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下燃烧的青春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sansan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霍乱年代》以“抗战”时期日军在鲁西平原实施的一场惨无人道的细菌战为背景,讲述了一个青年革命者王小羊为送出绝密情报,辗转于共产党抗日军民、国民党留守武装、红枪会地方势力等沦陷区各方面抗日力量间的波折命运,展现了他如何由一个想要独善其身的文艺青年最终成长为一个有勇有谋、甘愿为“抗战”牺牲的革命志士的艰辛成长过程。《三字经》和《塔希提女人》是小说中多次出现的两个重要意象,从侧面反映出王小羊思想和性格的特点及变化。
  关键词:《霍乱年代》 王小羊 性格 意象
  1943年,日本侵略者偷偷以人工布菌和空中布菌的方法向鲁西各县释放大量霍乱细菌,然后以清乡扫荡的方式驱逐老百姓四处流亡,借此大面积散播疫情,最终造成42万余名中国平民死亡。鲁西作家王涛201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霍乱年代》正是以此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一个革命青年王小羊在抗日战争中的成长历程。作者简化了对刀枪剑雨的战争外部场景的描写,而是用大段笔触书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王小羊,如何由一个想要在战争年代独善其身的文艺青年最终成长为一个甘愿为抗日献身的革命志士,为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冲击。
  一、王小羊命运的波折
  王小羊本是一名就读于济南一所日本人开办学校的普通学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的梦想就是到高更的“桃花源”——塔希提小岛上去躲避战乱。但是,中共地下工作者邱浩天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人生轨道,促使他踏上了一条救国于水火的道路。
  王小羊命运的转折点起于邱浩天的牺牲,邱浩天在一次接头时被日本人发现,身负重伤后把日本人要在鲁西一带进行生化武器战的重要情报送出去的任务交给了王小羊,但连情报要送到哪里去都没来得及说出就牺牲了。临危受命的王小羊没有多少敌后斗争经验,革命思想尚不成熟,可以说,王小羊的成长过程是艰难的,是以血泪为代价的。
  王小羊的思想成长首先是从认清中国的抗战形势和各个组织的抗战力量开始的。王小羊回到自己的家乡聊城,在与八路军的接触中,他看到中国共产党是真心为老百姓着想的,是一支不怕牺牲的抗日队伍。鉴于王小羊提供的情报极其重要,支队长袁庆斌决定把他送到军分区去,当面向上级领导汇报。负责护送王小羊的是童年伙伴肖力贵率领的一个班。穿越敌占区时,他们意外遭遇扫荡的鬼子,敌强我弱,除了肖力贵受伤被俘外,其余战士全部牺牲。王小羊只好只身返回支队所在的陈家寨。但没料到支队在一天前已转移。在寻找队伍的过程中,王小羊误撞上了国民党的部队。国民党军队不但抢老百姓赖以活命的粮食,还强抢民女。但是,当时王小羊一心想着赶紧把情报送出去,所以不得不抱着一丝侥幸心理去信任国民党。结果当然是令人失望的,部队的最高长官师长杜建成压根不相信王小羊所说的日军要在鲁西一带实施一次大规模的生化武器战的情报,还要把王小羊当作敌特枪毙,幸亏任晓轩施救才躲过一劫。这使王小羊认清了国民党的真实面目:这个党派自私自利,毫不顾及民族灾难,不是可以依靠的抗日力量。王小羊求助的第三个对象是当地的红枪会,走投无路的他不得不向这个他爷爷曾经十分鄙夷的组织低头。但红枪会其实是一个迷信组织,没有明确的抗日目标,他们的首脑是一个装神弄鬼、胆小如鼠的高法师。王小羊很快就意识到不可能靠他们来打破日军细菌战的阴谋。王小羊在三个抗日组织之间辗转奔波的经历,反映了当时中国抗战的严峻形势——八路军积极抗战却武器弹药匮乏,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民间组织随时都有可能倒向日本人那一边。
  促使王小羊心灵成长的一次重大事件是他所救的日本人对他的恩将仇报,这件事使他对人性有了全新的体悟。王小羊一直相信“人性本善”,他天真地认为日本军人是被迫参与战争、被迫去杀人。所以,当王小羊在村外看到那个垂死的日本人的时候,虽然对他心存厌恶,但还是发善心救了他。这件事暴露了王小羊作为一名革命者的不成熟,他做事不考虑后果,容易感情用事。当他所救的田中一郎带领日本人来血洗村庄的时候,王小羊后悔莫及。这是一次血的教训,告诫王小羊不能再对日本侵略者心存幻想。经过这一场大屠杀,王小羊在抗日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为给被日本人活活烧死的爷爷和众乡亲报仇,王小羊鼓起勇气孤身一人去炸毁生化武器实验室。
