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文采绽放 胶东海天苍茫

来源 :昆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_Wang_Gu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6月,应烟台市牟平区文联和《昆嵛》文艺之邀,我参加了由烟台市牟平区委宣传部主办的“第八届养马岛读书节”,这次胶东之行的一个最大收获,就是让我与这块文化底蕴醇厚、人文历史悠久的大地,有了一次非常亲密的接触。
  那时我刚刚参加完儿子的婚礼,第二天就从山城重庆直飞烟台,一路向东向海,一路心旷神怡,全然没有了10多年前去威海采访借道烟台时,乘火车舟车劳顿的疲累,心里满满的都是感慨和激动。在烟台的那些天,我感受到这里旖旎迷人的风光,更可贵的是感受到胶东弥足珍贵的人文情怀。
  当由山东省散文学会赞助出版并主编、胶东最有影响力的文艺期刊《昆嵛》策划推出的《丽人行——半岛女散文家作品集:刘郁林、王彦平、吕芳、北芳、蔡风》正式出版之际,《昆嵛》文艺主编焦红军先生约请我为这本散文集写点文字的时候,我在胶东大地踅摸的点点滴滴悠忽间又闪现于我的脑海,那山,那水,那片土地上众多文朋诗友们活色生香的生活情态,又回到我的眼前,我向往那片厚实的热土,恣意于那里的海天辽阔,当然我更愿意读到那些文友们朴实的文学作品。
  《丽人行》的呈现就是这种文化积淀喷发的一个代表。这部散文集2016年里列入了“中国风文丛”出版计划,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发行,不仅很有意义而且也是“昆嵛作家群”走向更广阔领域的大好事,标志着那些常年活跃在胶东半岛的女作家们,将把她们壮丽的人生用细腻的笔触集束似的辐射于文坛,其反响可谓震撼。
  《丽人行》顾名思义,应该是表现女人生活情态和内心世界的文字,过去我读过这类名字的文学作品很多,而且很多都是男作家主笔的,男人笔下的“丽人”有说不完的牵肠挂肚,道不尽的怜香惜玉,而由焦红军先生领衔主编的这部散文集,五位作者都是女作家,那么女人笔下的“丽人”又会是一番什么模样呢?这恰好为这部非常难得的散文专著附着了一个神来之笔的看点。
  我们过去常常听到的一句俗话说得特别好,那就是“三个女人一台戏”,这里的意思无须我解释。我想说的是《丽人行》中荟萃的刘郁林、王彦平、吕芳、北芳、蔡风五位女作者的作品,把她们近年来的心路历程和创作成果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梳理和集中的倾诉,让这五个女人走上前台,无疑将会为我们奉献出的,就是一场意境悠远曲径通幽的“大戏”了,这样浓烈的戏份吸引着人们去流连忘返。
  如果说男人笔下的“丽人”,更多的是一种妩媚,那么读者一定想知道女人笔下的“丽人”,又会是怎样的一种风景。于是,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本语调平实、视角亲和、文字细腻的散文集里,让我们在她们笔下的细波微澜中,去真切感受她们的情感游离和人文情思。
  近些年,胶东半岛的作家群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散文创作的精英和骨干,特别是在《昆嵛》的竭力倡导下,一大批作者不断以自己的创作实绩,表达着他们的文学诉求,在这群散文作者中,女性作者凭借着她们缜密的思考和细致的文思,屡屡有惊人的表现,这是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
