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第四条明确提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完善竞赛体系3个方面聚焦“教会”“勤练”“常赛”,促进体育教学质量提升。
一、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前的“备”为前提,把握好课中“教”“练”“赛”的时间、负荷及组织,提高教学质量
(一)基于教学质量提高,以课前的“备”为前提,聚焦“教会”“勤练”“常赛”
备教材、备学生、备组织教法、备场地器材、备教学媒介要以主教材目标达成为主线,以“教会”“勤练”“常赛”有效整合为构思。在“备”中要备如何“教会”,教师教要教得准、教得全,教法要有创新,要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学的过程要真实、要安全有实效。体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主要是靠身体练习来达成的,备“练”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在“备”中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交还给学生,让他们有足够的练习时间,这是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备“练”的内容(问题的提出)、方法与组织形式(解决问题)、效果(练到什么程度)以及时间的合理分配等。备“赛”要基于不同水平段學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目标、任务与要求,体育基础等,选择不同的比赛内容与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习内容,发展学生体能,使学生学会运用。
如篮球行进间直线运球教学中,课前“备”首先要明确行进间直线运球要解决的问题:运球时击球的位置(手触球的位置及手拍球的位置)、球的反弹高度及位置(运球手的发力方向及力量的控制)、球的落点、身体重心的控制(高位、低位直线运球)。然后“备”“教会”,选择教法学法,以分解法逐一解决技术要点,以走2~3步运一次球且不丢球、人在线上走球落在线外等条件限制法让学生学会拍球的位置、运球手的发力方向与力量的控制以及球的落点等。备“练”要基于待解决的问题,要真练,要有明确的时间、空间保证,去除形式化的假合作、假探究。如2~3步一运球由走到跑,通过速度的变化体会手臂发力方向与力量的变化,通过运球时无防守到运球时有防守过程中重心的变化解决高位与低位运球的变化。除了保证练习的时间,还要保证练习的负荷,可通过由边走边运球到快速运球等提高练习负荷,还可以由边走边运球到运球接力比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的技能得到拓展提高。
(二)把握好课中“教”“练”“赛”的时间、负荷及组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与途径
《通知》中提出“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课程改革实施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聚焦“教会”“勤练”“常赛”,课前“备”是前提,但最终达成目标的主要途径在于课堂中的“教”“练”“赛”。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与研究者。教师的教要基于学生体育基础、身心发展特点等,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强化教学组织,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与策略,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2.课堂教学中“常练”是关键。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主要通过身体练习来完成。无论是单个技术的学习,还是组合动作学习、游戏比赛拓展运用等,都要带着问题去练习,且要有足够的练习时间,保证一定的练习密度与适度的运动负荷。练习的内容能帮助目标的有效达成,练习的方法要有所创新、针对性强。课堂教学中的“常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会”的有效途径,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3.课堂教学中的“赛”是方法、是策略。比赛的规则与方法、组织与要求,离不开教师“用心”的教及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要基于目标达成,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强化体能练习和技能渗透等。低段学生常态教学中的游戏化教学更注重激发兴趣,同时将技能融入到相关的规则与方法中去,是以单一技能教学为主;而对于高段学生,则是通过比赛帮助学生学会动作组合、战术运用等。“赛”不是目的,是传授相关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拓展专项技能的方法,是“教会”的有效策略,又以学生的练习为主要呈现方式,“赛”的目的是通过“练“达成“教会”,三者以目标达成形成关联,互为一体,不可分割。
二、强化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社团活动等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衔接,做好校内外“教”“练”“赛”一体化设计,助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
要有效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掌握两项运动技能仅靠体育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掌握基本技术动作的补充,学校体育社团、运动队的训练是满足不同人群发展专项运动技术的保证。课外体育活动的责任主体是班主任或骨干教师,体育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技术指导者。后者的责任主体是专职体育教师或专职教练员。为了保证学练效果,要精心谋划,认真准备,既要有组织机构,更要有活动的督查与考核,要面向全体的同时鼓励个性化发展,要有适度的运动负荷和运动密度。
体育家庭作业的布置是有效落实学生每天活动两小时(校内一小时、校外一小时)的最有效途径,是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延续与补充。家庭作业布置是一个大的课题,其不能统一化,但做到“一生一案”又非常难,因此可以考虑让学生(或者家长)以作业的形式,自行拟定体育家庭作业,教师基于学校体育活动情况做适度调整,做好校内外体育活动的衔接。在此基础上,鼓励学有余力或有特长的学生多形式、多渠道地参加校外的专业体育运动训练,提升专项技能,有效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中两项运动技能的掌握、运动特长的形成。
三、构建完善的竞赛体系,优化校内外比赛组织,创新比赛方式方法,以“赛”促“教”,以“赛”验“练”
课后的“赛”是平台、是载体,以“赛”巩固课堂教学技能并合理运用,既要面向全体,又要结合学校的体育传统、特色体育文化,注意个性化发展。可举办校内的全员运动会、家长参与的亲子运动会等家校结合、社会参与的赛事,学生全员参加或者大多数学生参加、其他学生共同参与的运动会(如一些学生参加比赛,一些学生参加裁判工作、宣传工作、服务工作等),让健康行为、运动能力、体育品德等在体育课堂教学或在学校体育工作中植根。同时要针对特长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竞赛体系,要建立梯队,参与校级以上的各项赛事,让这部分学生有更高的平台展现自我。形成学校体育特色文化、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从而形成学校体育隐形教材,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其积极参与学校各项体育运动,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总之,“教会”是评价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好坏的主要因素。体育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勤练”是各项目标达成的有效途径,“勤练”要基于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运用、体育健康知识的掌握。“常赛”是教学的方法,又是学生展示、检验训练效果的平台,更是专业特长发展的载体。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要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做好三者一体化研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一、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前的“备”为前提,把握好课中“教”“练”“赛”的时间、负荷及组织,提高教学质量
