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了教师更加神圣的责任和使命,并大大增强了对教师队伍成长的深切关怀。然而,中小学教师心理枯竭已是当前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困扰教育界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检视心理枯竭高发的教师团队,探讨中小学教师心理枯竭的成因及干预对策,对提高教师职业的生活质量,减少学生学业负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对实现教育的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前瞻意义。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枯竭的表现
心理枯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种职业病。据专家介绍,教师目前是这种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之一。患上心理枯竭症的人,犹如失去水的鱼,有着窒息般的痛苦。对于个人来说,心理枯竭会使教师经常体会到疲劳、烦躁、易怒、过敏、紧张、抑郁、多疑等消极情绪,并出现虐待学生的现象,产生失眠、酗酒、药物依赖甚至自杀问题。心理枯竭所伴随的成就感降低,还会使教师意志消沉,不再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和进步,延误自身的发展。对于学校来说,出现心理枯竭的教师士气低落,时常抱怨,工作效率下降,与同事的关系恶化,甚至会发生缺勤和离职的情况,这些将严重影响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枯竭的成因
教师心理枯竭,其原因可追溯至个体人格特征、社会压力与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有时,社会压力与职业压力是交叉甚至重叠产生影响的。
(一)外在原因
1.社会及家长对中小学教师的角色期望值过高
历代社会所赋予教师的职责使公众对教师提出了过高的期望,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也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无形之中给教师群体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迫使老师们向着“完人”的方向努力,形成了极端的完美主义观念,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同时,家长对教师抱以过高的期望值和依赖性。现在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读完高中课程和完成大学学业之后,能够找到一份合适的好工作。这种高期望又转化为对教师的高要求,将孩子的学业成绩以及性格培养完全归为教师的责任。家长的过分要求和不理解使得教师的压力感更加强烈。这些高标准、严要求其实是永无止境的追求目标,教师要充当“学者”、“教育家”、“爱的播撒者”和“家长代理人”等诸多角色,最终造成角色超载,大大增加了教师的精神压力。
2.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
面对新课改,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大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一些教师因为习惯了过去的教学方式,面对新的教学情境感到惶恐和无奈。于是感到力不从心,难以协调好工作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心理疲劳感油然而生。
3.管理手段的弊端让教师穷于应付
当前的部分教育管理体制存在个别弊端,尤其是以量化考核为首的评价方式和超负荷的工作量让教师疲惫不堪。对教师唯文凭论,对才能的重视往往弱化,真正有能力的教师还得迫于应付各种各样的硬件要求,在一次次的成绩排名和评职晋级中屡屡受挫,就更显得心灰意冷,加上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人际敏感倾向、敌对倾向、恐怖倾向占有一定的比例,各种人际关系障碍让教师压力重重。
(二)内在原因
1.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加剧了职业倦怠感,进一步导致心理枯竭
比尤凯格提出的心理枯竭发展“四阶段论”指出,人们在从事一项工作时,往往会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理想狂热期、徘徊停滞期、迷惘挫败期和冷漠抑郁期。承受各种外在压力的教师自然也会经历这几个阶段。当教师走上讲台,发现理想与现实相差太大,大约两三年之后就会热情下降,甚至开始逃避。此时如果一味地以加倍努力来回避问题,而不是调整不现实的期望,枯竭就开始了。五至六年时,自信丧失,开始迷茫低落。如果还不及时调整自己,就会陷入无所用心和不负责任的精神状态下生活和工作,不再注重自己的公众形象,变得冷漠抑郁。至此,个体枯竭就会达到最低限度,身心健康就会严重受损。
2.多种角色的冲突导致教师心力交瘁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经常要充当多种多样的角色,比如:学生眼中的老师、学生的家长代理人、为人父或为人母、知识的传播者、榜样示范者、学生集体的领导者、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学生心理发展的导向者,甚至是学生的“替罪羊”,等等。一些教师在角色转换时产生了心理困难与心理压力。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奉献给了工作。工作与生活混在一起,影响到了教师的日常生活。多重身份经常会导致教师陷于烦躁和无奈之中,感到倍受压抑。久而久之,一些教师将面临心理枯竭。
3.教师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导致心理失衡
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大多数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生活并不富裕,他们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经济压力。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的经济基础决定其社会地位,如果教师总为生活发愁,当然不会有良好的情绪。在工作负担过重的情况下,面对一个个性格迥异、家境不同的学生,他们付出了大量心血,而他们的收入和在社会中的实际地位却很低,一些教师尤其是那些面临购房、成家的教师无法正确面对这个事实。还有一些教师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成绩突出,而评优、评先、晋职却与自己无关,久而久之,怨恨、抱怨的情绪就会滋生,对工作产生消极和抵触情绪。此时,一些学生的顽皮和惰性还会直接导致一些教学事故的发生,增加教师的心理负重感。
4.教师自我期望过高,若遇突发事件引发心理崩溃