  这次《丽人行》推出的五位作者,就是她们中间的代表。这些作者来自胶东的学校、农村和民办企业,是社会最基层的文学作者,她们用文学的眼光观摩世界,用真情的非虚构写作,建构着自己的创作单元。她们勤于思考,热爱写作,在《昆嵛》文艺的引导和介绍下,先后加入了山东省散文学会,并得到了山东省散文学会和《昆嵛》杂志的鼓励与培养,散文创作进步很快,先后取得了不俗的创作成绩。短短的几年,这五位女作者先后在《当代散文》《齐鲁晚报》《联合日报》《山东文学》《昆嵛》《青海湖》等全国三十多家文学期刊发表作品230余篇,有的还在全国散文大赛中获奖,散文实力崭露头角。
  1968年出生的刘郁林,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现为烟台二中高级教师。喜爱读书,喜欢写作。我对她特别感兴趣的一点是,她能够把自己的文学诉求融汇进自己的日常教学随笔中,其文本读来别有一番兴味:如《诗歌与生活》《我的第一堂课》《作文因生活而美丽》等,文章里贯穿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故事,用自己的文字去鼓励鞭策孩子们直面人生,与此同时,也记录下自己心灵波澜。
  这次她收入《丽人行》的有《岁月需要怀念》《怀念我的母亲》《又是一年槐花香》等篇什,作者以细腻而又多情的笔触,赞美讴歌了人世间那些至真至纯的亲情和刻骨铭心的爱恋,读之心潮澎湃。在她的《半卷书香浣岁月》里,她款款诉说道:“记忆里,语文课总是上得有声有色,回味起来感觉有滋有味的。有更多的时间去引领孩子们感受语文的博大精深,引导他们去发现美丽文字背后隐藏的寻常生活,去咀嚼那些微小如花蕊的温暖细节,让孩子们在生命中埋下热爱语文的甘泉,并长久地滋养其性情和灵魂……”
  刘郁林谈起自己“浣书”的心得,更是自得满满。在书里,她和李白沉湎于“云想衣裳花想容”的雍容华贵,和苏子一起“举酒属客”共祝天下有情人“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和易安女子一道“独上兰舟”捡拾起“满地黄花堆积”缱绻都让我们心碎。文学虚幻而真实,是生活的缩影,是生命的畅想。她幻想着笔下的每一个文字,“都如碧波荡漾的一汪春水,伴着拂过的风,点点涟漪,拨动心弦;如飘落的雪花,拍打着天使的羽翼散落到大地的每个角落,映射出人性的光辉与真诚。走进书里,就有一种花落于肩,香扑满怀的美丽。”你看,一副爱书、读书的秋水丽人形象画卷呼之欲出,无不让喜欢她文字的读者心旌摇荡。
  再读刘郁林的《陌上花开,缓缓归矣》,更是把大自然春天脚步的渐行渐远与人们的顾盼流连目光描摹得活色生香。文章从一开笔写她想和女儿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然而大学毕业的女儿已经不愿意再做母亲的“小尾巴”了,她的心里就有了些许落寞,但是当她看到女儿真的已经长大了,第一次要离开自己的视线独自到远方时,便渐渐领悟到母亲对于女儿适时地放手更是一种人间大爱。有了这种感悟,文字就多了一些洒脱,大爱继续延伸,作者情怀依旧。
  观察细致和描写细腻是女性作者必备的杀手锏,刘郁林的文字把玩,那就更是异彩纷呈了,家乡小河畔依然青青的草,河堤上的大柳树下依然坐着马扎聊家常的乡人,那些关于童年和母亲的记忆,就连家乡的声声虫鸣,都在作者静幽的怀念中,共鸣着她炽热的守望。   王彦平自诩为“王谢堂前的燕子”可谓几分神似,她入道文学多年,有不少的文学随笔、散文、诗歌发表,而且她还是《昆嵛》的编委。
