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时春(1508-1567),字景仁,号浚谷,平凉(今甘肃平凉市)人,嘉靖五年进士,“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氏祖籍杭州,元朝时迁至平凉。赵时春祖父为平谷县丞,父亲为霑化县教谕。青少年时期,赵时春跟随父亲在霑化学习,嘉靖四年(1525),他从霑化回陕西参加乡试,中举人,并在次年赴京参加进士考试,高中礼部会试第一,此时年仅18。按常理,18岁的会元应该有着大好前途,可事实上赵时春却仕途坎坷,这与他被动地卷入了朝臣帮派之争有关。
嘉靖初年,明朝廷发生了“大礼议”事件,朝臣多数卷入其中。事情的起因是,正德皇帝无子嗣,由其堂弟嘉靖皇帝继位,“兄终弟及”。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嘉靖应尊奉正德之父(即弘治皇帝)为叔父,还是皇父?今天来看,这根本就不成问题,但出于皇权和宗法正统的需要,朝臣居然要求嘉靖称弘治皇帝为“皇考”,而称自己的父母为“皇叔考”“皇叔母”。这对嘉靖来说是侮辱性的,极难做到,因此,他宁愿不做皇帝,也不愿称自己的父母为“皇叔考”“皇叔母”。于是,围绕着这一问题,以嘉靖皇帝为首的一派,与以宰相杨廷和为首的一派,展开了激烈的、长久的斗争。最终,在嘉靖皇帝的极力主张和胁迫之下,杨廷和等旧礼派失败,新礼势力占据了朝廷的显要职位。
嘉靖五年,会元赵时春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年轻才俊,为朝臣所瞩目。庶吉士是皇帝近臣、翰林后备军,完全有平步青云的可能。可是,嘉靖五年榜的庶吉士整体有点不幸。当时正是嘉靖皇帝取得“大礼议”阶段性胜利、锐意改革的时期,他认为庶吉士“不需教养”(《世宗实录》卷82),于是,在嘉靖六年十一月,将庶吉士外遣为部曹、知县,以致沈德符有“吉士不读书”之讥(《万历野获编》卷7)。赵时春出任刑部河南司主事,庶吉士生涯也因此而终结,嘉靖八年任兵部武库司主事。虽然庶吉士生涯有点短,但无论如何,那都是赵时春中进士后一次较为光辉的经历。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他大量阅读、写作,“尽读中秘书”,“日撰万言”(周鉴《赵时春行实》),为他以后的著述生涯奠定了基础。
赵时春任职刑部、兵部时,才华颖异,引起了大僚如霍韬、方献夫的关注。霍韬为嘉靖八年进士主考官,选拔出罗洪先、唐顺之等优秀人才;赵时春与罗洪先、唐顺之为莫逆之交,所以,他对霍韬也备示虔诚。方献夫与霍韬同乡,同为大礼新贵,此时方献夫任翰林侍讲学士、礼部尚书,位高权重,他向霍韬表达了想见赵时春的愿望,霍韬转达并一再催促赵时春,赵时春虽然表面答应,却从未去拜见方献夫(事见霍韬《题赵景仁卷后》一文)。可以设想,假如赵时春去拜访、投靠方献夫,那他的仕途必然会是另一种状况,但他毕竟没有这么做,由此也可以看出年轻的赵时春立身有节、不攀附权贵的品质。
赵时春任职刑部、兵部共三年时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得以读书赋诗,搦管论文,习骑射,谈甲兵;同时,他还广泛交游,与王慎中、唐顺之、李开先、陈束、熊过、任瀚、吕高等人频繁往来,被称为“嘉靖八才子”。这是一个青年进士的群体组合,他们才华颖异,大都有着优秀的科举成绩,其中赵时春、王慎中为嘉靖五年进士,其他六人均为嘉靖八年进士,罗洪先是状元,赵时春、唐顺之是会元,陈束、任瀚也位列二甲前三,而且嘉靖皇帝亲阅其考卷。他们有着热切的功名期待和相近的文学诉求,《四库提要》“闲居集提要”云:
