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死也不说出来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do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队 长
   晚饭后,刷了碗,喂了猪,给牛添了草,给娘子敷了药,队长才走出门外。
   队长是生产队时的叫法,队长早就该叫组长。可村民觉得叫组长别扭,还是叫队长顺溜些,就一直叫队长。不知是看了哪部古装电影或电视剧,村民们还把队长老婆叫队长娘子。队长娘子乐意听,队长也就把老婆叫娘子。队长这么叫,龙王潭年龄稍大一点儿的村民,就都把自己的老婆叫娘子。
   最近,队长娘子在地里割苕藤时被蛇咬了一口,蛇是毒蛇,手不一会儿便胖乎乎的。还好,龙王潭的树爷专治蛇咬伤,很快扯来草药,捣成糊状敷上,说敷药的七七四十九天里,手千万不能碰活儿。队长娘子的手干活麻利,要不是被蛇咬了,刷碗喂猪给牛添草之类的活儿哪会让队长沾一下手?
   出了门,队长径直走向稻田。从稻种撒到田里起,只要是晴朗的夜晚,队长都要去稻田看一看。晴朗的夜晚看庄稼,如同看睡梦中的孩子,多年来养成的这个习惯,在队长心里扎了根,根扎得深,想拔都难。
   立秋过后,白天如蒸似煮的暑气在夜晚变成了凉爽的轻风,风里的田野气息满是稻香。来到稻田边,只见月光下的谷穗沉甸甸地勾着头,齐刷刷地睡得香,黄澄澄地亮人眼,镀了金子一般。白天看过,几乎每一粒稻谷都饱满,几乎每一穗稻谷都看不见青的。也就是说,稻子已经成熟,开镰的时候到了,田野里又将响起打谷机激越的歌唱。队长心中涌起阵阵激动,阵阵喜悦,也涌起了想唱几嗓子啷哩啷格啷的冲动。可不能唱出来,凡事都得讲个规矩,白天蝉儿唱,鸟儿唱,人也可以唱,夜晚就该青蛙和虫儿们登场唱。听,青蛙和虫儿们正一曲儿一曲儿一波儿一波儿唱得欢。这个时候,连树上的蝉儿和鸟儿都静了声,人就不要去凑那个热闹了。
   不过,哼哼还是可以的,往回走时队长就在心里啷哩啷格啷地哼。谁知哼着哼着,一个趔趄,右脚崴了。队长忍着剧痛,一瘸一拐在路边找了块石头坐下来。
   偏偏在开镰打谷子这个节骨眼儿上,娘子的手遭蛇咬了,自己的脚也崴了,看样子一时半会儿还好不起来,这霉倒的也太不是时候了!队长心里那个急呀,如一群蚂蚁在热锅上爬得乱糟糟的。
   能不急吗?这段时间天气好,就该及时抢收。否则遇上连绵雨,成熟的稻谷就会在田里生秧。自家的稻谷要是生了秧,可惜。龙王潭另外四户人家的稻谷要是生了秧,就不只是可惜了。
   想起龙王潭种庄稼的人家,而今只剩下这五户了,队长心里就不是滋味。还是毛头小子时,队长就是龙王潭的队长。后来发现,越来越多的人被城市吸走,龙王潭越来越空寂,队长逐渐感觉一点儿也没劲,就在满六十岁的时候辞去队长职务,带上娘子去了儿女们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在城里,头几天还有新鲜感,可渐渐感觉手脚跟没处放似的,心里像疯长着野草的田地一样荒芜。一想到田地荒芜了心就疼,并且疼痛感愈来愈烈,不到半年就实在受不了了,就不顾儿女们的苦苦挽留带着娘子回了龙王潭。人回来了,那些留守的村民又要他当队长,队长帽子便又回到了头上。重新当了队长,他就在龙王潭奔走相告:求求你们,不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田地荒了,荒了可惜呀!结果是,龙王潭原来三十多户人家,种庄稼的数来数去却只有十户了。没过几年,种庄稼的只有树爷、根叔、老号子、老虾子,连同队长家,一只手也能数得过来。这五户人家,都是老夫老妻,队长和娘子算最年轻,只有六十多岁,属六零后,其余的都是七零后。在队长心里,只要肯种庄稼就是他的亲人。他和四户人家商量:收麦子、栽秧子、打谷子之类的大活儿,大家相互帮衬。大家心里亮堂,这明摆着是队长变着法子帮咱,鼓励咱种庄稼,想让田地尽量少荒些嘛。
   大活儿没有队长帮衬是不行的,比如打谷子。打谷机是小型的,只能省去打谷子时使劲摔打的体力。打谷机要安装在木制拌桶上,而拌桶有六七十斤重,经稻田里的水一浸泡有百八十斤重,要靠一个人从崎岖的小路往稻田里扛。扛拌桶的活儿,联合打谷子的五户人家,除队长外没人能扛得动。
   山里人有个小伤小痛的,都能找几样草药治疗。队长在石头上坐一会儿后,借着月光,忍着剧痛,就近找了几样草药,一瘸一拐回了家。
   队长一边给自己敷草药,一边给娘子絮叨打谷子的事。
   娘子说,五户人家里没人能扛拌桶,难道龙王潭就没有其他人了?比如夜猫子,年纪和我们差不多大。
   夜猫子能帮咱?笑话!夜猫子晚上狗都撵不到,白天风都吹得倒,不行不行。队长摇摇头说,不过,娘子倒是提醒了我,可以在没种庄稼的人家找嘛。嗬嗬,想起来了,还真有两个年轻人呢,都只有三十多岁。
   娘子问,谁?
