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成功的企业背后,一定有一个出色的掌门人,尤其是在智力密集型的传媒业,这是不争的事实。多年来采访过众多传媒业老总,这是我最突出的感受。
华商这个成功的传媒企业背后,掌门人就是张富汉。
1997年6月张富汉出任陕西《华商报》总编辑,13年来华商从一张亏损额上千万元的报纸变成了一个年收入28亿元的传媒集团,张富汉也从总编辑变成了董事长。职务变了,职责没变,13年来他一直是华商的掌门人,因此华商的每一个进步,都浸透着他的智慧和汗水;华商的每一个角落,都打着他的深深的印记。
2010年8月11日,在西安华商集团总部,我们一行三人采访了张富汉。坐在他对面,在他农民般朴实的穿着和憨厚的笑容背后,你始终感到一双深邃冷静的目光在扫描着你。他总是三言两语轻轻地把你的问题拨了到一边,讲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最后提醒我们一句:这些就不要写了。讲着讲着,他从正襟危坐变成了单腿盘坐,举止中夹杂地透着前辈的随和、成功者的自信、军人的直爽和老大的豪气。虚的客套和理论性的总结一句没有,他重点讲的话题往往又不便报道,因此,一个多小时的采访,我们既感到收获巨大而又两手空空。事先计划的专访是写不成了,那就改写张富汉印象吧。
我看了华商报系每张报纸,也看了张富汉的摄影作品,印象就两个字:专业。而对他的人,我的印象是:霸气、智慧、低调、执着以及无时不在的危机意识。
敢为天下先——霸气
“张富汉有霸气,但不霸道。”华商的一位高管这样评价道。
发行是报纸的基础,华商在4个城市办有都市报,张富汉要求,每个地方的发行量必须做到第一。《华商报》早就做到了,长春的《新文化报》做到了,沈阳的《华商晨报》也做到了。最难的是重庆,张富汉下了死令:做不到第一,发行班子全部免职。带队开拓重庆市场的华商集团黄马甲公司总经理张军民回忆说:“当时我们和张总签了军令状,但没想到重庆市场难度那么大。但‘军令’重于山,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奋战,我们实现了目标。”
张富汉的霸气,不仅体现在勇争第一上,还体现在敢为天下先上。1997年6月,张富汉入主《华商报》后,对《华商报》进行了改制,使之成为全国第一家完全市场化运作的都市报;2000年,又成立了集团,成为全国第一家都市报为主组建的传媒集团;跨地区办报更是全国第一家。
在采访中,我们感到,在华商,上到总裁、总编,下到记者、司机,上上下下对张富汉都充满了敬畏之心。行伍出身的张富汉特别强调“执行力”,他把军队的作风带到了华商,因此,早年有媒体称他是报业“司令”。
机遇是给能抓住它的人准备的
——智慧
张富汉的长相和他的性格一样,个性鲜明。超乎常人的大大的、亮亮的额头,是他最显著的特征。民间认为额头大是智慧的象征,不管这结论是否正确,但张富汉额头大,张富汉有大智慧,这倒是事实。
大家常说机遇是为有准备的人而来的,我认为机遇是给能抓住他的人准备的。张富汉在1997年,就机敏地抓住了机遇。在考察完《华西都市报》后,他认定都市报必须走市场化之路。他的改革方案在他当时任副总编的《三秦都市报》没能得到很好的实施,《三秦都市报》不光失去了发展的良机,也失去了张富汉这个难得的人才。
张富汉的智慧不仅体现在抓机遇上,还体现在他的超前思维上,陕西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处长王农对此赞叹不已。王农向记者介绍道:13年来,《华商报》发展的每一步,都走在了改革的最前沿:完全的市场化办报、采编经营两分开、全员聘用制、跨地域办报、跨出国门办报……他推出的这些改革举措,很多在当时都是超政策界限的,等他们做了一段时间后,才成为报业改革发展的方向。
对于成功,张富汉的总结是:不过是醒得早,跑得快。在这样轻描淡写的总结背后,我们隐约看到了张富汉那智慧的脑门在闪光。
多干少说——低调
在确定采访华商后,我们开始在网上和报刊上找资料,能找到的资料不多,在不多的资料里,报道华商业绩和张富汉本人的,少之又少。
