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祁祥,女,汉族,1956年出生,1976年入党,现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曾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第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北京大学最受学生爱戴的十佳教师等荣誉称号。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界的铿锵玫瑰
孙祁祥主要从事中国保险业发展战略、保险监管、国际保险市场比较、金融综合经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方向的研究,在本专业领域有着较高的学术地位和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她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连续12年担任国际保险学会(IIS)亚洲学术主持人的学者,并且是该学会董事会的第一位中国学者;是第一位应邀在美国风险与保险学会年会上宣读学术论文的中国大陆学者;是第一位作为人物介绍出现在“美国风险与保险学会”会刊上的亚洲人;还曾担任过“亚太风险与保险学会”(APRIA)主席。
孙祁祥十分重视将自己的研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主持过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国内外著名机构委托的重要课题。她主导创立的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CCISSR)及其品牌学术论坛“北大赛瑟(CCISSR)论坛”,赢得了国内外政、产、学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早在20世纪80年代,孙祁祥就在经济学界崭露头角,其撰写的论文曾登载在《金融时报》头版。她现已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先后获得10多项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奖励,其中主要包括“陈岱孙经济学论文奖(1997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第七届)、中国保险学会保险理论创新成果一等奖(2006年)、中国保险学会优秀论文奖(2006年)等。
学生爱戴的“十佳教师”
孙祁祥教学认真,深受学生喜爱,2002年被评为“北京大学最受学生爱戴的十佳教师”,2005年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多年来,她一直承担着本、硕、博学生和博士后的教学任务。她主持的学校主干基础课“保险学原理”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所撰写的教材《保险学》,先后获得教育部推荐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等多项荣誉,被国内数十所高校选作本科生“保险学”课程的指定或推荐教材。
青年教师的铺路人
作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百年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院长,孙祁祥十分重视学术梯队建设,她用自己筹措来的资金资助多位教师赴美国的著名大学进修访问,鼓励他们参加国际学术研究机构和国际学术会议,资助他们进行科研工作。2002年就任副院长以来,她参与引进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才23人,引进学科带头人两人。
[责任编辑:李艺英]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界的铿锵玫瑰
孙祁祥主要从事中国保险业发展战略、保险监管、国际保险市场比较、金融综合经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方向的研究,在本专业领域有着较高的学术地位和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她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连续12年担任国际保险学会(IIS)亚洲学术主持人的学者,并且是该学会董事会的第一位中国学者;是第一位应邀在美国风险与保险学会年会上宣读学术论文的中国大陆学者;是第一位作为人物介绍出现在“美国风险与保险学会”会刊上的亚洲人;还曾担任过“亚太风险与保险学会”(APRIA)主席。
孙祁祥十分重视将自己的研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主持过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国内外著名机构委托的重要课题。她主导创立的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CCISSR)及其品牌学术论坛“北大赛瑟(CCISSR)论坛”,赢得了国内外政、产、学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早在20世纪80年代,孙祁祥就在经济学界崭露头角,其撰写的论文曾登载在《金融时报》头版。她现已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先后获得10多项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奖励,其中主要包括“陈岱孙经济学论文奖(1997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第七届)、中国保险学会保险理论创新成果一等奖(2006年)、中国保险学会优秀论文奖(2006年)等。
学生爱戴的“十佳教师”
孙祁祥教学认真,深受学生喜爱,2002年被评为“北京大学最受学生爱戴的十佳教师”,2005年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多年来,她一直承担着本、硕、博学生和博士后的教学任务。她主持的学校主干基础课“保险学原理”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所撰写的教材《保险学》,先后获得教育部推荐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等多项荣誉,被国内数十所高校选作本科生“保险学”课程的指定或推荐教材。
青年教师的铺路人
作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百年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院长,孙祁祥十分重视学术梯队建设,她用自己筹措来的资金资助多位教师赴美国的著名大学进修访问,鼓励他们参加国际学术研究机构和国际学术会议,资助他们进行科研工作。2002年就任副院长以来,她参与引进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才23人,引进学科带头人两人。
[责任编辑:李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