嘉靖初,(李)开先与王慎中、唐顺之、熊过、陈束、任瀚、赵时春、吕高称“八才子”,其时慎中、顺之倡议尽洗李、何剽拟之习,而开先与时春等复羽翼之。
这说明,“八才子”在文學上同气相投,他们要改变李梦阳、何景明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习,提出自己的文学主张——诗学初唐。朱彝尊在梳理明代诗歌流变时指出:“嘉靖初,‘八才子’四变而为初唐。”(《静志居诗话》卷21)正说明了赵时春等人诗学初唐的实质,也指出了他们在明代诗歌流变中的影响。
嘉靖九年七月,赵时春因上书言事激怒了皇帝,被落职为民,结束了部郎生涯。嘉靖皇帝信奉道教,迷信方士,他见灾异频繁,于是下诏求言,希望能缓解灾变。上有所好,下必承之,许多大臣投其所好,言海晏河清者受赏,进献甘露、瑞麦、嘉禾、盐华者得褒。耿直的赵时春不忍见此丑态,遂直言上书,指斥大臣欺君罔下。嘉靖皇帝当廷责问赵时春,赵时春一时语塞,没能应对,退朝之后,他撰写奏表,说“当今之务最大者有四,最急者有三”(《明史·赵时春传》)。这俨然是贾谊当年奏文的翻版,贾谊因此之而仕途坎坷,赵时春亦因此而惹怒了嘉靖皇帝,被逮捕下锦衣狱,受杖罚之刑。客观地看,嘉靖革新是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的,赵时春思治心切,激切言事,以致激怒皇帝,不仅未能达到其治理社会的初衷,而且还中断了自己势头良好的仕途。不过话说回来,这样的做法也正能体现出赵时春不为私己、忠诚为国的可贵气节来。
出狱后,伤痕累累的赵时春带病上路,深冬季节到家。在家乡,他疗伤养病,种花治园,寻山问水,同时还读书写作,等待着被重新起用的时机。十年之后(嘉靖十八年),明朝廷为太子府选僚属,吏部尚书许赞举荐霍韬、吕柟、邹守益、徐阶、赵时春、唐顺之、罗洪先等12人为宫僚,一时号称“天下名儒”(《明史》卷73)。赵时春被任为翰林院编修、司经局校书。对于许赞的荐举,赵时春心存感激,并在此后与许氏子弟密切往来。
司经局是东宫的下属机构,主管图书。赵时春出任宫僚,说明其学问气节得到了朝廷的肯定。而且,一同任职者,如罗洪先、唐顺之本就是一起过从的老友,后来也成为著名思想家、学者;霍韬作为詹事府长官,与赵、罗、唐亦师亦友,徐阶、邹守益也成了赵时春的一生之友。因此,出任宫僚,是赵时春生涯的第二个出彩段落。
但是,心系家国的赵时春再一次得罪了皇帝。嘉靖十九年十二月,嘉靖皇帝卧病,久不临朝,“三翰林”赵时春、罗洪先、唐顺之忧时心切,遂提出让太子在正旦日临朝,接受百官朝贺。这激怒了嘉靖皇帝,说:“是料朕必不起也。”(《明史》卷283)在嘉靖看来,三人的举措似乎是暗示着他已经病入膏肓了,俨然成了诅咒,所以,他很快将三人除名,赵时春的宫僚生涯也画上了句号。除夕夜里,他寂寞守岁;春天伊始,他踏上了返回平凉的征程。离别前,他赠诗给罗洪先、唐顺之:“彰义门前官道柳,到时凋谢发时回。荣枯自是寻常事,闲逐春风归去来。”他在凋落的秋天返京,在柳芽初发的时节离京;一返一离间,世事无常,荣枯如柳,那就在春风中赋归去来吧!他淡泊地回家归田。
