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语文课堂教学发展“四部曲”。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发展; “四部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9-021-001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脍炙人口,发人深省。今日再读,其哲思与远见仍然熠熠生辉——以批判的眼光看问题,不盲从,不盲动,对我们现实生活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
现在,对教学改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呼声也越来越高。教育界的同仁们,与时俱进,苦心孤诣,四处探寻根治沉疴的良方。学习“洋思”,学习“杜郎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参观学习,总结实践,在肯定与否定、推翻与重建中,现代教育艰难地前进。笔者认为,不论是“洋思”教学模式,还是“杜郎口”教学模式,都有自身植根的土壤,他们各自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改之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但是我们绝对不可以按部就班,一味跟风而上、践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思想,立足自身,努力寻求适合自我发展的途径,不失为一种理智的选择。
一、“公开课”家常化
现代教学改革需要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我们的教学就会裹足难行,就会停止不前。而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还习惯于传统,我们还得意于自己以往的经验。工作中发现,学校如果举行“公开课”一类性质的活动,执教的老师在课堂上俨然一副教学改革先行者的形象,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让我们真的有一种“教学改革已经深入人心,蔚然成风”的错觉。实际呢,这样的课堂氛围又能坚持几天?在我们每年的教学活动中,这样的昙花又能再现几回?活动结束,一切又恢复如常。课内课外的火药味又浓起来了,各种各样的家庭作业讲义又多起来了,礼拜天取消了,本应愉快的假期缩短了!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共同的追求。因此,我们应该改变思想,把平时每一节课都能当做“公开课”一样对待。有些老师认为这样做太辛苦,不值得。他们认为,要想上好一节“公开课”,需要占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环节,写小黑板,提录音机等繁琐的教学准备工作。殊不知,不愿做大量琐细而辛苦工作的人,是不可能享受到真正的成功快乐的。把“公开课”家常化,这是思想的“蜕变”。诚然“蜕变”的过程不会是很轻松的,它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劳动。唯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生机,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二、讲究适应性
工作中,我们感受到,学校安排一些教师出外听课学习,回来上“移植课”,效果大都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上课教师忽视了适应性的原则。同是合作探究,执教者的素养也千差万别,学生的知识根底、习惯养成,也不可能一样。我们一味地“拿来”,自然也就格格不入。学校安排一部分老师到县中学听观摩课,执教老师上的是《云南歌会》,文章有一部分叙述男女青年山中对歌的情节,执教老师适时激发学生:那位女青年唱的好不好?想不想和她比一比?你能把你学的民歌唱给大家听吗?学生来了兴致,你唱几句,她唱几句,最后学生要求老师也唱给大家听。执教的这位老师是一位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女同志,她毫不拘谨,也一展歌喉,韵味十足。课堂气氛轻松欢快,师生互动,其乐融融。回校后,我也按照人家设计的形式上这篇课文,结果很让人失望,我们的学生学过的民歌没几首,即使会两句的也缺乏勇气,羞于张口,更没有哪位同学敢要求老师唱两句。课堂一下子沉寂下来,我也只好草草收兵。不可否认教学中,我忽略了城乡孩子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讲究适应性,要能够充分考虑自身的条件,诸如文化素养、性格情趣、年龄层次等各方面因素,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角度考虑,能够因材施教,灵活处理。总之,适我者爱之用之,不适我者,弃之改之。
三、坚持积累和反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必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争取在每一次学习中都能有所收益。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姿势,只要对我们有所启发,我们都应该默而识之。其不足之处,也应该对我们有所警醒,这会使我们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少走错路,少走弯路。量变发生质变,只要我们平时勤于积累,乐于思考,我想这些对我们今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定有所补益,有时还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反思,是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得以跨越的有效途径。坚持写教学反思,有利于我们深层次的建构。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是过程,是活动,就是去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种体验、认识。我们只有自觉经常地进行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得以不断的提升,趋于理想化的效果。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思考,吐故纳新,最终形成自己对教学工作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进入教学活动的高层阶段——创造性教学。
坚持积累,人就会充实;坚持反思,人就会体会到研究和成长的快乐。
四、贵在创新
教学需要创新,而不是生搬硬套的“拿来主义”。学习中,我们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再创造,最终形成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色的东西。广采博取是值得提倡的,但如果我们不能融会贯通,物为我用,成为别人的复制品,则是可悲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只要我们不懈地开掘,珍惜利用,相信我们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追求创新,应该因人而异。立足自己的学识修养、性格情操、志趣特长,学会扬长避短。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具有一颗永不泯灭的童心,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还未成年的孩子。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我们用心呵护、关爱。我们的心灵需要贴进他们,与他们相通、交融。游离这一点,创新,只可能是美丽的空中花园,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梦。
