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各种年龄的猪都可以感染,以引起7~10日龄以内仔猪呕吐、严重水样腹泻和高病死率(通常100%)为特征,周龄较大或成年猪虽然发病而几乎没有死亡,但是可引起掉膘、降低饲料报酬、增加药物费用和人力等开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非常严重的。
1 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从粪便、呕吐物、乳汁以及呼出的气体排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和用具等,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给易感猪。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主要感染猪,其他动物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从一个猪群传播到另一个猪群的可能媒介和带毒者。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有明显季节性,通常从11月中旬到翌年4月中旬,发病高峰期为1~2月份。可能是由于病毒对热敏感而对冷冻相当稳定的缘故。
2 临床症状
50%左右的患病仔猪会短暂的体温升高,精神萎顿、厌食、呕吐和明显的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淡绿色或灰白色,水样并有气泡,PH值检验呈酸性,内含凝乳块,腥臭,但不见有血液,病猪迅速出现脱水、消瘦等症状。病猪有渴感,被毛粗乱,明显脱水,衰弱死亡。在发病末期,由于脱水,粪稍粘稠,体重迅速减轻,体温下降,发病后2~7天死亡,耐过的小猪生长较缓慢。个别怀孕母猪出现流产症状。哺乳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母猪食欲不振、呕吐,进而腹泻,部分母猪体温升高,高度衰弱。哺乳母猪患病后乳房收缩、泌乳减少或完全无乳,仔猪因饥饿及脱水,死亡严重,尸体消瘦。生长育成猪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消失,体温正常或偏低,水样腹泻,显著消瘦,粪便呈黄绿色和灰色不等,含有少量未消化的食物或气泡,一般情况下7天即可耐过,腹泻一旦停止,不再复发,极少死亡。
3 病理变化
尸体脱水明显,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黏膜充血、出血。肠内充满白色或黄绿色液体,肠壁菲薄而缺乏弹性,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淋巴管没有乳糜。
镜下观察可见小肠黏膜绒毛变短和萎缩。被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的猪,其被动免疫水平不但影响绒毛萎缩的程度,还会影响分布。曾感染过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强毒的母猪所产仔猪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后,绒毛萎缩的程度较轻。在部分免疫保护的猪中,最初是在回肠见到绒毛萎缩而非空肠。
4 诊断
病毒抗原检测。在小肠上皮细胞中检测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抗原是一种简单和常用的方法。为获得最佳结果,最好在腹泻早期感染细胞脱落前将猪扑杀,将空肠或回肠黏膜刮取物或将空肠或回肠制备的冷冻切片进行直接或间接染色。
血清学诊断。传统二倍法稀释经灭活补体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做中和试验,当后者血清抗体滴度超过前者4倍以上可进行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病理变化及各项实验室诊断即可确诊。
5 防治
该病主要采取综合措施,预防为主。平时注意不从疫区或病猪场引进猪只,以免传人本病。对新引进的猪要隔离1个月后混群。禁止闲杂人员及车辆进入猪场范围内。
猪群发生本病时,应立即隔离病猪,并对猪舍、环境、用具和运输工具等進行消毒,尚未发病的猪应立即隔离到安全地方饲养。可以对症治疗以减轻失水、酸中毒和防止并发细菌感染。
口服抗菌药物如氟派酸、庆大霉素、磺胺,黄连索、高锰酸钾等,可防止继发感染。腹泻严重时补收敛性药物,如次硝酸铋矽碳银等。对失水过多的病猪,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加强护理,做好防寒保温工作,最好在饮水中加入电解质和营养成分,并停止哺乳或喂料。
首选口服补液盐(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葡萄糖20克,加温开水1000毫升),让病猪充分饮用,给仔猪1天多次灌服。
除了综合性的防制措施外,免疫接种是最好的预防方法。
(1)胃肠炎弱毒冻干疫苗主要用于妊娠母猪的免疫,于产前20~30天,后海穴位(肛门与尾根之间的凹陷部位)注射2毫升,哺乳仔猪通过哺乳而获得保护。对受威胁的猪也可进行主动免疫,1~2日龄初生乳猪滴鼻或后海穴位注射0.5毫升,10~25千克体重仔猪1毫升,25千克以上猪2毫升,5~7天以后产生免疫力。
(2)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
经后海穴位注射,妊娠母猪于产前20~30天接种4毫升(可保护仔猪),10~25千克体重接种1毫升,25~50千克接种2毫升,50千克以上接种4毫升。接种疫苗后15天产生免疫力。
(3)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活疫苗经后海穴位注射,妊娠母猪于产前20--30天接种L5毫升(可保护仔猪),10~25千克体重接种0.5毫升,25~50千克接种1毫升,50千克以上接种1.5毫升。接种疫苗后7天产生免疫力。在发生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时,该疫苗可以用于紧急预防接种,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
