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戈尔有句名言: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保持一块洁白无疵的净土。要是想认真完成一项必要的事业,为人既要灵活,又要有一副铁石心肠。我也曾经常常这样想:抓住现实中的一分一秒,胜过想象中的一月一年。我长期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在新课标的影响下,我抓住当今学生学习地理的现状,更新教学手段,去完成地理教学的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大数据时代,一切都在更新。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主,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积极地研究分析高中生目前地理学习的态度、动机和心理状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学生地理学习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将新课改的目标落实到实际教学中。为了探索高中生的地理学习态度的现状,我对学生学习地理这门功课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问卷调查。
2017年春季,我完成问卷的设计工作,该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方面,共220份问卷发放给我校高一、高二学生,共收回203份,回收率达92.3%,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随后组织部分学生开展座谈会,会后随机抽取8名学生进行单独交流,进行个案调查。此后运用统计学原理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最终完成了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通过调查发现,两个年级的学生的整体实力存在着显著的差距,然而对于地理学习的态度却有着比较高的相似度。他们对地理课程的态度显示:60%的学生认为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是有必要的;明确表示没有必要的只占10%;认为有必要的学生占15%,他们觉得高中地理的学习能够增长见识,丰富知识结构;15%的人觉得学地理可以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80%的人觉得地理学习有助于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交流中得知,他们认为资源的合理利用、气象分析、旅游活动等都与地理有很大的联系。但是,从调查中可以发现,虽然有许多同学认同地理学习的作用和意义,但他们在实际行动上却表现出地理并不是他们喜欢的学科。很多学生觉得地理是一门“副科”,其高考中的地位远不如语数外重要,对于地理课程学习的重视度也相应较低。具体表现为: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不到位,花在地理上的时间很少很少。
造成学生对地理学习不太重视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关系等,这些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决定作用。学生和家长对于地理的地位评价并不高,认为地理是“冷门学科”,地理专科人才的社会需求量远不如理工科,这也进一步削弱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仅仅将其作为考上大学的桥梁。而新的高考制度的改革,又从实际上削弱了地理在高考中的地位,其“桥梁”作用也逐渐降低。
大数据背景下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教学也在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要培养对未来社会有用的人才。首先,教师要改变的是课程价值观。
课程价值观反映了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有用的认识,学生认为某一学科重要,对自己将来的发展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他就会努力去学。而该学科是否重要,学生一般是根据它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来衡量。语文,数学,英语历来是公认的主科,引起学生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其原因绝大部分是由于它们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大。而地理之所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无非是学生认为它是副科,没有必要加以重视。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生的学习自然很被动。因此,必须扭转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学好学坏无所谓的错误认识,改变学生的课程价值观。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地理是一门对实际生活帮助很大的学科,正确认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树立良好的地理素养。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新课程教学要强调地理知识、能力在日常生活、工作、经济、军事、国际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学生可亲身感受的事例体会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可以从地理会考对于高中毕业的重要性,会考成绩对于高考录取的重要参照性,引起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高度重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改变过去课堂上那种老师讲,学生记的单一模式,要多元互动地学习,优化过程更为重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旨在让学生通过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不能忽视师生的有效互动,这樣才能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弥补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不足,避免出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情况。对此,教师应该在确定主题的基础上创造民主平等的互动氛围,打造学习的“共同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灵动起来。我曾经设计了一个“寻找马航MH370遗迹”的主题活动,让学生组成了合作小组,就马航的踪迹进行追寻。首先,我导入了马航MH370事故的背景,将学生带入到寻找马航的情境之中,激发起小组探讨的兴趣与责任;随后,我引导小组发言人分别阐述本小组研究分析的方向,各个小组分别从气候、海洋水文的分析、洋流的运动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研究意见。教师在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基本掌握程度的基础上,肯定了各个小组的深入分析方案;各个小组在引导下,借助《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这一图,具体探究了研究对象马航MH370残骸在各个大洋的漂流情况,并且结合气象、海洋、区域国家等地理知识大致分析了残骸的运动方向;各个小组又推选了专家,组成了专家代表座谈会,对世界洋流运动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教师再揭示了马航残骸的实际位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马航残骸位于实际位置的具体原因。多元化的互动是提高研究性学习质量的关键,但是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之间互动,教师不能仅作为旁观者,而是应该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互动、倾听学生的交流、加入小组的讨论,这样才能及时规范学生的讨论,避免出现互动水平低的情况。
我们学校是农村中学,开发乡土素材,整合课程资源也是教学的一个亮点。我有时把学生带到到大自然中去,带到小河边,带到庄稼地里,带到到任何地理知识可以到达的地方去,让学生对地理学科形成另一种独特的感悟。尤其是乡土素材,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更应当深入开发。我以自然灾害为切入点,选取洪涝、干旱、降水量充沛、多雾的特点,整合资源,用学过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有我让学生讨论化工厂和饲料厂建立的最佳位置,学生对此热情十分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工厂位置选择的环境因素。此外,高中地理还有很多与生活相关的课程资源可以开发利用,比如高中生古诗词也是多元化启迪学生的最佳素材,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所表现的就是四川盆地地貌;“东风送湿,西风干;南风送暖,北风寒”这一俗语表现的是以风对天气进行预测。这样一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充分利用,以学生生活实际作为出发点,使课堂教学密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的实际用处,认知环境的存在意义,环境的特性以及人类在环境中所处的地位等,环境教育在该过程中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教师要紧密结合大数据时代对学生的要求,全方位培养新型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每一学科都饶有兴趣,这样我们的教学就接地气了。
