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原理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gt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偶尔会有大学生向我抱怨,说自己不是“985出身”,前途渺茫之类。一般这种情况我总会给他们讲点励志故事,激励他们对伟大祖国的建设和个人的光明未来要充满希望。但有时候我为了活跃一下氛围,也会开句半真半假的玩笑:没办法拼爹,还有一条路,拼贵人。
  认真一想,这种可能性也是蛮大的。很多有成就的人,大抵在人生道路上,都有一两个贵人,比如罗素对维特根斯坦,比如弗洛伊德对于荣格,比如华伦夫人对于卢梭,比如明朝嘉靖年间的首辅夏言对后来成为首辅的徐阶—当然还有徐阶对后来也成为首辅的张居正……可谓举不胜举。
  当然,这也有一个前提:运气。而运气在某种程度上又取决于一样东西:人格。它变成了一种可遇到贵人并获得赏识的实力。我把它称为“人格实力”。
  本文想深入地阐述一个关于人格的原理,至少有一个抱负,刷新一下对人格的认知。
  人格商数
  如果放在现在,明朝万历年间权势天下的大改革家张居正在小的时候不仅仅是学霸,而且是神童。
  据知情人士透露,居正同学两岁时就能识字,五岁时入私塾读书,七岁时就对儒家经典有了自己的看法,十岁时就粗通六经大义,而且能写一些作文了。这么“吊”,他的家庭并不像今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所说的那样是很典型的“中产阶层”,而是中产下层—他祖父只是朱元璋的子孙辽王府里的一个保安,帮老朱家看大门和打杂的,其父则屡试不第,成为笑谈。显然,居正同学的智商既不是来自遗传,也不是买了学区房入读名校及上一系列辅导班炼成的,当然更不是来自家庭教育氛围。
  这种情况并不属于打着科学名义实际上是忽悠的所谓“基因突变”。高智商人士在社会阶层中的分布是随机的,所以才应该把教育资源大致公平地分配在所有的社会群体那儿。资源如果都堆在了优势阶层那儿,必定扼杀很多天才。结果是,为了维护某些优势阶层的阶层传递,社会堵死了某些天才的出头机会,必然窒息有利于所有人的创造性。
  张居正12岁时,就遇到了贵人。
  这个贵人叫顾璘,是当时的湖广巡抚。而张居正是湖广荆州府江陵县人。
  当时省政府有一个人出差到荆州,找人写诗,跑到了学校里。学校里的老师写了诗歌,让已中了秀才的张居正同学也写一首。这个人完成任务后,拿来让《湖北诗歌》的主编顾璘同志审阅。顾主编一看到张居正的诗歌,顿时大惊:“牛人啊!天才啊!”
  于是他像是被一股神秘的力量驅动,坐不住了,一定要去看荆州张居正一眼,看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当看到时,他惊呆了:这位,不仅年轻、诗写得好,而且长得帅,还很有沉稳优雅的气质!
  顾璘彻底明白了自己内心的直觉:“这以后绝对是一个出阁入相的人物!”于是他对张居正说:“土豪,哦不,居正同学,我们交个朋友吧!”
  于是他们成了好朋友。
  张居正的应试能力极强,跟范进这种人完全是不同的社会物种,本来可以顺风顺水地一路从举人拿到进士的,但顾璘认为,太顺了,恐怕对张居正能走多远反而不是一件好事,他以后注定是一个可以扭转乾坤的人物,有一种东西如果不经过历练是不行的。太顺了的人,容易骄狂轻浮,容易一遇到挫折就手足无措走极端,缺乏足够的担当。
  这种东西叫人格,其实力叫人格实力,指标我把它叫做人格商数(Character Quotient),简称格商(CQ)。顾璘发现,张居正的智商、情商没得讲的,但格商还不高,需要齐头并进。
  于是他让张居正出现了一点挫折。
  很多年后,顾璘把自己当初的良苦用心告诉了张居正。张居正感动不已。他在一生中有三个贵人,包括后来拿他当接班人培养的徐阶,但张居正最有感情的,还是顾璘。
  原因当然是顾璘在关键时候肯定了他弱小的真自我,以及让他在一种挫折的环境中,去修炼了此前不具备的人格实力。没有这种实力,他恐怕很难成为人生赢家。
  所以也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帮人,得帮真自我。如果帮假自我,更多只是利益交换,没有情感和人格支撑。像《太极张三丰》里的刘公公,帮了天宝,但最后天宝把刘公公干掉了。另外,对于大众来说,智商、情商确实很重要;但在精英阶层那儿,智商、情商只是起步价,真正拼的其实是格商。
  什么是人格?
