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渔舟唱晚》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国标版)小学音乐11册第三单元“古诗新唱”中的教学内容。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一、从语文课文导入,感悟《渔舟唱晚》的文化渊源。
大家知道,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它本身就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延续的集体记忆。像《渔舟唱晚》这样的古代名曲更应该让学生了解它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因此,在古筝独奏《渔舟唱晚》的音乐中,我和学生开始了音乐文化之旅。
师: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少年王勃》,讲的是在1300多年前,少年王勃站在新落成的滕王阁上,吟诵出了千古名句——(出字幕,学生齐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这是多么美的一幅夕阳晚景图啊!接着,王勃又吟诵道:“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彭蠡湖”就是指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现在,你就是大诗人王勃,站在滕王阁上,吟诵出千古名句——(出字幕,生齐读: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师:《渔舟唱晚》,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的经典名曲就叫《渔舟唱晚》。
《渔舟唱晚》所表现的“情”和“境”离孩子的生活很远,借助语文课文创设情境,将音乐置于文化的背景中让儿童去认识,让他们逐渐明白音乐不仅仅是我们“哼哼唱唱”的东西,而且是人类创造并享用生活的必需,是我们认识世界,抒发情感,表达心声的一种文化形态。
二、整合课程资源,在音乐“文化链”中强化审美感受。
音乐教材中提供了两首《渔舟唱晚》,一首是古筝独奏曲,由娄树华根据古曲改编而成;另一首是诗人文思根据小提琴独奏曲的音乐主题填词而成的歌曲,歌词描绘的情景与古诗的意境相得益彰。我觉得,像这样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古曲,仅仅只有这两首是不够的。在教学中,我以教材内容为主,整合其他教学资源,将音乐作品串成一条“文化链”,让儿童在音乐中徜徉,强化其审美感受。
【板块一】
我选用教材中的歌曲《渔舟唱晚》。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旋律特点之后,我请他们欣赏三种不同乐器演奏的《渔舟唱晚》。
师:有很多演奏家都非常喜欢这首曲子,分别用不同的乐器来演奏,现在黄老师要来考考大家,看谁的耳朵最灵敏,听出是什么乐器演奏的?(播放音乐)
生:(齐答)长笛。
师:我们随着长笛的演奏用“U”哼唱旋律,将长笛优美的“声线”表现出来。(老师用柔和的动作引导学生用轻柔、连贯、美妙的声音哼唱旋律)
师:再听下一段。这个乐器比较少见,你听出来了吗?
生:(很小声地)笙。
师:噢,你听出来了,真棒!大声一点告诉大家。(生答:笙)非常好!那么这个呢?
生1:二胡。
生2:高胡。
师:高胡和二胡长得很像,但它的琴筒比二胡小,演奏时夹在两腿中间,有“高音二胡”之称。再来辨别一下,这个乐器是二胡还是高胡?(播放片段)
生:高胡。
师:(出示高胡演奏图)跟着高胡唱一唱。(老师模仿高胡拉奏的样子引导学生用高位置、连贯的声音演唱)
师:这么多演奏家都喜欢这首曲子,用自己的乐器演奏。那么你最喜欢哪一种乐器演奏的《渔舟唱晚》?
生:最喜欢高胡演奏的,有一种古韵幽幽的味道。
师:真好。还有呢?
生:我喜欢用笙演奏的,因为比较悠扬。
师:很美,你呢?