嘉靖二十年至二十九年的十年,是赵时春的另一段家居岁月。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诗文,与总督翁万达、杨守礼,巡抚许论、杨博,以及前后榜进士王慎中、冯恩、张铎、黄祯、罗洪先,驻平凉的官员如太仆寺卿、苑马寺卿等频繁唱和,同时也密切关注着日益严峻的北部边防问题,为杨守谦《紫荆考》《大宁考》、杨子统《备边杂议考》等书作序,处处流露出经邦济世的抱负。
嘉靖二十九年发生了有名的“庚戌之变”。是年八月,蒙古俺答部突破古北口长城,包围北京,明朝的京师驻军却不发一矢。这是自“土木堡之变”以后,百年间仅有的一次北京城被围,形势严峻。明朝廷穷极思变,在礼部尚书徐阶等人的荐举下,赵时春被任命为兵部管营主事。接到诏令后,赵时春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然地于十月底奔赴北京,开启了其军旅生涯。此前,徐阶与赵时春同为宫僚,但后来徐阶位极人臣,在嘉靖后期的政局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而赵时春则仕途蹭蹬,三起三落;所幸的是,徐阶一直赏识和提携赵时春,并在赵时春卒后撰写墓志铭,给予高度评价。徐阶是赵时春一生中难得的知遇之恩者。
至京后,平虏大将军仇鸾怯于开战,正在推动与俺答的和议、互市。赵时春极力主战,公开反对仇鸾,并撰文斥责仇鸾“误国”,这引起了仇鸾的多方打击。为排除阻力,仇鸾将赵时春调任为山东德州民兵佥事。
嘉靖三十年春,俺答部再次侵犯京北,赵时春率民兵入卫,其军队部伍严整,体现出训练有素的战斗力。为此,徐阶再次举荐赵时春,任其为督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雁门军事、巡抚山西地方。时在嘉靖三十二年二月。至此,赵时春一跃成为手握重权、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走上了人生最辉煌的一段里程。赵时春也踌躇满志,他虽府驻太原,但常巡视雁门(今山西忻州)一带,努力行政,整甲练兵,积极求战。他撰写《破虏口外议》《御戎论》《北虏纪略》等文,阐发主战思想,《北虏纪略》也成为当时人记录蒙古部落的珍贵资料。
八月,俺答侵犯代州,赵时春亲自率军英勇作战,虽然小有斩获,但由于判断有误,中埋伏,山西总兵李涞战亡,赵时春也仅以身免。明朝廷认为赵时春功罪相抵,让其以原职回籍等候调用,其实就是变相免官。战斗结束后,赵时春满头汗蒸,脱冠后受到了严重的风寒,留下了终身的病根。从此,每到秋寒,他都得戴着厚厚的貂皮帽,其临终时的病因亦是“夜凌风”而致。
赵时春以谈兵闻名,这为他赢得了仕途的高峰,却也使得他以书生而入军旅、以文人而临征战,不过一战而败,无论如何,都使其仕途多了一份暗色。其主战思想,产生于当时士大夫的中原本位立场,从今天民族融合的角度来看,也许接纳与议和才是对民族部落的更有效策略;当然,对于当时的倭寇,主战思想是必要的。
赵时春于嘉靖三十二年底罢官,三十三年正月至平涼。这是他的第三次罢官,也是最后一次。本次罢官后,他有了清晰的著述想法,因此,其余生14年时间,是勤勤恳恳、著书立说的时间,也是诗文、著作最高产的时间。赵时春的著作有“诗、文、词、论”(李开先《赵浚谷诗文集序》),包括1550余首诗,370余篇文,60余首词,《稽古绪论》4万余字。此外,还有《平凉府志》十三卷。
