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语言相对于任意性的又一个基本特征,象似性研究对了解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意义重大。因此对象似性的基本理论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对语言象似性的理论作了一个简要的回顾,提出象似性的成因并大胆预测象似性理论的未来。
关键词: 象似性 任意性 回顾 展望
引言
语言的结构与它表现的概念之间是否有自然联系, 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的焦点, 对于这一问题, 不同的学者、学派有着不同的看法。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一直是任意性的支持者。他曾明确指出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任意性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此后语言任意性便成为语言学界公认的一条普遍真理。然而, 近年来语言任意性的统治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其中大部分来自于认知语言学界对语言象似性的研究。象似性的研究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理论越来越成熟,并逐步应用于语言的学习与教育中。
一、象似性的概念
C.S.Pierce的符号三分法正式提出了“象似性”这个概念。根据他的理论,语言符号可以分为“象似符(icon),标志符(index)和象征符(symbol)”三类。象似符指的是具有复制性质的符号,如脚印、照片和肖像。这些符号与客体之间有着明显的象似性;标志符指的是可以作为客体标记的符号,如水银柱的升降与温度高低之间的关系。这些符号与客体之间的象似性弱于象似符,因而显得抽象一些;象征符指的是那些能以直观的方式表示抽象的内容的符号,如图腾象征氏族、天平象征公正。这些符号与客体之间的象似性更弱,其原因在于人类思维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皮尔斯的分类表明,符号与该符号所指的事物之间是有一定的指称关系而非完全任意的,他从符号学的角度肯定了语言的象似性。同时,他还看到了句法的象似性:每种语言的句法借助约定俗成的规则,都具有合乎逻辑的象似性。维特根斯坦进一步讨论了这个问题。他早期提出了语言图像说,认为语言是命题的总和,命题是事实的图像,与事实共有一种结构,句法与现实具有同构性。其观点的实质就是今天广为学者们讨论的“句法象似性”的雏形。近年来,认知功能语法学家扩展并深化了皮尔斯的符号象似性观念,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海曼的研究。他认为人类自然语言里的象似符主要是影像和图样,尤其是后者。按海曼自己的定义,某个图样说包含的一些构成成分不一定和相应的指称对象的构成成分具有任何象似关系,不过图样成分之间的关系却和其指称对象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相似的。据此,海曼将语言象似性定义为:当某一语言表达式在外形、长度、复杂性以及构成成分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上平行于这一表达式所编码的概念、经验或交际策略时,我们说这一语言表达式具有相似的性质。
二、象似性的基本原则
象似性的研究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展开:语音层面、形态层面、句法层面。到目前为止,认知语言学家对象似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后两个方面,尤其是句法层面,而且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其中最主要的三个原则为距离象似、顺序象似和数量象似。
1.距离象似性。这类象似性和人類认知系统的概念距离密切相关,即语流中的任意两个语素的形式距离和它们在切分层次上的概念距离呈对应关系。举例来说,基本上所有的语言都区分动词的直接使役和间接使役。它们结构间的距离差异映射它们形式上的差异。例如:
1)John killed Bill.
2)John caused Bill to die.
例1中的“causing”和“dying”形式距离小于例2,相应两者之间的概念距离也小于例2。例1中的“causing”和“dying”同时发生,且二者兼有动作接触,而例2则不然。
距离象似原则在否定意义的句子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例如:
1)I don’t think John can do it by himself.
2)I think John cannot do it by himself.
3)Marry is not satisfied.
4)Marry is dissatisfied.