“多年来,很多媒体要求采访,我们几乎是一律拒绝,尤其是张总。”华商董事会秘书习云龙对记者说。张富汉也极少参加论坛、评奖等活动。“闷头做事、不事张扬不仅是他在华商报的风格,在部队、在《陕西日报》、在《三秦都市报》,他也这样,他这人一贯就这风格。”一位熟悉他的老职工说。
低调不仅是张富汉的风格,也是整个华商的风格。我们此行,除了采访华商传媒集团领导,还从采编、经营、发行三个角度,分别采访了《华商报》总编辑鲍剑、《华商报》总经理王朝阳、黄马甲物流配送公司总经理张军民,他们都是集团的顶梁柱,都有很突出的业绩,但在接受采访时,一再表示不希望报道宣传。在采访中一直陪着我们的司机小张也说,“我们这儿的领导,风格很统一,都是实干家,都不张扬。”
不信春风唤不回——执着
陕西是经济小省,但却是文化大省。悠久厚重的文化沉淀,与黄河、黄土高原这样独特的自然环境相互作用,造就了陕西人独特的性格。作为陕西人的张艺谋这样评价:陕西人一根筋,执着。文化需要坚守和执着,尤其在急功近利、唯利是图之风日盛的现代。因此,陕西出文化名人,路遥、陈忠实、张艺谋、贾平凹,你看哪个不是“一根筋”?“一根筋”的性格,好的方面是执着,不好的方面是犟,认死理儿。张富汉正是陕西人执着性格的典型代表。当初他认准了都市报要发展必须走市场化之路这一“死理儿”,辞去了国家干部身份,把《华商报》作了彻底的市场化改造。在跨地域办报问题上,一方面是政策的阻力,另一方面是当地的排斥,还有本集团部分员工的不理解,这些都没有动摇他的决心。执着成就了他的事业,执着成就了他的梦想。
我们的明天在哪里——危机意识
张富汉的智慧、霸气、低调、执着之外,还有一个特点不能不说,那就是他的危机意识。负债起步时自不必说,成功后他时刻居安思危。经过8年奋战,《华商报》日发行量稳定在60万份左右,2004年广告收入达到4.8亿。在2005年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竞争力检测结果中,《华商报》在270多家报纸中位列第三。在这样的一个成功的时刻, 2005年8月,在华商报业内部刊物《华商传媒》上,张富汉发表了《我们的明天在哪里》一文,他写道:“我们说,明天是美好的。但是我们首先必须明白明天在哪里?只有这样,明天是否美好才是有意义的。”张富汉让所有的员工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明天在哪里?现在,继去年全集团实现收入28.2亿的成果上,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利润同比大幅增长。在7月下旬召开的2010年上半年绩效跟踪会上,面对这样的成果,张富汉仍然强调:“我们要始终保持危机感,把各项工作做细、做扎实,为集团目标的实现和事业新发展不懈努力。”
人强招怨,树大招风。誉满天下,谤亦生焉。在13年的奋斗历程中,关于张富汉的各种评论始终和他如影相随。张富汉一律不辩解、不回应。他习惯了用事实、用成果回答问题。他还习惯在烟雾中思考问题。张富汉的烟瘾很大,在采访中,他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一支又一支。烟雾伴着他爽朗的笑声,在屋里盘旋、升腾。
人物简介
张富汉,男,1957年8月出生,陕西省西安市人,军人出身,197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记者,曾任《陕西日报》榆林记者站站长、摄影部主任,《三秦都市报》副主编,《华商报》总编辑、社长,现任华商传媒集团董事长,陕西省政协常委,并兼中国新闻摄影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由于在报业运作中的巨大成功和突出业绩,张富汉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被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报业协会评为“全国报业经营管理先进个人”。