   队长说,柱子和栀子。
  柱 子
   柱子一直在外打工,要不是爹中风了,是不会待在龙王潭的。
   柱子爹一个人在家种庄稼,身体本来非常硬朗,壮得像头水牯牛。可有一天,柱子爹正在地里栽油菜,根叔和老虾子到邻村一个共同的亲戚家吃酒路过,就跟柱子爹打招呼。
   根叔说,栀子娘中风了,知道么?
   柱子爹栽油菜是蹲着的,一听这话立马起身问,当真?
   老虾子说,队长接到电话,立马找人找车,已经送到镇医院了。
   听老虾子也这么说,说明是真的,柱子爹就孩子似的蹦起来,嘴里说着报应啰报……大约还想说第二个报应,却没能完整说出来,一头栽倒在地里,口歪眼斜,也中了风。
   柱子和栀子两家,相隔一道小山梁,走路的话也就十分钟左右。柱子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哥哥。栀子也排行老三,上有兩个姐姐。柱子爹和栀子爹从小关系就亲,有人说他们的前世可能是亲兄弟。柱子两岁的时候,栀子出生了。柱子爹跟栀子爹说,今后让栀子给柱子当媳妇,行不?栀子爹略顿了一下说,咋不行?不过,得让柱子倒插门,行不?柱子爹也略顿了一下说,行!
   柱子和栀子经常一起玩,柱子哥,栀子妹,从两张嘴里飞来飞去。可不知从哪一天起,柱子听到柱子哥的时候,叫出栀子妹的时候,目光不经意碰到栀子饱满胸脯的时候,红了脸,眼睛再也不敢碰栀子了。柱子从小就害羞,不过只是在见到陌生人的时候。看着柱子羞怯的神情,栀子似乎明白了什么,就故意问,柱子哥,你喜欢我么?柱子说,喜欢。说完脸更红了,仿佛轻轻一碰就要渗出血来。栀子就越发喜欢柱子,叫柱子哥叫得更甜更勤。    殊不知,柱子两个哥哥在外打工各自带回一个外省妹子的那年春节,柱子爹让柱子和栀子断了关系。柱子问,为啥?柱子爹说,当倒插门丢人。柱子又问,为啥?柱子爹说,你爹就是个倒插门。柱子说,我喜欢栀子。柱子爹说,没出息的东西。柱子说,我真的喜欢栀子。柱子爹说,你是男人不?是男人就不要干一辈子丢人的傻事。柱子说,可是我……咋办?柱子爹说,你不是在外打工么?学你哥,在外面找。柱子说,可是我……害羞。柱子爹说,没出息的东西!