例2中否定词not 比例1中的not离can近,因此语气较强,否定的力度较大,讲话者对John无法独自完成某件工作的判断较为肯定。同样道理,例4中否定的程度大于例3,Marry在例4中要比在例3中更加不满意。
2.顺序象似性。它是指思维的顺序与语言单位排列的顺序象似。也就是用词组或小句的顺序来临摹非语言表达形式的顺序。它包括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心理顺序和认知顺序方面的象似性。
(1)语言符号顺序与事件出现时间顺序相同。
事件的发展总要依据一定的顺序进行,这种顺序外在体现为时间顺序,即语言在顺序上的安排对应于它所表达的概念的次序的安排,在汉语中通过“然后”、“后来”、“接着”、“又”,在英语中通过“then”,“after”,“that”,“hence”等时间连词来体现。凯撒的名言“Vedi,Vidi,Vici”(“I came,I saw,I conquered”)就是一例。
(2)语言符号顺序与认知顺序象似。
当语言符号的顺序与外部事件的顺序不一致,而是与人类认知顺序一致,则体现了符号与认识活动的象似性。此时语序的排列可以按从熟悉到不熟悉、从概括到具体的认知顺序进行。例如:This city,New York consider the peep in it,the eight million of us.该句也是文章的第一句,按上述顺序它含四个概念:城市、纽约、人、八百万。通过对认知顺序的临摹,常规的语序变成了新的句子结构,认知临摹的情趣之余,还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使文章一开头就紧紧地吸引住读者的注意力。
(3)语言符号与空间顺序象似。
空间顺序指句子结构的顺序体现事件发生的空间顺序。例如,我们要描述“办公室窗外和消防楼梯连接的铁阳台”,按画面进入视觉习惯顺序排出“办公室窗户—消防楼梯—铁阳台”这样的词语顺序:
Just outside our office window is a fire-escape.A little,icon balcony.
3.数量象似性。语言形式的复杂性反映概念上的复杂性,也就是说,相对简单的概念普遍用相对简单的表达式表达,而相对复杂的概念则普遍用相对复杂的语言结构表达, 处于两极之间的概念的表达形式则依语言而不同。在人类语言中名词单复数的形式和意义的一般模式最能体现这一点。语言学家Greenberg曾提出过一条著名的语言普遍特征,即世界上有单数形式比复数形式短的语言,却没有单数形式比复数形式长的语言。另外,复杂概念和复杂形式的对应在句法里的反映也很明显,如修饰结构。在任何一种语言里,若形式X修饰A,在概念上XA一定比A复杂,而XYA则比XA复杂。例如:河流,最长的河流,中国最长的河流。
三、象似性产生的原因
1.从人类创造第一个语言符号起,就注定了会有象似性的存在,一个或者几个符号是不可能代表万物的,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无数新语言符号可能会跟以往的语言符号有某种关联,或者是在发音上,或者是在拼写上面,这是人类语言符号的一个很重要的规律。新语言符号和旧语言符号不可能是毫无联系的。越是到后面,区别性空间就越来越小,任意性的空间也变小,使得象似性越来越明显,范例也越来越多。
2.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联系的。用概念来指代事物,指代的事物是联系的,那么随之而来所用的概念也应该是联系的,所以用来指代一些相似或者类似的事物的概念很有可能具有很明显的象似性。这不但遵循了人的记忆特點,而且使得语言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人的大脑的记忆量虽然很大,但也是有限的。而需要指代的事物是无限的,语言符号的数量是不可能一直无限增多的,所以很多情况下需要利用已知道的语言符号来表示新事物。这样就给在任意性规则的支配下发挥自己作用的象似性带来了极大的生存空间。
四、象似性的研究历程及其前景展望
1965年,R.Jakobson的著名论文“Quest for the Essence of Language”对语言的任意性第一次提出了实质性的挑战(杜文礼,1996),象似性问题引起了国内外更多学者的关注,多方位、多角度的象似性研究从此开始。Jakobson(1965),Greenberg(1966),Bolinger(1977),Chafe(1980),Dixon(1982),Haimen(1980,1983,1985),Slobin(1980,1981,1985),Lakoff(1987,1999),Langacker(1987,1991),Givon(1989,1990,1994),Taylor(1989,1993,1994),Simone(1994)等西方学者都对象似性问题作出了肯定性的论述。在我国,自从许国璋先生于1988年在国内首次将iconicity译为“象似性”以来,国内学者纷纷发表文章讨论语言的象似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沈家煊(1993),杜文礼(1996),严辰松(1997),王寅(1999,2000,2001,2003),文旭(2000,2001)等。象似性从无到有,从浅显到深刻,理论系统也在慢慢地完善。这离不开国内外众多学者孜孜不倦的努力探索。象似性的研究现在已经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从最初的语音层面上以拟声词开头的象似性研究逐步到词汇层面、句法层面乃至于篇章层面的象似性研究,而且不断有新的理论被提出,这说明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理论是科学的、有生命力的。语言的研究的核心任务就是为了弄清楚语言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从一统天下的任意性原则到日益流行的象似性理论,也说明了人类自身对语言的不断探索与发现。象似性理论的不断完善不仅能够大大增加其对语言的解释力,而且在词汇教学、翻译教学、写作教学等领域都可以起到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能够跟任意性原则对立起来甚至推翻任意性的主导地位。任意性因为没有规律可循,所以很难有发展并且也不能应用到实际的语言教学中,而正因为象似性的规律性和实用性大受欢迎。语言的象似性在将来应该会继续得到重视,与语言的任意性长期并存,是对语言任意性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Haiman,J.Natural Syntax[M].Cambridge:CUP,1985a.