教师一般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成功往往具有不确定性,而且学校里人才济济,因此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不像其他行业那么明显,教师很容易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发生冲突。教师竭尽全力甚至超过自己的能力去扮演社会期望的完美教师形象,导致期望与现实、付出与成就失衡。一味地追求尽善尽美,极易在工作中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导致深深的自责和内疚,并对教育的实效性产生怀疑,加重内心负担。再者,教师长期面对的是身心发育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生突发事件,教师很难面对,这些都有可能损伤教师自尊,甚至扭曲人格。一些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在工作中追求完美,为自己设立了较高的目标,想处处走在同行的前列,因而也对学生处处严格要求,一旦遇到不配合的学生便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便会把自己的不满情绪迁怒于学生,发生教学事故。当他们的内心压力得不到合理的宣泄,就会出现行为偏差。事实上,强迫自己追求完美,正是不快乐、心理不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三、中小学教师心理枯竭的干预对策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健康与职业发展,同时还会影响到众多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学质量,基于此,提出以下干预对策及建议:
(一)树立正确角色观,消除和降低心理压力
面对自己多重的身份和角色,教师要树立正确角色观,正确认识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坦然地面对公众、学生和自己,教师的作用不仅是使某些学生升入高一级的学校,而是使学生真正获得知识并得以健康成长。教师要正确认识这一点,并要改变公众把自己当作升学工具的形象,要用自己的成绩来证明自己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权威地位,即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长期保持学习的愿望,以更好地满足他们自身的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世纪的学子处在一个网络时代,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四通八达,一个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想处处凌驾于学生之上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要敢于对学生说:“我也有许多知识暂时不懂,但是我会去学。”并身体力行,努力升级自己的内存,把握学生心理,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做到“授人以渔”,教学相长。
(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赢得学生与家长的尊重和理解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们在分别满足生理、安全、归属与爱的需要后,更注重获得尊重的需要。教师的职业特点和教师自身的心理需求更需要受到家长和学生的尊重,而只有那些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教师才会受到尊敬和爱戴,才会在教学和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不受家长和学生尊重的教师,自己也不会对自己的工作抱有多少成就感。因而,教师要学习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学生的博大胸怀,学习他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思想境界,淡化对功利的追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只要心中装着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学生和家长就会从内心接受教师,爱戴教师,这样,教师既获得了尊重需要的满足,又可增强工作动力,从而避免在许多事情上的心理失衡。
(三)提高知识能力素质,增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能力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名教师拥有基础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较强的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自然会降低工作中的焦虑情绪。尤其是广泛地学习一些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知识,不仅能更好地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科学理论进行分析,也能正确认识和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尽量避免枯竭的产生。社会在不断进步,知识在不断更新,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能力。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多思考它给国家的教育事业注入的新生力量,为国家的下一代带来的无限生机,认识到课改对教师是一场新的考验,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面对课改,勇于实践,与时俱进,使自己的教学工作焕发新的活力。
(四)开拓进取,寻求合作,营造愉悦的工作氛围
教师每天面对几十名学生,一大堆作业和办公室的几位同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难免会感到单调枯燥。如果在工作中能循序渐进,善于创新和发现亮点,在教学中经常适当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一起品尝创新的乐趣,既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不断为工作注入活力,又能消除枯燥单调感。