  王小羊思想转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他甘愿放弃对个人幸福的追求,保全民族大义。王小羊在遇到邱浩天之前,只想在亂世中过上安逸平静的生活。当他在经过一系列灾难以后,这种安逸生活突然就来到了他的眼前,可以有机会重操画笔,做一个自己崇拜的高更那样的艺术家。此时他却要进行艰难的选择,一方面是要冒着随时可能牺牲的代价来阻止日本人的细菌战计划;一方面是弃民族危难于不顾,和自己心爱的女人林美娜过上幸福的生活。王小羊最终意识到战火纷飞的年代不是一个产生艺术家的年代,值此国家危难存亡之际,自己应该肩负起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他决定为了国家民族而牺牲小我。
  自此,原来那个幻想独善其身的青年学生变成了一个随时准备为国牺牲的抗日英雄,他经过与日军的遭遇战、上刑场、大扫荡等事件,不但对中国的抗日武装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更加坚定了他作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誓死抗日的决心。作者没有把王小羊塑造成一个高大上的抗日英雄,而是让他由一个不敢杀人、相信人性本善的普通学生一步步成长为一个有血性、不怕牺牲的战士,这样的转变更加真实合理,使王小羊这个人物更加立体化。
  二、王小羊性格的多构性
  作者塑造抗日英雄王小羊时,在情节设置时安排王小羊出入在两个环境之间,既有战争环境——鲁西,又有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济南,王小羊的性格因此得到全面的展现。
  当王小羊还在济南求学时,便在中共党员邱浩天的引导下参与到党的地下活动中来,虽然没有单独行动过,但也表现出他性格中勇敢的一面;回到家乡后,他亲身经历了战争,在和敌人的遭遇战中,他努力克服自己的恐惧心理向敌人开了枪;在日本人血洗村庄的时候,他奋力反抗,只求和乡亲们共存亡;他冒着生命危险、毫不犹豫地当众把红枪会高法师欺骗民众的伎俩戳破;再次回到济南,为了能让日本人实施细菌战的阴谋破产,他选择孤身一人深入虎穴去炸毁日本人的实验室……总之,勇敢是王小羊性格中的主要方面。   但是,离开硝烟弥漫的战场,生活中的王小羊又表现出另一种性格特点。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没有刻意隐藏王小羊性格中的缺陷,把王小羊塑造成一个真实的革命者。肖力贵是王小羊的童年伙伴,后来参加了八路军,他英勇的作战表现深深地影响了王小羊。后来肖力贵在作战中腿部中弹无法撤退,从小怕疼的肖力贵深知自己无法忍受敌人的折磨,要求王小羊扔手榴弹将他和日本人一起炸死,但王小羊因感情用事不忍下手。肖力贵被敌人俘虏,在多次拷打后变节成了一个叛徒。另一个童年伙伴李青石是一个贪图享受、胆小怕死的人,王小羊已经发现了加入红枪会后的李青石为虎作伥的秘密,但因为曾经和他有过一段愉快的童年记忆,便宁愿相信他还是有中国人的良知的,直到做了汉奸后的李青石将他按倒在地欲置之于死地时,王小羊才意识到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这两件事情都说明王小羊是一个不够理性的人。
  一部成功的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是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所定义的“圆形人物”,而非性格单一、一成不变的“扁平人物”。王小羊是一个革命战士,他的成长不仅反映在思想方面,也反映在性格方面。王小羊性格的多构性为小说带来巨大的本体势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王小羊性格中勇敢的一面是他送出秘密情报的任务得以实行的关键,他性格中感情用事的一面则是他在任务执行过程中遇到重重阻碍的原因之一。王小羊的性格“以正正反反的内在能量在复杂的
  情景中开拓自身的生命历程,从而显示出性格的丰富性,以及结构转换和进展的曲折性和多面性”①。