  我特别喜欢她的《唐山硼》,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今年刚好到过烟台的养马岛。在烟台的那几天里,我曾经远远地眺望了牟平著名的昆嵛山,说句大实话,单是从山的气象和巍峨去衡量,昆嵛似乎不值得我过多地去寻思,但是昆嵛人那种独特的热气腾腾的文学气场,却始终牵引着我的视线,我觉得我没有理由不去对这具有象征意义的山细细考量。于是当我读到王彦平的《唐山硼》这篇记录着她与一座山的情感随笔时,就多了一份亲切的牵绊,不由得从见过的昆嵛山联想到了作者笔下的唐山硼:“回忆是一种隐秘的美,它需要你在某个阳光温柔的午后,或者安宁静谧的深夜,放松你的身心,慵懒而又缓慢地走进去,像是与许久以前那场时空的邂逅,在过往的记忆中,回顾那些或哭或笑,或苦或甜的丝缕感受。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有一个名字——唐山硼。那是一座山的名字。它镌刻在我的心里,一万年也不会改变。”
  作者开门见山点出了她对“唐山硼”在意,随后又从“胶东屋脊”栖霞密布着的,那数不清的大小山峦的险峻秀美,过渡到她心中块垒成型的情感意蕴。“有这样一座很小的山硼:山顶平均海拔高度仅仅五百米吧,山顶平坦开阔,山型为东西向长条形,东西长约五公里,南北平均宽度约一百五十米。它实在太小了,小到很少人知道它的存在。它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硼,在整个中国版图上比针尖米粒还要小,可以忽略为不存在。对它的回忆,我持续了许多年。”作者在这里为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悬念,更让人有一种想亲历唐山硼的欲望。
  写完了唐山硼的地理位置和特征,作者又顺山带领我们走进她前尘往事的发源地。“在我黯淡背景的童年中,从栖霞县的泥沟村往西北走十二里地,到前张家庄村姥姥家,是我最欢乐的节日。那条细长的公路,是泥路,走走停停要一个上午,也是我去姥姥家的必经之路。沿途尽显美丽的自然风光。”一段寻常人见惯不惊的路,到了作者的笔下,留下的就是何等深刻的印记。我们的回味还在发酵,作者却另辟蹊径而去,文章过处细致得让人心颤:“山花夹径,翠鸟栖枝,转角路口处更是别有洞天。如同镜子的池塘,随处可见散养在外的牛儿和家禽。过石桥,于溪流泉涧边停留片刻,总不忘摘一束野花。”
  随后,作者细细地描写了她的往事和情感,从对故乡的一往情深渲染到对人世的峰回路转,起笔处充满激情,字里行间温暖弥漫。“你是根,你是源,我几回回梦中回去啊,都缠绵驻足,不愿醒来。你是我的光亮,是我的所有感动,是心中最柔软的一块地方。多少年来,我不敢回想你,不敢碰触你,不敢接近你,怕你打开我记忆的闸门,怕我会涌出所有的委屈而哭着奔向你。”我读着这样的文字,就感觉作者不再单纯是在倾诉了,更多的是看到了作者走南闯北后,感悟出来的那种文学意向,足以让读者振聋发聩。
  王彦平的《唐山硼》这篇散文篇幅比较长,但阅读起来却很舒意,犹如在阅读自己一位忘年之交的内心独白,它厚重的外壳与醇和的内涵让她的散文笔调独树一帜。而我们阅读到她的其他作品,如《一个女人的看海故事》和《高密东北乡印记》等文章时,那种由此及彼的感同身受依然是十分强烈。