  那什么是人格?这好像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网络上有很多关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故事。说他44岁时被单位开除,离婚,并且还被骗了200万。看上去,他的悲惨遭遇让人想起了很多年前刘欢的那首歌:“昨天所有的荣誉,变成遥远的回忆,辛辛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又走进风雨。”
  很多人因为那种遭遇,挣扎着老去。
  但任正非没有。
  27年后,他所创立的公司成了中国最好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任正非是靠强大的人格实力挺过来的。
  我知道,说到人格,很多人脑海中浮现出来的,肯定是“我以人格担保”、“人格高尚”之类。
  估计有些知识小青年还会想到心理专家或精神病专家们所说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之类。
  好吧,我把我的一个调查结论公布一下。
  我专门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在100个人中,39个人,即39%的对人格的印象无外乎两点,要么跟“人品”、“道德”联系在一起,要么好像类似于“性格”。8个人,即8%的人想到了“反社会人格障碍”之类心理学-精神病学术语。53个人,即53%的人想到了“担当”。
  这53个人中的几个女生举了这样的例子:渣男没有担当!
  渣男嘛,人格是很低劣的。
  是否有担当确实是检验一个男人的重要标准。从调查上看,总体而言大家对“人格”的理解就是它的含义:担当、人品、品德……
  但我也要发表措词严厉的声明,“人格”跟“性格”没有关系;至于“反社会人格障碍”这类术语,专家自己都讲不清楚是什么意思。等后面我梳理人格的英文用法时再详细讲。   我突然想到了一些革命英雄主义的故事。比如邱少云同志。
  少云同志被大火烧焦了身体还能坚持不动,这其实已经达到生理极限了。是什么力量让少云同志坚持呢?头脑够吗?身体够吗?心理够吗(哪怕内心再强大)?

  不够的。支撑他的,是人格,是人格的力量。是人格爆发出了头脑、心理、身体没有的潜能。这种人格,在观念中变成了崇高的革命信念。
  我们看出了人格的第一个含义:担当,对自己存在的担当。没有对自我担当的人,会像一滩烂泥一样,空有一副花架子。
  这个世界上,有好人,有坏人;有君子,有小人;有英雄,有懦夫……这些,都是从人格的角度去区分人。我想说,好人、君子、英雄……都是担当起了自己的存在的人。
  为什么要担当自己的存在?
  因为从哲学上讲,有一种东西叫“存在的规定性”,规定了人的自我应该去成长,人应该符合人性,人应该用理性去驱散黑暗,人应该在精神上提升自己。而出卖自我是错误的,践踏人性是错误的,退化回动物是错误的……
  那么靠什么保证人符合存在的规定性?
  靠人格。存在的规定性,不是乱规定的,它也要一个配套的功能去保证。人格这个功能,就是保证一个人,符合存在的规定性。
  所以我们发现,如果人格发挥了存在的担当功能,那我们遇到困难,挑战,就会扛住,如果它耍赖不干了,我们只能一天天烂下去。当一个人被说成没有灵魂,如同行尸走肉,指的就是他的人格完蛋了,完全放弃了对自己存在的担当。
  存在主义神学家蒂利希老师所说的“存在的勇气”,其实就是人格要有勇气,把存在给担起来。
  可是,我们说一个人“人格高尚”、“人品好”、“是个好人”、“光明磊落”,又是什么意思?
  莫那鲁道在台湾电影《赛德克·巴莱》中说:“如果你们的文明是让我们卑躬屈膝,那么我就让你们见识野蛮的骄傲”。这种对尊严的维护说的又是什么?
  说的也是人格。
  我们对自我有担当,人家可能觉得我们有上进心,够努力,有强大的意志力,够坚定而已。但如果我们对他人、社会有担当,比如讲诚信,比如为人正直,比如敬业,比如同情弱者,比如有正义感,比如见义勇为,比如敢维护尊严,那就有对人格的道德评价了,我们会说这个人是个好人,人格高尚,是个勇敢的人之类。
  所以,人格的第二个含义,就是在道德意义上对他人和社会的担当。这说的是人格的社会功能。“人格高尚”之类,是对一个人对他人、社会担当的道德评价。
  在这里要澄清一个概念。我们都經常说这个人人品好那个人人品不行。人品是什么?
  我列一个公式就明白了。
  人品≠对真对我的担当≠对假自我的担当=对跟他人社会有关的真自我的担当。
  人格对应什么英文词?