  王小羊性格最大的变化是克服了他容易感情用事的缺点。王小羊在济南一所日本人开办的学校念书时,身为地下抗日工作者,他对校方的管理是极为抵触的,这当然被日本学监木村义邦看在眼中,所以王小羊和他的关系十分紧张。王小羊在鲁西接受了血的教训后,终于学会了如何能够不动声色地面对敌人。辗转于几个组织却仍没有找到援兵把秘密情报送出去的王小羊,认识到必须借助木村义邦的“掩护”才有可能打入敌人内部,摧毁敌人的细菌阴谋,所以,他掩饰自己对木村义邦的厌恶心理,经常去找木村义邦聊天,借此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在他接近木村义邦的过程中,王小羊的朋友李灿辉对他产生了深深的误会,认为王小羊不但抢走了他心仪的女人林美娜,还要再抢走他留日的机会,这使两人的友谊出现了不可修复的裂痕。王小羊面对这样的误解,并没有感情用事,向李灿辉做任何解释,因为他已经理性地意识到李灿辉不可能帮助他完成任务,因此,他一个人默默承受着这一切,直到完全获得了木村义邦的信任。
  虽然王小羊炸毁日军实验室的计划失败了,但是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读者可以看到王小羊性格的变化,他性格中的感性成分正在慢慢讓位于理性,他正在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地下工作者。
  三、王小羊成长过程中的人文意象
  小说《霍乱年代》中多次出现了两个意象——《三字经》和油画《塔希提女人》。这是两个反映王小羊思想成长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人文意象。
  (一)《三字经》
  《三字经》这一意象在小说中出现了七次。王小羊是一个在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当他返乡后看到黎民百姓民不聊生,爷爷也饱受饥饿的折磨时,他当着爷爷的面背诵了《三字经》,目的是为了让爷爷不要轻易放弃生的希望,但是爷爷的回答让他出乎意料,老人一直未曾忘记古代圣人先贤的教诲,一直对中国人赢得这场战争怀有信心。在这里,《三字经》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经典展现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当久经沙场的儿时伙伴肖力贵看到王小羊在读《三字经》时,以日本鬼子对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的血腥屠杀为例对王小羊一直相信的“人性本善”论提出了否定,王小羊开始重新思考人性的问题。《三字经》的意义在这里得到了强化,它已经不单纯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凝聚物,还蕴含着对人性的探讨。王小羊虽然开始质疑“人性本善”论,在重新思考人性,但是,他以往的人生观依旧占上风——相信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是战争让人变得残酷,正因如此,他才能顶着压力和乡亲们的白眼把受伤的田中一郎收留在家里。以后的事实证明王小羊的决定是错误的,代价是让整个村庄遭受到了日本鬼子的血洗,爷爷也被鬼子活活烧死。
  经此浩劫的王小羊已经能够认清日本侵略者的真面目。王小羊最后将那本破旧的《三字经》塞进怀里回了济南,一方面是对爷爷的怀念,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说明王小羊依旧向往至善的人性,这也正是战争中正义一方与邪恶一方的区别。由《三字经》引出王小羊对人性的思考和看法,引出以后的大屠杀事件,故事情节因此看起来转换从容,也为小说增添了人文意蕴。
  (二)《塔希提女人》
  《塔希提女人》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的一幅名画,它描绘的塔希提小岛是王小羊心中的理想世界。这幅画蕴含着王小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他内心曾经萌发的个人主义的象征。
  小说一开始便提到了这幅画,那时王小羊是一个普通学生,他喜欢画画,想要成为像高更一样的艺术家,到一个像塔希提一样的地方去生活。当他有一次在描摹那幅画时,邱浩天来到了他身边,看出了他的心思,开始对王小羊进行革命思想启蒙。随着王小羊和邱浩天接触渐多,他将那幅临摹的《塔希提女人》搁置在一边,未完成的画作象征着王小羊对个人主义道路的放弃,但并不意味着王小羊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放弃。他认识到只有先救国,才能寻觅到一个有世外桃源的地方。因此,在小说的结尾处,当王小羊与一群日本防疫兵同归于尽时,他的魂魄飘过山野和大海,抵达曾日思夜想的塔希提小岛。
