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豆腐渣工程到食品安全,从“我爸是李刚”到“我爸是双江”,从洛阳人神共怒的性奴丑闻到佛山让人扼腕叹惜的两岁女童小悦悦事件……各种缺德失德败德无德的事件时有发生。
静下心来,我们不禁要问:今天,道德教育应该追求什么?
一、捍卫人道与尊严
佛山小悦悦事件在国内外掀起了轩然大波,甚至成为海外关注中国“道德话题”曝光率最高的事件之一。
美国CNN提到,这一事件显示了在中国做好事的困境。英国《独立报》质疑,中国人是否已失去了道德的指南针。法国《费加罗报》做了题为《小女孩的惨死拷问着一个国家的冷漠》的长篇报道,认为这一事件体现了中国人的集体冷漠和人性麻木,中国儒家尊老爱幼的传统受到重创。
人们不断追问:中国怎么了?中国人怎么了?要想真正成为世界强国和文明大国,仅有经济的强势增长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人道与尊严得到保障,只有人性与精神得到涵养,中国才能成为一个让人尊敬的文明国家。
这就需要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坚决捍卫人道与尊严。所谓人道,就是把人当人看,尊重每个人的内在价值与尊严,它在康德的“人是目的”论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康德这样表述“人是目的”的思想:“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人是目的”的伟大价值就在于,它指出了教育是人性与人道的领域。作为“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教育和教育学必须指向人之尊严。为此,现代教育必须恪守一个基本原则:“对生命的尊重,对爱的呼唤,对人的权利的承认和对理性的信念。”我们必须通过教育“召唤那在所有文明中都深藏厚积的爱的资源,爱的声音,用以对抗那同样淤积在所有文明中的用文明的名义掩护的、鼓吹的对他人的憎恨和排斥。……所有赞同对生命的尊重、爱、宽容、理智的,不论是以何种语言、在何地、以何种形式、属于哪个族群,都应该被视作文明,反之则是野蛮。”
以下一封美国校长的短信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亲爱的老师们:
我是集中营里的幸存者。我亲眼目睹了一般人看不到的事情:
毒气室由有学识的工程师建造;
孩子们被受过教育的医生毒死;
婴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谋杀;
妇女和孩童被受过高中或者大学教育的毕业生射杀;
所以,我怀疑教育。
我的请求是:希望你们帮助学生做一个有人性的人。永远不要用你们的辛勤劳动,去栽培孕育出学识渊博的怪兽、身怀绝技的疯子,或者是受过教育的纳粹。
阅读、写作、数学等学科,只有在用来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得更有人性时,才显得重要。
这封短信其实表达了在教育中“人性与人道先于知识”的信念。正如雅斯贝尔斯在批判忽视人性的教育时指出的:“现行教育本身却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因此,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
以上侧重于人道层面,而关于教育中的尊严,则请看下面一个例子:
2009年12月,在山东省某中学,一名叫张纪鑫的初一学生被教师罚站,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夜里被活活冻死于校园的排水沟里。该校一位教师称,“孩子死得很安详,很舒坦”。
这起恶劣事件暴露了那所学校对人之尊严的伤害。要知道,一种尊重人之尊严的教育才是好教育,一个尊重人之尊严的社会才是好社会。发生在山东的这起事件是对一个公民生命与尊严的莫大羞辱!我们必须意识到,教师在知识和能力上的优势,并不等于其在人格、尊严上的优势。布雷岑卡曾经指出,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活动,它以提升他人人格的意图为特征。这里的人格提升说到底就是使每一个人挺起胸膛做个好儿郎,而不是使人蒙羞,践踏人的尊严。如此,一个好教师不仅是好的知识传授者,更是一个道德卓越、充满爱心的关切者;如此,诸如公正、信赖、宽容、理解、欣赏等伦理德性,应当化为教师自觉的职业道德追求。
正因为如此,捍卫人道与尊严就成为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追求,它也理应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自觉价值追求,正如童大焕先生针对温州“7
静下心来,我们不禁要问:今天,道德教育应该追求什么?
一、捍卫人道与尊严
佛山小悦悦事件在国内外掀起了轩然大波,甚至成为海外关注中国“道德话题”曝光率最高的事件之一。
美国CNN提到,这一事件显示了在中国做好事的困境。英国《独立报》质疑,中国人是否已失去了道德的指南针。法国《费加罗报》做了题为《小女孩的惨死拷问着一个国家的冷漠》的长篇报道,认为这一事件体现了中国人的集体冷漠和人性麻木,中国儒家尊老爱幼的传统受到重创。
人们不断追问:中国怎么了?中国人怎么了?要想真正成为世界强国和文明大国,仅有经济的强势增长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人道与尊严得到保障,只有人性与精神得到涵养,中国才能成为一个让人尊敬的文明国家。
这就需要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坚决捍卫人道与尊严。所谓人道,就是把人当人看,尊重每个人的内在价值与尊严,它在康德的“人是目的”论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康德这样表述“人是目的”的思想:“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人是目的”的伟大价值就在于,它指出了教育是人性与人道的领域。作为“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教育和教育学必须指向人之尊严。为此,现代教育必须恪守一个基本原则:“对生命的尊重,对爱的呼唤,对人的权利的承认和对理性的信念。”我们必须通过教育“召唤那在所有文明中都深藏厚积的爱的资源,爱的声音,用以对抗那同样淤积在所有文明中的用文明的名义掩护的、鼓吹的对他人的憎恨和排斥。……所有赞同对生命的尊重、爱、宽容、理智的,不论是以何种语言、在何地、以何种形式、属于哪个族群,都应该被视作文明,反之则是野蛮。”
以下一封美国校长的短信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亲爱的老师们:
我是集中营里的幸存者。我亲眼目睹了一般人看不到的事情:
毒气室由有学识的工程师建造;
孩子们被受过教育的医生毒死;
婴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谋杀;
妇女和孩童被受过高中或者大学教育的毕业生射杀;
所以,我怀疑教育。
我的请求是:希望你们帮助学生做一个有人性的人。永远不要用你们的辛勤劳动,去栽培孕育出学识渊博的怪兽、身怀绝技的疯子,或者是受过教育的纳粹。
阅读、写作、数学等学科,只有在用来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得更有人性时,才显得重要。
这封短信其实表达了在教育中“人性与人道先于知识”的信念。正如雅斯贝尔斯在批判忽视人性的教育时指出的:“现行教育本身却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因此,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
以上侧重于人道层面,而关于教育中的尊严,则请看下面一个例子:
2009年12月,在山东省某中学,一名叫张纪鑫的初一学生被教师罚站,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夜里被活活冻死于校园的排水沟里。该校一位教师称,“孩子死得很安详,很舒坦”。
这起恶劣事件暴露了那所学校对人之尊严的伤害。要知道,一种尊重人之尊严的教育才是好教育,一个尊重人之尊严的社会才是好社会。发生在山东的这起事件是对一个公民生命与尊严的莫大羞辱!我们必须意识到,教师在知识和能力上的优势,并不等于其在人格、尊严上的优势。布雷岑卡曾经指出,教育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活动,它以提升他人人格的意图为特征。这里的人格提升说到底就是使每一个人挺起胸膛做个好儿郎,而不是使人蒙羞,践踏人的尊严。如此,一个好教师不仅是好的知识传授者,更是一个道德卓越、充满爱心的关切者;如此,诸如公正、信赖、宽容、理解、欣赏等伦理德性,应当化为教师自觉的职业道德追求。
正因为如此,捍卫人道与尊严就成为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追求,它也理应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自觉价值追求,正如童大焕先生针对温州“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