  七零后的胶东女作家吕芳,现就职于烟台市牟平区文化街道中心小学。她的最大爱好就是在闲暇之余,将工作与生活中的感悟记录于笔端,久而久之,这些记录就渐渐地有了思想,形成了她独特的散文风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撰写的散文《梦回老屋》在2014年举办的“秦龙生态原浆”杯女作者散文大赛中荣获了一等奖。收入《丽人行》的有《梦回老屋》《远去的花子》《生命中的遇见》等篇章。
  吕芳的作品文字更为朴素,有很浓郁的怀旧情怀。在《梦回老屋》里,她借助自己对老屋的情感抒发着自己的真挚爱恋,读起来别有韵味:“老屋也确实是有些年纪了,那是爷爷成家之后盖起的,距今有八九十年的历史了吧。我从没有感觉他有那么大的年纪,于我而言,就像从没感觉到总是陪伴在自己左右的亲人、朋友也会变老,甚至离开自己一般……老屋的院子很大,北是正房,左有厢房,右有平台,南有倒厅。院中还有一棵白海棠果树,且不说每年春日里那一树的白雪是如何的娇艳,单是每年秋天那白中泛黄、酸酸甜甜的挂满了枝头的果子,也足以让我们知道这棵树的可爱。左邻右舍都赞我家的海棠果味道极好,我却因不喜食酸甜的东西,极少尝上几个。不过,那倒是姐姐的最爱。海棠树不是很高,所以每每果实成熟之后,我便会背着个书包,踊跃地爬到树上摘果子。不敢爬树的姐姐永远是在树下做个接包儿的人。那种一包一包往下递果子以及自觉比姐姐能耐的感觉,很是让自己神气而又自豪一番。”
  你看看,短短的只言片语,老屋的温馨来历和一往情深意趣就在作者的不经意间跃然纸上,让有心的读者回味无穷。
  《远去的花子》里,作者为我们讲述了母亲回老家住了几天后,带回来了大包小包的野菜。母亲在捯饬着这些真正的绿色食品时,絮絮叨叨地跟作者说起了乡村里的大小事情,“什么敏大妈家的旺财离婚了,什么阿起奶奶去世了,这些都是在我看来必然的事情,妈却唠叨得很来劲。没办法,人老了,或许都是如此地喜欢唠叨吧?”作者在这里故意预留了伏笔,为接下来“花子”的出场作足了铺垫。
  作者用很动感情的笔墨,描写了“花子”以及一家人的生活情状,实际上也是用花子的命运悲欢离合来承载着她对故乡的怀想,对故去的老人的留念,对生活困境的种种思考。尤其是在作品的结尾,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着母亲对“花子”的死的念叨,这里既有一种百姓间良善的传承,同时还饱含着作者自己内心对故土的眷念。“生有何欢,死有何惧!花子死了,而依旧沉浮于名利苦海与红尘梦中的我认为,这,也许就是她最好的归宿。”
  我一直以为北芳就是她的真名,直到我写这篇文章时,才得知北芳的真名叫卢翠莲,自1991年开始零星为文,作品《一山浪漫,一城霞光》获栖霞市委宣传部举办的“梅卡杯”散文诗歌征文三等奖。《丽人行》收入了她的《栖霞赋》《倾听春天》《晴耕雨读》《胡兰成的兰花字》等作品。   和其他几位作者相比较,北芳的文字略显豪放。你看,在《倾听春天》里,她一开口便大胆放言:“春天是大地苏醒的序曲,是百喙竞歌叽叽喳喳的演唱会,是鱼儿咬破浮冰的脆响,是万物开始蠕动的窸窸窣窣,是种子发芽的嘻唰唰,是一串女人采山菜嬉戏的银铃声,是播种希望的人们喜悦的笑声。春雷是春天大舞台的开场锣鼓,轰轰隆隆,拉开惊蛰的大门,春雨总是在夜里瞒人润物细无声,淅沥淅沥,极有品味地弹着一曲意境幽深的古筝。夜有多深,春雨与大地合奏的乐曲就有多美妙,人就变成了黑暗里享受天韵的虫子。小草兴奋得从泥土钻出来,侧着耳朵,聆听春天的脚步声渐行渐近。”同样是女作者,这里更多的是直露的告白和坦诚的情愫,即便是细碎的雨丝,即便是种子发芽的细微动作,在她的笔下却多了一种急切的涌动,多了些许外向的表达,就是这样不长的文字,把她的那种写作个性酣畅淋漓地凸显出来。
