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与邹恒甫之间的一场纠葛,再次把张维迎推到舆论的中心,各种批评的声浪铺天盖地而来。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批评对张维迎来说并不陌生。在他所经历的20多年改革开放历史中,他不止一次成为新闻的主角。2004年的“郎顾之争”以及随之而起的第三次改革大论争里,张维迎就是一个重要角色。他那篇《理性思考中国改革》,一句“官员是改革中受损最大的利益集团”,使他一夜间成为“人民公敌”。2003年,他主持下的“北大改革”,“不升即退”、“终身教席”等措施引发诸多争议,一场蓄势待发的中国高校改革最终消弭于无形。类似的故事,甚至可以追溯到1983年,张维迎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为钱正名》一文,提出“你能多赚钱,说明你对社会多做贡献”的惊人之语,文章刊登后,他旋即陷入一场全国大批判。在过去的25年里,张维迎似乎一直走在“总在挨骂”的不归路。经济学家赵晓说:“过去这些年,经济学的主流的确是更多地注重了效率而忽视了公平;更多地关注了改革方向的正确却忽视了过程的公正;更多地关注了民营资本的利益却忽视了更广大的民众的利益;更多地重视了市场化却忽视了民主化。”当越来越多的民众发现自己并未更多分享经济改革的好处时,拿为经济改革出谋划策的经济学家们开骂出气,自然成了民众不满情绪的宣泄。但我们也无法否认,在过去近30年的改革岁月里,经济学家们研究的价格改革、宏观调控、企业家成长、所有制改革、政府和市场关系等课题,不断给整个宏观经济改革提供理论滋养和突破动力。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这场渐进改革的受益者。在张维迎身上,我们隐约可以看到某种悲剧性格:他富有战斗精神,当他认定真理在手时,他的坚持和不屈,往往表现出农家子弟式的真诚的执拗,甚至不惜与民众发生正面冲突(而民众,特别是当下民智未开的民众,常识经常是缺乏的)。这种爽直性格和推土机般的行事方式,自然也是一种难得的品质,但在民主、尊重民意、倾听民声已成为普世价值观的时代大潮里,他与体制之间的密切关联、他的北大背景、他的顽强性格和不妥协的精英姿态,也就容易为人诟病,甚至成为民众反感的靶子。张的被骂,是傲慢的知识精英与逐渐勃兴的卑微的民意诉求之间的冲撞,还是知识界“左右”对冲和民众“仇官心态”下误打误撞的牺牲品?谁在真正卫护民众的利益,谁又站在人民的对面?如果回望历史深处,我们也许会发现,饱含情绪的雷霆万钧的舆论,以及漠视民意的傲慢的精英气质,同样值得警醒。在社会通向民主、开放、和谐的进程中,简单的二元对立是不需要的,更重要的也许是:冷静、平衡、妥协和包容。我们可能发现,这接连的争吵也许不过是一场误会。这或者是对张维迎另外一种更积极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