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高考命题本着要求学生“从解题转向解决问题”、“从做题转向做事”的原则,在努力发挥着教学“指挥棒”的积极作用。
调查高三理科生,他们的苦恼之一是对目前的高考理综命题不适应。原因是“题干长,图表多,陌生度太大”。
学生为什么会对新的命题感到不适应呢?首先是因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够强大。
究其原因,是流传数百年的过度依赖教师、习惯于“套公式”型的学习害了学生,进而害了教育,最终是害了整个社会。
数学、物理等学科,解题只会依定理、套公式,却不懂得、也不去主动追究那定理与公式到底是怎么来的。同理,文学、历史等学科的学习中,则总想找答题模板,做八股文式的解答,以谋求高分,“至少保证不跑题”。甚至作文,都有“高分秘籍”、满分作文“样板”,拼的不是写自身阅历与体悟,而是背来的素材、妙句。
过去,我们把教学的本质和老师的作用理解偏了。认为学习的目的就只是学会知识,这个过程单靠学生本人太难、太慢,所以,老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随着知识量的爆炸式增长,网络的发达,知识本身已经不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取代它的是对个体学习能力的要求。
一个人跑步的能力(比如,百米如何突破10s?怎样跑好马拉松?)如何提高?得通过一次次、一天天地实际跑步训练,结合总结、反思、调整、再体验。有没有只听教练讲技巧要领就练就跑步能力的?
也就是说,你今天在学校里就要尝试用明天的学习方式(独立阅读和思考、判断、决策)开展学习活动,能力弱时,你可以先慢慢学,在独立学的过程中探寻学习的规律,而非窍门。
学生时代的“套公式”,进入社会为民、为官、为师后,就演变为“套公式”式的生活、“套公式”式的做事、“套公式”式的教学。
一切死搬硬套、机械作为,贻害四方、贻害万代。
教育领域的“套公式”表现:
既不去学习、思考《学记》里的教学精髓,也不积極了解中国近代百年内乱期间西方人在认知领域(关于怎样教、怎样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而是路径依赖,一味按当年自己老师教自己的方式去“教”今天的学生。
或者听信各色“专家”胡言乱语,追随“盲人摸象式”的各种贩卖来的教学实验,什么标准化考试、什么快乐教育、什么合作学习……沦为“专家”的传声筒,自己的专业却没有深入钻研,学科思想不能理解透彻。
弘扬优良传统,而又不因循守旧,何其难也!
如何判断一项传统是否优秀传统,从而去弘扬它而不是抛弃?恰恰需要独立地去思考,而非只听信别人说该传统是否优秀。因为说的人只是从他本人的立场(或者他也并没有独立判断,只是听别人说的,这正是《乌合之众》里描述的群体无意识现象)出发去说的,并没有考虑你的立场。
那么,为什么这“套公式”型的学习和教学会延续百年呢?
因为“这样简单”,“不需要动脑子”。说穿了,就是人们的思维懒惰导致的。脑力劳动,实际上比体力劳动更加辛苦,所以潜意识里就总想回避这种劳动。
而人类,之所以能够从动物界脱颖而出,根本上靠的是脑的进化。
所以,老师们,如果不想自己的脑子退化,放弃那一套“套公式”的做法吧!
调查高三理科生,他们的苦恼之一是对目前的高考理综命题不适应。原因是“题干长,图表多,陌生度太大”。
学生为什么会对新的命题感到不适应呢?首先是因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够强大。
究其原因,是流传数百年的过度依赖教师、习惯于“套公式”型的学习害了学生,进而害了教育,最终是害了整个社会。
数学、物理等学科,解题只会依定理、套公式,却不懂得、也不去主动追究那定理与公式到底是怎么来的。同理,文学、历史等学科的学习中,则总想找答题模板,做八股文式的解答,以谋求高分,“至少保证不跑题”。甚至作文,都有“高分秘籍”、满分作文“样板”,拼的不是写自身阅历与体悟,而是背来的素材、妙句。
过去,我们把教学的本质和老师的作用理解偏了。认为学习的目的就只是学会知识,这个过程单靠学生本人太难、太慢,所以,老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随着知识量的爆炸式增长,网络的发达,知识本身已经不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取代它的是对个体学习能力的要求。
一个人跑步的能力(比如,百米如何突破10s?怎样跑好马拉松?)如何提高?得通过一次次、一天天地实际跑步训练,结合总结、反思、调整、再体验。有没有只听教练讲技巧要领就练就跑步能力的?
也就是说,你今天在学校里就要尝试用明天的学习方式(独立阅读和思考、判断、决策)开展学习活动,能力弱时,你可以先慢慢学,在独立学的过程中探寻学习的规律,而非窍门。
学生时代的“套公式”,进入社会为民、为官、为师后,就演变为“套公式”式的生活、“套公式”式的做事、“套公式”式的教学。
一切死搬硬套、机械作为,贻害四方、贻害万代。
教育领域的“套公式”表现:
既不去学习、思考《学记》里的教学精髓,也不积極了解中国近代百年内乱期间西方人在认知领域(关于怎样教、怎样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而是路径依赖,一味按当年自己老师教自己的方式去“教”今天的学生。
或者听信各色“专家”胡言乱语,追随“盲人摸象式”的各种贩卖来的教学实验,什么标准化考试、什么快乐教育、什么合作学习……沦为“专家”的传声筒,自己的专业却没有深入钻研,学科思想不能理解透彻。
弘扬优良传统,而又不因循守旧,何其难也!
如何判断一项传统是否优秀传统,从而去弘扬它而不是抛弃?恰恰需要独立地去思考,而非只听信别人说该传统是否优秀。因为说的人只是从他本人的立场(或者他也并没有独立判断,只是听别人说的,这正是《乌合之众》里描述的群体无意识现象)出发去说的,并没有考虑你的立场。
那么,为什么这“套公式”型的学习和教学会延续百年呢?
因为“这样简单”,“不需要动脑子”。说穿了,就是人们的思维懒惰导致的。脑力劳动,实际上比体力劳动更加辛苦,所以潜意识里就总想回避这种劳动。
而人类,之所以能够从动物界脱颖而出,根本上靠的是脑的进化。
所以,老师们,如果不想自己的脑子退化,放弃那一套“套公式”的做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