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当前在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学中,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存在的各种困难。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一个新兴事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手段去推动和发展它。相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农村中学的教学中大有作为。
关键词:农村中学;课程整合;信息技术;问题
2000年10月,国家教育部第一次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再次强调: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随着2004年新课程在本地的全面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成为了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重点。
通过有效的整合可以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当前在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中,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存在的各种困难,只有认清形势,才能制定正确的对策。
一、硬件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2000年10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跨越。
整合课程教学都要用到多媒体网络教室,如果要用普遍开设各科目的整合课程,网络教室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行。可是对于经济紧张的农村中小学来说,要想配置一个较好的网络教室很不容易,何况多个呢?据调查, 经济发达的乡镇中学也只能配备一到二个网络教室,大多数乡镇中学仅仅只有联网的电脑教室,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初级中学电脑教室未能联网,甚至还有一部分学校没有电脑教室,这些学校都是开展课程整合的薄弱环节,直接造成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出现极大的差异。
二、信息技术课不受重视
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工具,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个工具,如何来完成我们课程整合任务。在各大网站的信息技术教育论坛关于“信息技术的悲哀”的帖子,都能引起众多教师的共鸣。他们普遍认为,信息技术在很多学校不被重视。
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基本是一种摆设,初中每周一堂信息技术课,学生只在课堂中学习一点知识,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因为他们认为计算机就是一种玩课,学好学不好无所谓。他们学习信息技术就像黑瞎子掰苞米——拾一个丢一个。况且还有很多学校连一堂信息技术课都开设不了,有的同学进入高一级学校,对计算机知识是一窍不通。但是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由于有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学生都只为了等级考而学习,很多的学生都抱着急功近利的态度学习,平时上课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旷课或人到心不到,学生的信息素养不能根本提高。
三、缺少有效课程整合的教师队伍
教师应该是课程整合实施过程中的灵魂。适应教学要求的教师们首先需要“熟练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继而能“有效地将技术应用于教学”这一点不单是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要求,也是对其他所有学科教师的共同要求,多数农村教师接触新知识的机会较少,缺乏教学设计的系统学习与应用实践,大家还缺乏对整合原理和方法的全面理解和实践。
对一种全新的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如备课中各种技术工具与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整合,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学的掌控、资源的筛选、收集方法、学生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和评价。这些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尽快开展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给教师解决疑问提供理论的依据,从教师的实际出发,以教师的需要为目的,体现研究性,将教研、科研的相关内容、程序、方法等能移入课堂。
四、学生的主体发挥不足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能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
由于各个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以及教材的使用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直接导致许多学生在进入高一级学校以后出现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学生到上整合课时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使他们对学习课件的兴趣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学生只有熟练了计算机操作,才能集中精力学习本课程内容,教师也能投入本课程的教学。如在进行课堂随练时,要利用电脑做题,在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师生、生生讨论都需要较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不然学生就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其次,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还是多样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态的,学生要从这海量的信息中发现其中的异同、优劣、做出深入的探究、思考和反思,还需要我们教师的不断训练和引导,从网络中大量的信息中归纳而形成一个体系,需要对学生从小培养信息加工的能力。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的不足
计算机网络与优质教育资源的结合能使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个性化的优质学习。 然而,由于资金与技术等原因,许多学校的信息资源贫乏,且更新较慢。
一些优质的期刊、报纸、图书馆等教育信息无缘或很少与农村的师生相见。至于一些优质远程课程资源更是难以与师生共享,而本地、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等支持,也很难以数字化的形式开发出来供师生共享,即使开发出来也仅仅是网络与课程资源的低级组合,而非整合。所以急需大量的、免费的、可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资源共享给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校。
“整合”是今后教学过程的一个大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和各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契机,但同时也应看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一个新兴事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手段去推动和发展它。 相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农村中小学的教学中大有作为。
关键词:农村中学;课程整合;信息技术;问题
2000年10月,国家教育部第一次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再次强调: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随着2004年新课程在本地的全面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成为了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重点。
通过有效的整合可以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当前在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中,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存在的各种困难,只有认清形势,才能制定正确的对策。
一、硬件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2000年10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跨越。
整合课程教学都要用到多媒体网络教室,如果要用普遍开设各科目的整合课程,网络教室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行。可是对于经济紧张的农村中小学来说,要想配置一个较好的网络教室很不容易,何况多个呢?据调查, 经济发达的乡镇中学也只能配备一到二个网络教室,大多数乡镇中学仅仅只有联网的电脑教室,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初级中学电脑教室未能联网,甚至还有一部分学校没有电脑教室,这些学校都是开展课程整合的薄弱环节,直接造成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出现极大的差异。
二、信息技术课不受重视
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工具,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个工具,如何来完成我们课程整合任务。在各大网站的信息技术教育论坛关于“信息技术的悲哀”的帖子,都能引起众多教师的共鸣。他们普遍认为,信息技术在很多学校不被重视。
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基本是一种摆设,初中每周一堂信息技术课,学生只在课堂中学习一点知识,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因为他们认为计算机就是一种玩课,学好学不好无所谓。他们学习信息技术就像黑瞎子掰苞米——拾一个丢一个。况且还有很多学校连一堂信息技术课都开设不了,有的同学进入高一级学校,对计算机知识是一窍不通。但是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由于有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学生都只为了等级考而学习,很多的学生都抱着急功近利的态度学习,平时上课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旷课或人到心不到,学生的信息素养不能根本提高。
三、缺少有效课程整合的教师队伍
教师应该是课程整合实施过程中的灵魂。适应教学要求的教师们首先需要“熟练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继而能“有效地将技术应用于教学”这一点不单是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要求,也是对其他所有学科教师的共同要求,多数农村教师接触新知识的机会较少,缺乏教学设计的系统学习与应用实践,大家还缺乏对整合原理和方法的全面理解和实践。
对一种全新的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如备课中各种技术工具与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整合,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学的掌控、资源的筛选、收集方法、学生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和评价。这些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尽快开展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给教师解决疑问提供理论的依据,从教师的实际出发,以教师的需要为目的,体现研究性,将教研、科研的相关内容、程序、方法等能移入课堂。
四、学生的主体发挥不足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能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
由于各个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以及教材的使用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直接导致许多学生在进入高一级学校以后出现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学生到上整合课时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使他们对学习课件的兴趣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学生只有熟练了计算机操作,才能集中精力学习本课程内容,教师也能投入本课程的教学。如在进行课堂随练时,要利用电脑做题,在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师生、生生讨论都需要较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不然学生就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其次,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还是多样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态的,学生要从这海量的信息中发现其中的异同、优劣、做出深入的探究、思考和反思,还需要我们教师的不断训练和引导,从网络中大量的信息中归纳而形成一个体系,需要对学生从小培养信息加工的能力。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的不足
计算机网络与优质教育资源的结合能使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个性化的优质学习。 然而,由于资金与技术等原因,许多学校的信息资源贫乏,且更新较慢。
一些优质的期刊、报纸、图书馆等教育信息无缘或很少与农村的师生相见。至于一些优质远程课程资源更是难以与师生共享,而本地、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等支持,也很难以数字化的形式开发出来供师生共享,即使开发出来也仅仅是网络与课程资源的低级组合,而非整合。所以急需大量的、免费的、可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资源共享给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校。
“整合”是今后教学过程的一个大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和各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契机,但同时也应看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一个新兴事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手段去推动和发展它。 相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农村中小学的教学中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