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总结和分析非牙源性牙痛的临床表现。方法:对66例非牙源性牙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三叉神经痛21例、蝶腭神经痛5例;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9例;涎石症7例;面肌筋膜疼痛综合征2例;心源性牙痛4例;脑血管病变4例;上颌窦疾病4例。咽部炎症6例;带状疱疹2例;非典型牙痛2例。结论:非牙源性牙痛临床有很多特点,需认真鉴别诊断。
【关键词】非牙源性;牙痛;病因
【中图分类号】R1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78-01
口腔科牙痛患者绝大多数由牙痛引起,但有一部分牙痛并非是牙痛引起,此类牙痛可称为非牙源性牙痛。非牙源性疾病引起的牙痛机制(牵涉放射痛、压迫性疼痛、炎症、过敏等)与牙源性疼痛需认真鉴别,因临床并不少见,极易混淆而造成误诊误治,甚至错拔牙齿。笔者自2000年9月-2011年9月共诊治非牙源性疼痛66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非牙源性牙痛66例,其中男26例,女40例,年龄16岁-78岁,平均年龄(47)岁。均以牙痛为主诉来本科就医,其中神经疾患引起牙痛26例,包括三叉神经痛21例、蝶腭神经痛5例;临近器官病变所致牙痛28例、 下颌关节病9例、涎石征7例、上颌窦炎4例、咽喉炎症6例、面部筋膜疼痛综合征2例;全身疾病导致牙痛8例,其中心源性牙痛4例、脑血管病变4例;带状疱疹2例、非典型牙痛2例。
2 典型病例
例1、男44岁,主诉:右侧上颌后牙痛。查:右上颌后牙叩痛明显,无龋坏及非龋性牙体损坏,冷热刺激无不适,第一、二磨牙叩诊敏感,牙齿无松动,黏膜无红肿,未探及牙周袋,X线片未见龋坏及牙槽骨吸收。详细询问病史,曾于一周前患上感,随后出现右上颌后牙痛,同时伴反复流黄脓涕及同侧头痛。查右上颌窦明显压痛,说话有鼻音,X线片示右上颌窦粘膜增厚,有气-液平面形成,诊为右上颌窦炎,经冲洗和抗炎治疗后牙痛症状消失。
例2、女,43岁,阵发性左上牙疼痛3天未诊。查:牙体及牙周组织无异常,牙片示上颌窦和根尖无异征,未触及“扳击点”,热牙胶试验酸胀感,叩痛(±),触摸牙龈和左上唇感觉疼痛,遂按三叉神经痛给予眶下神经封闭和胩马西平等药物治疗1周后疼痛消失。
例3、36岁,右下颌牙痛来诊。检查无固定点牙痛,牙齿完整无病变,右侧牙龈及右下唇有触痛,给抗炎治疗无效,4天后复诊,右下唇及右下面部沿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疱疹,给予抗病毒、中药、抗炎等治疗,4余天后牙痛症状消失。
3 讨论
牙痛是口腔门诊最常见的主诉症状,约占就诊病人65%[1]。
口腔的许多疾病均可引起牙痛,常见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牙周病、冠周炎等,易诊易治。但临床上可见许多非口腔疾病导致的牙痛,应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有关检查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非牙源性牙痛包括由上颌窦,颞下颌关节、眼、耳、鼻,唾液腺等邻近器官病变导致的牙痛;如神经性疼痛;全身性疾病;癔病;神经官能症等引起的牙痛[2]。因此,对非牙源性牙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为重要,可避免误诊误治。
通过66例非牙源性牙痛临床资料分析,非牙源性牙痛主要病因为临近器官病变所致。颞下颌关节病、上颌窦、咽喉部炎症等引起的疼痛主要表现为慢性疼痛,多为程度不同的钝痛,如颞下颌关节紊乱症,主要是关节区和关节周围肌肉的钝性疼痛和局部压痛,张口或咀嚼时加重,多无自发痛、刺激痛,可有关节弹响和捻发音,病程长,反复发作。面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多不能指出疼痛的具体部位,病程长,行牙齿叩疹、探诊、冷热刺激等检查均正常,颞下颌关节区无压痛,但触诊咀嚼肌可发现“板击点”。由于上颌窦与上颌后牙根邻近,因此,上颌窦病变引起同侧上颌后牙区的疼痛。慢性上颌窦炎引起的牙痛多为跳痛,可有轻叩痛,冷热刺激阴性,且以上颌第一、二磨牙明显,牙齿无病变,结合上颌窦区压痛流脓鼻涕、头痛、头昏,低头抱膝时疼痛加重可以明确诊断。上颌窦癌可引起上颌磨牙广泛性、持续性、放射性钝痛,查口腔多无异常,而口咽粘膜多呈弥散性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样增生。