教师的合作是新课程提出的重大要求。通过合作,教师可以获得心理支持,获得新想法;通过合作,可以分享材料、计划和资料,减轻自己的负担。为了更好地推进新课改,减少工作中的阻力,教师也应注意与家长的合作。对家长,教师有责任解释新的观念,有责任解释教育工作的行动意图,以便学生在一个新的氛围中学习时,家长不至于感到糊涂和生疏。同时,教师也可获得来自家长更多的支持和理解。只要教师学会主动与家长、同事进行沟通,寻求合作,就能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五)改变认知,宽容自己,科学管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改变认知是应对压力的方式之一,这要求教师养成积极的思维和行动模式,正确看待教师这一职业。教师首先是人,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一员,然后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不妨告诉自己:我不是神,每个人都有缺点。因此,不要再被一些不完全合理的社会期望、要求所左右。相反,只有正确看待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评价,才能更好地应对压力。同时,教师要学会时间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沉重的工作负担是教师职业所固有的,教师一方面希望尽自己所能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另一方面却觉得时间紧迫,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从而产生了心理压力。可见,压力的产生与时间管理是否有效有关。此外,因为工作没能完成而用非工作时间去完成,自然会影响家庭生活,如减少了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影响跟子女的沟通等,这样又增加了教师的愧疚感和压力。教师在管理自己的时间时,要把教育教学工作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分类:重要且紧急的事情、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例行工作。较为切实可行的时间管理方式,如记录时间,找出无效时间的“杀手”;长期目标与短期计划的结合,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等,也能缓解教师工作中的压力感。
(六)学会关爱自己,注重自己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一个人只有学会爱自己,才可能去爱别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例如,面对心理枯竭,首先要有明确的认识和接受的态度。教师应认识到,自己在压力之下所做出的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人人都可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对心理枯竭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消除不必要的心理焦虑,帮助自己避免走入或尽快走出心理枯竭的阴影。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努力改善生活质量,充实自己的生活,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只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教师的心理枯竭并非教师个人的问题,而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因而要想解决教师的心理枯竭问题,需要社会各界改变观点,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正确认识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和支持,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开辟一片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绿色土壤,使我们的教师首先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再成为育人之师。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教师进修学校重庆市开县实验中学)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枯竭的表现
心理枯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种职业病。据专家介绍,教师目前是这种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之一。患上心理枯竭症的人,犹如失去水的鱼,有着窒息般的痛苦。对于个人来说,心理枯竭会使教师经常体会到疲劳、烦躁、易怒、过敏、紧张、抑郁、多疑等消极情绪,并出现虐待学生的现象,产生失眠、酗酒、药物依赖甚至自杀问题。心理枯竭所伴随的成就感降低,还会使教师意志消沉,不再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和进步,延误自身的发展。对于学校来说,出现心理枯竭的教师士气低落,时常抱怨,工作效率下降,与同事的关系恶化,甚至会发生缺勤和离职的情况,这些将严重影响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枯竭的成因
教师心理枯竭,其原因可追溯至个体人格特征、社会压力与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有时,社会压力与职业压力是交叉甚至重叠产生影响的。
(一)外在原因
1.社会及家长对中小学教师的角色期望值过高
历代社会所赋予教师的职责使公众对教师提出了过高的期望,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也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无形之中给教师群体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迫使老师们向着“完人”的方向努力,形成了极端的完美主义观念,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同时,家长对教师抱以过高的期望值和依赖性。现在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读完高中课程和完成大学学业之后,能够找到一份合适的好工作。这种高期望又转化为对教师的高要求,将孩子的学业成绩以及性格培养完全归为教师的责任。家长的过分要求和不理解使得教师的压力感更加强烈。这些高标准、严要求其实是永无止境的追求目标,教师要充当“学者”、“教育家”、“爱的播撒者”和“家长代理人”等诸多角色,最终造成角色超载,大大增加了教师的精神压力。
2.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
面对新课改,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大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一些教师因为习惯了过去的教学方式,面对新的教学情境感到惶恐和无奈。于是感到力不从心,难以协调好工作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心理疲劳感油然而生。
3.管理手段的弊端让教师穷于应付
当前的部分教育管理体制存在个别弊端,尤其是以量化考核为首的评价方式和超负荷的工作量让教师疲惫不堪。对教师唯文凭论,对才能的重视往往弱化,真正有能力的教师还得迫于应付各种各样的硬件要求,在一次次的成绩排名和评职晋级中屡屡受挫,就更显得心灰意冷,加上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人际敏感倾向、敌对倾向、恐怖倾向占有一定的比例,各种人际关系障碍让教师压力重重。