嘉靖三十五至三十九年,赵时春完成《平凉府志》,为此,他遍历平凉各县,历时五年,被誉为西北名志,也是今存平凉最早的方志。嘉靖四十一年,他完成《稽古绪论》,这是一部以阐发儒家思想为主,兼及历史评论的著作。应该说,赵时春的著述抱负是宏大的,还有着展开、拓展的空间,但是,接下来的事件却让他的抱负难以为继。
嘉靖三十九年,《平凉府志》完成并刊刻,但是,其中对平凉藩王韩王府的所作所为多有指责与揭露,这引起了韩王府的极大仇视,以致于百般刁难。赵时春感到了严重的威胁与生之不易,为此,他开始整理、刊刻自己的诗文、著作,将尚未完成的、体例未统一的思想性与史论性文章合编为《稽古绪论》,将诗文按编年排列,先行刊出。这些工作完成后,他便举家迁移至华亭县砚峡乡的群山之中。在砚峡,将后续诗、文、词付梓,两年后病卒。
对这一变故,赵时春无法言说,也不欲向世人明言,所以,其著作中很少流露,仅仅是偶有词句提及:“移家砚峡千层岭,泪洒丘园三百年。”“念吾卢破碎,有国难投。为皇家力战三关,与宗室何心一斗?”其中“与宗室何心一斗”,显然是与韩王府宗室的矛盾。试想,对任何人而言,在其生命的最后阶段,要抛弃三百年历史的故园,离开都市而搬入群山环抱之中,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如果不是险恶的生存环境,谁愿意这样做?由此也可推知赵时春晚年心境之恶。这位曾为国力战三关的斗士,为了避免与韩王府宗室的恶斗,不得不举家迁移,“泪洒丘园三百年”,让人感慨。
对于赵时春的评价,《明史》仅仅婉讽其一战而败,这不足论其全体。我们以为,徐阶在《赵浚谷墓志铭》中的评价最具眼光:
自迩年来,士务以柔媚全其身,将畏懦不敢一言战,政日以驰,虏日以骄,其状如人之病痿,渐入于不能起。予以为得公出而矫士之习、作将之气,于时必有所补益。……所为文若诗,豪宕闳肆,如司马子长、李太白,而卒泽于仁义道德。……一时文学、气节、政事之声,振动天下。
徐阶是赵时春的一生之交,对赵时春了解甚深,他的评语棺盖定论,站在时代士风、文风的基础上,给赵时春积极言战的主张和作风给予肯定,给赵时春慷慨豪迈的文风和经邦济世的诗文内容给予高度评价,也为我们了解赵时春在当时的作风和影响提供了可贵的资料。我们认为,赵时春一战而败的事迹固不足言,但其积极言战,确实能鼓励士气,明显有积极作用;其诗文著述,固然没有阳明心学和通俗小说等炫目的流行风,但他坚持气节,立足仁义道德,立身行事,文章垂范,有国士之风。这都完全值得肯定。
这里再附缀一些事实来进一步印证赵时春的立身有节。赵时春任宫僚时,夏言主政;任山西巡抚时,严嵩主政。对于这两位手握权柄的重臣,赵时春不仅没有迎合,而且几乎都是站在对立面。赵、罗、唐三人请太子临朝、惹怒嘉靖皇帝,“一二执政素忌才者又短长于御前”(李开先《赵浚谷诗文集序》),李开先所说的“短长于御前”的“一二执政”,其中包括夏言,当无疑问。赵时春有诗《唁夏阁老》三首,对夏言进行了辛辣的批判。
我们看不到赵时春与严嵩的明显对立,但可以推理。徐阶是严嵩主政时的副手,也是扳倒严嵩的关键人物,赵时春受知于徐阶,然则赵时春不可能与严嵩交好,应是正常情理。另外,对于严嵩的党羽诸杰,赵时春虽有诗赠,但说得很明确:
君作朱熊界上人,我从赤松世间弃。
各寻云路寄高冥,男儿贵适平生志。
言下之意,你在功名中,我在功名外,各走各的路,适志就好。显然,赵时春与严嵩党羽是划清界限的。赵时春还作有《唁分宜严氏》二首,在严厉批判严嵩的同时,还说:“谁氏螟蛉子,几将社稷倾。”所谓“螟蛉子”,即养子,这是在批判严嵩养子赵文华。从赵时春对严嵩、赵文华、诸杰的态度来看,他显然是站在严嵩集团的对面。这些事实,可以印证徐阶的话:“得公出而矫士之习、作将之气,于时必有所补益。”赵时春立身有节的清流气质,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的,也必然会“有所补益”。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壹