  我注意到她有一篇作品叫《胡兰成的兰花字》,作品从看字如看人,一看见其人的字,便可揣度其人的性格起笔。列举了很多实例:“比如弘一大师的字,简洁清淡,风烟俱净,火气尽消,朱门少年空门老,巨大的生命跨越,超常的人生反差,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如此大彻大悟,让这个充满爱的世界傻了眼。雪小禅的字安静恬淡,不浮不躁,空谷幽兰,独品世间的一切好。徐渭的字让我和他一样精神错乱,石鲁的字山骨嶙峋,高剑父的字像哗地呕吐出一摊醉酒物……吾辈孤陋寡闻,今日第一次看见风流才子胡兰成的书法,世人赞其字飘逸灵动之美。”一个“字如其人”的老生常谈,在作者潇潇洒洒的行文中有了如许的演绎和扩展,这是让我意外的也感佩的。就是这样的文字叙述,初看好似简单明了,实则我们能够感受出,作者在写作这篇文章前,肯定是做足了功课。
  作者随后由“字”切入她本文的主题:“胡兰成从贫寒的浙南农村月光浸淫下的古宅里走出来,阴戚戚鬼森森地沾着狐媚的气味,让后世人无从舒坦。贵族士大夫气质与他无缘,他的文字和他的眼神一样日趋阴冷,月光浸淫着汉字,想起一位文人曾看清:阴性文化造就的旧式文人,鬼气缠身,半夜里木门吱呀一声,阴风入门,又出窗缝,狐媚飘渺,一个媚眼飞来,彻骨的寒冷,定神望去,噫,竟是胡兰成!”
  胡兰成登场了,他的出现在作者着意再三的铺垫下既有人的伟岸,又似乎多了一些神的气韵,让作者把本文的主旨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这是我比较看好的描写人物的路数。胡兰成的历史功过和后世对他的褒奖还是毁誉,这些都可以从作者文本的细细叙述中得知,但这些都不是我想关注的,我喜欢的是作者的这种描写笔法。我们对这篇散文的理性认知,每个读者都还可以在阅读中去仔细地品味考校,但是最起码,我们知道了散文可以这样去描摹人性描摹生活,这才是我最想说的。
  在养马岛读书节上,我见到过蔡风。她是我在这本散文集的作者里面,唯一见过的一位女作家,我至今依然还记得活动的那几天,蔡风与参与接待的王香两位女作者表现出来的胶东女性的那一种大气与沉稳。
  蔡风是土生土长的烟台牟平人,1965年3月24日出生在莒格庄镇院下村。短暂的打工历史后就是长久的自主创业历程,她开办的洗车及汽车装饰业务艰苦而繁重,我最为感慨的是,她能够在如此艰难的劳作中,还一如既往地坚持文学写作,而且作品还多次发表在《昆嵛》等报刊,偶有获奖。
  客观地说,文学的追求也许不能让她声名鹊起,但一定会给她的人生增添一抹灿烂的亮色,我注意到她入选本书的几篇作品,《梧桐树下的见证》《母爱鼓励我一路前行》《眼中的那道风景线》等等,其文字精彩朴素,架构中规中矩,更为可贵的是,在她的这些作品里,有我特别喜欢的烟火气息。
  在《梧桐树下的见证》中,蔡风有如许文字:“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眨眼工夫,我们姊妹四人脸上就多了几道皱纹,添了不少白发。父亲走的时候,母亲哭天号地病倒了好多天。我问母亲,别人的父亲当官要风有风,要雨有雨,怎么我父亲当官清贫如洗?母亲拍着胸脯自豪地说:你父亲留下了巨大财富,就是你们姊妹四人和一棵高大的梧桐树。”开门见山,一语中的,作者借助母亲的一句朴实话语,立马就鲜活地把“梧桐树”的意义呈现在我们面前。
  情感继续中,作者叙述了在饥饿年代里“梧桐树”对于他们一家人的重要性:“母亲把梧桐树叶用开水烫一下,再用清水泡一天一夜就可以用盐拌着吃了。哥哥经常吃得干燥,排便困难,母亲就用手抠,疼得哥哥满地打滚,可怜兮兮。”你看,在饥饿无边的现实语境下,“梧桐”就不再单纯是一棵树,而是与家人性命攸关的象征。
