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聋生的学前教育非常欠缺,绝大部分聋生没有上过幼儿园或学前班,目前专门为聋生设置的幼儿园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适龄聋生入学时的语言积累十分贫乏。聋生失聪后,丧失了通过听觉获得语言和外部信息的机能,他们学习有声语言非常困难,手语是他们的母语,也是他们的第一语言,但手语的语法与我们健全人的汉语语法大相径庭,若把手语直接翻译成汉语,则会出现语序颠倒、辞不达意的现象。聋生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要与周围的人打交道,就必须学会汉语,至少能通过笔与健全人沟通。如何更科学合理地为聋生打开学习汉语的窗户,构筑手语通往有声语言的桥梁,充实他们的语言储备,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是我们所有聋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下面,就我二十多年来从事一线聋生教育工作的经验,谈点个人看法。
一、让环境说话
江苏省教育厅早就提出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的口号。聋生失聪后,具备视觉补偿的优势。在聋校校园美化工作中,我们可以针对聋生语言储备少,特别渴望了解外部世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特点,尽可能地用可见的书面语辅以简单的手势,向他们展示周围的一切。如在食堂、教学楼、宿舍、厕所、浴室等处留出一面文化墙(或称说话墙),定时根据学生学习、生活管理需要写上几句浅显易懂的话,并留出一些空白,让学生们也能根据自己的所需,写下自己的话。作为聋生家长,可像教孩子学英语一样,在冰箱、衣柜、碗橱、电视机等处都标注上名称,以帮助学生记忆。
以上方法可以为聋生营造较好的语言学习的氛围,让他们感觉到汉语无处不在,自己生活在一个充实的语言环境中。同时,通过反复的视觉刺激,可以使聋生在无意识的过程中积累词汇,于潜移默化中掌握基本的语句构成方法,逐渐感悟汉语语法规律,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扩大阅读量
聋校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十分有限,对于学一句会一句的聋生来说仅仅靠读通语文课本就想拥有有声语言及较好地掌握书面语是远远不够的。为开阔视野,拓展聋生学习语言的资源,我们得积极鼓励聋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我们可以利用社会捐赠、学生购买、订阅等方式增加学校的图书储备,用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建立借阅机制,通过老师布置读书任务、推荐书籍、指导阅读、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开读书故事会、进行课外阅读调查等形式鼓励、督促学生大量阅读。
另外,班级可设立读书角,鼓励学生们把自己读过的书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学科融合、家校合作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们总是通过日常生活交往逐步掌握语言的。聋生的发展,要求聋校全体老师和所有聋生家长通力合作,构筑他们通往有声语言的桥梁,全体老师应不分科目,不分时间、地点,适时教给聋生表达方法,引导他们正确地表达。在教学中,除了语文、数学等直接和语言学习相关的科目外,其余学科,如体育、美术等,老师们在传授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要传授相关的语言文字知识。作为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在与聋生交流时,要随时准备好纸笔,以便与孩子进行笔谈。实践证明,长期坚持与健全人笔谈的聋生,其书面表达能力明显高于只和家长进行简单的指示性手语交流的学生。
教师、家长经常把聋孩子带出去与健全人交朋友,鼓励孩子和别人进行笔谈或口语交流,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聋生理解、运用有声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很好的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帮助他们克服胆怯心理,培养自信心。
四、随机教学
随机语言教学是指针对聋生感兴趣的事情,及时给予他们语言刺激,使他们在第一时间掌握语言表达方式,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随机语言教学可以在任何场合下进行,和教咿呀学语的婴儿一样,看到什么教什么,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不影响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每节课抽出四到五分钟时间,和学生交流学习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老师把交流中用到的一些重点语句板书在黑板上,供学生学习。
如:一天,我班刘佳林同学不慎烫伤了,上课时同学们手舞足蹈地向我汇报这件事。
下面是我和一位同学的对话。(学生用手语和支离破碎的口语和我进行交流)
我:陈思,李佳林怎么啦?
陈思:开水。刘佳林。痛!
我:刘佳林被开水烫伤了,刘佳林很痛,对吗?
陈思:对!
(板书:刘佳林被开水烫伤了,刘佳林很痛!)
我:刘佳林很痛?!
陈思:刘佳林哭。
我:刘佳林哭了。
(板书:刘佳林哭了。)
我指着刘佳林的座位,问:刘佳林呢?
陈思:刘佳林,妈妈,回家了。
我:哦,妈妈带刘家林回家了。陈思说得真清楚!
