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筑效果图的好坏标准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确定的,根据表现建筑对象的不同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写实性质的,也可以是非写实的艺术的表现,或者是建筑概念的形式等等。所以我们并没有必要去特意引导学生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多提供一些资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自己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
关键词:建构 效果图 艺术的表达 教学设计
在以技术为主的《效果图设计制作》课程里面,如何才能把艺术的设计思想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面做到真正的贯彻;如何才能使学生做出来的效果图,从表现上看不会显得生涩,不生动,没有生活感,死板,能够有一种艺术的灵气在里面?
《效果图设计制作》是环境艺术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环境艺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说它是核心课程主要是因为掌握好这门课程之后,就可以像模像样的做图了。而在很多人的眼里,能用3DSMAX做出漂亮的效果图,是衡量你学习环艺专业的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一般在外行人看来就不会去理会你的建筑设计本身的合理性或创意了,只要画面漂亮,就一切OK!
3DSMAX软件本身的学习是比较困难的,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在书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技术方面的书籍,在网络上面,也有大量的专门的网站来学习。大量的现象表明,用3DSMAX做效果图,在技术方面的侧重和讨论是如此的众多,但艺术方面的涉及却非常的少,这种现象导致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学生做出来的效果图,从画面上看显得生涩,不生动,没有生活感,死板。
多年的教学经历,我一直都担任这方面课程的教学,从之前所收上来的学生作业来看,大量的问题都不是出在技术上面,因为技术的学习大家都比较看重,所以学得基本上也都会不错;而是缺少艺术的表达,不知道如何使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者是建筑的空间概念等,所以才会如此的生涩,让人不忍看。
当然,课程的确有一定的难度,这难度还不小。何况做为4个学分的课程,也是有时间限制的,要在短短的72个课时的时间内掌握从灯光到材质贴图再到渲染方面的知识,谈何容易。能够让学生掌握那么多的技术方面的要点,能够做出一幅图来就已经算是不错了,不要有太高的要求嘛!学生的反映也是不错的,也都认为自己学到了很多的东西,要不然怎会在给我的教学评价上面那么多感谢的话,我也该知足了!但我的内心却是如此的不安,总是觉得欠缺点什么。
李康教授的课让我获益匪浅,特别是讲到的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观,让我反观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新的教学设计思想,主要的目的是解决技术要为艺术的表达服务的实际问题。
首先我要表明一下我的态度,我肯定不是一个纯粹的建构主义者,我也并不想把自己归在哪一派。我的态度是:学习别人的理论,解决遇到的问题,建构自己的思想。我从两个方面来讨论。
一、总体的教学设计思想
首先是学习的目标问题,就这一点,也与“建构主义”是相违背的,在建构主义者看来,知识对学习者个人来说是不确定的东西,它是不能依照客观标准进行分析的。而我是首先就要让他们知道我这个课程的目标,也就是学习结果。
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就会告诉他们,就这一点很像是加涅的逆推思想。但我的这个目标告诉的确实如此的简单,甚至于到简单得不够确切的地步。“真美啊!请你停留!”这句话就是我的课程目标。用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是希望学生能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建构自己的美妙图象。这好像是《堂·吉柯德》里面的一句,十几年前看的一本书了,记得不是很清楚,大意好像是如果眼前有这么样的一种美妙景象,以至于你由衷地说出一句“真美啊!请你停留!”就会被魔鬼控制住还是什么的。我在这里的意思是:在这个课程结束以后,在最后所上交上来的自己的作业面前,你会被自己所渲染出来的美妙图像所吸引,以至于留连,以至于不愿意去睡觉,以至于说出“真美啊!请你停留!”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什么是优美的图像,每个人的脑中都会有不同的标准。进而什么是美,什么是和谐,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教师的辅导,逐渐建构出自己的理想画面。
首先是让大家自由发言,说说自己感觉最好看的一幅图像,这些图像是什么地方吸引住了你,其他图像为什么又没有吸引住你。当然这些讨论开始的时候是很难组织起来的,大学生是越来越不喜欢发言了,于是我会让大家看很多的图像,当然主要是建筑方面的室内室外的图像,从中挑几幅先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自己来说。当然这种自由的讨论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喜欢自己的中意的图像的权利。接着就来讨论一些“美的法则”,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关键,以前总是觉得课时有限,能够多教点技术方面知识就多教点,而把关键的“如何看”给忽略掉了,以至于学生们不知道如何评价自己的图。在讲解“美的法则”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评价标准,不管是从构图、色彩、空间、灯光、表现手法还是其他方面,每个人建构出自己的理想标准。
以上这就是关于课程总体目标上的建构方法的运用,重点放在艺术的表达上面。