华商这个成功的传媒企业背后,掌门人就是张富汉。
1997年6月张富汉出任陕西《华商报》总编辑,13年来华商从一张亏损额上千万元的报纸变成了一个年收入28亿元的传媒集团,张富汉也从总编辑变成了董事长。职务变了,职责没变,13年来他一直是华商的掌门人,因此华商的每一个进步,都浸透着他的智慧和汗水;华商的每一个角落,都打着他的深深的印记。
2010年8月11日,在西安华商集团总部,我们一行三人采访了张富汉。坐在他对面,在他农民般朴实的穿着和憨厚的笑容背后,你始终感到一双深邃冷静的目光在扫描着你。他总是三言两语轻轻地把你的问题拨了到一边,讲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最后提醒我们一句:这些就不要写了。讲着讲着,他从正襟危坐变成了单腿盘坐,举止中夹杂地透着前辈的随和、成功者的自信、军人的直爽和老大的豪气。虚的客套和理论性的总结一句没有,他重点讲的话题往往又不便报道,因此,一个多小时的采访,我们既感到收获巨大而又两手空空。事先计划的专访是写不成了,那就改写张富汉印象吧。
我看了华商报系每张报纸,也看了张富汉的摄影作品,印象就两个字:专业。而对他的人,我的印象是:霸气、智慧、低调、执着以及无时不在的危机意识。
敢为天下先——霸气
“张富汉有霸气,但不霸道。”华商的一位高管这样评价道。
发行是报纸的基础,华商在4个城市办有都市报,张富汉要求,每个地方的发行量必须做到第一。《华商报》早就做到了,长春的《新文化报》做到了,沈阳的《华商晨报》也做到了。最难的是重庆,张富汉下了死令:做不到第一,发行班子全部免职。带队开拓重庆市场的华商集团黄马甲公司总经理张军民回忆说:“当时我们和张总签了军令状,但没想到重庆市场难度那么大。但‘军令’重于山,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奋战,我们实现了目标。”
张富汉的霸气,不仅体现在勇争第一上,还体现在敢为天下先上。1997年6月,张富汉入主《华商报》后,对《华商报》进行了改制,使之成为全国第一家完全市场化运作的都市报;2000年,又成立了集团,成为全国第一家都市报为主组建的传媒集团;跨地区办报更是全国第一家。
在采访中,我们感到,在华商,上到总裁、总编,下到记者、司机,上上下下对张富汉都充满了敬畏之心。行伍出身的张富汉特别强调“执行力”,他把军队的作风带到了华商,因此,早年有媒体称他是报业“司令”。
机遇是给能抓住它的人准备的
——智慧
张富汉的长相和他的性格一样,个性鲜明。超乎常人的大大的、亮亮的额头,是他最显著的特征。民间认为额头大是智慧的象征,不管这结论是否正确,但张富汉额头大,张富汉有大智慧,这倒是事实。
大家常说机遇是为有准备的人而来的,我认为机遇是给能抓住他的人准备的。张富汉在1997年,就机敏地抓住了机遇。在考察完《华西都市报》后,他认定都市报必须走市场化之路。他的改革方案在他当时任副总编的《三秦都市报》没能得到很好的实施,《三秦都市报》不光失去了发展的良机,也失去了张富汉这个难得的人才。
张富汉的智慧不仅体现在抓机遇上,还体现在他的超前思维上,陕西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处长王农对此赞叹不已。王农向记者介绍道:13年来,《华商报》发展的每一步,都走在了改革的最前沿:完全的市场化办报、采编经营两分开、全员聘用制、跨地域办报、跨出国门办报……他推出的这些改革举措,很多在当时都是超政策界限的,等他们做了一段时间后,才成为报业改革发展的方向。
对于成功,张富汉的总结是:不过是醒得早,跑得快。在这样轻描淡写的总结背后,我们隐约看到了张富汉那智慧的脑门在闪光。
多干少说——低调
在确定采访华商后,我们开始在网上和报刊上找资料,能找到的资料不多,在不多的资料里,报道华商业绩和张富汉本人的,少之又少。