   柱子在栀子面前,嗫嚅半天才说出了爹的意思。栀子一听,睁圆眼睛问,你的意思呢?柱子勾着头说,听爹的。栀子狠狠跺了一下脚,指头朝柱子点了两下,然后呜呜哭着往家里跑。不一会儿,柱子家屋后传来栀子娘的骂声,柱子爹的姐妹、母亲和八辈祖宗全在骂声里遭了殃。柱子娘想对骂,可骂的词儿没有栀子娘多,嗓门儿也没有栀子娘大,对骂势必要吃亏,就拿了给死人烧的草纸在栀子娘面前烧起来,詛咒栀子娘不得好死。眼看两个女人快要上演全武行了,队长闻讯风风火火赶来,大声武气地说,大过年的,你们害不害臊?你们不害臊,咱龙王潭害臊!栀子娘和柱子娘就都气咻咻回了家。
   这事看似画上了句号,谁知正月快要出头的一天,栀子爹被自家那头发情的水牯牛三两下顶了个一命呜呼。栀子爹安葬后,栀子娘想,栀子爹的死一定是柱子娘的诅咒转移到了栀子爹的身上,越想越不服气,就又到柱子家的屋后骂开了。这回骂的是柱子娘恶毒,活生生把栀子爹给诅咒死了,骂声比前一次更激烈,更凄厉。柱子娘想,前一次诅咒的是栀子娘而不是栀子爹,可他们是夫妻,说不定还真是转移了。栀子娘骂人可恶,但栀子爹无罪,有罪的反倒是自己。这么一想,柱子娘就以喝农药的方式谢了罪。
   对栀子,柱子本来是觉得有愧的。柱子娘一死,柱子就转愧为恨,两人再见面,形同路人,谁也不理谁。
   栀子在南方的一家服装厂打工,一年后带回一个如意郎君,据说是个裁剪师,模样儿周周正正,看上去斯斯文文。栀子依偎着郎君,一副甜甜蜜蜜的样子。栀子娘笑得合不拢嘴,逢人就夸。
   柱子在北方的一家砖厂打工。砖厂负责烧砖的师傅是个瘸腿老头儿,老头儿爱喝酒爱啃鸡腿,只要一见到柱子得闲,就叫柱子买酒买鸡腿。久而久之,柱子喜欢上了老头儿,老头儿当然也喜欢柱子。在砖厂干活的人,大多是中老年,年轻人少,女人更少,在砖厂打工的女人都是随老公来的。砖厂淡季,工人闲的时候多。一得闲,一些人就去打麻将玩纸牌,没有打牌的人就没完没了地说男女之间的事儿。柱子不打牌,只是听,一听就脸红。仅有的几个女人,见柱子脸红就拿柱子寻开心,专问柱子男女之间的事儿。柱子哪能答得上来?就往瘸腿老头儿那儿去,一起喝酒,一起啃鸡腿。随着酒越喝越多,鸡腿越啃越多,老头儿居然把烧砖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柱子。
   一晃五年过去了,瘸腿老头儿回家乡后没有再来,柱子成为了烧砖师傅,工资翻了一番。可是,栀子的两个娃都能在地上到处跑了,而柱子的女朋友还不知在谁家静静含苞待放。为此,柱子爹的头发愁得全白了。就在柱子爹劝柱子去姑娘多的厂子找活干的时候,爱情与柱子撞了个满怀。原来,砖厂小卖部是砖厂老板开的,柱子经常去买酒买鸡腿,老板的女儿金花见过几次柱子,主动和柱子说过几次话。每一次说话,柱子都脸红。柱子每红一次脸,金花心里就像有一只鸽子在扑腾腾乱飞。只不过,金花那时还是学生,只能把鸽子装在心里而没有放出来。
   柱子和金花结婚后,相继有了车子,有了两个孩子,还在城里买了一套房子。有了房子后,柱子和金花要把爹接到城里住,柱子爹好说歹说都不同意。农闲时,柱子爹想看孙子进了一趟城,在城里觉得浑身都不舒服,只一周便回了龙王潭,还说这辈子再也不进城了。
   柱子爹中风后,两个哥哥都不愿意回家,柱子只好回家伺候。邻村有个老中医,退休前是医学院教授。柱子爹在镇医院住了一些时日便回了家,柱子便去邻村找教授用中药治疗。教授不仅开处方拿药,还给柱子传授给病人按摩推拿的方法。经过柱子精心伺候,柱子爹已经能说话,还能拄着双拐慢慢行走呢。
   柱子接到队长电话的时候,正在月光下的院坝里看爹拄着双拐行走。听队长说明意思,柱子犹豫了一下。倒不是考虑爹一日三餐的问题,帮哪家哪家肯定有爹吃的饭菜。也不是怕吃苦受累,吃苦受累对柱子来说算不了什么。问题是好几年没有扛过拌桶,还能扛吗?可是,毕竟乡里乡亲的,有了难处就该尽力帮。犹豫过后,柱子答应了。
  栀 子
   栀子与裁剪师结婚后,裁剪师对栀子知冷知暖,疼爱有加,栀子也对裁剪师百般呵护,千般恩爱。夫妻商量:在城里买一套房,方便孩子上学。可是,服装厂的生意时好时坏,裁剪师和栀子的收入也就时高时低,而房价蹭蹭蹭往上涨,买房的事就只能一直在冷宫里待着。
