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包括情感参与、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只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搞活课堂气氛,提升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实践;主动参与;兴趣;问题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新课程改革后提倡的教学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随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是新一代教师应该掌握的。学生的参与程度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标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您给儿童讲述一件有趣的事,可是他目光黯淡,木然地坐着,您的话并没有触动他的心。您完全有理由为此而感到不安。”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如果有这样一种情况发生在他身上,那么他就会对学习越来越疏远。教师只有尽最大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才能让课堂上黯淡的目光少一些,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主动学习,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正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样,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一堂好课的先行官。创设问题情境,以疑激思,以疑激趣,进而把学生带入学习活动,使其产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如在教“乘法分配律”这一节内容的开始,我设置了这样的悬念:列出如下一组算式后,我很快地说出了它们的得数。①9999×9 9999=?②127×35 127 64×127=?③(100 8)×125=?④98×35=?当学生听我说出得数后,都感到惊奇不已,这时我趁机导入新课:学习了这节课之后你们就会知道老师是怎么样很快算出得数的。这样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学习兴趣特别浓厚,自然参与程度就比较高。又如,在教授“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一改以往的做法,提出与学生来一个别开生面的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且准,学生都很高兴。然而,当学生才计算出一道题时,我已经计算完毕。学生惊讶之余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这样神速?这里面一定有奥秘。此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求一下每个数各数位上数字的和,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研究中来,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让“活动”参与课堂,丰富课堂形式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需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地探索知识的奥秘。我认为将课堂还给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课堂活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置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试想哪个小孩不喜欢玩耍呢?只要他们高兴,自然容易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参与就有收获,这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如在口算练习中,教师可以设置“开火车”的游戏:
教师:这是一列火车(展示火车模型)。火车怎么叫的?(停顿2秒)呜……
出示一列有长长车厢的火车,每个车厢内均标有载客人数,如:
9 4 6 5 7 1 2 9 8
看1号车厢有多少人(9人),2号(4人)……
到站了,他们有的上车有的下车。我们用他们上车、下车来出题进行计算。
学生甲:1号车厢下车8人,还剩多少人?(9-8=1)
学生乙:3号车厢上车6人,现在多少人?(6 6=12)
学生丙:5号车厢下车5人,上车5人,现在多少人?(7-5 5=7)
……
火车载着旅客又向前方呜呜开去。
学生为能当一名合格的小火车司机,口脑并用,积极参与。这样的练习,既节省了练习时间,又能让学生参与其中,同时提高了练习的效果,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知识,实属教学中的成功之举。
三、让问题贯穿课堂,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同时它也是引导人们主动思考的引绳。数学课堂要能够围绕一定的问题展开,有了问题,学生才会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這样就能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然就会将他们带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课堂中设置恰当的问题(无论是数量上还是问题的深度上都要恰当),学生就会跟着问题在问中思、思中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一步步走向知识的殿堂,从而达到教师教学的目的。那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这是我们每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穷其一生所要去探索研究的课题。
归根到底,学生是课堂教学中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中假如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教学就不能成功。作为新一代的教师,应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打破长期存在的“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沉闷局面,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养成自主参与学习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才能突出学习的无限激情,才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丁蕾.学生如何高效地参与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
编辑 段丽君
关键词:教学实践;主动参与;兴趣;问题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新课程改革后提倡的教学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随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是新一代教师应该掌握的。学生的参与程度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标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您给儿童讲述一件有趣的事,可是他目光黯淡,木然地坐着,您的话并没有触动他的心。您完全有理由为此而感到不安。”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如果有这样一种情况发生在他身上,那么他就会对学习越来越疏远。教师只有尽最大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才能让课堂上黯淡的目光少一些,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主动学习,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正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样,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一堂好课的先行官。创设问题情境,以疑激思,以疑激趣,进而把学生带入学习活动,使其产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如在教“乘法分配律”这一节内容的开始,我设置了这样的悬念:列出如下一组算式后,我很快地说出了它们的得数。①9999×9 9999=?②127×35 127 64×127=?③(100 8)×125=?④98×35=?当学生听我说出得数后,都感到惊奇不已,这时我趁机导入新课:学习了这节课之后你们就会知道老师是怎么样很快算出得数的。这样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学习兴趣特别浓厚,自然参与程度就比较高。又如,在教授“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一改以往的做法,提出与学生来一个别开生面的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且准,学生都很高兴。然而,当学生才计算出一道题时,我已经计算完毕。学生惊讶之余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这样神速?这里面一定有奥秘。此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求一下每个数各数位上数字的和,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研究中来,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让“活动”参与课堂,丰富课堂形式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需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地探索知识的奥秘。我认为将课堂还给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课堂活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置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试想哪个小孩不喜欢玩耍呢?只要他们高兴,自然容易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参与就有收获,这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如在口算练习中,教师可以设置“开火车”的游戏:
教师:这是一列火车(展示火车模型)。火车怎么叫的?(停顿2秒)呜……
出示一列有长长车厢的火车,每个车厢内均标有载客人数,如:
9 4 6 5 7 1 2 9 8
看1号车厢有多少人(9人),2号(4人)……
到站了,他们有的上车有的下车。我们用他们上车、下车来出题进行计算。
学生甲:1号车厢下车8人,还剩多少人?(9-8=1)
学生乙:3号车厢上车6人,现在多少人?(6 6=12)
学生丙:5号车厢下车5人,上车5人,现在多少人?(7-5 5=7)
……
火车载着旅客又向前方呜呜开去。
学生为能当一名合格的小火车司机,口脑并用,积极参与。这样的练习,既节省了练习时间,又能让学生参与其中,同时提高了练习的效果,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知识,实属教学中的成功之举。
三、让问题贯穿课堂,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同时它也是引导人们主动思考的引绳。数学课堂要能够围绕一定的问题展开,有了问题,学生才会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這样就能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然就会将他们带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课堂中设置恰当的问题(无论是数量上还是问题的深度上都要恰当),学生就会跟着问题在问中思、思中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一步步走向知识的殿堂,从而达到教师教学的目的。那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这是我们每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穷其一生所要去探索研究的课题。
归根到底,学生是课堂教学中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中假如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教学就不能成功。作为新一代的教师,应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打破长期存在的“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沉闷局面,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养成自主参与学习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才能突出学习的无限激情,才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丁蕾.学生如何高效地参与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