  王小羊对个人主义道路的放弃是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的,他思想斗争的外化表现便是对《塔希提女人》这幅画的“拿起——放下”。当王小羊从鲁西归来以后,他的恋人林美娜将他带到家里,正式介绍给父母,并且规划了两人以后的幸福生活图景。面对林美娜描述的美好生活,王小羊的内心是激动的,安逸稳定的生活在经过一场噩梦以后突然降临在他的身边;但是他又是矛盾的,如果他答应了林美娜,那就意味着他要放弃传递情报的任务,放弃邱浩天对他的信任。王小羊陷入痛苦的纠结之中,当他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的时候,那幅未临摹完的《塔希提女人》再次出现在他的面前,这时候,王小羊突然产生一种冲动想要把它完成,他再次一手托着颜料盘、一手拿画笔描绘。此时,邱浩天的妻子张淑娴来给他送日军实验室位置的情报,张淑娴的适时出现提醒了王小羊,他终于做了决定——放弃对自我安逸生活的追求,先完成炸毁日军细菌武器实验室的使命。王小羊再次把《塔希提女人》放到一旁,他明白:那恐怕是一幅再也完不成的画作了。当他去炸毁实验室的那天,王小羊在内心对那幅画做了一个彻底的诀别。
  《塔希提女人》在小说中主要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王小羊内心美好生活的缩影,一个是个人主义道路的象征。王小羊最终选择了放弃个人主义道路,这是一个革命者思想成熟的表现。通过王小羊的故事,作者想告诉读者一个简单的道理:当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时候,任何个人的愿望和安宁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有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他的人生才会有真切而实际的意义。②
  成为一个成熟的革命者定然不会是一蹴而就的,王小羊的成长是以血和泪为代价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不知有多少像王小羊一样的青年,为了保卫家园,把侵略者赶出国门,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霍乱年代》是对革命者的赞歌,也是对生活在和平时代的人们一个警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忘记民族的苦难历史。
  ① 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9页。
  ② 王涛:《霍乱年代·后记》,中国社会出版社2016年版,第330页。
  作 者:卢 军,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翟 晶,聊城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 辑:曹晓花 E-mail:sisi123_0@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英国当代小说家希拉里·曼特尔因历史小说《狼厅》《提堂》两获曼布克奖,她其不仅继承了英国历史小说的写作传统,展示了一段16世纪的英国帝国历史,也在小说中挖掘了蕴含的“英国性”。  关键词:曼布克奖 《狼厅》 历史小说  “我的心与历史小说同在”,因为“我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小说家的唯一原因是我没有机会当一个历史学家”。说出这掷地有声话语的是凭借着被称为“克伦威尔三部曲”的《狼厅》与《提堂》而两获
期刊
摘 要:《湄公河行动》的成功预示着林超贤在主旋律电影和香港电影的异质性之间找到了一条融合之路,然而两地交融的文化阵痛依然存在,林超贤在贴近内地政治话语的同时又无法放弃对香港本土性的坚持,在寻找两地话语平衡的同时也使得影片失去了中国文化特性而成了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主流电影。  关键词:《湄公河行动》 身份认同 主旋律电影 香港警匪片 扁平化  2016年国庆档,一部由香港导演拍摄的主旋律影片《湄公河
期刊
摘 要:和其他第六代导演一样,娄烨的影片诞生在意识形态崩塌的断壁残垣中,他试图用影像语言在废墟和碎片中寻找生存意义,这种抽象的焦虑感在具象的城市中的人与人的亲密关系中获得了合理的安放。他看到了城市中个体的孤独以及个体在爱欲中寻找救赎的尝试,但是仍无法避免最终遭遇永不告别的重逢的无望。随着激情退却,孤独感变成无法脱离的漩涡。开放式的故事呈现给观影者留下不可言说的审美焦虑。他的作品紧贴灵魂,试图还原生
