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式彩画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的装饰元素之一,在中国建筑物的装饰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大量应用于园林建筑中,历经一个多世纪的衍进和发展。其精美的纹样、辉煌的色彩反映出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彩画的高超技艺。苏式彩画自传入至成型后便不断地得到完善,于清朝后期趋于成熟,其中以颐和园的苏式彩画最为典型。颐和园作为中国园林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包含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所有彩画类型,并以苏轼彩画为典型,充分展现了苏式彩画的精髓,为我们提供了极高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颐和园;苏式彩画;审美体现
一、苏式彩畫的产生及特征
苏式彩画起源于江南地区苏杭一带,采其民间建筑彩画的传统画法。永乐修筑北京宫殿,大量引入江南地区的艺术工匠,他们把苏杭一带的彩画艺术带到了北方,并与北方皇家建筑专属彩画相融合,最后形成了新的彩画形式即苏式彩画,它成为官式彩画中的一种。
苏式彩画是清代官式彩画中最富于变化的一种类型,它在不同时期的构图形式和主题纹样都表现出较为鲜明的特征。苏式彩画的构图形式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枋心式苏式彩画、包袱式苏式彩画和海墁式苏式彩画。枋心式苏式彩画是清早期皇家园林建筑彩画中的主要类别,类似于旋子彩画的三段式构图。枋心内多为复杂的图案和色彩,如龙纹、凤纹、西蕃莲等纹样。到了清晚期,纹饰不再以吉祥图案为主,而是出现了更多的写生画。有青山绿水、楼阁庙宇,有飞禽鸟兽、田野人家,画面开始重视人们的主观雅趣,更趋于生活化。包袱式苏式彩画在清代中期逐步取代了枋心式苏式彩画,到了清代晚期,包袱式苏式彩画已经成为苏式彩画中最普遍的构图形式。它以烟云式为轮廓做包袱状,里面绘制各种主题图案,扩大了主题纹饰的绘画面积,视觉效果更加强烈。而海墁式苏式彩画则突破了传统的三段式构图,画面更加活泼,一直做为次要类型用于游廊等建筑中。
苏式彩画多用于皇家园林建筑中,相较于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等级划分不明显。苏式彩画在纹饰和工艺上都比较灵活自由,构图更加生动活泼,图案更具有生活气息。在清代早期,苏式彩画主要以吉祥图案来表达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愿望,后期则水墨形式更为普遍。不同于和玺彩画,苏式彩画以青色、绿色为主色调,极少用金,整体以清新素雅的风格呈现,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
二、苏式彩画在颐和园建筑中的审美体现
颐和园以其恢弘的建筑和秀丽的风景而闻名,除却建筑本身,颐和园中那一幅幅精美的建筑彩画也是留给世人的一笔巨大财富,吸引无数游客驻足观赏。颐和园内的彩画包含了清代官式彩画中的所有类别,也是苏式彩画最集中之地,颐和园的官式苏式彩画是官式苏式彩画中的精品,以长廊最为典型。长廊绘画丰富多彩,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颐和园官式苏画与苏州彩画已不尽相同,我们可以从中探析其审美体现。
颐和园的苏式彩画三种构图形式都包含在内,其中邀月门彩画便是枋心苏画的代表作,而包袱苏画中最著名的当属长廊彩画。长廊上绘制了14000余幅彩画,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是中国古建筑彩画中的翘楚和最闪亮的明珠。长廊彩画的题材类别多样,涉及广泛,包含山林、花鸟、景物、人物等诸多方面,以表现纳福呈祥题材为主,主要画面被集中在大半圆的括线即包袱内,表现手法千变万化。来自民间的彩画工匠们常把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和戏剧人物置于包袱彩画中,并在框外画上植物等民间装饰,我国明清时期的著名小说皆是长廊彩画的完美素材。置身于这样精美绝伦的长廊内,尽情享受中华传统工艺的绝妙,不会感到丝毫的厌倦。
颐和园作为中国清朝的皇家园林,它所采用的官式苏式彩画基本色调已经脱离苏州彩画的淡雅特点,以青、绿二色为主色,比苏州彩画颜色更加绚丽、富贵、对比性和装饰性都较强,以彰显帝王的权势与威望。尽管如此,颐和园的苏式彩画装点效果还是比和玺彩画要雅致许多。除了基础颜色,在底色上还大量运用了香色、米色、粉色、紫色等一些中间色小色块。颐和园官式苏画讲究庄重华丽的视觉效果,各种冷暖色穿插重复使用,变化多样,但整体色彩偏冷色调。绿色和蓝色比重比江南地区苏画有所增加,色彩对比更为强烈,沥金增多。但与其他官式彩画相比,颐和园的官式苏式彩画使用金箔和金粉的含量最少,如此来体现等级区分。
三、结语
中国的彩画艺术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而颐和园作为中国皇家建造的最后一座大型园林,涵盖了丰富的艺术内涵,是中华艺术之瑰宝,为其他建筑艺术表现形式所不能及。纵观历史长河,颐和园建筑的苏式彩画最集中的展现了中国建筑彩画的精品,以其装饰性突出的特点、丰富的色彩、充满趣味的构图和耐人寻味的寓意,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备受世人瞩目。它全面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彩画的超高艺术成就,是中国最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于中国艺术文化来说,弥足珍贵。
传统建筑彩画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更要珍惜这流传千年的无价之宝,我们应该将其包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发扬光大,并更好保留其精华、传承文化,向世人及后代展现我们中华传统艺术的无尽魅力。
【参考文献】
[1]陈玥晨.清代建筑中彩画的审美特性[D].扬州:扬州大学,2011.