(一)基于教学质量提高,以课前的“备”为前提,聚焦“教会”“勤练”“常赛”
备教材、备学生、备组织教法、备场地器材、备教学媒介要以主教材目标达成为主线,以“教会”“勤练”“常赛”有效整合为构思。在“备”中要备如何“教会”,教师教要教得准、教得全,教法要有创新,要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学的过程要真实、要安全有实效。体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主要是靠身体练习来达成的,备“练”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在“备”中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交还给学生,让他们有足够的练习时间,这是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备“练”的内容(问题的提出)、方法与组织形式(解决问题)、效果(练到什么程度)以及时间的合理分配等。备“赛”要基于不同水平段學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目标、任务与要求,体育基础等,选择不同的比赛内容与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习内容,发展学生体能,使学生学会运用。
如篮球行进间直线运球教学中,课前“备”首先要明确行进间直线运球要解决的问题:运球时击球的位置(手触球的位置及手拍球的位置)、球的反弹高度及位置(运球手的发力方向及力量的控制)、球的落点、身体重心的控制(高位、低位直线运球)。然后“备”“教会”,选择教法学法,以分解法逐一解决技术要点,以走2~3步运一次球且不丢球、人在线上走球落在线外等条件限制法让学生学会拍球的位置、运球手的发力方向与力量的控制以及球的落点等。备“练”要基于待解决的问题,要真练,要有明确的时间、空间保证,去除形式化的假合作、假探究。如2~3步一运球由走到跑,通过速度的变化体会手臂发力方向与力量的变化,通过运球时无防守到运球时有防守过程中重心的变化解决高位与低位运球的变化。除了保证练习的时间,还要保证练习的负荷,可通过由边走边运球到快速运球等提高练习负荷,还可以由边走边运球到运球接力比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的技能得到拓展提高。
(二)把握好课中“教”“练”“赛”的时间、负荷及组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与途径
《通知》中提出“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课程改革实施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聚焦“教会”“勤练”“常赛”,课前“备”是前提,但最终达成目标的主要途径在于课堂中的“教”“练”“赛”。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与研究者。教师的教要基于学生体育基础、身心发展特点等,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强化教学组织,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与策略,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2.课堂教学中“常练”是关键。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主要通过身体练习来完成。无论是单个技术的学习,还是组合动作学习、游戏比赛拓展运用等,都要带着问题去练习,且要有足够的练习时间,保证一定的练习密度与适度的运动负荷。练习的内容能帮助目标的有效达成,练习的方法要有所创新、针对性强。课堂教学中的“常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会”的有效途径,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3.课堂教学中的“赛”是方法、是策略。比赛的规则与方法、组织与要求,离不开教师“用心”的教及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要基于目标达成,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强化体能练习和技能渗透等。低段学生常态教学中的游戏化教学更注重激发兴趣,同时将技能融入到相关的规则与方法中去,是以单一技能教学为主;而对于高段学生,则是通过比赛帮助学生学会动作组合、战术运用等。“赛”不是目的,是传授相关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拓展专项技能的方法,是“教会”的有效策略,又以学生的练习为主要呈现方式,“赛”的目的是通过“练“达成“教会”,三者以目标达成形成关联,互为一体,不可分割。
二、强化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社团活动等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衔接,做好校内外“教”“练”“赛”一体化设计,助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
要有效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掌握两项运动技能仅靠体育课堂教学显然是不够的,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掌握基本技术动作的补充,学校体育社团、运动队的训练是满足不同人群发展专项运动技术的保证。课外体育活动的责任主体是班主任或骨干教师,体育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技术指导者。后者的责任主体是专职体育教师或专职教练员。为了保证学练效果,要精心谋划,认真准备,既要有组织机构,更要有活动的督查与考核,要面向全体的同时鼓励个性化发展,要有适度的运动负荷和运动密度。
体育家庭作业的布置是有效落实学生每天活动两小时(校内一小时、校外一小时)的最有效途径,是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延续与补充。家庭作业布置是一个大的课题,其不能统一化,但做到“一生一案”又非常难,因此可以考虑让学生(或者家长)以作业的形式,自行拟定体育家庭作业,教师基于学校体育活动情况做适度调整,做好校内外体育活动的衔接。在此基础上,鼓励学有余力或有特长的学生多形式、多渠道地参加校外的专业体育运动训练,提升专项技能,有效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中两项运动技能的掌握、运动特长的形成。
三、构建完善的竞赛体系,优化校内外比赛组织,创新比赛方式方法,以“赛”促“教”,以“赛”验“练”
课后的“赛”是平台、是载体,以“赛”巩固课堂教学技能并合理运用,既要面向全体,又要结合学校的体育传统、特色体育文化,注意个性化发展。可举办校内的全员运动会、家长参与的亲子运动会等家校结合、社会参与的赛事,学生全员参加或者大多数学生参加、其他学生共同参与的运动会(如一些学生参加比赛,一些学生参加裁判工作、宣传工作、服务工作等),让健康行为、运动能力、体育品德等在体育课堂教学或在学校体育工作中植根。同时要针对特长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竞赛体系,要建立梯队,参与校级以上的各项赛事,让这部分学生有更高的平台展现自我。形成学校体育特色文化、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从而形成学校体育隐形教材,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其积极参与学校各项体育运动,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总之,“教会”是评价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好坏的主要因素。体育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勤练”是各项目标达成的有效途径,“勤练”要基于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运用、体育健康知识的掌握。“常赛”是教学的方法,又是学生展示、检验训练效果的平台,更是专业特长发展的载体。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要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做好三者一体化研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