嘉靖初年,明朝廷发生了“大礼议”事件,朝臣多数卷入其中。事情的起因是,正德皇帝无子嗣,由其堂弟嘉靖皇帝继位,“兄终弟及”。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嘉靖应尊奉正德之父(即弘治皇帝)为叔父,还是皇父?今天来看,这根本就不成问题,但出于皇权和宗法正统的需要,朝臣居然要求嘉靖称弘治皇帝为“皇考”,而称自己的父母为“皇叔考”“皇叔母”。这对嘉靖来说是侮辱性的,极难做到,因此,他宁愿不做皇帝,也不愿称自己的父母为“皇叔考”“皇叔母”。于是,围绕着这一问题,以嘉靖皇帝为首的一派,与以宰相杨廷和为首的一派,展开了激烈的、长久的斗争。最终,在嘉靖皇帝的极力主张和胁迫之下,杨廷和等旧礼派失败,新礼势力占据了朝廷的显要职位。
嘉靖五年,会元赵时春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年轻才俊,为朝臣所瞩目。庶吉士是皇帝近臣、翰林后备军,完全有平步青云的可能。可是,嘉靖五年榜的庶吉士整体有点不幸。当时正是嘉靖皇帝取得“大礼议”阶段性胜利、锐意改革的时期,他认为庶吉士“不需教养”(《世宗实录》卷82),于是,在嘉靖六年十一月,将庶吉士外遣为部曹、知县,以致沈德符有“吉士不读书”之讥(《万历野获编》卷7)。赵时春出任刑部河南司主事,庶吉士生涯也因此而终结,嘉靖八年任兵部武库司主事。虽然庶吉士生涯有点短,但无论如何,那都是赵时春中进士后一次较为光辉的经历。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他大量阅读、写作,“尽读中秘书”,“日撰万言”(周鉴《赵时春行实》),为他以后的著述生涯奠定了基础。
赵时春任职刑部、兵部时,才华颖异,引起了大僚如霍韬、方献夫的关注。霍韬为嘉靖八年进士主考官,选拔出罗洪先、唐顺之等优秀人才;赵时春与罗洪先、唐顺之为莫逆之交,所以,他对霍韬也备示虔诚。方献夫与霍韬同乡,同为大礼新贵,此时方献夫任翰林侍讲学士、礼部尚书,位高权重,他向霍韬表达了想见赵时春的愿望,霍韬转达并一再催促赵时春,赵时春虽然表面答应,却从未去拜见方献夫(事见霍韬《题赵景仁卷后》一文)。可以设想,假如赵时春去拜访、投靠方献夫,那他的仕途必然会是另一种状况,但他毕竟没有这么做,由此也可以看出年轻的赵时春立身有节、不攀附权贵的品质。
赵时春任职刑部、兵部共三年时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得以读书赋诗,搦管论文,习骑射,谈甲兵;同时,他还广泛交游,与王慎中、唐顺之、李开先、陈束、熊过、任瀚、吕高等人频繁往来,被称为“嘉靖八才子”。这是一个青年进士的群体组合,他们才华颖异,大都有着优秀的科举成绩,其中赵时春、王慎中为嘉靖五年进士,其他六人均为嘉靖八年进士,罗洪先是状元,赵时春、唐顺之是会元,陈束、任瀚也位列二甲前三,而且嘉靖皇帝亲阅其考卷。他们有着热切的功名期待和相近的文学诉求,《四库提要》“闲居集提要”云:
嘉靖初,(李)开先与王慎中、唐顺之、熊过、陈束、任瀚、赵时春、吕高称“八才子”,其时慎中、顺之倡议尽洗李、何剽拟之习,而开先与时春等复羽翼之。