   有一天,栀子正在上班,老板带着一个秃了顶的中年男人来到车间。老板介绍说,这是某贸易集团公司服装销售部总经理,大家热烈欢迎总经理前来我厂考察指导!车间的机器正在运转,女工们不方便鼓掌。老板这么一说,女工们全都笑了,总经理也笑了。栀子发现,总经理似乎对正在生产的服装并不感兴趣,眼睛只往女工们的脸上和胸脯上瞟。总经理走到栀子身边停下来,弯下腰说干得不错,栀子礼节性的笑了一下算是回应。
   晚上,老板要栀子陪总经理一起唱歌,栀子借故推辞。老板说,姑奶奶,求求你陪陪吧,那可是我的财神爷呢。栀子想想,答应了。
   雅间里,老板借故离开,只剩下栀子和总经理。总经理对栀子一口一个宝贝儿,心肝儿。栀子说,请你放尊重些!总经理说,陪我睡一晚,一千元咋样?栀子说,找你妈陪吧。总经理说,五千元咋样?栀子说,找你姐陪吧。总经理说,一万元咋样?栀子说,找你妹陪吧。总经理见栀子油盐不进,就想霸王硬上弓,先用嘴去亲栀子的脸,栀子抬手就是一个耳刮子过去。总经理并不恼,又嬉皮笑脸地伸手去摸栀子饱满的胸脯,栀子抓起一个酒杯砸在总经理头上,然后愤然离开了房间。    事后,栀子和裁剪师炒了那个服装厂的鱿鱼,重新找了一个服装厂,待遇和原来不相上下。经历了那事以后,栀子买房的愿望反而淡了,跟裁剪师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咱龙王潭就不能生活么?买房的事,顺其自然吧。裁剪师也很赞同。
   栀子娘原来不希望栀子在城里买房,中风后却在栀子耳边叨叨,龙王潭的谁谁谁在外买了房,尤其是柱子在城里不但有了车子还有了房子。栀子说,老话说得好,人比人,比死人,何必和人家比呢?咱过好自己的生活,比啥都强。栀子知道,娘是在和柱子爹较劲。
   跟柱子爹一样,栀子娘在镇医院住了一些时日回家后,也是找邻村的教授治疗的。准确地说,应该是柱子爹跟栀子娘一样,因为栀子娘中风在先,入院出院找教授治疗都在先。
   谁先谁后不重要,重要的是柱子和栀子又有了交集。柱子和栀子本来都想躲着对方,可人世间,还真免不了低头不见抬头见。
   在镇医院,柱子和栀子碰面,谁也不理谁,跟陌生人一样。到教授那里拿药,免不了同路。陌生人同路也会没话找话的,可两人一前一后在同一条路上去同一个地方,仍然谁也不理谁。
   那次去教授那里拿药,栀子去了,而柱子没去,教授知道柱子和栀子两家是毗邻,就让栀子给柱子把药带回去,栀子不好拒绝,就带了。栀子到柱子家的时候,柱子刚好从家里出来。栀子把药交给柱子,柱子接了药,脸红了,嘴巴也动了,却没有发出声音。栀子转身往回走,柱子的嘴里仍没有发出声音。
   一天晚上,大约凌晨零点的时候,栀子的儿子肚子痛,哇哇大哭。栀子娘的土办法平常挺灵验的,可那晚根本不起作用。家里没镇痛的药,就是有也不敢随便给儿童服用。附近没有医生,距离镇医院又比较远。村水泥公路通到了院坝里,可没有交通工具。这该如何是好呢?
   一时间,栀子娘没了主意,栀子急得呜呜哭泣。这时,女儿跟栀子说,妈妈,外面好像有摩托车的声音。栀子静声一听,果然有,连忙开门去看,摩托车没有熄火,正在院坝里等待,驾驶摩托的人是柱子。栀子明白了,赶紧揣上钱抱起儿子上了摩托车。在摩托车上,栀子想开口说话,可话到喉咙就又回到了肚里。就是在镇医院里,栀子和柱子之间仍没有交流一个字。经医生检查,栀子儿子患的是急性阑尾炎。手术成功后,栀子向柱子笑了一下,柱子的脸就红了一下。柱子为何及时赶来?栀子自始至终没有问,只是从柱子当时散发的酒气猜想,大概是柱子从亲戚家吃酒回来碰巧遇上了吧。
   龙王潭五户人家打谷子,栀子和柱子又有交集了。栀子接到队长电话的时候,正在月光下的院坝里和两个孩子嬉戏。队长在电话里请栀子帮忙割谷子,割谷子曾经是栀子最拿手的活儿,栀子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老号子
   太阳出来金灿灿啰,嘿咗!谷子熟了黄满田啰!嘿咗!快打谷子抢天时啰,嘿咗!谷子进仓心才安啰,嘿咗!在老号子的号子声中,龙王潭五户人家联合打谷子正式开始了。老号子的号子吼得好,龙王潭人便叫他老号子。
   老号子以前是石匠,石匠打石头、搬石头、抬石头都要吼号子。号子的词儿基本不固定,都是根据当时的人、物和场景即兴编。吼号子的人往往喜欢拿路过的漂亮妹子和俊俏的小媳妇开涮,比如:过路的妹子看过来哟,嘿呀咗!哥哥的锤子叮当响哟,嘿呀咗!锤子下去石缝开哟,嘿呀咗!石缝一开分两块哟,嘿呀咗!
