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孩子的本性是什么?那就是向往快乐,追求快乐。如果我们的教学顺应了孩子的本性,那么我们的课堂能不生机勃勃、充满快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动起来,孩子们活起来了,知识在他们的主动建构下自然洋溢活性因子,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拉得出,打得响。快乐学习的支柱是学生的探究、发现、成功、对话。在这样的课堂里,孩子们才会乐得其所,学有所获。
关键词:快乐 信任 引导 激发
快乐课堂是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其核心在于通过乐与趣的探究、发现、感知、互动,使学与教和谐交融、轻松推进、实现双赢,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导演,预设、驾驭,穿针引线,不断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绪;又是演员,参与质疑、释疑,和学生一起探究、合作,和学生一起共鸣,快乐获知,在不经意中达到和谐、融洽,共建一个乐学课堂。
一、教出趣味,教出美感,使学生迷恋
有人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要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迷恋上它,我们就要努力把课教得情趣横溢。
我们不必总是板着面孔上课,以表示尊严;是不是可以让自己和颜悦色,坦诚、平等地相待,使学生觉得可亲可近,有“如沐春风”之感。假如课堂上笼罩着死气沉沉的气氛,学生如芒刺在背,学习起来就很可能七折八扣,影响效果。不论是明白如话的浅文章,还是道理比较深奥的议论文,只要教的得法,都能使学生学得愉快活泼。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课堂里常有笑的细流在潜动,或因某一问答、某一细节突然引起一阵笑声,师生感情融洽,可增添课的趣味,增添课堂欢愉的气氛。我们要想方设法把课教得有情趣,使学生咀嚼到其中的甘甜。小学生平时最喜欢玩游戏,因此把游戏引入课堂,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积极参与学习。如在教学拼音时,可以利用拼音卡片进行“猜一猜”、“快找同伴”等游戏,帮助学生掌握拼音,学会归类;再如在教学第二册识字《口、耳、目》时,可以利用手中的图片、生字卡组织学生玩起有趣的“点鼻子”、“小老师教字”游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大脑对文字有深刻的理解。如学了《乌鸦喝水》后,让学生按课文揭示的步骤做实验,学了《苹果里的五角星》后,让学生拿刀子横着切苹果,让学生边动手边动脑,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学习古诗《鹅》,我让学生根据诗文画一只“美丽的大白鹅”,把鹅在水中游的动作、神态用画展示出来,这样的作业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更乐意学习语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这样对学生一生发展受益无穷。
二、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热情保护,真诚赞扬
为什么语文课堂会常出现学生不愿张口回答问题、习惯于抄老师写的答案、而不愿阐述自己的观点的现象呢?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老师爱唱独角戏,不给学生“说”的机会;二是老师爱做课堂主人,不能尊重学生的“说”,不信任学生。
时间长了,老师不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而学生习惯了老师的“标准答案”了。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人们,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地学习,与老师的信任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要谅解学生,因为学生毕竟阅历浅,考虑问题肤浅,他们考虑问题未必如老师当初设计的一样,所以老师应投去一个赞许的目光,说一句鼓励的话语,这样会给予学生很大的力量。
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学生敢想、敢说。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就要做课堂的有心人,多信任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才能,这给了他们很大的成就感,因为哪个学生不喜欢轻松、愉快的课堂呢?
三、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
要求学生不要满足于课本或教师的现成结论,而要敢于大胆突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从新的视角去思考和想象,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观点、看法或结论,比如下面一个教学片断。
师:“草船借箭”这个“借”字能不能换成“偷、取、夺、搬”等字呢?
生:能换。
师:你认为可以换成哪个字?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认为可以换成“偷”字。因为诸葛亮是背着曹操在曹营那里偷来的。
生2:老师,我不同意他的看法。第一,诸葛亮是用他的智慧在曹操那里取得了十万多支箭;第二,曹操是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又不是草寇英雄。所以不能换成“偷”字。更不能换成“夺”字,“夺”是强盗之举。
生3:也不能换成“取”和“搬”。因为“取”和“搬”这些动作没有感情色彩。不能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聪明过人。
师:从你们的讨论来看,大家都认为这个“借”字用的很合适,为什么?
