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素养是人的基本素养之一,掌握模型构建原理,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数学模型思想的滲透与应用,这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数学模型思想的重要性、作用出发,论述其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对数学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模型思想;数学素养
对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对学生能力的提升等,都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作用。数学模型思想是数学素养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基础,在更高层次的学习中,数学模型思想的应用十分广泛,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模型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却有所不足。小学数学教学应加强对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从而为小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一、逐层深入构建模型,增强学生数学模型思维能力
首先,深挖教材内容,通过对情景的创设,深刻领会教学建模的内在精髓。数学并非凭空而来,它是对自然生活现象的归纳、总结和应用,所以,将数学教材中的理论提取出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这样让学生自己对知识产生需求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让学生学会在头脑中将生活经验与课本上的数学知识互相联系、互相激发,发散思维,也能让学生养成对日常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思索的习惯,感受并熟悉数学模型。
其次,通过了解数学模型建构的方式,关注并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因为数学是对自然生活现象的提炼、总结以及应用,只有结合实际思考,才能深刻了解数学,并让数学知识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有效的实践和高效的探索方式都是学习数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设计数学学习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在内容生动的基础上发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合作的基础上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归纳学习材料并推广学习过程,逐步建立简单、直观的数学模型。
最后,在拓展的基础上对数学模型展开应用,从而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使用建立起的数学模型进行解决,这可让学生真切地感觉到数学和自然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巨大价值,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体会到成就感和快乐,使数学不再是“纸面上”的学科,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对于上述目标,可以从两条路线进行安排:第一条路线是布置数学题,如基本的数学题目和变式题等灵活性题目;第二条路线是结合生活布置与生活有关的题目,将数学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应用。通过使用数学知识解决自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原本就从生活中被提炼出的数学知识回到生活中去。
二、抓住小学生特征,确保学生领会模型思想内涵
首先,考虑学生的接受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模型思想的渗透,无论是方法,抑或是内容,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建模必须建立在符合教学与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建模应该包括下面两点:(1)进行模型教学的方法以及内容必须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相符,认知水平必须达到某一高度。(2)无论是建立模型,还是创设问题情境,一定要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萌生对建模教学的兴趣,并且体会到解决数学问题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其次,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建模活动,还得在实际教学内容基础上,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并且在情境内积极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以及具体实践能力,突出他们的主体活动。在课堂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以2人一组、4人一组或者是多人一组的合作方式,展开数学建模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角。如此科学有效的课堂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能力,还推动了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掌握以及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最后,分层推进建模过程。数学建模过程必须分层次、不断递进。众所周知,对数学模型的认识以及建模过程,学生一直处于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模型思想渗透不要过急,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情况来分层次地进行教学。(1)教师应该带着自己的学生一同建模,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数学模型带来的乐趣,并且对数学建模有了初步理解。(2)教师再提供一些具体问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去跟同学、伙伴合作交流,组成小组的方式探讨建模的方法,然后进行建模。(3)引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且利用数学来处理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此种从浅到深、分层推进的建模过程,对学生运用以及把握数学模型才更有利。
综上所述,新课标体现了模型思想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数学知识教学,一定要将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上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模型思想渗透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一定要从基础教育着手,为未来的数学教学奠定根基。
参考文献:
[1]杨承军.义务教育阶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的意义与策略探究[J].教育评论,2014(4):117-119.
[2]陈蕾.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三个关注点[J].上海教育科研,2013(8):92-93.
[3]杨慧娟.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一节数学探究课引发的深思[J].数学通报,2016(55):3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模型思想;数学素养
对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对学生能力的提升等,都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作用。数学模型思想是数学素养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基础,在更高层次的学习中,数学模型思想的应用十分广泛,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模型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却有所不足。小学数学教学应加强对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从而为小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一、逐层深入构建模型,增强学生数学模型思维能力
首先,深挖教材内容,通过对情景的创设,深刻领会教学建模的内在精髓。数学并非凭空而来,它是对自然生活现象的归纳、总结和应用,所以,将数学教材中的理论提取出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这样让学生自己对知识产生需求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让学生学会在头脑中将生活经验与课本上的数学知识互相联系、互相激发,发散思维,也能让学生养成对日常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思索的习惯,感受并熟悉数学模型。
其次,通过了解数学模型建构的方式,关注并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因为数学是对自然生活现象的提炼、总结以及应用,只有结合实际思考,才能深刻了解数学,并让数学知识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有效的实践和高效的探索方式都是学习数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设计数学学习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在内容生动的基础上发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合作的基础上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归纳学习材料并推广学习过程,逐步建立简单、直观的数学模型。
最后,在拓展的基础上对数学模型展开应用,从而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使用建立起的数学模型进行解决,这可让学生真切地感觉到数学和自然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巨大价值,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体会到成就感和快乐,使数学不再是“纸面上”的学科,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对于上述目标,可以从两条路线进行安排:第一条路线是布置数学题,如基本的数学题目和变式题等灵活性题目;第二条路线是结合生活布置与生活有关的题目,将数学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应用。通过使用数学知识解决自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原本就从生活中被提炼出的数学知识回到生活中去。
二、抓住小学生特征,确保学生领会模型思想内涵
首先,考虑学生的接受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模型思想的渗透,无论是方法,抑或是内容,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建模必须建立在符合教学与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建模应该包括下面两点:(1)进行模型教学的方法以及内容必须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相符,认知水平必须达到某一高度。(2)无论是建立模型,还是创设问题情境,一定要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萌生对建模教学的兴趣,并且体会到解决数学问题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其次,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建模活动,还得在实际教学内容基础上,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并且在情境内积极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以及具体实践能力,突出他们的主体活动。在课堂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以2人一组、4人一组或者是多人一组的合作方式,展开数学建模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角。如此科学有效的课堂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能力,还推动了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掌握以及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最后,分层推进建模过程。数学建模过程必须分层次、不断递进。众所周知,对数学模型的认识以及建模过程,学生一直处于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模型思想渗透不要过急,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情况来分层次地进行教学。(1)教师应该带着自己的学生一同建模,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数学模型带来的乐趣,并且对数学建模有了初步理解。(2)教师再提供一些具体问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去跟同学、伙伴合作交流,组成小组的方式探讨建模的方法,然后进行建模。(3)引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且利用数学来处理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此种从浅到深、分层推进的建模过程,对学生运用以及把握数学模型才更有利。
综上所述,新课标体现了模型思想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数学知识教学,一定要将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上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模型思想渗透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一定要从基础教育着手,为未来的数学教学奠定根基。
参考文献:
[1]杨承军.义务教育阶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的意义与策略探究[J].教育评论,2014(4):117-119.
[2]陈蕾.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三个关注点[J].上海教育科研,2013(8):92-93.
[3]杨慧娟.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一节数学探究课引发的深思[J].数学通报,2016(5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