[2]Pierce,C.S.Collected Papers of C.S.Pierce,ed[M].Hartshorne Cambri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杜文礼.语言的象似性探微[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1).
[4]符娟娟.浅析语言象似性[A].文教资料,2007年2月号中旬刊.
[5]马明,刘春阳.语言象似性的认知研究[A].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第9卷,(2).
[6]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7]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8]王彦玲.语言符号象似性研究史探[A].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第22卷,(1).
[9]赵亮.语言象似性的符号学分析[J].外语教学,2006,(5):19220.
[10]周妞.论语言符号象似性[A].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第9卷,(4).
[11]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
[12]辛献云.篇章象似性与英诗汉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67268.
[13]朱永生.论语言的符号的任意性与相似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
关键词: 象似性 任意性 回顾 展望
引言
语言的结构与它表现的概念之间是否有自然联系, 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的焦点, 对于这一问题, 不同的学者、学派有着不同的看法。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一直是任意性的支持者。他曾明确指出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任意性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此后语言任意性便成为语言学界公认的一条普遍真理。然而, 近年来语言任意性的统治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其中大部分来自于认知语言学界对语言象似性的研究。象似性的研究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理论越来越成熟,并逐步应用于语言的学习与教育中。
一、象似性的概念
C.S.Pierce的符号三分法正式提出了“象似性”这个概念。根据他的理论,语言符号可以分为“象似符(icon),标志符(index)和象征符(symbol)”三类。象似符指的是具有复制性质的符号,如脚印、照片和肖像。这些符号与客体之间有着明显的象似性;标志符指的是可以作为客体标记的符号,如水银柱的升降与温度高低之间的关系。这些符号与客体之间的象似性弱于象似符,因而显得抽象一些;象征符指的是那些能以直观的方式表示抽象的内容的符号,如图腾象征氏族、天平象征公正。这些符号与客体之间的象似性更弱,其原因在于人类思维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皮尔斯的分类表明,符号与该符号所指的事物之间是有一定的指称关系而非完全任意的,他从符号学的角度肯定了语言的象似性。同时,他还看到了句法的象似性:每种语言的句法借助约定俗成的规则,都具有合乎逻辑的象似性。维特根斯坦进一步讨论了这个问题。他早期提出了语言图像说,认为语言是命题的总和,命题是事实的图像,与事实共有一种结构,句法与现实具有同构性。其观点的实质就是今天广为学者们讨论的“句法象似性”的雏形。近年来,认知功能语法学家扩展并深化了皮尔斯的符号象似性观念,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海曼的研究。他认为人类自然语言里的象似符主要是影像和图样,尤其是后者。按海曼自己的定义,某个图样说包含的一些构成成分不一定和相应的指称对象的构成成分具有任何象似关系,不过图样成分之间的关系却和其指称对象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相似的。据此,海曼将语言象似性定义为:当某一语言表达式在外形、长度、复杂性以及构成成分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上平行于这一表达式所编码的概念、经验或交际策略时,我们说这一语言表达式具有相似的性质。
二、象似性的基本原则
象似性的研究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展开:语音层面、形态层面、句法层面。到目前为止,认知语言学家对象似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后两个方面,尤其是句法层面,而且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其中最主要的三个原则为距离象似、顺序象似和数量象似。
1.距离象似性。这类象似性和人類认知系统的概念距离密切相关,即语流中的任意两个语素的形式距离和它们在切分层次上的概念距离呈对应关系。举例来说,基本上所有的语言都区分动词的直接使役和间接使役。它们结构间的距离差异映射它们形式上的差异。例如:
1)John killed Bill.