神经性疼痛可引起牙痛,主要为发作性或阵发性的急性疼痛。神经性疼痛对刺激不敏感,疼痛呈周期性。三叉神经痛有特殊的电击针刺样特点,持续数秒,可查到“板击点”,夜间疼痛减轻或消失,与温度刺激无关。而蝶腭神经痛多发生在单侧上颌、鼻窦和眶区,急性发作,进行性加重,持续30秒-50秒,每日定时发作,伴有头痛、头晕,可自行缓解,吸氧可缓解疼痛,翼腭管阻滞麻醉可止痛,可作为鉴别诊断方法之一。
心源性牙痛,是一种牵涉痛,多放射至下颌骨、下牙齿,当心源性疼痛消失伴牵涉痛即缓解,它不能在牵涉痛的部位局封或抗炎等治疗而消失。此类患者男性,45岁,女性60岁以上居多,多具有冠心病易患因素。心源性牙痛一旦误诊,后果严重[3]。
面部带状疱疹可引起牙痛,为深部烧灼样带有先兆症状,部分病人可有发热,沿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疱疹,不超过中线,疱疹后可遗留长期疼痛。
非典型牙痛常发生在牙齿正常及牙周组织的一种难以解释的疼痛[4]。发病率低,病因学复杂,发病机制不明,女性多见,精神、神经因素被认为主要因素,而且抑郁症多见。
目前非牙源性牙痛的诊断仍缺乏特异性方法,极易误诊误治,分析原因:(1)诊断思路不宽;(2)询问病史不细与查体不全;(3)应反复查找牙痛病因;(4)全身疾病与牙痛的内在联系的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5)责任心不强等诸因素所致。克服上述原因,可避免非牙源性牙痛的误诊误治,提高口腔科诊治水平。
参考文献
[1] 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1.
[2] 邱蔚云,口腔颌面部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 贾玉生,等冠心病致心源性牙痛诊治7例报告[5]临床口腔学杂志,2005.21(11):701-702
[4] 俞宙虹,史久成等,非典型性牙痛[J]牙體牙髓牙周病学杂志,1994.4(3):16
【关键词】非牙源性;牙痛;病因
【中图分类号】R1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78-01
口腔科牙痛患者绝大多数由牙痛引起,但有一部分牙痛并非是牙痛引起,此类牙痛可称为非牙源性牙痛。非牙源性疾病引起的牙痛机制(牵涉放射痛、压迫性疼痛、炎症、过敏等)与牙源性疼痛需认真鉴别,因临床并不少见,极易混淆而造成误诊误治,甚至错拔牙齿。笔者自2000年9月-2011年9月共诊治非牙源性疼痛66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非牙源性牙痛66例,其中男26例,女40例,年龄16岁-78岁,平均年龄(47)岁。均以牙痛为主诉来本科就医,其中神经疾患引起牙痛26例,包括三叉神经痛21例、蝶腭神经痛5例;临近器官病变所致牙痛28例、 下颌关节病9例、涎石征7例、上颌窦炎4例、咽喉炎症6例、面部筋膜疼痛综合征2例;全身疾病导致牙痛8例,其中心源性牙痛4例、脑血管病变4例;带状疱疹2例、非典型牙痛2例。
2 典型病例
例1、男44岁,主诉:右侧上颌后牙痛。查:右上颌后牙叩痛明显,无龋坏及非龋性牙体损坏,冷热刺激无不适,第一、二磨牙叩诊敏感,牙齿无松动,黏膜无红肿,未探及牙周袋,X线片未见龋坏及牙槽骨吸收。详细询问病史,曾于一周前患上感,随后出现右上颌后牙痛,同时伴反复流黄脓涕及同侧头痛。查右上颌窦明显压痛,说话有鼻音,X线片示右上颌窦粘膜增厚,有气-液平面形成,诊为右上颌窦炎,经冲洗和抗炎治疗后牙痛症状消失。
例2、女,43岁,阵发性左上牙疼痛3天未诊。查:牙体及牙周组织无异常,牙片示上颌窦和根尖无异征,未触及“扳击点”,热牙胶试验酸胀感,叩痛(±),触摸牙龈和左上唇感觉疼痛,遂按三叉神经痛给予眶下神经封闭和胩马西平等药物治疗1周后疼痛消失。