这说明,“八才子”在文學上同气相投,他们要改变李梦阳、何景明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习,提出自己的文学主张——诗学初唐。朱彝尊在梳理明代诗歌流变时指出:“嘉靖初,‘八才子’四变而为初唐。”(《静志居诗话》卷21)正说明了赵时春等人诗学初唐的实质,也指出了他们在明代诗歌流变中的影响。
贰
嘉靖九年七月,赵时春因上书言事激怒了皇帝,被落职为民,结束了部郎生涯。嘉靖皇帝信奉道教,迷信方士,他见灾异频繁,于是下诏求言,希望能缓解灾变。上有所好,下必承之,许多大臣投其所好,言海晏河清者受赏,进献甘露、瑞麦、嘉禾、盐华者得褒。耿直的赵时春不忍见此丑态,遂直言上书,指斥大臣欺君罔下。嘉靖皇帝当廷责问赵时春,赵时春一时语塞,没能应对,退朝之后,他撰写奏表,说“当今之务最大者有四,最急者有三”(《明史·赵时春传》)。这俨然是贾谊当年奏文的翻版,贾谊因此之而仕途坎坷,赵时春亦因此而惹怒了嘉靖皇帝,被逮捕下锦衣狱,受杖罚之刑。客观地看,嘉靖革新是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的,赵时春思治心切,激切言事,以致激怒皇帝,不仅未能达到其治理社会的初衷,而且还中断了自己势头良好的仕途。不过话说回来,这样的做法也正能体现出赵时春不为私己、忠诚为国的可贵气节来。
出狱后,伤痕累累的赵时春带病上路,深冬季节到家。在家乡,他疗伤养病,种花治园,寻山问水,同时还读书写作,等待着被重新起用的时机。十年之后(嘉靖十八年),明朝廷为太子府选僚属,吏部尚书许赞举荐霍韬、吕柟、邹守益、徐阶、赵时春、唐顺之、罗洪先等12人为宫僚,一时号称“天下名儒”(《明史》卷73)。赵时春被任为翰林院编修、司经局校书。对于许赞的荐举,赵时春心存感激,并在此后与许氏子弟密切往来。
司经局是东宫的下属机构,主管图书。赵时春出任宫僚,说明其学问气节得到了朝廷的肯定。而且,一同任职者,如罗洪先、唐顺之本就是一起过从的老友,后来也成为著名思想家、学者;霍韬作为詹事府长官,与赵、罗、唐亦师亦友,徐阶、邹守益也成了赵时春的一生之友。因此,出任宫僚,是赵时春生涯的第二个出彩段落。
但是,心系家国的赵时春再一次得罪了皇帝。嘉靖十九年十二月,嘉靖皇帝卧病,久不临朝,“三翰林”赵时春、罗洪先、唐顺之忧时心切,遂提出让太子在正旦日临朝,接受百官朝贺。这激怒了嘉靖皇帝,说:“是料朕必不起也。”(《明史》卷283)在嘉靖看来,三人的举措似乎是暗示着他已经病入膏肓了,俨然成了诅咒,所以,他很快将三人除名,赵时春的宫僚生涯也画上了句号。除夕夜里,他寂寞守岁;春天伊始,他踏上了返回平凉的征程。离别前,他赠诗给罗洪先、唐顺之:“彰义门前官道柳,到时凋谢发时回。荣枯自是寻常事,闲逐春风归去来。”他在凋落的秋天返京,在柳芽初发的时节离京;一返一离间,世事无常,荣枯如柳,那就在春风中赋归去来吧!他淡泊地回家归田。
叁
嘉靖二十年至二十九年的十年,是赵时春的另一段家居岁月。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诗文,与总督翁万达、杨守礼,巡抚许论、杨博,以及前后榜进士王慎中、冯恩、张铎、黄祯、罗洪先,驻平凉的官员如太仆寺卿、苑马寺卿等频繁唱和,同时也密切关注着日益严峻的北部边防问题,为杨守谦《紫荆考》《大宁考》、杨子统《备边杂议考》等书作序,处处流露出经邦济世的抱负。