2)John caused Bill to die.
例1中的“causing”和“dying”形式距离小于例2,相应两者之间的概念距离也小于例2。例1中的“causing”和“dying”同时发生,且二者兼有动作接触,而例2则不然。
距离象似原则在否定意义的句子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例如:
1)I don’t think John can do it by himself.
2)I think John cannot do it by himself.
3)Marry is not satisfied.
4)Marry is dissatisfied.
例2中否定词not 比例1中的not离can近,因此语气较强,否定的力度较大,讲话者对John无法独自完成某件工作的判断较为肯定。同样道理,例4中否定的程度大于例3,Marry在例4中要比在例3中更加不满意。
2.顺序象似性。它是指思维的顺序与语言单位排列的顺序象似。也就是用词组或小句的顺序来临摹非语言表达形式的顺序。它包括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心理顺序和认知顺序方面的象似性。
(1)语言符号顺序与事件出现时间顺序相同。
事件的发展总要依据一定的顺序进行,这种顺序外在体现为时间顺序,即语言在顺序上的安排对应于它所表达的概念的次序的安排,在汉语中通过“然后”、“后来”、“接着”、“又”,在英语中通过“then”,“after”,“that”,“hence”等时间连词来体现。凯撒的名言“Vedi,Vidi,Vici”(“I came,I saw,I conquered”)就是一例。
(2)语言符号顺序与认知顺序象似。
当语言符号的顺序与外部事件的顺序不一致,而是与人类认知顺序一致,则体现了符号与认识活动的象似性。此时语序的排列可以按从熟悉到不熟悉、从概括到具体的认知顺序进行。例如:This city,New York consider the peep in it,the eight million of us.该句也是文章的第一句,按上述顺序它含四个概念:城市、纽约、人、八百万。通过对认知顺序的临摹,常规的语序变成了新的句子结构,认知临摹的情趣之余,还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使文章一开头就紧紧地吸引住读者的注意力。
(3)语言符号与空间顺序象似。
空间顺序指句子结构的顺序体现事件发生的空间顺序。例如,我们要描述“办公室窗外和消防楼梯连接的铁阳台”,按画面进入视觉习惯顺序排出“办公室窗户—消防楼梯—铁阳台”这样的词语顺序:
Just outside our office window is a fire-escape.A little,icon balcony.