生:我喜欢长笛,有一种安静的感觉。
音乐是听觉艺术。多版本的听赏和模唱不仅可以加深了解作品的旋律和唯美的意境,而且也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使他们在对比中提升了审美评价能力和音乐素养,为进一步唱好歌曲作了铺垫。
在学唱歌词的环节,我采取了边唱边启发学生联系歌词内容进行演唱表现的策略,运用充满美感、情境式的提示语,引导儿童将自己从歌词中体悟到的情感用歌声表现出来。如:“怎样的声音可以表现山水苍茫、辽阔的感觉?”“船舱里装‘满’了鱼儿,在里面活蹦乱跳。要将‘满’字唱出来。”“看着船舱里装满了鱼儿,渔民的心中充满了喜悦,这个‘满’字中也有喜悦的味道。”“虽然这段旋律是朝下走的,但是歌词给我们的感觉是高兴愉悦的,渔民在唱歌,桨儿在唱歌,浪花在唱歌,船舱里的鱼儿也在欢快地唱着歌……我们用歌声将这热闹的晚景图表现出来。”“渔民们‘踏浪归去’,周围安静下来,声音该做怎样的变化来表现呢?”
在学生熟练演唱歌曲之后,我补充了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渔舟唱晚》:欣赏中国第一位获得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金奖的演奏家吕思清演奏的《渔舟唱晚》——当听到我们学过的音乐主题,就随着一起演唱。这实际上是一个检测环节,学生要随着演奏家的演奏将歌词准确填入,同时要根据演奏力度、速度等的变化调整自己的音色,使歌声与琴声有机融为一体。除吕思清之外,我还提供了两位顶尖的演奏家演奏的《渔舟唱晚》——盛中国和俞丽拿。只是因为时间的关系,只好让他们课后去下载欣赏了,音乐学习活动也因此巧妙地延续到课外。
【板块二】
在这个板块,我让学生欣赏古筝独奏《渔舟唱晚》。为了加深儿童对这首作品的理解,通过对比性的欣赏让学生找出和前面作品的渊源关系,使他们既能感受到其中浓郁的民族音乐气息,又能获得审美能力和认知价值的提升,我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产生互动,同时也很自然地融合了音乐色彩的变化、旋律的进行方式、古筝的技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对音乐的深层次的认知。
师:现在我们来欣赏第三乐段。你们看一看这里有个特殊的记号(生:像一朵小花)。再听一听,古筝是怎么演奏的?(播放音乐)你们可以来学着做做。
生:(学做)
师:这是古筝中的“花指”。你觉得这个声音像什么?
生:像流水一样。
生:像湖水泛起的浪花。
师:下面请大家完整地听音乐。在刮奏的地方做个划桨的动作,好不好?后面有三个相同的音,我们一起来模唱,同时请你们用手指在椅子旁边轻轻敲三下,感受一下速度的变化。(学生随音乐律动,老师引导跟上音乐的速度)
生:越来越快,我们跟不上了!
师:音乐的速度越来越快,让你感觉到了怎样的情绪?你觉得这样的变化可以表现怎样的情景呢?
生:划船的动作越来越快。
生:渔民的心情更加高兴了。
生:船儿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们听到了渔民愉快的歌声和他们快活喊号子的声音。
师:现在我们一起用歌声和律动来表现渔民归航图。二三两排的同学在三个相同音的地方加上“嘿嘿嘿”,注意跟着音高的变化唱出来。一四两排的同学,在“花指”的地方,加上划桨的动作。你们看,我们的教室变成了一条归航的渔船,船上的小渔民,你们准备好了吗?注意跟音乐配合。(播放音乐,老师指挥学生)
安安静静地“听”是一种欣赏,热热闹闹地“参与”也是一种欣赏。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更喜欢热热闹闹地“参与”。只是,学生的参与要符合音乐作品本身的特点,活动的设计要有“文化”的内涵,切忌让“热闹”的声浪盖过音乐的音响,影响听觉的感受。
娄树华先生根据古曲创编的《渔舟唱晚》,是中国古筝艺术史上划时代的作品,问世50多年来,一直深受中外音乐界的好评,是一首雅俗共赏的佳作。在学生分段欣赏了乐曲之后,我又整合了一首别具一格的、非常优雅的、用古筝曲的旋律填词、京剧程派唱腔演唱的《渔舟唱晚》让学生欣赏。我亲自学唱,虽然不是特别“正宗”,但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很有文化品位的歌词用京剧唱腔“依依呀呀”地唱出,给了孩子别样的审美感受。在欣赏过程中,我请学生用手势表现乐曲进行到了哪个乐段,并在第三乐段共同表现,使音乐课进入高潮。
【板块三】
师:非常美的曲子,同学们都沉醉了。今天我们欣赏了好几首《渔舟唱晚》,谁来说说有哪几种表现形式?你最喜欢哪种形式呢?