嘉靖二十九年发生了有名的“庚戌之变”。是年八月,蒙古俺答部突破古北口长城,包围北京,明朝的京师驻军却不发一矢。这是自“土木堡之变”以后,百年间仅有的一次北京城被围,形势严峻。明朝廷穷极思变,在礼部尚书徐阶等人的荐举下,赵时春被任命为兵部管营主事。接到诏令后,赵时春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然地于十月底奔赴北京,开启了其军旅生涯。此前,徐阶与赵时春同为宫僚,但后来徐阶位极人臣,在嘉靖后期的政局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而赵时春则仕途蹭蹬,三起三落;所幸的是,徐阶一直赏识和提携赵时春,并在赵时春卒后撰写墓志铭,给予高度评价。徐阶是赵时春一生中难得的知遇之恩者。
至京后,平虏大将军仇鸾怯于开战,正在推动与俺答的和议、互市。赵时春极力主战,公开反对仇鸾,并撰文斥责仇鸾“误国”,这引起了仇鸾的多方打击。为排除阻力,仇鸾将赵时春调任为山东德州民兵佥事。
嘉靖三十年春,俺答部再次侵犯京北,赵时春率民兵入卫,其军队部伍严整,体现出训练有素的战斗力。为此,徐阶再次举荐赵时春,任其为督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雁门军事、巡抚山西地方。时在嘉靖三十二年二月。至此,赵时春一跃成为手握重权、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走上了人生最辉煌的一段里程。赵时春也踌躇满志,他虽府驻太原,但常巡视雁门(今山西忻州)一带,努力行政,整甲练兵,积极求战。他撰写《破虏口外议》《御戎论》《北虏纪略》等文,阐发主战思想,《北虏纪略》也成为当时人记录蒙古部落的珍贵资料。
八月,俺答侵犯代州,赵时春亲自率军英勇作战,虽然小有斩获,但由于判断有误,中埋伏,山西总兵李涞战亡,赵时春也仅以身免。明朝廷认为赵时春功罪相抵,让其以原职回籍等候调用,其实就是变相免官。战斗结束后,赵时春满头汗蒸,脱冠后受到了严重的风寒,留下了终身的病根。从此,每到秋寒,他都得戴着厚厚的貂皮帽,其临终时的病因亦是“夜凌风”而致。
赵时春以谈兵闻名,这为他赢得了仕途的高峰,却也使得他以书生而入军旅、以文人而临征战,不过一战而败,无论如何,都使其仕途多了一份暗色。其主战思想,产生于当时士大夫的中原本位立场,从今天民族融合的角度来看,也许接纳与议和才是对民族部落的更有效策略;当然,对于当时的倭寇,主战思想是必要的。
肆
赵时春于嘉靖三十二年底罢官,三十三年正月至平涼。这是他的第三次罢官,也是最后一次。本次罢官后,他有了清晰的著述想法,因此,其余生14年时间,是勤勤恳恳、著书立说的时间,也是诗文、著作最高产的时间。赵时春的著作有“诗、文、词、论”(李开先《赵浚谷诗文集序》),包括1550余首诗,370余篇文,60余首词,《稽古绪论》4万余字。此外,还有《平凉府志》十三卷。
嘉靖三十五至三十九年,赵时春完成《平凉府志》,为此,他遍历平凉各县,历时五年,被誉为西北名志,也是今存平凉最早的方志。嘉靖四十一年,他完成《稽古绪论》,这是一部以阐发儒家思想为主,兼及历史评论的著作。应该说,赵时春的著述抱负是宏大的,还有着展开、拓展的空间,但是,接下来的事件却让他的抱负难以为继。