在接下去的具体的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灯光部分、材质贴图部分、渲染部分和案例制作部分。在每一部分也都和课程的总体目标一样,带出一个带口号性或询问性的具体目标,比如在灯光部分可以是:你如何用灯光来雕刻你的建筑空间?于是学生心目中会有大量的问题产生,比如:什么是空间?什么是建筑空间?我们是怎么看到空间的?灯光是什么样子?等等。带着这些问题,结合3DSMAX软件中的灯光特性,讲解该如何来使用软件中的灯光来反映现实的空间感。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建构自己对灯光的认识,而且顺便就可以把课程上面所讲的技术方面的问题解决了(这一部分是以前需要花大量精力来讲解的)。在材质贴图部分,可以提出:你如何可以让你的物体有可触摸感?真实的物体有些什么样的属性:黑的、白的、有高光的、灰暗的、皮的、木头做的、铁的、有反光的、有折射的、凹凸不平的等等。让学生们在这样的讨论过程当中,知道要表现出真正的有现实感的物体,就要注意去表现物体的这些属性。在特定的条件下面,每个人所关注的同一个物体的属性方面是不同的,从而对物体的认识的建构也是不同的,而这恰恰是非常重要的,是对一个物体艺术地表达的丰富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以上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运用建构主义思想,启发学生,通过学生对画面关于美的判断的建构来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多方寻求答案,解决问题;通过独特的教学设计,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营造探索研究的氛围、情景和场面,使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主体角色出现;通过创造性思维方式对所学知识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并引导完成迁移运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课件的制作方面
为了配合课堂的教学总体设计,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上面,也需要做大量的调整工作。两年前,我在学校的论文集上面发表过一篇《在网络环境下的课件制作心得》的文章,大意是:在网络环境下,该如何利用网络,利用学生在网络上的操作习惯,把我们的课件制作好,让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某个课程的每一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对课程产生更加完整清晰的认识,以至于更快地提高学习成绩。这篇文章也是我对于所谓的“课件”的一种看法。按一般的说法:“课件”是教师用于讲述某一内容的单个的多媒体演示文件,学生可以通过这个课件学习教师所讲的内容。在实际的操作上,就逐渐出现了只要把每个课件都加起来,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内容的现象。以为只要都掌握了课件上的内容就掌握了课程知识点了。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学生并不容易在单个的课件上获得对整个课程的总体认识。而我在这方面的观点就是,应该在上每一堂课的时候,就都能够让学生很清楚地知道你这节课所讲授的内容处于整个课程的什么阶段。如果我们把课程的目标比做是一张大网的话,那么,在上每一堂课的时候,就应该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处于这张网的哪一个结点上面。所以我觉得,课件的制作不应该是单个的,而应该有种更好的形式。当然如果课件纯粹是作为教师讲课用的一个载体的话,那倒也没有什么,另当别论。
现在想来,文章里面有很多的思想其实还非常不成熟,不能真正、彻底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就是“使得学生能够对课程产生更加完整清晰的认识,以致于更快地提高学习成绩”。在那篇文章当中,我只是阐述了把单个的孤立的课件用网站的形式组织起来,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在一个界面上面很清晰地看到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脉络联系。但事实上还没有真正做到完整,比如:总体教学的目标和阶段教学目标并没有交代得很清楚,考核标准也不清晰,更重要的是没有真正做到锚链式的连接。
之前以为,自己在课件上面做了各个内容之间的链接,可以很方便地从一个内容跳转到其他内容,这样就是锚链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各个内容的跳转之间自由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了。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学生所得到的信息还只是我设计好了的信息,并不能够真正实现自我的建构。
根据以上的这种理解,我的解决思路是这样的:整个的课件还是以网站的形式来组织,但要增加大量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件上面可以获得大量的辅助其建构的相关信息。比如在讲到渲染模块的时候,有讲到在3DSMAX中如何设置构图的问题,在讲课的进行过程,是以讲软件的设置为主的,而构图本身的美学方面的知识就会忽略不讲。这个时候就可以单独把构图方面的知识点做成一个文件,可以在课件的“构图”字样上面,方便地链接过来。这个关于“构图”的知识点文件就是要增加的,而且列举各种的关于“构图”的流派,让学生可以有足够多的可能。依此类推,可以增加大量的相关知识点文件,在任何可能的相关知识点的字样上面都做出相应的链接,进行更全面和彻底的阐述。那么在整个的课件里面,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各自的深入学习,真正做到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
参考文献:
[1]李康.教育技术学概论——基本理论的探索[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EB/OL].上海:惟存教育,2002.http://www.being.org.cn/theory/constructivism.htm.