生:(略)
师:《渔舟唱晚》有那么多的演奏形式,说明这首曲子深受大家的欢迎,所以,中央电视台也把这首曲子当做一个节目的背景音乐,(播放)有没有听过?
生:(大笑)天气预报。
师:听着这样的音乐看天气预报是什么样的感觉啊?
生:很舒服。
生:明天一定是个好天气(一片笑声)。
师:这首曲子已被中央电视台使用了二十年,为我们13亿中国人所熟悉,据说还会继续用下去。
在本节音乐课中,我抓住《渔舟唱晚》的音乐特点,从初步感受到完整聆听,以及学唱、模唱、对比性地欣赏作品,一步步由浅到深地进行渗透,使学生获得了强烈的音乐认知和情感体验,体现了鲜明的音乐学科特点。音乐除了它自身的特色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递,一种大文化的融合,是体验文化的审美过程。在本课中,我呈现给学生很多版本的《渔舟唱晚》,并将不同版本的作品串成一条以“渔舟唱晚”为主题的“文化链”,让儿童在学习音乐技能的同时,感悟音乐作品中透视出来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体现了浓郁的文化特色。小学音乐教育面向的是儿童,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人。因此,教师要永远把儿童放在眼睛里、手心里、心坎里,上出充满文化气质和心灵智慧的音乐课。
用“文化”把音乐课堂撑起来,让音乐教育多一些滋润孩子心灵的力量,让优秀的音乐作品为孩子的人生增添一抹亮色!
一、从语文课文导入,感悟《渔舟唱晚》的文化渊源。
大家知道,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它本身就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延续的集体记忆。像《渔舟唱晚》这样的古代名曲更应该让学生了解它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因此,在古筝独奏《渔舟唱晚》的音乐中,我和学生开始了音乐文化之旅。
师: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少年王勃》,讲的是在1300多年前,少年王勃站在新落成的滕王阁上,吟诵出了千古名句——(出字幕,学生齐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这是多么美的一幅夕阳晚景图啊!接着,王勃又吟诵道:“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彭蠡湖”就是指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现在,你就是大诗人王勃,站在滕王阁上,吟诵出千古名句——(出字幕,生齐读: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师:《渔舟唱晚》,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的经典名曲就叫《渔舟唱晚》。
《渔舟唱晚》所表现的“情”和“境”离孩子的生活很远,借助语文课文创设情境,将音乐置于文化的背景中让儿童去认识,让他们逐渐明白音乐不仅仅是我们“哼哼唱唱”的东西,而且是人类创造并享用生活的必需,是我们认识世界,抒发情感,表达心声的一种文化形态。
二、整合课程资源,在音乐“文化链”中强化审美感受。
音乐教材中提供了两首《渔舟唱晚》,一首是古筝独奏曲,由娄树华根据古曲改编而成;另一首是诗人文思根据小提琴独奏曲的音乐主题填词而成的歌曲,歌词描绘的情景与古诗的意境相得益彰。我觉得,像这样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古曲,仅仅只有这两首是不够的。在教学中,我以教材内容为主,整合其他教学资源,将音乐作品串成一条“文化链”,让儿童在音乐中徜徉,强化其审美感受。
【板块一】
我选用教材中的歌曲《渔舟唱晚》。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旋律特点之后,我请他们欣赏三种不同乐器演奏的《渔舟唱晚》。
师:有很多演奏家都非常喜欢这首曲子,分别用不同的乐器来演奏,现在黄老师要来考考大家,看谁的耳朵最灵敏,听出是什么乐器演奏的?(播放音乐)
生:(齐答)长笛。
师:我们随着长笛的演奏用“U”哼唱旋律,将长笛优美的“声线”表现出来。(老师用柔和的动作引导学生用轻柔、连贯、美妙的声音哼唱旋律)
师:再听下一段。这个乐器比较少见,你听出来了吗?
