网站,最后查到学名是拉丁文也是常事。”几年前,他甚至学会了看真正的化石。
2006年,赵闯受邀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的论文绘制远古翔兽复原图。“那是我第一次绘制具有严谨科学性的恐龙复原图。”一开始,他就把银杏叶搞错了。经人指点,他才知道远古的银杏叶不是扇形而是爪状。同年年底,他绘制的远古翔兽复原图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并登上封面,算是“一炮而红”,从此,国内的古生物科学家都来找他绘图。
画得越多,赵闯越觉得自己储备的知识不够,更需要系统地学习。“从前画恐龙追求英勇霸气,但长时间对古生物骨骼、关节方面的研究,发现有些动作看起来好看,但实际做不到。以前我画的霸王龙张牙舞爪,但其实它的前肢向上抬起的角度超不过15度,前爪也不能侧举。”
而真正阻挡新人入行的原因是——收入。“红”了之后活太多,赵闯忙不过来,便想着带徒弟,很快失败。“这不是养人的行业,很难靠这个谋生。”他给科学家绘图,很少收费,主要靠共享版权。为了生活,他也会接一些商业项目。
啄木,一点点铺开
眼下,赵闯和搭档杨杨的“啄木鸟科学小组”有一个颇具雄心的“达尔文计划”—— 一次大规模的古生物化石生物形象复原行动,计划通过文字和图像对这些远古的生命进行记录。“恐龙的形象深植于它们的生存环境中,不去理解环境,就无法叙述。”而他自己,则尽可能用绘画、数字雕塑、影视、3D打印等各种艺术形式去做古生物形象复原。
今年3月,赵闯拍摄的第一部恐龙动画短片出炉。
这是普通一天,恐龙妈妈安静地等待宝宝出世。很快,一只心急的宝宝啄开蛋壳,探出头来。恐龙妈妈很高兴,只是,快乐没有持续太久,天色突变,一场洪水即将来临。万般不舍之下,妈妈只得衔起唯一一只露头的宝宝逃走。而另一只小恐龙已经啄破了蛋壳,就要探出头,只是一切都已经来不及,洪水到来,淹没一切……
最后,一只刚刚还在悸动的小恐龙消失,骨骼风化在了岩石中,短短7分钟的短片,看得人伤感不已。稍微熟悉恐龙的都知道,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恐龙宝宝路易贝贝1。
“这是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也有灾难情节,所有道具和制作都在我的工作室里实现。”片中90%的画面来自他的手绘,实景只有一处,搭在他工作室外仅有二三十平方米的院子里,是圆形的土堆,周围整齐地排列了22枚用树脂材料仿制的恐龙蛋。“你注意看恐龙行走的姿态,它们的身体在动,但头不会动,因为恐龙移动的时候头部会保持精准的位置。”恐龙这么大的吨位,如果没有超级发达的平衡系统,一旦摔倒,后果不堪设想。
由于做得太好、太真,不断有人找上门来,希望将恐龙转化成玩具、游戏、电影赚钱。赵闯一概拒绝,“不是清高看不起钱,而是一旦商业化了,就不好把控。就像自己的小孩被人拐走,感觉很不好!”
这份坚持注定了孤独,赵闯却很享受:“起码我不是一个人。”
路易贝贝——1993年,河南省西峡县赵营村一个山坡上,发掘出一窝奇特的恐龙蛋化石。在三个排列整齐的恐龙蛋上方,有一个清晰的小恐龙胚胎骨骼,蜷缩着身子,躺在蛋窝里,这个小恐龙便是闻名世界的恐龙胚胎化石“路易贝贝”。
教你画恐龙
第一步,骨骼复原,这步相对容易。
第二步,肌肉复原,难度增加。恐龙的肌肉和人类不同,比如恐龙的尾巴直接连接着腿上的肌肉,即使身形庞大、重达几吨,只要尾巴能甩起来,就能轻松地动腿行走。
第三步,皮肤还原,这步最难。因为恐龙的颜色、毛发、花纹等,缺乏明确的科研证据,主要考验艺术家的“合理想象力”。
这个人,叫赵闯,是中国唯一一个从事古生物化石生命形象重建的人,“俗称‘画恐龙’的人。”眼下,他画的恐龙已有几千幅,说他是恐龙的代言人,一点也不为过。
小心,咬你一口
2015年年初,赵闯与搭档杨杨和袁隆平等11位专家一起被评选为“2014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颁奖词是“与古生物学家合作,在《自然》等国际知名期刊及知名网站,发布古生物生命形象复原图。”