   通常情况下,被开涮的妹子或小媳妇不会理睬,只会红着脸走开,但也有胆大的要回应。据说老号子年轻的时候,有一回在采石场拿一个小媳妇开涮,小媳妇是个泼辣的主儿,笑着说,嫂子倒要看看你的锤子有多响,说着就去夺老号子手中的铁锤。老号子从来没见过这阵势,忙向在场的其他后生求援,后生们马上停下手中的活儿和小媳妇打闹。打闹的过程中,小媳妇的裤带被挣断了,裤子垮下来,下半身白晃晃的。这时,老石匠就近折了一根桑树枝条,将老号子和其他几个后生每人狠抽了一下,还破口大骂伤风败俗之类的话。小媳妇见后生们挨了抽,痛得龇牙咧嘴的,便一边系裤带,一边幸灾乐祸地嘻嘻笑着。老石匠黑着脸说,羞死个先人!小媳妇才红着脸离开。
   老石匠是老号子和其他几个后生的师父。尽管挨了师父抽,老号子和师兄师弟们号子照常吼,该开涮的时候照常开涮。
   老号子知道,柱子和栀子之间多年来没有说过一句话,就想趁打谷子之机逗引他们相互说话。
   柱子多年没有扛过拌桶,拌桶最初压在肩上,肩膀有些疼,但柱子咬紧牙关,颤颤悠悠走一段,肩膀就渐渐适应了。老号子用号子开涮道:拌桶千斤重哇,嘿哟嗬嗨咗!山路弯弯绕哇,嘿哟嗬嗨咗!扛起风摆柳哇,嘿哟嗬嗨咗!像个小姑娘哇,嘿哟嗬嗨咗!大家听了,全都哈哈大笑,其中包括栀子。柱子羞得脸通红,也微微笑了一下,默默地抱着割倒的谷把子去打谷机脱粒。老号子又故意问栀子,柱子真像小姑娘,栀子说是不?栀子没有回答。
   栀子也多年没有割过谷子了,但割起谷子来仍然风快,随着嚓嚓嚓的响声,一把又一把谷子整齐地放倒在田里。有人就说,还是年轻好,你看栀子割谷子多快。又有人附和,是啊,想不到栀子割谷子还没有回生呢。有人夸,栀子就割得更加起劲。谁知,割着割着,左手被镰刀咬了一口,栀子哎哟叫了一声。伤口不深,栀子用嘴吮掉指头渗出的血吐出来,又接着割。大家就劝栀子歇着,栀子说,不碍事,不碍事。见此情景,老号子用号子吼道:一把镰刀嘴真馋哟,嘿呼儿嗨哟!不长眼睛咬了手哟,嘿呼儿嗨哟!勤劳手儿不怕痛哟,嘿呼儿嗨哟!轻伤绝不下火线哟,嘿呼儿嗨哟!大家听了,都说老号子这回吼了个正经的。栀子听了,微微笑了一下。老号子又故意问柱子,栀子应该算个巾帼英雄吧,柱子说是不?柱子没有回答。
   大家发现,柱子和栀子之间,相互没有说一句话。
  夜猫子
   夜猫子是龙王潭以前的护林员,专门守护山林。那时路边的大石头和山林显眼的石壁,几乎都有用白石灰写的“封山育林,偷树可耻”的标语。那时的山林,樹少,草也少,一年满了才准进山林割草、砍灌木、剔树的枝丫作为柴火。平常,私自在山林里割一把草都算偷。守护山林主要是在夜间,护林员常常昼伏夜出,久而久之,就得了夜猫子这个名号。    后来,越来越多的山里人被吸进城里,生活在山里的人少了,对柴火和树木的需求就少了,山林也就逐渐变得郁郁葱葱起来,以至于大风刮断的枝丫,甚至吹倒的树木,都无人愿意捡回家。护林员这个差事,自然就没必要存在了。
   夜猫子不当护林员时还是中年,身强力壮。可不当护林员了,夜猫子白天做啥事都提不起精神,晚上躺在床上像烙饼,通宵达旦难以入睡。夜猫子又想巡夜,娘子和儿女当然不会答应。儿女都在城里做生意,很能挣钱,也很孝顺,就接夜猫子两口子进城享清福。然而两口子在城里觉得心里憋闷,脑袋像快要爆炸似的,说只有在龙王潭才过得舒坦。无奈,儿女又把两口子送回龙王潭。不过,儿女给两口子约法三章:想咋吃咋吃,想咋玩咋玩,夜猫子要是白天睡觉,晚上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巡夜也行,就是不准种庄稼。