  蔡风的散文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语言极其温婉平实,犹如在和我们唠家常:“这时哥哥回来看到锅里的白面菜角子晶莹剔透,香气诱人,唾液三尺,于是拿起来狼吞虎咽,一个接一个地囫囵吞枣,又舀了一瓢凉水咕咚咕咚地喝了下去,一会工夫哥哥的肚子胀得如同一个白色透明的大皮球似的。”语句没有花哨,更没有多的形容词,但是读起来烟火气息很浓,感觉很接地气。
  欣赏完《丽人行》的作品,我被一种特别不甘心特别意犹未尽的思绪萦绕着,这些天来一直觉得不吐不快。那就是文本里对胶东半岛独特的海天场域描写太少太弱了。我记得在参加完养马岛读书节后,焦红军主编特意安排《昆嵛》杂志秘书长孙伟,陪同我参观游览了黄海明珠养马岛,当我们驱车沿着宽阔的海岸线飞驰,那种海天相接的心旷神怡和触目惊心的坦荡无垠让我这个来自内陆重庆的人,热血沸腾思潮滚滚,因此我特别想在《丽人行》里读到胶东女作者对海天的极度抒怀,而且就胶东半岛所处的位置,既有黄海的广阔又有渤海的婉约,这也应该是此地作者留意的情怀,尤其是以细腻文风见长的女作家更是不可忽略的地方,也许是出于选题的需要也未可知,因此我特别真诚地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读到她们这样的文字。
  伊人文采绽放,胶东海天苍茫。毋庸置疑,《丽人行》的横空出世必将预示着,有山东省散文学会的正确指导和《昆嵛》文艺的积极引领,正在崛起的半岛散文作家群登上了又一个崭新的台阶,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日渐成熟走向文学舞台的半岛散文作家们,未来会以更为宽广的目光,更加美丽的文笔,写出更有独特意蕴的佳作。
  周其伦,作家、评论家,《昆嵛》编委。有小说、散文、评论作品见诸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北京文学》《莽原》《湖南文学》《山花》等多家报刊。在《新华书目报》开设“文坛素描”专栏,出版了小说评点专集《安于悦读》。现居住在重庆。
其他文献
哦,我住进一个质数里。第四十七个秋天  依然在除以。这样也好,永无尽,像似  每年的九月,生命仍施以善意  但愿寂寥是单数  但愿写下的诗开遍山谷  但愿秋风回旋,枯叶不只选择  那些忧郁的树类,溪水不只说给岩石听  我还好,九月继续陪伴母亲。她整日  坐在房子里纳着鞋垫。她说,以后怕是沒有了  ……以后的事,我并不敢多想  寂静的书本辨别记忆的哭声  哦,秋天的四十七  我住进一个质数里,容许自
期刊
在我的1988年卷宗中,翻出一通彦涵写给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的信函:  美协艺术委员会:  兹寄上版画艺术委员会一九八九年工作计划,至希审阅。顺祝  公祺!  彦涵  一九八九年二月二十二日  读此信颇觉有趣,难免回味往事。  把信的来历暂放一下,先说说这封信的书写艺术的亮点。  改革开放之后,彦涵把自己的一部分精力放在了水墨画探索上,也在书法上着力。这封信是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的,不但体现着其
期刊