嘉靖三十九年,《平凉府志》完成并刊刻,但是,其中对平凉藩王韩王府的所作所为多有指责与揭露,这引起了韩王府的极大仇视,以致于百般刁难。赵时春感到了严重的威胁与生之不易,为此,他开始整理、刊刻自己的诗文、著作,将尚未完成的、体例未统一的思想性与史论性文章合编为《稽古绪论》,将诗文按编年排列,先行刊出。这些工作完成后,他便举家迁移至华亭县砚峡乡的群山之中。在砚峡,将后续诗、文、词付梓,两年后病卒。
对这一变故,赵时春无法言说,也不欲向世人明言,所以,其著作中很少流露,仅仅是偶有词句提及:“移家砚峡千层岭,泪洒丘园三百年。”“念吾卢破碎,有国难投。为皇家力战三关,与宗室何心一斗?”其中“与宗室何心一斗”,显然是与韩王府宗室的矛盾。试想,对任何人而言,在其生命的最后阶段,要抛弃三百年历史的故园,离开都市而搬入群山环抱之中,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如果不是险恶的生存环境,谁愿意这样做?由此也可推知赵时春晚年心境之恶。这位曾为国力战三关的斗士,为了避免与韩王府宗室的恶斗,不得不举家迁移,“泪洒丘园三百年”,让人感慨。
伍
对于赵时春的评价,《明史》仅仅婉讽其一战而败,这不足论其全体。我们以为,徐阶在《赵浚谷墓志铭》中的评价最具眼光:
自迩年来,士务以柔媚全其身,将畏懦不敢一言战,政日以驰,虏日以骄,其状如人之病痿,渐入于不能起。予以为得公出而矫士之习、作将之气,于时必有所补益。……所为文若诗,豪宕闳肆,如司马子长、李太白,而卒泽于仁义道德。……一时文学、气节、政事之声,振动天下。
徐阶是赵时春的一生之交,对赵时春了解甚深,他的评语棺盖定论,站在时代士风、文风的基础上,给赵时春积极言战的主张和作风给予肯定,给赵时春慷慨豪迈的文风和经邦济世的诗文内容给予高度评价,也为我们了解赵时春在当时的作风和影响提供了可贵的资料。我们认为,赵时春一战而败的事迹固不足言,但其积极言战,确实能鼓励士气,明显有积极作用;其诗文著述,固然没有阳明心学和通俗小说等炫目的流行风,但他坚持气节,立足仁义道德,立身行事,文章垂范,有国士之风。这都完全值得肯定。
这里再附缀一些事实来进一步印证赵时春的立身有节。赵时春任宫僚时,夏言主政;任山西巡抚时,严嵩主政。对于这两位手握权柄的重臣,赵时春不仅没有迎合,而且几乎都是站在对立面。赵、罗、唐三人请太子临朝、惹怒嘉靖皇帝,“一二执政素忌才者又短长于御前”(李开先《赵浚谷诗文集序》),李开先所说的“短长于御前”的“一二执政”,其中包括夏言,当无疑问。赵时春有诗《唁夏阁老》三首,对夏言进行了辛辣的批判。
我们看不到赵时春与严嵩的明显对立,但可以推理。徐阶是严嵩主政时的副手,也是扳倒严嵩的关键人物,赵时春受知于徐阶,然则赵时春不可能与严嵩交好,应是正常情理。另外,对于严嵩的党羽诸杰,赵时春虽有诗赠,但说得很明确:
君作朱熊界上人,我从赤松世间弃。
各寻云路寄高冥,男儿贵适平生志。
言下之意,你在功名中,我在功名外,各走各的路,适志就好。显然,赵时春与严嵩党羽是划清界限的。赵时春还作有《唁分宜严氏》二首,在严厉批判严嵩的同时,还说:“谁氏螟蛉子,几将社稷倾。”所谓“螟蛉子”,即养子,这是在批判严嵩养子赵文华。从赵时春对严嵩、赵文华、诸杰的态度来看,他显然是站在严嵩集团的对面。这些事实,可以印证徐阶的话:“得公出而矫士之习、作将之气,于时必有所补益。”赵时春立身有节的清流气质,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的,也必然会“有所补益”。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