   夜猫子又开始巡夜了,只是不同于先前。先前无论酷暑还是严冬,无论朗月高悬还是月黑风高,几乎每晚必巡。后来巡夜,想巡则巡,不想巡则在家里看电视睡大觉。先前巡夜,主要是防贼。后来巡夜,主要是闻一闻田野和山林的气息,听一听天籁之音,看见山鸡、野兔、拱猪子糟蹋庄稼,就吼一吼,撵一撵,有时还在庄稼地里下个套子套一套。夜猫子认为,野生动物尽管受保护,但糟蹋庄稼就是贼。这些贼中,尤以拱猪子危害最大。拱猪子,学名獾猪,有时候家族行动,能让整块地的庄稼损失殆尽。这样一来,夜猫子巡夜就又有了防贼的意味,就更加乐此不疲了。
   龙王潭五户人家联合打谷子结束的那天晚上,一轮圆月像一盏硕大的灯挂在夜空,金黄的光芒照得田野明晃晃的。这样晴朗的夜晚,夜猫子当然要巡夜。翻过一个小山嘴,下面是一块稻田。夜猫子先听见狗的呻吟声,寻着声音,能清晰地看见稻田中间有两只狗屁股对着屁股正连在一起,吐着舌头吭哧吭哧喘粗气。接着听到了女人的呻吟声。稻田的一角,女人赤条条地躺在稻草上面,女人的上面有个赤条条的男人,男人蓄着板寸头。听声音,女人有些像栀子。从板寸头判断,男人可能是柱子。
   这种事,龙王潭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真是太伤风败俗了!夜猫子想弄出点声响发出警告,可转念一想,柱子和栀子前年回龙王潭,到现在快满两年了,夫妻没有生活在一起,发生眼前这种事虽然不合道德,却也合情。可是,夜猫子又非常纳闷,据说柱子和栀子因为先前的事儿,相互间至今都没有说过话,咋就能缠在一起呢?是他们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两只狗亲热而临时产生露水夫妻情,还是相互间不说话只是一种假象其实早就暗中有一腿?
   两只狗分开了,两个人也完了事。完事后,两个人迅速穿好衣服继续走,自始至终没有听见说一句话。看清脸了,果然是柱子和栀子。
   夜猫子想,这种事虽不宜张扬,但毕竟龙王潭前所未有,应该报告给队长。夜猫子径直回了家,拨通了队长的电话。
  队长娘子
   打谷子终于结束了,队长本来心情大好,连伤痛都似乎减轻了许多。可接了夜猫子的电话后,皱起眉头,露出惊讶的神色,还叹了一口气。
   娘子问,啥事?
   队长说,没事。
   娘子说,柱子和栀子在稻田里干了那事儿,还说没事?我都听到了,还瞒我。
   队长说,不要打胡乱说。
   手被蛇咬了,可脚能走,嘴能说。第二天吃了早饭,队长娘子屁颠屁颠分别到树爷、根叔、老号子、老虾子家,说了夜猫子给队长打电话的内容。不仅说了内容,还根据从旁听来的片言只语,绘声绘色地增添了一些细节,好像亲眼见到的一样。
   队长娘子其实是个热心肠人。比如大活儿联合起来干,很明显自家吃亏,她却毫无怨言,给别家干活儿也像在自家一样卖力。又如,龙王潭还有几家空巢老人,如果遇上三病两痛,她知道后为其请医拿药跑得风快。再如,龙王潭举家外出的人家,有的回老家娶媳妇嫁闺女办宴席缺咸菜没蔬菜,她会爽快地主动送上。可她这个热心肠人心里藏不住事,嘴里包不住话。要不是队长叫她不要打胡乱说的话,她传播的就不只有四户人家了。传播的时候,她分别强调了柱子和栀子帮了咱们,千万不能外传。
   老号子听了队长娘子的传播后问,你让哪些人知道了?