说起出版《半岛女散文家作品集》的起因,一个是因为省散文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展兄的提议,这些年,王展兄为山东散文的发展可谓操心竭力,四处奔跑呐喊,他一心要做点事,为扶持散文创作,经与海东文化、《昆嵛》杂志商定之后,决定以山东省散文学会补贴的形式支持基层作者优秀散文作品的出版。二是受央视《星光大道》歌手组合的启发,我觉得组合比单个的歌手会更有感召力,中国有句古语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说的就是这个道
期刊
月亮不会带来永远的荣耀  河水不会带走武夷山的清凉  我遥望白云晃荡  她们的身后别无他物  枫杨树老了,鸦巢空悬在  河岸上。燈花嫁给高寨的刘三了  她父亲死在蒙尘的路上,那一年  梯田如手帕,绝望时将眼泪擦一擦  弯月闪着寒光而谁替她打磨  锋利的矛戈?躲在群山下面的人  越来越少,我不时回头  背后跟着更加广大的迷茫  曾经的荣耀如今攀上双鬓  我几乎哽咽着被摇曳的芒草割伤
期刊
一粒麦子在空中舞蹈  一个人的日子就绿了  一粒麦子在地上黄了  一个人会抚摸我的头发  一粒麦子露出虎牙  一个人晃一晃就醒了  一粒麥子在胸口跳动  一个人带我回家
期刊
阳光从水面上折射过来  臉上身上都落满了耀眼的花瓣  一头扎入广阔的水域  千万朵花瞬间开了,我有了花朵的呼吸  夜空照亮另一个世界  我的诗句在一滴水珠里  带着柔软的光芒一点点升起  一点点扩散  我喜欢被风吹向每个角落  吹向一无所知的幸福  甲戈,1970年出生,本名贾卫国,现供职于山东济南市公安局。作品散见于《天津诗人》《诗刊》《解放军文艺》等文学期刊和多种诗歌选本,著有诗集四部。
期刊
草木低眉  路愈走愈慌  一棵树平静的脚步声  淹没于冬日隆起的地平线下  咯血黄昏  竟连西风的影子看上去也是孤独的  它们举过额头的红  是锥心的  它们背上成吨的黑  是觉醒着的  譬如一幅秃笔的油画  就连最笨嘴拙舌的作者  也不屑打理它们  此刻远方  就是一堵高墙  没人能仅凭一首诗年轻时的冲动  就想摆脱眼前的这咫尺沟壑  也无人能列举出一本书的厚度  穿透这辞海一般的岁月沧桑  土
期刊
1  陈斯文没有想到自己随手送给于泽丽的那个拳头大的乳白色玉兔,竟被东海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老板沈大宽以260万元的高价买了去,而且这消息千真万确,是陈斯文在东海大酒店跟沈大宽等人在一起喝酒时,听沈大宽亲口说的。当时陈斯文还当着一桌人的面问沈大宽,这玉兔真值这么多钱吗?沈大宽听了点点头,毫不含糊地说,当然。回答完这句话沈大宽像是忽然意识到什么似的,敏感地瞪大眼睛盯着陈斯文说,听你这话的意思,你好像在
期刊
跟一支烟  闲聊了一整个下午  逼近黄昏  才知晓那些躺在盒子里曾经茁壮生长的植物  身后也落寞  他们每一小节都有故事  岳父是其中一段  那些年他一直躲在自家厨房里点燃自己  如今只能猫在儿女家露台上努力搓捻着自己  燃烧的大半生  已熄灭  剩下的余晖步履蹒跚  我希望他走得再慢一些  再长久一些  岁月里那些忽明忽暗扎堆的人和事  說着说着就散了  我希望他能替他们讲得再圆满一些  再耐人
期刊
有心事的岛屿  有心事的岛屿  总想起秦、或者明  那满山坡的马匹  奔跑出几千年的神韵  ——雨后初晴的上午尤其如此  在海洋对面,以始皇为名的岛屿  入海处,有浩渺波澜茫茫如梦  有仙山在时光深处隐约  有人深信如此  像深信养马岛的九十九种传奇  现在,有心事的养马岛不说话  端坐于夜色婉约处与我对视  隔着一座大桥或半盏灯火  传出神秘的一簇马嘶声  你听得真切,却触摸不到它  与大海对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