其次,创新还要协调好集体和个体的关系。追求创新,是一个集体不断发展提升的不竭动力。但是“整体划一”的现象已然存在。给大家画圈圈、限框框,要求大家严格按照某种既定的规程走,这是一种固化、僵化。作为学校,应该高瞻远瞩,从大的层面上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但如果在具体的细节上严加限制、约束,又是不可取的。学校应解放教师的手脚,在创新的旗帜下,鼓励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我们的教育才能百川入海、千帆竞进。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发展; “四部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9-021-001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脍炙人口,发人深省。今日再读,其哲思与远见仍然熠熠生辉——以批判的眼光看问题,不盲从,不盲动,对我们现实生活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
现在,对教学改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呼声也越来越高。教育界的同仁们,与时俱进,苦心孤诣,四处探寻根治沉疴的良方。学习“洋思”,学习“杜郎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参观学习,总结实践,在肯定与否定、推翻与重建中,现代教育艰难地前进。笔者认为,不论是“洋思”教学模式,还是“杜郎口”教学模式,都有自身植根的土壤,他们各自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改之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但是我们绝对不可以按部就班,一味跟风而上、践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思想,立足自身,努力寻求适合自我发展的途径,不失为一种理智的选择。
一、“公开课”家常化
现代教学改革需要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我们的教学就会裹足难行,就会停止不前。而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还习惯于传统,我们还得意于自己以往的经验。工作中发现,学校如果举行“公开课”一类性质的活动,执教的老师在课堂上俨然一副教学改革先行者的形象,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让我们真的有一种“教学改革已经深入人心,蔚然成风”的错觉。实际呢,这样的课堂氛围又能坚持几天?在我们每年的教学活动中,这样的昙花又能再现几回?活动结束,一切又恢复如常。课内课外的火药味又浓起来了,各种各样的家庭作业讲义又多起来了,礼拜天取消了,本应愉快的假期缩短了!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共同的追求。因此,我们应该改变思想,把平时每一节课都能当做“公开课”一样对待。有些老师认为这样做太辛苦,不值得。他们认为,要想上好一节“公开课”,需要占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环节,写小黑板,提录音机等繁琐的教学准备工作。殊不知,不愿做大量琐细而辛苦工作的人,是不可能享受到真正的成功快乐的。把“公开课”家常化,这是思想的“蜕变”。诚然“蜕变”的过程不会是很轻松的,它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劳动。唯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生机,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二、讲究适应性
工作中,我们感受到,学校安排一些教师出外听课学习,回来上“移植课”,效果大都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上课教师忽视了适应性的原则。同是合作探究,执教者的素养也千差万别,学生的知识根底、习惯养成,也不可能一样。我们一味地“拿来”,自然也就格格不入。学校安排一部分老师到县中学听观摩课,执教老师上的是《云南歌会》,文章有一部分叙述男女青年山中对歌的情节,执教老师适时激发学生:那位女青年唱的好不好?想不想和她比一比?你能把你学的民歌唱给大家听吗?学生来了兴致,你唱几句,她唱几句,最后学生要求老师也唱给大家听。执教的这位老师是一位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女同志,她毫不拘谨,也一展歌喉,韵味十足。课堂气氛轻松欢快,师生互动,其乐融融。回校后,我也按照人家设计的形式上这篇课文,结果很让人失望,我们的学生学过的民歌没几首,即使会两句的也缺乏勇气,羞于张口,更没有哪位同学敢要求老师唱两句。课堂一下子沉寂下来,我也只好草草收兵。不可否认教学中,我忽略了城乡孩子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讲究适应性,要能够充分考虑自身的条件,诸如文化素养、性格情趣、年龄层次等各方面因素,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角度考虑,能够因材施教,灵活处理。总之,适我者爱之用之,不适我者,弃之改之。
三、坚持积累和反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必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争取在每一次学习中都能有所收益。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姿势,只要对我们有所启发,我们都应该默而识之。其不足之处,也应该对我们有所警醒,这会使我们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少走错路,少走弯路。量变发生质变,只要我们平时勤于积累,乐于思考,我想这些对我们今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定有所补益,有时还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反思,是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得以跨越的有效途径。坚持写教学反思,有利于我们深层次的建构。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是过程,是活动,就是去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种体验、认识。我们只有自觉经常地进行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得以不断的提升,趋于理想化的效果。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思考,吐故纳新,最终形成自己对教学工作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进入教学活动的高层阶段——创造性教学。
坚持积累,人就会充实;坚持反思,人就会体会到研究和成长的快乐。
四、贵在创新
教学需要创新,而不是生搬硬套的“拿来主义”。学习中,我们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再创造,最终形成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色的东西。广采博取是值得提倡的,但如果我们不能融会贯通,物为我用,成为别人的复制品,则是可悲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只要我们不懈地开掘,珍惜利用,相信我们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追求创新,应该因人而异。立足自己的学识修养、性格情操、志趣特长,学会扬长避短。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具有一颗永不泯灭的童心,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还未成年的孩子。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我们用心呵护、关爱。我们的心灵需要贴进他们,与他们相通、交融。游离这一点,创新,只可能是美丽的空中花园,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梦。
其次,创新还要协调好集体和个体的关系。追求创新,是一个集体不断发展提升的不竭动力。但是“整体划一”的现象已然存在。给大家画圈圈、限框框,要求大家严格按照某种既定的规程走,这是一种固化、僵化。作为学校,应该高瞻远瞩,从大的层面上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但如果在具体的细节上严加限制、约束,又是不可取的。学校应解放教师的手脚,在创新的旗帜下,鼓励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我们的教育才能百川入海、千帆竞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