   队长娘子说,柱子和栀子帮打谷子的四户人家。
   老号子说,既然不能外传,你不是传给咱了么?
   队长娘子吐了吐舌头,扭着肥大的屁股离开了。
   队长娘子离开后,老号子心中的疑问像鱼儿的气泡一样直往上冒。柱子和栀子之间咋会发生那种事?该不会是夜猫子往两人身上抹黑吧?可夜猫子与两人一无怨二无仇,况且夜猫子也不是那种人,这就说明两人极有可能干了那事。难道是打谷子时自己的言语起了牵线搭桥的作用?那样的话,自己就既有功又有罪。功,在消除了两人之间多年的怨恨;罪,在引发了两人出轨。两人出轨的事,夜猫子既然报告给了队长,队长会咋处理呢?思来想去,老号子越来越觉得自己脱不了干系,就联系了树爷、根叔、老虾子和夜猫子,到队长家看队长如何处理。
   夜猫子、老号子、树爷、根叔、老虾子五人都带上娘子,先后来到队长家。之所以都要带上娘子,主要是让娘子站好嘴巴这道岗。他们白天聚集在一起说事,并不担心有人偷听,因为能在龙王潭走动的就这么几个人。也不担心走漏风声,因为队长家在一个较深的山弯里,就是用高音喇叭吼也不会传多远。
   大家首先问夜猫子,柱子和栀子是否真的干了那种事。夜猫子说,如有半句假话,我的嘴巴要变成兔子嘴巴,我还要挨天打五雷轰。大家就要夜猫子详细说说。夜猫子说,那种事能详细说么?大家就说,这里没有大姑娘小媳妇,有啥不能说?夜猫子就描述了狗咋样咋样,柱子和栀子咋样咋样,连穿好衣服后又把铺在田里的稻草重新捆上的细节都说了。
   描述了之后,夜猫子还说了个人看法,柱子和栀子都是夫妻没有生活在一起,极有可能是在回家的路上看见狗做那事而临时起意。
   大家就把目光纷纷投向队长,问队长如何处理。在队长没有说处理意見之前,七嘴八舌地说了柱子和栀子的诸多好话,比如孝敬老人,肯帮助别人等等。还特别强调了那事儿是在帮咱们打谷子回家的路上发生的,咱们不能忘恩负义,恩将仇报。
   那种事,的确伤风败俗。队长略停一下接着说,可是,给他们的老人透露,找他们批评一顿,把他们的事反映给村上,甚至像旧社会那样把他们沉猪笼,这些恐怕都不合适吧?
   就是嘛。大家纷纷附和。
   老虾子看了一眼夜猫子说,那事儿就该烂在自己的肚子里,你看队长多为难。
   队长剜了娘子一眼说,我家娘子还向你们说了呢。
   夜猫子说,万一柱子和栀子早就暗中有一腿,你们考虑过后果吗?
   大家又觉得夜猫子的怀疑有道理,要是柱子和栀子重续前缘,就会导致两个家庭破裂。那样的话,最遭罪的是两家的娃儿。离婚的事儿,龙王潭没有,但邻村就有活生生的例子。
   队长说,临时起意,要防日久生情。暗中有情,更要防家庭破裂。大家说说,到底该咋办才好?
   队长娘子仿佛为了戴罪立功,抢先说,柱子和栀子,得让他们分开。柱子回砖厂,栀子回服装厂,都过上夫妻生活,那事儿不就了结了么?
   树爷说,拿根灯草,说得轻巧。他们走了,柱子的爹,栀子的娘,还有栀子的两个娃儿,谁来照顾?
   队长娘子说,柱子的爹和栀子的娘让我们来照顾,栀子的两个娃儿随栀子带出去,行么?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这办法好!