例3、36岁,右下颌牙痛来诊。检查无固定点牙痛,牙齿完整无病变,右侧牙龈及右下唇有触痛,给抗炎治疗无效,4天后复诊,右下唇及右下面部沿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疱疹,给予抗病毒、中药、抗炎等治疗,4余天后牙痛症状消失。
3 讨论
牙痛是口腔门诊最常见的主诉症状,约占就诊病人65%[1]。
口腔的许多疾病均可引起牙痛,常见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牙周病、冠周炎等,易诊易治。但临床上可见许多非口腔疾病导致的牙痛,应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有关检查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非牙源性牙痛包括由上颌窦,颞下颌关节、眼、耳、鼻,唾液腺等邻近器官病变导致的牙痛;如神经性疼痛;全身性疾病;癔病;神经官能症等引起的牙痛[2]。因此,对非牙源性牙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为重要,可避免误诊误治。
通过66例非牙源性牙痛临床资料分析,非牙源性牙痛主要病因为临近器官病变所致。颞下颌关节病、上颌窦、咽喉部炎症等引起的疼痛主要表现为慢性疼痛,多为程度不同的钝痛,如颞下颌关节紊乱症,主要是关节区和关节周围肌肉的钝性疼痛和局部压痛,张口或咀嚼时加重,多无自发痛、刺激痛,可有关节弹响和捻发音,病程长,反复发作。面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多不能指出疼痛的具体部位,病程长,行牙齿叩疹、探诊、冷热刺激等检查均正常,颞下颌关节区无压痛,但触诊咀嚼肌可发现“板击点”。由于上颌窦与上颌后牙根邻近,因此,上颌窦病变引起同侧上颌后牙区的疼痛。慢性上颌窦炎引起的牙痛多为跳痛,可有轻叩痛,冷热刺激阴性,且以上颌第一、二磨牙明显,牙齿无病变,结合上颌窦区压痛流脓鼻涕、头痛、头昏,低头抱膝时疼痛加重可以明确诊断。上颌窦癌可引起上颌磨牙广泛性、持续性、放射性钝痛,查口腔多无异常,而口咽粘膜多呈弥散性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样增生。
神经性疼痛可引起牙痛,主要为发作性或阵发性的急性疼痛。神经性疼痛对刺激不敏感,疼痛呈周期性。三叉神经痛有特殊的电击针刺样特点,持续数秒,可查到“板击点”,夜间疼痛减轻或消失,与温度刺激无关。而蝶腭神经痛多发生在单侧上颌、鼻窦和眶区,急性发作,进行性加重,持续30秒-50秒,每日定时发作,伴有头痛、头晕,可自行缓解,吸氧可缓解疼痛,翼腭管阻滞麻醉可止痛,可作为鉴别诊断方法之一。
心源性牙痛,是一种牵涉痛,多放射至下颌骨、下牙齿,当心源性疼痛消失伴牵涉痛即缓解,它不能在牵涉痛的部位局封或抗炎等治疗而消失。此类患者男性,45岁,女性60岁以上居多,多具有冠心病易患因素。心源性牙痛一旦误诊,后果严重[3]。
面部带状疱疹可引起牙痛,为深部烧灼样带有先兆症状,部分病人可有发热,沿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疱疹,不超过中线,疱疹后可遗留长期疼痛。
非典型牙痛常发生在牙齿正常及牙周组织的一种难以解释的疼痛[4]。发病率低,病因学复杂,发病机制不明,女性多见,精神、神经因素被认为主要因素,而且抑郁症多见。
目前非牙源性牙痛的诊断仍缺乏特异性方法,极易误诊误治,分析原因:(1)诊断思路不宽;(2)询问病史不细与查体不全;(3)应反复查找牙痛病因;(4)全身疾病与牙痛的内在联系的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5)责任心不强等诸因素所致。克服上述原因,可避免非牙源性牙痛的误诊误治,提高口腔科诊治水平。
参考文献
[1] 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1.
[2] 邱蔚云,口腔颌面部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 贾玉生,等冠心病致心源性牙痛诊治7例报告[5]临床口腔学杂志,2005.21(11):701-702
[4] 俞宙虹,史久成等,非典型性牙痛[J]牙體牙髓牙周病学杂志,1994.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