[3]徐红彩,冯秀琪.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网络科技时代,2001.
关键词:建构 效果图 艺术的表达 教学设计
在以技术为主的《效果图设计制作》课程里面,如何才能把艺术的设计思想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面做到真正的贯彻;如何才能使学生做出来的效果图,从表现上看不会显得生涩,不生动,没有生活感,死板,能够有一种艺术的灵气在里面?
《效果图设计制作》是环境艺术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环境艺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说它是核心课程主要是因为掌握好这门课程之后,就可以像模像样的做图了。而在很多人的眼里,能用3DSMAX做出漂亮的效果图,是衡量你学习环艺专业的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一般在外行人看来就不会去理会你的建筑设计本身的合理性或创意了,只要画面漂亮,就一切OK!
3DSMAX软件本身的学习是比较困难的,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在书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技术方面的书籍,在网络上面,也有大量的专门的网站来学习。大量的现象表明,用3DSMAX做效果图,在技术方面的侧重和讨论是如此的众多,但艺术方面的涉及却非常的少,这种现象导致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学生做出来的效果图,从画面上看显得生涩,不生动,没有生活感,死板。
多年的教学经历,我一直都担任这方面课程的教学,从之前所收上来的学生作业来看,大量的问题都不是出在技术上面,因为技术的学习大家都比较看重,所以学得基本上也都会不错;而是缺少艺术的表达,不知道如何使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者是建筑的空间概念等,所以才会如此的生涩,让人不忍看。
当然,课程的确有一定的难度,这难度还不小。何况做为4个学分的课程,也是有时间限制的,要在短短的72个课时的时间内掌握从灯光到材质贴图再到渲染方面的知识,谈何容易。能够让学生掌握那么多的技术方面的要点,能够做出一幅图来就已经算是不错了,不要有太高的要求嘛!学生的反映也是不错的,也都认为自己学到了很多的东西,要不然怎会在给我的教学评价上面那么多感谢的话,我也该知足了!但我的内心却是如此的不安,总是觉得欠缺点什么。
李康教授的课让我获益匪浅,特别是讲到的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观,让我反观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下是我对这门课程新的教学设计思想,主要的目的是解决技术要为艺术的表达服务的实际问题。
首先我要表明一下我的态度,我肯定不是一个纯粹的建构主义者,我也并不想把自己归在哪一派。我的态度是:学习别人的理论,解决遇到的问题,建构自己的思想。我从两个方面来讨论。
一、总体的教学设计思想
首先是学习的目标问题,就这一点,也与“建构主义”是相违背的,在建构主义者看来,知识对学习者个人来说是不确定的东西,它是不能依照客观标准进行分析的。而我是首先就要让他们知道我这个课程的目标,也就是学习结果。
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就会告诉他们,就这一点很像是加涅的逆推思想。但我的这个目标告诉的确实如此的简单,甚至于到简单得不够确切的地步。“真美啊!请你停留!”这句话就是我的课程目标。用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是希望学生能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建构自己的美妙图象。这好像是《堂·吉柯德》里面的一句,十几年前看的一本书了,记得不是很清楚,大意好像是如果眼前有这么样的一种美妙景象,以至于你由衷地说出一句“真美啊!请你停留!”就会被魔鬼控制住还是什么的。我在这里的意思是:在这个课程结束以后,在最后所上交上来的自己的作业面前,你会被自己所渲染出来的美妙图像所吸引,以至于留连,以至于不愿意去睡觉,以至于说出“真美啊!请你停留!”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什么是优美的图像,每个人的脑中都会有不同的标准。进而什么是美,什么是和谐,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教师的辅导,逐渐建构出自己的理想画面。
首先是让大家自由发言,说说自己感觉最好看的一幅图像,这些图像是什么地方吸引住了你,其他图像为什么又没有吸引住你。当然这些讨论开始的时候是很难组织起来的,大学生是越来越不喜欢发言了,于是我会让大家看很多的图像,当然主要是建筑方面的室内室外的图像,从中挑几幅先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自己来说。当然这种自由的讨论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喜欢自己的中意的图像的权利。接着就来讨论一些“美的法则”,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关键,以前总是觉得课时有限,能够多教点技术方面知识就多教点,而把关键的“如何看”给忽略掉了,以至于学生们不知道如何评价自己的图。在讲解“美的法则”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评价标准,不管是从构图、色彩、空间、灯光、表现手法还是其他方面,每个人建构出自己的理想标准。
以上这就是关于课程总体目标上的建构方法的运用,重点放在艺术的表达上面。