生:(很小声地)笙。
师:噢,你听出来了,真棒!大声一点告诉大家。(生答:笙)非常好!那么这个呢?
生1:二胡。
生2:高胡。
师:高胡和二胡长得很像,但它的琴筒比二胡小,演奏时夹在两腿中间,有“高音二胡”之称。再来辨别一下,这个乐器是二胡还是高胡?(播放片段)
生:高胡。
师:(出示高胡演奏图)跟着高胡唱一唱。(老师模仿高胡拉奏的样子引导学生用高位置、连贯的声音演唱)
师:这么多演奏家都喜欢这首曲子,用自己的乐器演奏。那么你最喜欢哪一种乐器演奏的《渔舟唱晚》?
生:最喜欢高胡演奏的,有一种古韵幽幽的味道。
师:真好。还有呢?
生:我喜欢用笙演奏的,因为比较悠扬。
师:很美,你呢?
生:我喜欢长笛,有一种安静的感觉。
音乐是听觉艺术。多版本的听赏和模唱不仅可以加深了解作品的旋律和唯美的意境,而且也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使他们在对比中提升了审美评价能力和音乐素养,为进一步唱好歌曲作了铺垫。
在学唱歌词的环节,我采取了边唱边启发学生联系歌词内容进行演唱表现的策略,运用充满美感、情境式的提示语,引导儿童将自己从歌词中体悟到的情感用歌声表现出来。如:“怎样的声音可以表现山水苍茫、辽阔的感觉?”“船舱里装‘满’了鱼儿,在里面活蹦乱跳。要将‘满’字唱出来。”“看着船舱里装满了鱼儿,渔民的心中充满了喜悦,这个‘满’字中也有喜悦的味道。”“虽然这段旋律是朝下走的,但是歌词给我们的感觉是高兴愉悦的,渔民在唱歌,桨儿在唱歌,浪花在唱歌,船舱里的鱼儿也在欢快地唱着歌……我们用歌声将这热闹的晚景图表现出来。”“渔民们‘踏浪归去’,周围安静下来,声音该做怎样的变化来表现呢?”
在学生熟练演唱歌曲之后,我补充了一首小提琴独奏曲《渔舟唱晚》:欣赏中国第一位获得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金奖的演奏家吕思清演奏的《渔舟唱晚》——当听到我们学过的音乐主题,就随着一起演唱。这实际上是一个检测环节,学生要随着演奏家的演奏将歌词准确填入,同时要根据演奏力度、速度等的变化调整自己的音色,使歌声与琴声有机融为一体。除吕思清之外,我还提供了两位顶尖的演奏家演奏的《渔舟唱晚》——盛中国和俞丽拿。只是因为时间的关系,只好让他们课后去下载欣赏了,音乐学习活动也因此巧妙地延续到课外。
【板块二】
在这个板块,我让学生欣赏古筝独奏《渔舟唱晚》。为了加深儿童对这首作品的理解,通过对比性的欣赏让学生找出和前面作品的渊源关系,使他们既能感受到其中浓郁的民族音乐气息,又能获得审美能力和认知价值的提升,我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产生互动,同时也很自然地融合了音乐色彩的变化、旋律的进行方式、古筝的技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对音乐的深层次的认知。
师:现在我们来欣赏第三乐段。你们看一看这里有个特殊的记号(生:像一朵小花)。再听一听,古筝是怎么演奏的?(播放音乐)你们可以来学着做做。
生:(学做)
师:这是古筝中的“花指”。你觉得这个声音像什么?