(二)内在原因
1.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加剧了职业倦怠感,进一步导致心理枯竭
比尤凯格提出的心理枯竭发展“四阶段论”指出,人们在从事一项工作时,往往会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理想狂热期、徘徊停滞期、迷惘挫败期和冷漠抑郁期。承受各种外在压力的教师自然也会经历这几个阶段。当教师走上讲台,发现理想与现实相差太大,大约两三年之后就会热情下降,甚至开始逃避。此时如果一味地以加倍努力来回避问题,而不是调整不现实的期望,枯竭就开始了。五至六年时,自信丧失,开始迷茫低落。如果还不及时调整自己,就会陷入无所用心和不负责任的精神状态下生活和工作,不再注重自己的公众形象,变得冷漠抑郁。至此,个体枯竭就会达到最低限度,身心健康就会严重受损。
2.多种角色的冲突导致教师心力交瘁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经常要充当多种多样的角色,比如:学生眼中的老师、学生的家长代理人、为人父或为人母、知识的传播者、榜样示范者、学生集体的领导者、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学生心理发展的导向者,甚至是学生的“替罪羊”,等等。一些教师在角色转换时产生了心理困难与心理压力。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奉献给了工作。工作与生活混在一起,影响到了教师的日常生活。多重身份经常会导致教师陷于烦躁和无奈之中,感到倍受压抑。久而久之,一些教师将面临心理枯竭。
3.教师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导致心理失衡
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大多数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生活并不富裕,他们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经济压力。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的经济基础决定其社会地位,如果教师总为生活发愁,当然不会有良好的情绪。在工作负担过重的情况下,面对一个个性格迥异、家境不同的学生,他们付出了大量心血,而他们的收入和在社会中的实际地位却很低,一些教师尤其是那些面临购房、成家的教师无法正确面对这个事实。还有一些教师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成绩突出,而评优、评先、晋职却与自己无关,久而久之,怨恨、抱怨的情绪就会滋生,对工作产生消极和抵触情绪。此时,一些学生的顽皮和惰性还会直接导致一些教学事故的发生,增加教师的心理负重感。
4.教师自我期望过高,若遇突发事件引发心理崩溃
教师一般都有较高的成就动机,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成功往往具有不确定性,而且学校里人才济济,因此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不像其他行业那么明显,教师很容易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发生冲突。教师竭尽全力甚至超过自己的能力去扮演社会期望的完美教师形象,导致期望与现实、付出与成就失衡。一味地追求尽善尽美,极易在工作中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导致深深的自责和内疚,并对教育的实效性产生怀疑,加重内心负担。再者,教师长期面对的是身心发育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生突发事件,教师很难面对,这些都有可能损伤教师自尊,甚至扭曲人格。一些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在工作中追求完美,为自己设立了较高的目标,想处处走在同行的前列,因而也对学生处处严格要求,一旦遇到不配合的学生便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便会把自己的不满情绪迁怒于学生,发生教学事故。当他们的内心压力得不到合理的宣泄,就会出现行为偏差。事实上,强迫自己追求完美,正是不快乐、心理不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三、中小学教师心理枯竭的干预对策
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健康与职业发展,同时还会影响到众多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学质量,基于此,提出以下干预对策及建议:
(一)树立正确角色观,消除和降低心理压力
面对自己多重的身份和角色,教师要树立正确角色观,正确认识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坦然地面对公众、学生和自己,教师的作用不仅是使某些学生升入高一级的学校,而是使学生真正获得知识并得以健康成长。教师要正确认识这一点,并要改变公众把自己当作升学工具的形象,要用自己的成绩来证明自己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权威地位,即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长期保持学习的愿望,以更好地满足他们自身的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世纪的学子处在一个网络时代,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四通八达,一个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想处处凌驾于学生之上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要敢于对学生说:“我也有许多知识暂时不懂,但是我会去学。”并身体力行,努力升级自己的内存,把握学生心理,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做到“授人以渔”,教学相长。
(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赢得学生与家长的尊重和理解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们在分别满足生理、安全、归属与爱的需要后,更注重获得尊重的需要。教师的职业特点和教师自身的心理需求更需要受到家长和学生的尊重,而只有那些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教师才会受到尊敬和爱戴,才会在教学和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不受家长和学生尊重的教师,自己也不会对自己的工作抱有多少成就感。因而,教师要学习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学生的博大胸怀,学习他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思想境界,淡化对功利的追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只要心中装着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学生和家长就会从内心接受教师,爱戴教师,这样,教师既获得了尊重需要的满足,又可增强工作动力,从而避免在许多事情上的心理失衡。