3.数量象似性。语言形式的复杂性反映概念上的复杂性,也就是说,相对简单的概念普遍用相对简单的表达式表达,而相对复杂的概念则普遍用相对复杂的语言结构表达, 处于两极之间的概念的表达形式则依语言而不同。在人类语言中名词单复数的形式和意义的一般模式最能体现这一点。语言学家Greenberg曾提出过一条著名的语言普遍特征,即世界上有单数形式比复数形式短的语言,却没有单数形式比复数形式长的语言。另外,复杂概念和复杂形式的对应在句法里的反映也很明显,如修饰结构。在任何一种语言里,若形式X修饰A,在概念上XA一定比A复杂,而XYA则比XA复杂。例如:河流,最长的河流,中国最长的河流。
三、象似性产生的原因
1.从人类创造第一个语言符号起,就注定了会有象似性的存在,一个或者几个符号是不可能代表万物的,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无数新语言符号可能会跟以往的语言符号有某种关联,或者是在发音上,或者是在拼写上面,这是人类语言符号的一个很重要的规律。新语言符号和旧语言符号不可能是毫无联系的。越是到后面,区别性空间就越来越小,任意性的空间也变小,使得象似性越来越明显,范例也越来越多。
2.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联系的。用概念来指代事物,指代的事物是联系的,那么随之而来所用的概念也应该是联系的,所以用来指代一些相似或者类似的事物的概念很有可能具有很明显的象似性。这不但遵循了人的记忆特點,而且使得语言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人的大脑的记忆量虽然很大,但也是有限的。而需要指代的事物是无限的,语言符号的数量是不可能一直无限增多的,所以很多情况下需要利用已知道的语言符号来表示新事物。这样就给在任意性规则的支配下发挥自己作用的象似性带来了极大的生存空间。
四、象似性的研究历程及其前景展望
1965年,R.Jakobson的著名论文“Quest for the Essence of Language”对语言的任意性第一次提出了实质性的挑战(杜文礼,1996),象似性问题引起了国内外更多学者的关注,多方位、多角度的象似性研究从此开始。Jakobson(1965),Greenberg(1966),Bolinger(1977),Chafe(1980),Dixon(1982),Haimen(1980,1983,1985),Slobin(1980,1981,1985),Lakoff(1987,1999),Langacker(1987,1991),Givon(1989,1990,1994),Taylor(1989,1993,1994),Simone(1994)等西方学者都对象似性问题作出了肯定性的论述。在我国,自从许国璋先生于1988年在国内首次将iconicity译为“象似性”以来,国内学者纷纷发表文章讨论语言的象似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沈家煊(1993),杜文礼(1996),严辰松(1997),王寅(1999,2000,2001,2003),文旭(2000,2001)等。象似性从无到有,从浅显到深刻,理论系统也在慢慢地完善。这离不开国内外众多学者孜孜不倦的努力探索。象似性的研究现在已经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从最初的语音层面上以拟声词开头的象似性研究逐步到词汇层面、句法层面乃至于篇章层面的象似性研究,而且不断有新的理论被提出,这说明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理论是科学的、有生命力的。语言的研究的核心任务就是为了弄清楚语言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从一统天下的任意性原则到日益流行的象似性理论,也说明了人类自身对语言的不断探索与发现。象似性理论的不断完善不仅能够大大增加其对语言的解释力,而且在词汇教学、翻译教学、写作教学等领域都可以起到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能够跟任意性原则对立起来甚至推翻任意性的主导地位。任意性因为没有规律可循,所以很难有发展并且也不能应用到实际的语言教学中,而正因为象似性的规律性和实用性大受欢迎。语言的象似性在将来应该会继续得到重视,与语言的任意性长期并存,是对语言任意性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Haiman,J.Natural Syntax[M].Cambridge:CUP,1985a.
[2]Pierce,C.S.Collected Papers of C.S.Pierce,ed[M].Hartshorne Cambri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杜文礼.语言的象似性探微[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1).
[4]符娟娟.浅析语言象似性[A].文教资料,2007年2月号中旬刊.
[5]马明,刘春阳.语言象似性的认知研究[A].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第9卷,(2).
[6]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7]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8]王彦玲.语言符号象似性研究史探[A].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第22卷,(1).
[9]赵亮.语言象似性的符号学分析[J].外语教学,2006,(5):19220.
[10]周妞.论语言符号象似性[A].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第9卷,(4).
[11]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
[12]辛献云.篇章象似性与英诗汉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67268.
[13]朱永生.论语言的符号的任意性与相似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