生:像流水一样。
生:像湖水泛起的浪花。
师:下面请大家完整地听音乐。在刮奏的地方做个划桨的动作,好不好?后面有三个相同的音,我们一起来模唱,同时请你们用手指在椅子旁边轻轻敲三下,感受一下速度的变化。(学生随音乐律动,老师引导跟上音乐的速度)
生:越来越快,我们跟不上了!
师:音乐的速度越来越快,让你感觉到了怎样的情绪?你觉得这样的变化可以表现怎样的情景呢?
生:划船的动作越来越快。
生:渔民的心情更加高兴了。
生:船儿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们听到了渔民愉快的歌声和他们快活喊号子的声音。
师:现在我们一起用歌声和律动来表现渔民归航图。二三两排的同学在三个相同音的地方加上“嘿嘿嘿”,注意跟着音高的变化唱出来。一四两排的同学,在“花指”的地方,加上划桨的动作。你们看,我们的教室变成了一条归航的渔船,船上的小渔民,你们准备好了吗?注意跟音乐配合。(播放音乐,老师指挥学生)
安安静静地“听”是一种欣赏,热热闹闹地“参与”也是一种欣赏。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更喜欢热热闹闹地“参与”。只是,学生的参与要符合音乐作品本身的特点,活动的设计要有“文化”的内涵,切忌让“热闹”的声浪盖过音乐的音响,影响听觉的感受。
娄树华先生根据古曲创编的《渔舟唱晚》,是中国古筝艺术史上划时代的作品,问世50多年来,一直深受中外音乐界的好评,是一首雅俗共赏的佳作。在学生分段欣赏了乐曲之后,我又整合了一首别具一格的、非常优雅的、用古筝曲的旋律填词、京剧程派唱腔演唱的《渔舟唱晚》让学生欣赏。我亲自学唱,虽然不是特别“正宗”,但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很有文化品位的歌词用京剧唱腔“依依呀呀”地唱出,给了孩子别样的审美感受。在欣赏过程中,我请学生用手势表现乐曲进行到了哪个乐段,并在第三乐段共同表现,使音乐课进入高潮。
【板块三】
师:非常美的曲子,同学们都沉醉了。今天我们欣赏了好几首《渔舟唱晚》,谁来说说有哪几种表现形式?你最喜欢哪种形式呢?
生:(略)
师:《渔舟唱晚》有那么多的演奏形式,说明这首曲子深受大家的欢迎,所以,中央电视台也把这首曲子当做一个节目的背景音乐,(播放)有没有听过?
生:(大笑)天气预报。
师:听着这样的音乐看天气预报是什么样的感觉啊?
生:很舒服。
生:明天一定是个好天气(一片笑声)。
师:这首曲子已被中央电视台使用了二十年,为我们13亿中国人所熟悉,据说还会继续用下去。
在本节音乐课中,我抓住《渔舟唱晚》的音乐特点,从初步感受到完整聆听,以及学唱、模唱、对比性地欣赏作品,一步步由浅到深地进行渗透,使学生获得了强烈的音乐认知和情感体验,体现了鲜明的音乐学科特点。音乐除了它自身的特色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递,一种大文化的融合,是体验文化的审美过程。在本课中,我呈现给学生很多版本的《渔舟唱晚》,并将不同版本的作品串成一条以“渔舟唱晚”为主题的“文化链”,让儿童在学习音乐技能的同时,感悟音乐作品中透视出来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体现了浓郁的文化特色。小学音乐教育面向的是儿童,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人。因此,教师要永远把儿童放在眼睛里、手心里、心坎里,上出充满文化气质和心灵智慧的音乐课。
用“文化”把音乐课堂撑起来,让音乐教育多一些滋润孩子心灵的力量,让优秀的音乐作品为孩子的人生增添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