(板书:妈妈带刘佳林回家了。)
這种上楼梯式的对话,能使学生顺着老师的指引,运用已有的语言和老师进行比较流畅的交流。这种直接来源于学生需要的语言,学生特别乐于接受,并且记忆特别深刻。
五、创造机会
通过语言实践,可以让聋生检测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找出不足,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语言,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教师和家长除了及时向聋生呈现语言表达形式及传递交往信息外,还要努力为他们创造自我表达的机会。如在街上、在公园里、在走亲访友时,见到什么就跟他们“说”什么,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交流、学习的机会。
在课堂上,尤其是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我们更应尽最大的可能为他们营造学习语言的氛围。
理解课文、回答问题不能只停留在学生的手语回答是否正确上,而应让学生将答案写出来,因为手语表达流畅并不代表书面表达也流畅。因为将手语直接转换成书面语往往是漏洞百出、不知所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帮助聋生突破语言学习的难关,改变他们书面表达混乱、沟通交往能力差的局面。
下面,就我二十多年来从事一线聋生教育工作的经验,谈点个人看法。
一、让环境说话
江苏省教育厅早就提出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的口号。聋生失聪后,具备视觉补偿的优势。在聋校校园美化工作中,我们可以针对聋生语言储备少,特别渴望了解外部世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特点,尽可能地用可见的书面语辅以简单的手势,向他们展示周围的一切。如在食堂、教学楼、宿舍、厕所、浴室等处留出一面文化墙(或称说话墙),定时根据学生学习、生活管理需要写上几句浅显易懂的话,并留出一些空白,让学生们也能根据自己的所需,写下自己的话。作为聋生家长,可像教孩子学英语一样,在冰箱、衣柜、碗橱、电视机等处都标注上名称,以帮助学生记忆。
以上方法可以为聋生营造较好的语言学习的氛围,让他们感觉到汉语无处不在,自己生活在一个充实的语言环境中。同时,通过反复的视觉刺激,可以使聋生在无意识的过程中积累词汇,于潜移默化中掌握基本的语句构成方法,逐渐感悟汉语语法规律,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扩大阅读量
聋校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十分有限,对于学一句会一句的聋生来说仅仅靠读通语文课本就想拥有有声语言及较好地掌握书面语是远远不够的。为开阔视野,拓展聋生学习语言的资源,我们得积极鼓励聋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我们可以利用社会捐赠、学生购买、订阅等方式增加学校的图书储备,用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建立借阅机制,通过老师布置读书任务、推荐书籍、指导阅读、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开读书故事会、进行课外阅读调查等形式鼓励、督促学生大量阅读。
另外,班级可设立读书角,鼓励学生们把自己读过的书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学科融合、家校合作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们总是通过日常生活交往逐步掌握语言的。聋生的发展,要求聋校全体老师和所有聋生家长通力合作,构筑他们通往有声语言的桥梁,全体老师应不分科目,不分时间、地点,适时教给聋生表达方法,引导他们正确地表达。在教学中,除了语文、数学等直接和语言学习相关的科目外,其余学科,如体育、美术等,老师们在传授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要传授相关的语言文字知识。作为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在与聋生交流时,要随时准备好纸笔,以便与孩子进行笔谈。实践证明,长期坚持与健全人笔谈的聋生,其书面表达能力明显高于只和家长进行简单的指示性手语交流的学生。
教师、家长经常把聋孩子带出去与健全人交朋友,鼓励孩子和别人进行笔谈或口语交流,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聋生理解、运用有声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很好的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帮助他们克服胆怯心理,培养自信心。
四、随机教学
随机语言教学是指针对聋生感兴趣的事情,及时给予他们语言刺激,使他们在第一时间掌握语言表达方式,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随机语言教学可以在任何场合下进行,和教咿呀学语的婴儿一样,看到什么教什么,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不影响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每节课抽出四到五分钟时间,和学生交流学习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老师把交流中用到的一些重点语句板书在黑板上,供学生学习。
如:一天,我班刘佳林同学不慎烫伤了,上课时同学们手舞足蹈地向我汇报这件事。
下面是我和一位同学的对话。(学生用手语和支离破碎的口语和我进行交流)
我:陈思,李佳林怎么啦?
陈思:开水。刘佳林。痛!
我:刘佳林被开水烫伤了,刘佳林很痛,对吗?
陈思:对!
(板书:刘佳林被开水烫伤了,刘佳林很痛!)
我:刘佳林很痛?!
陈思:刘佳林哭。
我:刘佳林哭了。
(板书:刘佳林哭了。)
我指着刘佳林的座位,问:刘佳林呢?
陈思:刘佳林,妈妈,回家了。
我:哦,妈妈带刘家林回家了。陈思说得真清楚!
(板书:妈妈带刘佳林回家了。)
這种上楼梯式的对话,能使学生顺着老师的指引,运用已有的语言和老师进行比较流畅的交流。这种直接来源于学生需要的语言,学生特别乐于接受,并且记忆特别深刻。
五、创造机会
通过语言实践,可以让聋生检测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找出不足,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语言,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教师和家长除了及时向聋生呈现语言表达形式及传递交往信息外,还要努力为他们创造自我表达的机会。如在街上、在公园里、在走亲访友时,见到什么就跟他们“说”什么,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交流、学习的机会。
在课堂上,尤其是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我们更应尽最大的可能为他们营造学习语言的氛围。
理解课文、回答问题不能只停留在学生的手语回答是否正确上,而应让学生将答案写出来,因为手语表达流畅并不代表书面表达也流畅。因为将手语直接转换成书面语往往是漏洞百出、不知所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帮助聋生突破语言学习的难关,改变他们书面表达混乱、沟通交往能力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