1 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从粪便、呕吐物、乳汁以及呼出的气体排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和用具等,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给易感猪。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主要感染猪,其他动物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从一个猪群传播到另一个猪群的可能媒介和带毒者。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有明显季节性,通常从11月中旬到翌年4月中旬,发病高峰期为1~2月份。可能是由于病毒对热敏感而对冷冻相当稳定的缘故。
2 临床症状
50%左右的患病仔猪会短暂的体温升高,精神萎顿、厌食、呕吐和明显的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淡绿色或灰白色,水样并有气泡,PH值检验呈酸性,内含凝乳块,腥臭,但不见有血液,病猪迅速出现脱水、消瘦等症状。病猪有渴感,被毛粗乱,明显脱水,衰弱死亡。在发病末期,由于脱水,粪稍粘稠,体重迅速减轻,体温下降,发病后2~7天死亡,耐过的小猪生长较缓慢。个别怀孕母猪出现流产症状。哺乳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母猪食欲不振、呕吐,进而腹泻,部分母猪体温升高,高度衰弱。哺乳母猪患病后乳房收缩、泌乳减少或完全无乳,仔猪因饥饿及脱水,死亡严重,尸体消瘦。生长育成猪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消失,体温正常或偏低,水样腹泻,显著消瘦,粪便呈黄绿色和灰色不等,含有少量未消化的食物或气泡,一般情况下7天即可耐过,腹泻一旦停止,不再复发,极少死亡。
3 病理变化
尸体脱水明显,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黏膜充血、出血。肠内充满白色或黄绿色液体,肠壁菲薄而缺乏弹性,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淋巴管没有乳糜。
镜下观察可见小肠黏膜绒毛变短和萎缩。被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的猪,其被动免疫水平不但影响绒毛萎缩的程度,还会影响分布。曾感染过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强毒的母猪所产仔猪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后,绒毛萎缩的程度较轻。在部分免疫保护的猪中,最初是在回肠见到绒毛萎缩而非空肠。
4 诊断
病毒抗原检测。在小肠上皮细胞中检测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抗原是一种简单和常用的方法。为获得最佳结果,最好在腹泻早期感染细胞脱落前将猪扑杀,将空肠或回肠黏膜刮取物或将空肠或回肠制备的冷冻切片进行直接或间接染色。
血清学诊断。传统二倍法稀释经灭活补体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做中和试验,当后者血清抗体滴度超过前者4倍以上可进行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病理变化及各项实验室诊断即可确诊。
5 防治
该病主要采取综合措施,预防为主。平时注意不从疫区或病猪场引进猪只,以免传人本病。对新引进的猪要隔离1个月后混群。禁止闲杂人员及车辆进入猪场范围内。
猪群发生本病时,应立即隔离病猪,并对猪舍、环境、用具和运输工具等進行消毒,尚未发病的猪应立即隔离到安全地方饲养。可以对症治疗以减轻失水、酸中毒和防止并发细菌感染。
口服抗菌药物如氟派酸、庆大霉素、磺胺,黄连索、高锰酸钾等,可防止继发感染。腹泻严重时补收敛性药物,如次硝酸铋矽碳银等。对失水过多的病猪,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加强护理,做好防寒保温工作,最好在饮水中加入电解质和营养成分,并停止哺乳或喂料。
首选口服补液盐(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葡萄糖20克,加温开水1000毫升),让病猪充分饮用,给仔猪1天多次灌服。
除了综合性的防制措施外,免疫接种是最好的预防方法。
(1)胃肠炎弱毒冻干疫苗主要用于妊娠母猪的免疫,于产前20~30天,后海穴位(肛门与尾根之间的凹陷部位)注射2毫升,哺乳仔猪通过哺乳而获得保护。对受威胁的猪也可进行主动免疫,1~2日龄初生乳猪滴鼻或后海穴位注射0.5毫升,10~25千克体重仔猪1毫升,25千克以上猪2毫升,5~7天以后产生免疫力。
(2)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
经后海穴位注射,妊娠母猪于产前20~30天接种4毫升(可保护仔猪),10~25千克体重接种1毫升,25~50千克接种2毫升,50千克以上接种4毫升。接种疫苗后15天产生免疫力。
(3)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活疫苗经后海穴位注射,妊娠母猪于产前20--30天接种L5毫升(可保护仔猪),10~25千克体重接种0.5毫升,25~50千克接种1毫升,50千克以上接种1.5毫升。接种疫苗后7天产生免疫力。在发生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时,该疫苗可以用于紧急预防接种,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