  到这儿,我要进行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上的澄清。
  无论是按中文“人格”的意思,还是按大家实际的理解,“人格”对应的英文词都是“character”,而不是“personality”。
  但教科书心理学却把“personality”翻译成“人格”,一直沿用下来。这不仅是翻译错误,而且也没有正确地理解“personality”和“人格”的深刻含义。它虽然不像“孟修斯”、“常凯申”这种出口转内销那样搞笑,可也造成了很多混乱。
  根据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人格”一词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综合;人的道德品质,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人格”这个词多用于第二个解释,即“人的道德品质”。例如,我们通常说,张三很有“人格担当”;李四“人格低劣”;王二麻子恩将仇报,“人格扭曲”。
  即便在词典里,“人格”一词有“人的性格、气质”的意思,但在实际应用和日常生活语境中,“人格”被用得更多的,还是“人的道德品质”这层含义;而要表达“性格、气质”的意思,我们在生活中依然用的是“性格”、“个性”等词。
  所以,人格的深刻内涵指的主要是跟“担当”、“品格”、“品德”有关的一些特征,而不可能去指“自我”、“个性”之类。
  我们再来看一下“personality”这个词的英文释义。《牛津高阶英语词典》对“personality”的第一个解释是:the various aspects of a person’s character that combine to make them different from other people,强调的是一个人与他人不同的“特质”、“个性”;在《剑桥高级英语词典》中的第一个解释是:the type of person you are,which is shown by the way you behave,feel and think,强调某人是这一类型的人(type of person),而不是那一类型的人,这种类型是由你的行为、感觉、思考(the way you behave, feel and think)的方式来界定的。
  因此,在英文的语境里,personality这一词的准确含义,用汉语来表达应该是“个性”、“人物类型”、“特征”,而不是“人格”。“Personality”之所被翻译成“人格”,其实是翻译者在翻译时出现了偏差。
  所以,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人格障碍”、“人格变态”,其实是“个性(自我)障碍”、“个性(自我)变态”,并不是指性格、人品之类有什么“障碍”、“变态”。
  有没有一个英文词汇,能够指代中文里的“人格”(担当、品格、品德等)呢?有,那就是character这个词。必须说明的是,“character”这个词的意思比较多,主要被翻译成“性格”、“角色”。但是,除了“性格”、“角色”,在《朗文当代英语词典》里,character的意思还有:a combination of qualities such as courage ,loyalty,and honesty that are admired and regarded as valuable(一个人不同品质的组合,包括勇气(担当)、忠诚、诚信等,这些品质都是珍贵品质);   在《柯林斯高级英语学习词典》里,character还有两个释义:
  1、Your character is your personality,especially how reliable and honest you are. If someone is of good character, they are reliable and honest。If they are of bad character,they are unreliable and dishonest(主要用于描述一个人“值得信赖(reliable)”、“诚信(honest)”的品质);
  2、If you say that someone has character,you mean that they have the ability to deal effectively with difficult,unpleasant,or dangerous situations(有高效应对困境、令人不愉快的事、危险境地的能力)。
  因此,在英文语境里,“character”这个词才真正和中文語境里的“人格”一词相对应。相比“personality”这个
  词,“character”才真正承载了中文里“人格”一词所包含的对存在的担当的层面和道德层面,而“personality”并不具备“担当”、“品格”、“品德”的意思。只是,由于“character”还有“性格”“(戏剧、电影)角色”的意思,其“人格”的释义通常被人们忽略了。
  在美国人的实际用法中,也从来不会去用“personality”指代跟担当、品格、品德有关的一些特征。用的都是“character”。
  比如说一个人personality好,往往指的是这人好说话,脾气好,平易近人等。像“he has a good personality”,说的就是这人比较好相处。
  但说一个人有character,那就是有品格,有担当。学校里评好学生,其中有一条就是要有character, 但不要求有好的personality。美国的“五好学生”的标准是:Character(品格),scholarship (学习),leadership (领导),citizenship(公民责任义务),service(服务)。品格是排在首位的。强调的就是人格的重要性。学校里的老师还会专门讲解这五大标准中要以character 为基础。
  还有一句常用的话:“build character”。比方说,限制孩子花钱可以“build character”,指的就是培养品格。
其他文献