可是,面对荣誉,他们却是孤独的。整个中国,只有他们从事这个行业。在全球,同行也不过十几人,且大多在电影业、博物馆、科研机构兼职。孤独,似乎是古生物学的标签。还记得去年,薛逸凡因为只有一个人的“北京大学2010级古生物专业合影”而走红。
专业知识,是横在普通画家面前的大梁。赵闯是从儿时就迷恋恐龙,从小看恐龙科普书籍,大学时代更是积极浏览各种专业机构网站、下载专业论文,从图片到模型一点点研究,一步步学习过来的。“为了弄清楚一个细节,浏览英语网站,最后查到学名是拉丁文也是常事。”几年前,他甚至学会了看真正的化石。
2006年,赵闯受邀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的论文绘制远古翔兽复原图。“那是我第一次绘制具有严谨科学性的恐龙复原图。”一开始,他就把银杏叶搞错了。经人指点,他才知道远古的银杏叶不是扇形而是爪状。同年年底,他绘制的远古翔兽复原图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并登上封面,算是“一炮而红”,从此,国内的古生物科学家都来找他绘图。
画得越多,赵闯越觉得自己储备的知识不够,更需要系统地学习。“从前画恐龙追求英勇霸气,但长时间对古生物骨骼、关节方面的研究,发现有些动作看起来好看,但实际做不到。以前我画的霸王龙张牙舞爪,但其实它的前肢向上抬起的角度超不过15度,前爪也不能侧举。”
而真正阻挡新人入行的原因是——收入。“红”了之后活太多,赵闯忙不过来,便想着带徒弟,很快失败。“这不是养人的行业,很难靠这个谋生。”他给科学家绘图,很少收费,主要靠共享版权。为了生活,他也会接一些商业项目。
啄木,一点点铺开
眼下,赵闯和搭档杨杨的“啄木鸟科学小组”有一个颇具雄心的“达尔文计划”—— 一次大规模的古生物化石生物形象复原行动,计划通过文字和图像对这些远古的生命进行记录。“恐龙的形象深植于它们的生存环境中,不去理解环境,就无法叙述。”而他自己,则尽可能用绘画、数字雕塑、影视、3D打印等各种艺术形式去做古生物形象复原。
今年3月,赵闯拍摄的第一部恐龙动画短片出炉。
这是普通一天,恐龙妈妈安静地等待宝宝出世。很快,一只心急的宝宝啄开蛋壳,探出头来。恐龙妈妈很高兴,只是,快乐没有持续太久,天色突变,一场洪水即将来临。万般不舍之下,妈妈只得衔起唯一一只露头的宝宝逃走。而另一只小恐龙已经啄破了蛋壳,就要探出头,只是一切都已经来不及,洪水到来,淹没一切……
最后,一只刚刚还在悸动的小恐龙消失,骨骼风化在了岩石中,短短7分钟的短片,看得人伤感不已。稍微熟悉恐龙的都知道,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恐龙宝宝路易贝贝1。
“这是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也有灾难情节,所有道具和制作都在我的工作室里实现。”片中90%的画面来自他的手绘,实景只有一处,搭在他工作室外仅有二三十平方米的院子里,是圆形的土堆,周围整齐地排列了22枚用树脂材料仿制的恐龙蛋。“你注意看恐龙行走的姿态,它们的身体在动,但头不会动,因为恐龙移动的时候头部会保持精准的位置。”恐龙这么大的吨位,如果没有超级发达的平衡系统,一旦摔倒,后果不堪设想。
由于做得太好、太真,不断有人找上门来,希望将恐龙转化成玩具、游戏、电影赚钱。赵闯一概拒绝,“不是清高看不起钱,而是一旦商业化了,就不好把控。就像自己的小孩被人拐走,感觉很不好!”
这份坚持注定了孤独,赵闯却很享受:“起码我不是一个人。”
路易贝贝——1993年,河南省西峡县赵营村一个山坡上,发掘出一窝奇特的恐龙蛋化石。在三个排列整齐的恐龙蛋上方,有一个清晰的小恐龙胚胎骨骼,蜷缩着身子,躺在蛋窝里,这个小恐龙便是闻名世界的恐龙胚胎化石“路易贝贝”。
教你画恐龙
第一步,骨骼复原,这步相对容易。
第二步,肌肉复原,难度增加。恐龙的肌肉和人类不同,比如恐龙的尾巴直接连接着腿上的肌肉,即使身形庞大、重达几吨,只要尾巴能甩起来,就能轻松地动腿行走。
第三步,皮肤还原,这步最难。因为恐龙的颜色、毛发、花纹等,缺乏明确的科研证据,主要考验艺术家的“合理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