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人们对于小学基础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如何学好数学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自然而然的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数感作为数学的一项基本内化素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对提升教师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感 数感培养 基础教育
一、 在生活情境中建立数感
数学知识的起源来自人类的生活实践,数学与人类的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就需要在充分结合实际生活经验的背景下来进行。只有学生真正的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关联起来,才能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真正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本身的知识。
例如,在“0”这一数学章节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那些地方见过“0”这个数字。让学生通过寻找手机按键上的“0”、“门牌上的0”、“直尺上的0”、“温度计上的0”,让学生从各个方面来感受0除了能表达没有外,“0”还可以为作为数值的起点来看,还可以在日历、车牌等于其他數字一起组成数字组合。通过这些问题与实践,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到“0”在生活的定义,是学生体验“0”在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价值,养成在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的好习惯。
二、在实践生活中体验数感
学生初期的思维发展都是从动作开始的,如果无法将动作思维相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发展。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一定要主动带领学生通过实践来系统的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无时无刻都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性。
例如我们教学“重量的初步认识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现实相关的课堂实践活动:(1)称量,让学生动手称量苹果的质量(1千克),牛奶(250g,四瓶),饼干(500g,两袋)。(2)观察,让学生观察一千个苹果有多少,一千克牛奶有几瓶,一千克饼干有几袋(3)感受,让学生在称量观察后,自己动手感受一下一千克的实际感受重量。(4)拓展,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的实践器材,要求学生不用计量工具,用手感受一下到底哪一个才是1千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就能更为直观的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存在,体验到了1千克的实际重量,在以后学生的生活中也很有帮助,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在合理估算中发展数感
数感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之一,而合理估算则是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估算能力的具体表现,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数感素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的掌握课堂动态,适当的创新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以学生最为熟悉的,最感兴趣的生活题材为教学载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对其进行估算,强化对于数学的感知能力,形成较强的估算能力与量化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数感。
例如在学习万以内的乘法知识后,我们可以开展一个估算的时间活动,给学生一个运用万以内乘法的机会来进行估算。我们先选择学生熟悉的图书馆,让学生先选择其中的一层书架上有多少书,在推算出一个书架上有多少书,若干个书架上的书有多少。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让学生进行总结性的估算学习活动,并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运用学到的估算经验来估算身边一些物体的个数。
四、在合作交流中优化数感
图形问题往往是小学教学课程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图形问题是学生非常喜欢但是有容易出现纰漏的地方,特别是针对小高中高阶段来说,学生在学习多种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后,学生更非常容易将其计算公式错误的套用到其他图形计算上来,进而得出错误的答案。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分析不同类型的图形之间的大小,同时引导学士对身边图形的类似物体进行测量,然后开展交流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进而找到自身存在的错误认知,从而反思问题、探究问题进而从根本上丰富学生对于数的认知,体会到数学的实际价值,从而更能促进学生数感的快速形成。
例如,我们家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章节时,通过对身边实物(如课桌)的观察,通过测量数据、分析技术、计算数据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其理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发言,让学生自主的用数学语言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结合起来,教师在其中起着一个引导者与支持者的作用。教师在学生总结阶段一定要充分把握课堂动态,进行实时教学。如果学生在总结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之处,教师就可以着重来对其错误认知进行分析,进而从源头解决学生的错误认知现象。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计算得来的数学知识才能实现真正的内化,同时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在解决问题中深化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是要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和感知现实问题,有意识的将实际问题与数学结合起来,建立去对应的数量关系,教师可以适当设计一点与生活有紧密联系的数学题目,最大限度的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能力。
例如在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解决问题时”,设计这样一道题“42个同学去江边春游,一个车子最多坐8人,请问需要多少辆小车”。学生通过计算得出需要6辆小车,学生在探索这道题目是,不仅巩固了数学上的学习知识,同时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了系统提升。
【参考文献】:
【1】代永碧.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感培养探析[J].才智,2019(09):175.