(三)提高知识能力素质,增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能力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名教师拥有基础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较强的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自然会降低工作中的焦虑情绪。尤其是广泛地学习一些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知识,不仅能更好地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科学理论进行分析,也能正确认识和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尽量避免枯竭的产生。社会在不断进步,知识在不断更新,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能力。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多思考它给国家的教育事业注入的新生力量,为国家的下一代带来的无限生机,认识到课改对教师是一场新的考验,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面对课改,勇于实践,与时俱进,使自己的教学工作焕发新的活力。
(四)开拓进取,寻求合作,营造愉悦的工作氛围
教师每天面对几十名学生,一大堆作业和办公室的几位同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难免会感到单调枯燥。如果在工作中能循序渐进,善于创新和发现亮点,在教学中经常适当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一起品尝创新的乐趣,既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不断为工作注入活力,又能消除枯燥单调感。
教师的合作是新课程提出的重大要求。通过合作,教师可以获得心理支持,获得新想法;通过合作,可以分享材料、计划和资料,减轻自己的负担。为了更好地推进新课改,减少工作中的阻力,教师也应注意与家长的合作。对家长,教师有责任解释新的观念,有责任解释教育工作的行动意图,以便学生在一个新的氛围中学习时,家长不至于感到糊涂和生疏。同时,教师也可获得来自家长更多的支持和理解。只要教师学会主动与家长、同事进行沟通,寻求合作,就能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五)改变认知,宽容自己,科学管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改变认知是应对压力的方式之一,这要求教师养成积极的思维和行动模式,正确看待教师这一职业。教师首先是人,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一员,然后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不妨告诉自己:我不是神,每个人都有缺点。因此,不要再被一些不完全合理的社会期望、要求所左右。相反,只有正确看待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评价,才能更好地应对压力。同时,教师要学会时间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沉重的工作负担是教师职业所固有的,教师一方面希望尽自己所能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另一方面却觉得时间紧迫,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从而产生了心理压力。可见,压力的产生与时间管理是否有效有关。此外,因为工作没能完成而用非工作时间去完成,自然会影响家庭生活,如减少了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影响跟子女的沟通等,这样又增加了教师的愧疚感和压力。教师在管理自己的时间时,要把教育教学工作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分类:重要且紧急的事情、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例行工作。较为切实可行的时间管理方式,如记录时间,找出无效时间的“杀手”;长期目标与短期计划的结合,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等,也能缓解教师工作中的压力感。
(六)学会关爱自己,注重自己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一个人只有学会爱自己,才可能去爱别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例如,面对心理枯竭,首先要有明确的认识和接受的态度。教师应认识到,自己在压力之下所做出的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人人都可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对心理枯竭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消除不必要的心理焦虑,帮助自己避免走入或尽快走出心理枯竭的阴影。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努力改善生活质量,充实自己的生活,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只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教师的心理枯竭并非教师个人的问题,而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因而要想解决教师的心理枯竭问题,需要社会各界改变观点,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正确认识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和支持,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开辟一片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绿色土壤,使我们的教师首先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再成为育人之师。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教师进修学校重庆市开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