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怎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新课改条件下政治教学的重要任务。课堂讨论方式的运用能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益,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气候和土壤。课堂讨论应如何运用,其基础及功效又如何呢……
关键词:课堂讨论方式; 设疑; 激疑; 释疑等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7-015-001
课堂讨论,就是教师或学生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然后由教师组织学生全班或分组进行充分讨论,经过教师的诱导、点拨,得出结论的方法。课堂讨论的运用使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处于主动状态,其交往方式表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讨论如何运用呢?我认为这需要教师精心设疑或引导学生质疑,用讨论的方法释疑,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一、实施的过程
1.激疑。课堂讨论的前提就是激疑,使学生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现象有所疑问。为了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首先是精心设疑,展示教师思维过程。激疑的先导是设疑。教师的“教”,贵在设疑,因此,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要尽可能设计得使学生能调动起自己的经验、认知和创造力,通过或发现、或选择、或重组的多种形式,形成答案。例如,讲授《征税和纳税》一框,在学生学习课文,了解基本知识之后,教师提出“税收有何特征,固定性是否是永远不变”、“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如何计算”一类的问题。
其次是鼓励质疑,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设疑的目的是激疑。教师设疑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疑问”的形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因此,在学生进行预习、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
2.释疑。激疑的目的是释疑,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激发课堂活力的核心。较有成效的具体做法如下:
分组讨论。问题提出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阅读思考,即根据“问题”的要求,指导学生看书,以提取有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四到六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激励每个学生针对所讨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形成小组结论,以备在全班交流时阐述。
互相交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推选一名代表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各组代表阐述完毕后,小组其他成员可随机进行补充。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构成了教师与小组群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学生个体与个体的多向立体交往,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促使课堂中多向交流的产生,这样的课堂效果较为显著。但在班级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认真听取交流的结果,随时肯定其正确的分析和结论,又要仔细辨析交流中的错误和不恰当之处,随时进行指正并对其不完善之处给予适当的补充。对学生通过交流仍未能解决的问题,加以重点启发,进行巧妙点拨。如果学生出现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认清错源,把改正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的基础
课堂讨论教学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学习、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它是从学生对知识的质疑问难开始的。运用这种方法的基础是:
1.更新教学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既要有理论性,又要有可操作性。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能从纵向和横向上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散思维,促使思维水平的提高。
2.创设宽松、民主的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教师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适时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深入地分析社会现象,并逐步树立尊重他人、完善自己的合作意识。这样才能为创造型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气候和土壤。
3.具有深厚的功力。学生自主学习,对教师的要求是课堂驾驭能力要高,教师应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既有师生交往,又有生生交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与一组学生的交流,同时又要有意识地与个别学生保持经常性的有效的交流。教师要随时捕捉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信息,及时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的灵感。这样既可避免课堂讨论缺乏深度脱离重点,又可避免课堂讨论的失控。
三、实施的功效
1.增进教学情感交流。课堂上,如果采用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就不得不设计教学的情感目标。因为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考虑的是怎样变单向的师生交往为多向的师生、生生交往,怎样灵活调动全班、小组、个别的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既有利于认知的发展,又能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培养。通过讨论交流,教师与学生认真交换看法,及时沟通,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情感上不能沟通、难以融合、不易接触的情感阻隔,使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相互帮助、乐学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学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2.调动教学主体,发展创造性。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方法,并加以交流,这样就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的束缚,摆脱了一问一答式的操作程序,它既注重了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往,又注重了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应该说,课堂讨论方式的运用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一个过程,从结果看教学主体的共同参与实现了教学活动,而教学又实现了师生双方的发展。这种方式的运用,使学生可以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教学气氛活跃,学生的高层次学习的需要得以充分的满足,使教学富有朝气与活力。
关键词:课堂讨论方式; 设疑; 激疑; 释疑等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7-015-001
课堂讨论,就是教师或学生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然后由教师组织学生全班或分组进行充分讨论,经过教师的诱导、点拨,得出结论的方法。课堂讨论的运用使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处于主动状态,其交往方式表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讨论如何运用呢?我认为这需要教师精心设疑或引导学生质疑,用讨论的方法释疑,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一、实施的过程
1.激疑。课堂讨论的前提就是激疑,使学生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现象有所疑问。为了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首先是精心设疑,展示教师思维过程。激疑的先导是设疑。教师的“教”,贵在设疑,因此,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要尽可能设计得使学生能调动起自己的经验、认知和创造力,通过或发现、或选择、或重组的多种形式,形成答案。例如,讲授《征税和纳税》一框,在学生学习课文,了解基本知识之后,教师提出“税收有何特征,固定性是否是永远不变”、“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如何计算”一类的问题。
其次是鼓励质疑,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设疑的目的是激疑。教师设疑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疑问”的形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因此,在学生进行预习、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
2.释疑。激疑的目的是释疑,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激发课堂活力的核心。较有成效的具体做法如下:
分组讨论。问题提出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阅读思考,即根据“问题”的要求,指导学生看书,以提取有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四到六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激励每个学生针对所讨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形成小组结论,以备在全班交流时阐述。
互相交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推选一名代表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各组代表阐述完毕后,小组其他成员可随机进行补充。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构成了教师与小组群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学生个体与个体的多向立体交往,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促使课堂中多向交流的产生,这样的课堂效果较为显著。但在班级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认真听取交流的结果,随时肯定其正确的分析和结论,又要仔细辨析交流中的错误和不恰当之处,随时进行指正并对其不完善之处给予适当的补充。对学生通过交流仍未能解决的问题,加以重点启发,进行巧妙点拨。如果学生出现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认清错源,把改正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的基础
课堂讨论教学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学习、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它是从学生对知识的质疑问难开始的。运用这种方法的基础是:
1.更新教学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既要有理论性,又要有可操作性。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能从纵向和横向上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散思维,促使思维水平的提高。
2.创设宽松、民主的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教师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适时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深入地分析社会现象,并逐步树立尊重他人、完善自己的合作意识。这样才能为创造型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气候和土壤。
3.具有深厚的功力。学生自主学习,对教师的要求是课堂驾驭能力要高,教师应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既有师生交往,又有生生交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与一组学生的交流,同时又要有意识地与个别学生保持经常性的有效的交流。教师要随时捕捉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信息,及时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的灵感。这样既可避免课堂讨论缺乏深度脱离重点,又可避免课堂讨论的失控。
三、实施的功效
1.增进教学情感交流。课堂上,如果采用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就不得不设计教学的情感目标。因为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考虑的是怎样变单向的师生交往为多向的师生、生生交往,怎样灵活调动全班、小组、个别的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既有利于认知的发展,又能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培养。通过讨论交流,教师与学生认真交换看法,及时沟通,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情感上不能沟通、难以融合、不易接触的情感阻隔,使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相互帮助、乐学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学习,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2.调动教学主体,发展创造性。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方法,并加以交流,这样就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的束缚,摆脱了一问一答式的操作程序,它既注重了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往,又注重了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应该说,课堂讨论方式的运用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一个过程,从结果看教学主体的共同参与实现了教学活动,而教学又实现了师生双方的发展。这种方式的运用,使学生可以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教学气氛活跃,学生的高层次学习的需要得以充分的满足,使教学富有朝气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