我认中国和韩国,甚至整个亚洲地区在文化方面都有类似的渊源,所以不同于欧美各国,以人为主的经济模式都有其实行的空间及可能性。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日本“经济产业省能源产业厅”组建由专家学者组成的特别调查委员会,并于2014年4月发表《日本能源战略规划》,橘川教授作为此调查委员的创始人之一,参与并起草了此报告书的核心部分。并于2015年4月的日本国会众议院会议中发表报告书。  国际上对日本研究
征地拆迁和城管执法,是极易制造社会矛盾的两个领域。手边就有两例:3月22日,网民爆料云南昭通市昭阳区城管人员将一名盲人乞丐打伤后丢入水中;27日,河南中牟县农民宋合义在自家承包地被开发商的铲车辗死。  为什么人人看得出来、全社会深恶痛绝的暴力行径却总是公然得到施行?为什么施暴者可以轻而易举伤害别人而不受良心谴责?  1961年,以色列开庭审判前纳粹德国高官艾希曼。阿伦特作为《纽约客》特派记者前往报
我们一直对知识有着严重功利化的认知。历史上,老百姓向来尊敬读书人,甚至连读书的工具也连带地尊敬起来,“敬惜字纸”说的是,写了字的纸不能随便丢弃,要隆重地烧掉。但究其原因,人们尊敬的并不是读书人,也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因为读书人有做官的机会。“学而优则仕”的体制,使一个读书的农民子弟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对读书人的敬意,不过是权力崇拜的延伸罢了。  不过,这也不可避免地让人想到,  实际上,
在“告别革命”的时代里,像车尔尼雪夫斯基这样满脑子革命的人物,注定是被否定和被诅咒的。但是要知道,他的《怎么办》,还有拉甫洛夫的《历史书简》,曾经风靡俄罗斯,颇激动过一代青年的心。显然,这种蛊惑的力量并非源于革命的言辞,而是由于时代环境的无形之手的拨弄。  路沙诺夫在《拉甫洛夫传》中写道:“要明白《历史书简》对于我们自己之绝大的影响,非重新生活在上世纪70年代的‘到民间去’时代中不可。我们中的许多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打开了中国和世界历史新的未来。世界亦在关注中国共产党所定出的历史方位,已经和将要对国际新格局形成产生的重要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先进性和领导力,在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清晰地呈现,接下来中国要走的路,亦一一被照亮。  在十九大开幕的第二天即10月19日,本刊记者专访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   Q
2015年1月23日,马云同世界名嘴查理·罗斯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进行一场对话。  监管部门和阿里巴巴的一场“掐架”,成为了后者股价狂跌的导火索,更引发了海外机构和律所对这家互联网巨无霸的“做空”。一时间,阿里的股价跌去数百亿美元。  这场史上最昂贵的“掐架”告诉中国互联网产业,即便抛开特殊时期的政经深度博弈而论,在互联网产业的寡头竞争时代,一个道理昭然若揭:当巨头们“富可敌省”,这个行业必然一改
插图/张文亮  法治已成中国政治热词。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上,首次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去年底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但是,中国在法律制度和实践上仍然存在诸多违背法治理念的问题。更糟糕的是,一些官员和普通民众受到了维稳心态和社会不公等现象的影响,对法治的理解出现了偏差,甚至对法治理念产生了质疑。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法学家季卫东认为,不
2017年7月,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由国家统计局印发实施,按照新体系,“能为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研究与开发支出不再作为中间投入,而是作为固定资本形成计入国内生产总值。”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意味着,从2017年三季度起,中国的GDP统计发生了极大变化。此前,按照传统的GDP统计原则,只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纳入统计。因为研发投入产生之时,生产部门尚未形成最终的产品和服
杜特尔特在对美关系上“矫枉过正”,可能是想让中国放心,他的南海政策不会受任何外部势力影响,从而使中菲双边关系中战略判断的背景简单化。  菲律宾总统罗德里戈·杜特尔特10月18日~21日对中国的国事访问,再次彰显了其“特立独行”的一面,因为他打破了菲律宾总统就任后先访美后访华的传统。杜特尔特此举以及就任以来多次“反美”言论,被外界解读为他的外交政策正在“疏美亲华”。但同时应该注意到,杜特尔特的“反美
当今世界是个分而治之的世界,二百多个主权国家,各自分治一块或大或小的土地和或多或少的人民。在主權国家之内它是有序的,国家机器制定和依照相关法律对域内进行管辖,而国家之外则没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权力机构,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仍然还是一个无政府的世界。  这是国际关系领域人人自明的一个常识,所有主流理论的派别都无不以之作为其前提性假设。虽然如此,纷纷扰扰的世界并不是纯然浑沌无序的。简单地用霍布斯状态来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