“多年来,很多媒体要求采访,我们几乎是一律拒绝,尤其是张总。”华商董事会秘书习云龙对记者说。张富汉也极少参加论坛、评奖等活动。“闷头做事、不事张扬不仅是他在华商报的风格,在部队、在《陕西日报》、在《三秦都市报》,他也这样,他这人一贯就这风格。”一位熟悉他的老职工说。
低调不仅是张富汉的风格,也是整个华商的风格。我们此行,除了采访华商传媒集团领导,还从采编、经营、发行三个角度,分别采访了《华商报》总编辑鲍剑、《华商报》总经理王朝阳、黄马甲物流配送公司总经理张军民,他们都是集团的顶梁柱,都有很突出的业绩,但在接受采访时,一再表示不希望报道宣传。在采访中一直陪着我们的司机小张也说,“我们这儿的领导,风格很统一,都是实干家,都不张扬。”
不信春风唤不回——执着
陕西是经济小省,但却是文化大省。悠久厚重的文化沉淀,与黄河、黄土高原这样独特的自然环境相互作用,造就了陕西人独特的性格。作为陕西人的张艺谋这样评价:陕西人一根筋,执着。文化需要坚守和执着,尤其在急功近利、唯利是图之风日盛的现代。因此,陕西出文化名人,路遥、陈忠实、张艺谋、贾平凹,你看哪个不是“一根筋”?“一根筋”的性格,好的方面是执着,不好的方面是犟,认死理儿。张富汉正是陕西人执着性格的典型代表。当初他认准了都市报要发展必须走市场化之路这一“死理儿”,辞去了国家干部身份,把《华商报》作了彻底的市场化改造。在跨地域办报问题上,一方面是政策的阻力,另一方面是当地的排斥,还有本集团部分员工的不理解,这些都没有动摇他的决心。执着成就了他的事业,执着成就了他的梦想。
我们的明天在哪里——危机意识
张富汉的智慧、霸气、低调、执着之外,还有一个特点不能不说,那就是他的危机意识。负债起步时自不必说,成功后他时刻居安思危。经过8年奋战,《华商报》日发行量稳定在60万份左右,2004年广告收入达到4.8亿。在2005年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竞争力检测结果中,《华商报》在270多家报纸中位列第三。在这样的一个成功的时刻, 2005年8月,在华商报业内部刊物《华商传媒》上,张富汉发表了《我们的明天在哪里》一文,他写道:“我们说,明天是美好的。但是我们首先必须明白明天在哪里?只有这样,明天是否美好才是有意义的。”张富汉让所有的员工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明天在哪里?现在,继去年全集团实现收入28.2亿的成果上,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利润同比大幅增长。在7月下旬召开的2010年上半年绩效跟踪会上,面对这样的成果,张富汉仍然强调:“我们要始终保持危机感,把各项工作做细、做扎实,为集团目标的实现和事业新发展不懈努力。”
人强招怨,树大招风。誉满天下,谤亦生焉。在13年的奋斗历程中,关于张富汉的各种评论始终和他如影相随。张富汉一律不辩解、不回应。他习惯了用事实、用成果回答问题。他还习惯在烟雾中思考问题。张富汉的烟瘾很大,在采访中,他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一支又一支。烟雾伴着他爽朗的笑声,在屋里盘旋、升腾。
人物简介
张富汉,男,1957年8月出生,陕西省西安市人,军人出身,197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记者,曾任《陕西日报》榆林记者站站长、摄影部主任,《三秦都市报》副主编,《华商报》总编辑、社长,现任华商传媒集团董事长,陕西省政协常委,并兼中国新闻摄影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由于在报业运作中的巨大成功和突出业绩,张富汉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被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报业协会评为“全国报业经营管理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