生4:我觉得“借”字用的很恰当。草船受满箭后,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我们平时借了别人的东西后总会说些谢谢的话,诸葛亮是这样在“借箭”后对曹操表示感谢的。
生5:我认为“借”用得很巧,俗话说“有借有还”,诸葛亮得到了这十万多支箭不是不还,在以后的交战中他会全部归还给曹操。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对“借”字的品析使得课堂上闪现出求异思维的火花。学生敢于、乐于去表达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认识,把他们学习的潜力充分挖掘了出来,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尊重学生,与学生交朋友
要营造快乐的语文课堂,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很多老师太注重自己的权威性,以自己的主观标准和个人感受来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久而久之,师生之间难以互相接纳、互相信任、互相包容。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进步的动力,也是打造快乐课堂的前提。
老师要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考虑他们的感受。正如保罗所言:“在软弱人中我要做软弱人!”老师心中有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接纳老师,尊重老师,接纳你所传授的知识。师生之间的朋友关系,学生才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遇到的问题与老师分享。
例如学生喜欢以周记的形式把自己的苦恼及学习的压力与我分享,我也会在周记里写一些个人建议,正因为这样学生把我当成了知心的朋友,由原来讨厌写周记到现在喜欢写周记,写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提高,也由此喜欢上了语文课。我没有想到自己在周记里的一两句话会对学生有如此大的影响。我深刻体会到,老师尊重、体谅学生,学生自然也会尊重老师、体谅老师,喜欢上老师的课。课堂上我们都是以探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的任务,这比强迫学生学习的效果要理想多了。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们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传播着知识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情感信息,进行着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心中有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自控能力的行为主体和伙伴;学生心中有老师,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导师和朋友,在沟通、合作、对话、互动、交流中,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
关键词:快乐 信任 引导 激发
快乐课堂是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其核心在于通过乐与趣的探究、发现、感知、互动,使学与教和谐交融、轻松推进、实现双赢,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导演,预设、驾驭,穿针引线,不断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绪;又是演员,参与质疑、释疑,和学生一起探究、合作,和学生一起共鸣,快乐获知,在不经意中达到和谐、融洽,共建一个乐学课堂。
一、教出趣味,教出美感,使学生迷恋
有人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要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迷恋上它,我们就要努力把课教得情趣横溢。
我们不必总是板着面孔上课,以表示尊严;是不是可以让自己和颜悦色,坦诚、平等地相待,使学生觉得可亲可近,有“如沐春风”之感。假如课堂上笼罩着死气沉沉的气氛,学生如芒刺在背,学习起来就很可能七折八扣,影响效果。不论是明白如话的浅文章,还是道理比较深奥的议论文,只要教的得法,都能使学生学得愉快活泼。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课堂里常有笑的细流在潜动,或因某一问答、某一细节突然引起一阵笑声,师生感情融洽,可增添课的趣味,增添课堂欢愉的气氛。我们要想方设法把课教得有情趣,使学生咀嚼到其中的甘甜。小学生平时最喜欢玩游戏,因此把游戏引入课堂,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积极参与学习。如在教学拼音时,可以利用拼音卡片进行“猜一猜”、“快找同伴”等游戏,帮助学生掌握拼音,学会归类;再如在教学第二册识字《口、耳、目》时,可以利用手中的图片、生字卡组织学生玩起有趣的“点鼻子”、“小老师教字”游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大脑对文字有深刻的理解。如学了《乌鸦喝水》后,让学生按课文揭示的步骤做实验,学了《苹果里的五角星》后,让学生拿刀子横着切苹果,让学生边动手边动脑,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学习古诗《鹅》,我让学生根据诗文画一只“美丽的大白鹅”,把鹅在水中游的动作、神态用画展示出来,这样的作业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更乐意学习语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这样对学生一生发展受益无穷。
二、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热情保护,真诚赞扬
为什么语文课堂会常出现学生不愿张口回答问题、习惯于抄老师写的答案、而不愿阐述自己的观点的现象呢?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老师爱唱独角戏,不给学生“说”的机会;二是老师爱做课堂主人,不能尊重学生的“说”,不信任学生。
时间长了,老师不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而学生习惯了老师的“标准答案”了。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人们,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地学习,与老师的信任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要谅解学生,因为学生毕竟阅历浅,考虑问题肤浅,他们考虑问题未必如老师当初设计的一样,所以老师应投去一个赞许的目光,说一句鼓励的话语,这样会给予学生很大的力量。
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学生敢想、敢说。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就要做课堂的有心人,多信任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才能,这给了他们很大的成就感,因为哪个学生不喜欢轻松、愉快的课堂呢?
三、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
要求学生不要满足于课本或教师的现成结论,而要敢于大胆突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从新的视角去思考和想象,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观点、看法或结论,比如下面一个教学片断。
师:“草船借箭”这个“借”字能不能换成“偷、取、夺、搬”等字呢?
生:能换。
师:你认为可以换成哪个字?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认为可以换成“偷”字。因为诸葛亮是背着曹操在曹营那里偷来的。
生2:老师,我不同意他的看法。第一,诸葛亮是用他的智慧在曹操那里取得了十万多支箭;第二,曹操是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又不是草寇英雄。所以不能换成“偷”字。更不能换成“夺”字,“夺”是强盗之举。
生3:也不能换成“取”和“搬”。因为“取”和“搬”这些动作没有感情色彩。不能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聪明过人。
师:从你们的讨论来看,大家都认为这个“借”字用的很合适,为什么?
生4:我觉得“借”字用的很恰当。草船受满箭后,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我们平时借了别人的东西后总会说些谢谢的话,诸葛亮是这样在“借箭”后对曹操表示感谢的。
生5:我认为“借”用得很巧,俗话说“有借有还”,诸葛亮得到了这十万多支箭不是不还,在以后的交战中他会全部归还给曹操。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对“借”字的品析使得课堂上闪现出求异思维的火花。学生敢于、乐于去表达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认识,把他们学习的潜力充分挖掘了出来,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尊重学生,与学生交朋友
要营造快乐的语文课堂,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很多老师太注重自己的权威性,以自己的主观标准和个人感受来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久而久之,师生之间难以互相接纳、互相信任、互相包容。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进步的动力,也是打造快乐课堂的前提。
老师要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多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考虑他们的感受。正如保罗所言:“在软弱人中我要做软弱人!”老师心中有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接纳老师,尊重老师,接纳你所传授的知识。师生之间的朋友关系,学生才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遇到的问题与老师分享。
例如学生喜欢以周记的形式把自己的苦恼及学习的压力与我分享,我也会在周记里写一些个人建议,正因为这样学生把我当成了知心的朋友,由原来讨厌写周记到现在喜欢写周记,写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提高,也由此喜欢上了语文课。我没有想到自己在周记里的一两句话会对学生有如此大的影响。我深刻体会到,老师尊重、体谅学生,学生自然也会尊重老师、体谅老师,喜欢上老师的课。课堂上我们都是以探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的任务,这比强迫学生学习的效果要理想多了。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们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传播着知识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情感信息,进行着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心中有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自控能力的行为主体和伙伴;学生心中有老师,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导师和朋友,在沟通、合作、对话、互动、交流中,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