期刊
摘 要:近几年电影的怀旧主题,开始告别繁华颓靡的都市空间、古朴优美的文化乡愁,从集体记忆转向个体记忆,直接和青春进行了对话。2014年冬季上映的青春片《匆匆那年》,在继2013年《致青春》之后又一次主打了怀旧牌。青春片的怀旧不再面向大历史、大情调,而是与个人的小历史、小情怀联系起来,成为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以来的时代症候。  关键词:《匆匆那年》 空间 青春怀旧  2014年12月上映的电影《匆匆那年
期刊
摘 要:沈从文的作品表面是在赞美和讴歌自然,带有很强的田园牧歌特征,但实际上在其背后却隐藏着极深的寓意和内涵,他欲以作品中所构筑起来的湘西“乡下人”系列形象,来完成其“民族重造”的崇高理想。但在短篇小说《萧萧》里,他却仅仅用了两组对比,就把这种理想毁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现代“启蒙”意识的伟大作家,在理想破灭后的痛苦和挣扎。  关键词:《萧萧》 民族重造 理想 失落  从表面来看,沈从文是一个赞
期刊
摘 要:“内容加渠道”是目前网络文学产业较常用的运营模式,付费阅读、影视剧、游戏改编等渠道为网络文学产业的运行提供了具体的方式方法,但网络同时也出现过度强调渠道作用的现象。对网文进行复制性的开发,不仅造成内容的重复表达,也限制了渠道的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网络文学产业 渠道 内容  在网络文学产业化的进程中,各大文学网站逐渐形成了“内容加渠道”这一运作模式。“内容”指的是网络文学作品,以网络小说
期刊
摘 要:20世纪末人造人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在科技文明浪潮中带来了道德与伦理方面的质疑与挑战。本文选取《魔鬼积木》和《别让我走》两篇着眼点均为人造人的当代科幻小说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文化背景、人物身份、叙述主体性、命运悲剧性等,有侧重地探索中西方作家刘慈欣与石黑一雄在描写各自作品时对人文情怀和科学技术的权衡情况。  关键词:人造人 人文情怀 科学伦理 人物身份 主体性 悲剧性  1997年,《自然》杂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了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主人公郑薇与林静、陈孝正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其爱情成长经历了以下四个方面:从奋不顾身的爱到小心翼翼的爱,从感性的爱到理性的爱,从灵肉结合到各取所需,从刚性的爱情到柔性的婚姻。郑微的爱情成长是被动的,是出自于女性的自我保护,根源在于当今依然是男权社会的结果。从郑微身上可以看出“80后”一代女性的爱情成长。这种爱情成长有其文化因素,就是中西婚恋观融合碰
期刊
摘 要:目前语文界对苏轼的《放鹤亭记》存在着误读和简单化约的倾向,认为文章体现了苏轼的隐居思想。然而暂且不说苏轼思想的宏博开放,出儒入道,浸染佛禅,即便是从文本中就可以看出逻辑上的矛盾。因此,在教学中应从这一矛盾入手,用三个主问题贯穿教学活动,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走进苏轼作此文时复杂的内心。  关键词:鹤 西山 出世 入世 儒道  苏轼的《放鹤亭记》选自高中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由语文出版社
期刊
摘 要:《刺客列传》中为什么荆轲持樊於期头函,秦舞阳奉地图?田光究竟死给谁看?如果不是秦舞阳,刺杀成功的概率会不会更大?荆轲武艺究竟如何?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文字当中,只有细读作品才能领略到其中精彩的部分。细读是对作品进行审美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荆轲 秦舞阳 地图 田光 武艺 细读  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经典作品具有很强的张力,唯其如此,才能常读常新,让人欲罢不能,回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