   队长向娘子笑了一下说,嗬嗬,这还差不多。
   最后,大家形成一致意见:柱子和栀子的那事儿,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到死也不说出来。
  责任编辑/董晓晓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迅速发展,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平台,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核心在于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及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优质教育资源 实证  一、引言  为了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活动,加强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教育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
从1997年到如今,我工作已满20年。如果一直教到退休,剩下不到20年。如此而言,教学生涯已过半,值得好好做个回顾。回想这些年来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也的确是从懵懵懂懂一步步走向理性,走向成熟。如此而言,更值得认真总结。  自己这些年走过的路,或多或少反映了一線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权作此文,为了自我的纪念,也希望带给更多年轻教师一些启发。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
现在回想起来,从事教育事业貌似是我最好的归宿。当然,这其间我也曾怀揣过诸多梦想,也曾遇到过诸多诱惑,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  进入宁海县实验小学应该是我人生的分水岭。  之前,我热心于写作、习字,自娱自乐。那时才20多岁,踌躇满志,对与文艺相关的一些活动也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因此,我曾担任过几年《早春》编辑,也曾筹划着出几本集子,办几次书展。以至后来有一家媒体,把我在作文教学上做出的尝试以及一些成绩
语文这门学科,我以为是一门有温度的学科,但很遗憾的是,它的温度正一點点在形式的解构和评价中被剥离。今天的语文似乎极少令人一谈起就如二月的春风,荡漾着情韵的温柔。  因此,当《中国诗词大会》上高中生武艺姝从容不迫地轻吟诗词时,我们极为惊讶,她自然散发出的书卷气息,我们很喜欢。当黑龙江电视台推出明星书信朗读节目——《见字如面》,那些陈年的文字被明星读出来如涓涓细流,即使没有花哨的噱头,依然不妨碍我们感
众所周知,童诗的背后是童心,可当稚嫩的童心遭遇“困难的写作”时,孩子们便不乐意了,老师们便畏难了,想来很美却觉得只可远观。几年前听了台湾方素珍老师的童诗教学后我不禁怦然心动:童诗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原来可以上得如此有趣有味,学生的童诗创作可以这样精彩纷呈。我当时就想:要是我的学生也能成为这样的小诗人该多好啊!看花容易绣花难,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写童诗呢?指导现状又是怎样呢?  一、现
“本简语文”对于课文教学内容,主张以揭示其“表达秘妙”为本。但是,作为阅读教学对象的课文,其表达秘妙,教师不一定能做到一望即知。因为,课文文本通常会对表达秘妙形成遮蔽。  依据教学实践中所获的直接经验,“本简语文”认为: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要去除文本形成的遮蔽,把潜藏其中的表达秘妙揭示出来,可以考虑使用一些实用的技术手段来达到目的。  一、察辨字词质地  字词是组构文章的材料。不同的材料,给人不同
很多时候,在我们生命的旅途上,留下淡淡清香的,恰恰是那些默默与我们一起同行的人,一抹微笑、一句祝福、一个眼神……它承载着需要历经岁月的磨砺才能显现出来的人生的光泽。在教学的旅程中,我与您相遇,可谓偶然,而正是这偶遇,让您成为了我的老师。在教学的旅程中,一路走来我并不感到孤单。行走间,虽然有坎坷,有泥泞,但一直感到有一双强有力的手在扶着我前行。  在教学的旅途中,我们当老师的永远忘记不了自己第一次站
1  周胜利郊外西小山的家里,老少共计53口。53张嘴都等着他工作赚钱换吃喝。  下了夜班,周胜利开着自己组装的破旧小货车拉着53口两天的口粮回了家。  离得还远,就隐隐听到家里的动静。存存的大高音一传深远,期间夹杂着其它家口的伴奏。周胜利疲惫的心情有了些许的轻松,他情不自禁地吹起了口哨。“铃儿响叮当”。周胜利心情好时就好吹口哨“铃儿响叮当”。事实他也就只会吹这一个曲子的这一句。他的破旧小货车在极
摘 要: 留学生古代汉语课程所学习的古文选篇既要考虑到作为以古文为载体的体现中国传统思想与智慧的经典篇章,又要考虑到外国学生在文化上的接受性及趣味性。本文以留学生古代汉语专用教材《汉语古文读本》为对象,分析该教材的选篇分类及选篇字数等情况,并根据学生对选篇喜好程度的调查排列出学生喜爱的篇章类别。通过调查反馈可以掌握留学生在古代汉语学习中对选篇的阅读接受情况及喜好倾向。对留学生古代汉语课程选篇及接受
在一次国学经典教学研讨活动中,我需要上一节课,上教材里面的古诗文或者自选的篇目都行。学校说,希望能通过教学的展示让语文老师们更好地在课堂上推进国学经典教学。  其实,相关的课也曾上过不少,但我觉得都不合适。平常上的一些古诗文课,指向的都是单篇的小文本,研究的都是“这一课”的教学。一个精雕细琢的单篇小课例,对于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教学,是没有太多参考价值的。我甚至担心,越精越细,越会适得其反。  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