大数据时代,一切都在更新。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主,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积极地研究分析高中生目前地理学习的态度、动机和心理状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学生地理学习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将新课改的目标落实到实际教学中。为了探索高中生的地理学习态度的现状,我对学生学习地理这门功课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问卷调查。
2017年春季,我完成问卷的设计工作,该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方面,共220份问卷发放给我校高一、高二学生,共收回203份,回收率达92.3%,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随后组织部分学生开展座谈会,会后随机抽取8名学生进行单独交流,进行个案调查。此后运用统计学原理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最终完成了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通过调查发现,两个年级的学生的整体实力存在着显著的差距,然而对于地理学习的态度却有着比较高的相似度。他们对地理课程的态度显示:60%的学生认为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是有必要的;明确表示没有必要的只占10%;认为有必要的学生占15%,他们觉得高中地理的学习能够增长见识,丰富知识结构;15%的人觉得学地理可以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80%的人觉得地理学习有助于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交流中得知,他们认为资源的合理利用、气象分析、旅游活动等都与地理有很大的联系。但是,从调查中可以发现,虽然有许多同学认同地理学习的作用和意义,但他们在实际行动上却表现出地理并不是他们喜欢的学科。很多学生觉得地理是一门“副科”,其高考中的地位远不如语数外重要,对于地理课程学习的重视度也相应较低。具体表现为: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不到位,花在地理上的时间很少很少。
造成学生对地理学习不太重视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关系等,这些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决定作用。学生和家长对于地理的地位评价并不高,认为地理是“冷门学科”,地理专科人才的社会需求量远不如理工科,这也进一步削弱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仅仅将其作为考上大学的桥梁。而新的高考制度的改革,又从实际上削弱了地理在高考中的地位,其“桥梁”作用也逐渐降低。
大数据背景下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教学也在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要培养对未来社会有用的人才。首先,教师要改变的是课程价值观。
课程价值观反映了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有用的认识,学生认为某一学科重要,对自己将来的发展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他就会努力去学。而该学科是否重要,学生一般是根据它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来衡量。语文,数学,英语历来是公认的主科,引起学生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其原因绝大部分是由于它们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大。而地理之所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无非是学生认为它是副科,没有必要加以重视。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生的学习自然很被动。因此,必须扭转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学好学坏无所谓的错误认识,改变学生的课程价值观。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地理是一门对实际生活帮助很大的学科,正确认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树立良好的地理素养。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新课程教学要强调地理知识、能力在日常生活、工作、经济、军事、国际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学生可亲身感受的事例体会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可以从地理会考对于高中毕业的重要性,会考成绩对于高考录取的重要参照性,引起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高度重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改变过去课堂上那种老师讲,学生记的单一模式,要多元互动地学习,优化过程更为重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旨在让学生通过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不能忽视师生的有效互动,这樣才能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弥补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不足,避免出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情况。对此,教师应该在确定主题的基础上创造民主平等的互动氛围,打造学习的“共同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灵动起来。我曾经设计了一个“寻找马航MH370遗迹”的主题活动,让学生组成了合作小组,就马航的踪迹进行追寻。首先,我导入了马航MH370事故的背景,将学生带入到寻找马航的情境之中,激发起小组探讨的兴趣与责任;随后,我引导小组发言人分别阐述本小组研究分析的方向,各个小组分别从气候、海洋水文的分析、洋流的运动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研究意见。教师在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基本掌握程度的基础上,肯定了各个小组的深入分析方案;各个小组在引导下,借助《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这一图,具体探究了研究对象马航MH370残骸在各个大洋的漂流情况,并且结合气象、海洋、区域国家等地理知识大致分析了残骸的运动方向;各个小组又推选了专家,组成了专家代表座谈会,对世界洋流运动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后,教师再揭示了马航残骸的实际位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马航残骸位于实际位置的具体原因。多元化的互动是提高研究性学习质量的关键,但是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之间互动,教师不能仅作为旁观者,而是应该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互动、倾听学生的交流、加入小组的讨论,这样才能及时规范学生的讨论,避免出现互动水平低的情况。
我们学校是农村中学,开发乡土素材,整合课程资源也是教学的一个亮点。我有时把学生带到到大自然中去,带到小河边,带到庄稼地里,带到到任何地理知识可以到达的地方去,让学生对地理学科形成另一种独特的感悟。尤其是乡土素材,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更应当深入开发。我以自然灾害为切入点,选取洪涝、干旱、降水量充沛、多雾的特点,整合资源,用学过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有我让学生讨论化工厂和饲料厂建立的最佳位置,学生对此热情十分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工厂位置选择的环境因素。此外,高中地理还有很多与生活相关的课程资源可以开发利用,比如高中生古诗词也是多元化启迪学生的最佳素材,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所表现的就是四川盆地地貌;“东风送湿,西风干;南风送暖,北风寒”这一俗语表现的是以风对天气进行预测。这样一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充分利用,以学生生活实际作为出发点,使课堂教学密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的实际用处,认知环境的存在意义,环境的特性以及人类在环境中所处的地位等,环境教育在该过程中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教师要紧密结合大数据时代对学生的要求,全方位培养新型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每一学科都饶有兴趣,这样我们的教学就接地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