【2】张汝贤.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策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04):219-220.
【关键词】:小学数感 数感培养 基础教育
一、 在生活情境中建立数感
数学知识的起源来自人类的生活实践,数学与人类的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就需要在充分结合实际生活经验的背景下来进行。只有学生真正的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关联起来,才能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真正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本身的知识。
例如,在“0”这一数学章节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那些地方见过“0”这个数字。让学生通过寻找手机按键上的“0”、“门牌上的0”、“直尺上的0”、“温度计上的0”,让学生从各个方面来感受0除了能表达没有外,“0”还可以为作为数值的起点来看,还可以在日历、车牌等于其他數字一起组成数字组合。通过这些问题与实践,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到“0”在生活的定义,是学生体验“0”在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价值,养成在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的好习惯。
二、在实践生活中体验数感
学生初期的思维发展都是从动作开始的,如果无法将动作思维相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发展。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一定要主动带领学生通过实践来系统的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无时无刻都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性。
例如我们教学“重量的初步认识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现实相关的课堂实践活动:(1)称量,让学生动手称量苹果的质量(1千克),牛奶(250g,四瓶),饼干(500g,两袋)。(2)观察,让学生观察一千个苹果有多少,一千克牛奶有几瓶,一千克饼干有几袋(3)感受,让学生在称量观察后,自己动手感受一下一千克的实际感受重量。(4)拓展,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的实践器材,要求学生不用计量工具,用手感受一下到底哪一个才是1千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就能更为直观的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存在,体验到了1千克的实际重量,在以后学生的生活中也很有帮助,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在合理估算中发展数感
数感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之一,而合理估算则是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估算能力的具体表现,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数感素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的掌握课堂动态,适当的创新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以学生最为熟悉的,最感兴趣的生活题材为教学载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对其进行估算,强化对于数学的感知能力,形成较强的估算能力与量化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数感。
例如在学习万以内的乘法知识后,我们可以开展一个估算的时间活动,给学生一个运用万以内乘法的机会来进行估算。我们先选择学生熟悉的图书馆,让学生先选择其中的一层书架上有多少书,在推算出一个书架上有多少书,若干个书架上的书有多少。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让学生进行总结性的估算学习活动,并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运用学到的估算经验来估算身边一些物体的个数。
四、在合作交流中优化数感
图形问题往往是小学教学课程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图形问题是学生非常喜欢但是有容易出现纰漏的地方,特别是针对小高中高阶段来说,学生在学习多种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后,学生更非常容易将其计算公式错误的套用到其他图形计算上来,进而得出错误的答案。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分析不同类型的图形之间的大小,同时引导学士对身边图形的类似物体进行测量,然后开展交流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进而找到自身存在的错误认知,从而反思问题、探究问题进而从根本上丰富学生对于数的认知,体会到数学的实际价值,从而更能促进学生数感的快速形成。
例如,我们家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章节时,通过对身边实物(如课桌)的观察,通过测量数据、分析技术、计算数据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其理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发言,让学生自主的用数学语言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结合起来,教师在其中起着一个引导者与支持者的作用。教师在学生总结阶段一定要充分把握课堂动态,进行实时教学。如果学生在总结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之处,教师就可以着重来对其错误认知进行分析,进而从源头解决学生的错误认知现象。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计算得来的数学知识才能实现真正的内化,同时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在解决问题中深化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是要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和感知现实问题,有意识的将实际问题与数学结合起来,建立去对应的数量关系,教师可以适当设计一点与生活有紧密联系的数学题目,最大限度的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能力。
例如在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解决问题时”,设计这样一道题“42个同学去江边春游,一个车子最多坐8人,请问需要多少辆小车”。学生通过计算得出需要6辆小车,学生在探索这道题目是,不仅巩固了数学上的学习知识,同时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了系统提升。
【参考文献】:
【1】代永碧.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感培养探析[J].才智,2019(09):175.
【2】张汝贤.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策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04):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