在接下去的具体的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灯光部分、材质贴图部分、渲染部分和案例制作部分。在每一部分也都和课程的总体目标一样,带出一个带口号性或询问性的具体目标,比如在灯光部分可以是:你如何用灯光来雕刻你的建筑空间?于是学生心目中会有大量的问题产生,比如:什么是空间?什么是建筑空间?我们是怎么看到空间的?灯光是什么样子?等等。带着这些问题,结合3DSMAX软件中的灯光特性,讲解该如何来使用软件中的灯光来反映现实的空间感。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建构自己对灯光的认识,而且顺便就可以把课程上面所讲的技术方面的问题解决了(这一部分是以前需要花大量精力来讲解的)。在材质贴图部分,可以提出:你如何可以让你的物体有可触摸感?真实的物体有些什么样的属性:黑的、白的、有高光的、灰暗的、皮的、木头做的、铁的、有反光的、有折射的、凹凸不平的等等。让学生们在这样的讨论过程当中,知道要表现出真正的有现实感的物体,就要注意去表现物体的这些属性。在特定的条件下面,每个人所关注的同一个物体的属性方面是不同的,从而对物体的认识的建构也是不同的,而这恰恰是非常重要的,是对一个物体艺术地表达的丰富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以上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运用建构主义思想,启发学生,通过学生对画面关于美的判断的建构来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多方寻求答案,解决问题;通过独特的教学设计,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营造探索研究的氛围、情景和场面,使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主体角色出现;通过创造性思维方式对所学知识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并引导完成迁移运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课件的制作方面
为了配合课堂的教学总体设计,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上面,也需要做大量的调整工作。两年前,我在学校的论文集上面发表过一篇《在网络环境下的课件制作心得》的文章,大意是:在网络环境下,该如何利用网络,利用学生在网络上的操作习惯,把我们的课件制作好,让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某个课程的每一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对课程产生更加完整清晰的认识,以至于更快地提高学习成绩。这篇文章也是我对于所谓的“课件”的一种看法。按一般的说法:“课件”是教师用于讲述某一内容的单个的多媒体演示文件,学生可以通过这个课件学习教师所讲的内容。在实际的操作上,就逐渐出现了只要把每个课件都加起来,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内容的现象。以为只要都掌握了课件上的内容就掌握了课程知识点了。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学生并不容易在单个的课件上获得对整个课程的总体认识。而我在这方面的观点就是,应该在上每一堂课的时候,就都能够让学生很清楚地知道你这节课所讲授的内容处于整个课程的什么阶段。如果我们把课程的目标比做是一张大网的话,那么,在上每一堂课的时候,就应该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处于这张网的哪一个结点上面。所以我觉得,课件的制作不应该是单个的,而应该有种更好的形式。当然如果课件纯粹是作为教师讲课用的一个载体的话,那倒也没有什么,另当别论。
现在想来,文章里面有很多的思想其实还非常不成熟,不能真正、彻底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就是“使得学生能够对课程产生更加完整清晰的认识,以致于更快地提高学习成绩”。在那篇文章当中,我只是阐述了把单个的孤立的课件用网站的形式组织起来,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在一个界面上面很清晰地看到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脉络联系。但事实上还没有真正做到完整,比如:总体教学的目标和阶段教学目标并没有交代得很清楚,考核标准也不清晰,更重要的是没有真正做到锚链式的连接。
之前以为,自己在课件上面做了各个内容之间的链接,可以很方便地从一个内容跳转到其他内容,这样就是锚链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各个内容的跳转之间自由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了。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学生所得到的信息还只是我设计好了的信息,并不能够真正实现自我的建构。
根据以上的这种理解,我的解决思路是这样的:整个的课件还是以网站的形式来组织,但要增加大量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课件上面可以获得大量的辅助其建构的相关信息。比如在讲到渲染模块的时候,有讲到在3DSMAX中如何设置构图的问题,在讲课的进行过程,是以讲软件的设置为主的,而构图本身的美学方面的知识就会忽略不讲。这个时候就可以单独把构图方面的知识点做成一个文件,可以在课件的“构图”字样上面,方便地链接过来。这个关于“构图”的知识点文件就是要增加的,而且列举各种的关于“构图”的流派,让学生可以有足够多的可能。依此类推,可以增加大量的相关知识点文件,在任何可能的相关知识点的字样上面都做出相应的链接,进行更全面和彻底的阐述。那么在整个的课件里面,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各自的深入学习,真正做到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
参考文献:
[1]李康.教育技术学概论——基本理论的探索[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EB/OL].上海:惟存教育,2002.http://www.being.org.cn/theory/constructivism.htm.
[3]徐红彩,冯秀琪.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网络科技时代,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