[2]边精一.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
[3]刘媛,李粮企.颐和园的彩画与彩画保护[J].古建园林技术,2009(01).
[4]王晓雯.中国传统建筑彩画发展概况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1.
[5]王泽猛.清代建筑彩画装饰艺术探析[J].艺术设计,2006(10).
关键词:颐和园;苏式彩画;审美体现
一、苏式彩畫的产生及特征
苏式彩画起源于江南地区苏杭一带,采其民间建筑彩画的传统画法。永乐修筑北京宫殿,大量引入江南地区的艺术工匠,他们把苏杭一带的彩画艺术带到了北方,并与北方皇家建筑专属彩画相融合,最后形成了新的彩画形式即苏式彩画,它成为官式彩画中的一种。
苏式彩画是清代官式彩画中最富于变化的一种类型,它在不同时期的构图形式和主题纹样都表现出较为鲜明的特征。苏式彩画的构图形式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枋心式苏式彩画、包袱式苏式彩画和海墁式苏式彩画。枋心式苏式彩画是清早期皇家园林建筑彩画中的主要类别,类似于旋子彩画的三段式构图。枋心内多为复杂的图案和色彩,如龙纹、凤纹、西蕃莲等纹样。到了清晚期,纹饰不再以吉祥图案为主,而是出现了更多的写生画。有青山绿水、楼阁庙宇,有飞禽鸟兽、田野人家,画面开始重视人们的主观雅趣,更趋于生活化。包袱式苏式彩画在清代中期逐步取代了枋心式苏式彩画,到了清代晚期,包袱式苏式彩画已经成为苏式彩画中最普遍的构图形式。它以烟云式为轮廓做包袱状,里面绘制各种主题图案,扩大了主题纹饰的绘画面积,视觉效果更加强烈。而海墁式苏式彩画则突破了传统的三段式构图,画面更加活泼,一直做为次要类型用于游廊等建筑中。
苏式彩画多用于皇家园林建筑中,相较于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等级划分不明显。苏式彩画在纹饰和工艺上都比较灵活自由,构图更加生动活泼,图案更具有生活气息。在清代早期,苏式彩画主要以吉祥图案来表达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愿望,后期则水墨形式更为普遍。不同于和玺彩画,苏式彩画以青色、绿色为主色调,极少用金,整体以清新素雅的风格呈现,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
二、苏式彩画在颐和园建筑中的审美体现
颐和园以其恢弘的建筑和秀丽的风景而闻名,除却建筑本身,颐和园中那一幅幅精美的建筑彩画也是留给世人的一笔巨大财富,吸引无数游客驻足观赏。颐和园内的彩画包含了清代官式彩画中的所有类别,也是苏式彩画最集中之地,颐和园的官式苏式彩画是官式苏式彩画中的精品,以长廊最为典型。长廊绘画丰富多彩,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颐和园官式苏画与苏州彩画已不尽相同,我们可以从中探析其审美体现。
颐和园的苏式彩画三种构图形式都包含在内,其中邀月门彩画便是枋心苏画的代表作,而包袱苏画中最著名的当属长廊彩画。长廊上绘制了14000余幅彩画,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是中国古建筑彩画中的翘楚和最闪亮的明珠。长廊彩画的题材类别多样,涉及广泛,包含山林、花鸟、景物、人物等诸多方面,以表现纳福呈祥题材为主,主要画面被集中在大半圆的括线即包袱内,表现手法千变万化。来自民间的彩画工匠们常把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和戏剧人物置于包袱彩画中,并在框外画上植物等民间装饰,我国明清时期的著名小说皆是长廊彩画的完美素材。置身于这样精美绝伦的长廊内,尽情享受中华传统工艺的绝妙,不会感到丝毫的厌倦。
颐和园作为中国清朝的皇家园林,它所采用的官式苏式彩画基本色调已经脱离苏州彩画的淡雅特点,以青、绿二色为主色,比苏州彩画颜色更加绚丽、富贵、对比性和装饰性都较强,以彰显帝王的权势与威望。尽管如此,颐和园的苏式彩画装点效果还是比和玺彩画要雅致许多。除了基础颜色,在底色上还大量运用了香色、米色、粉色、紫色等一些中间色小色块。颐和园官式苏画讲究庄重华丽的视觉效果,各种冷暖色穿插重复使用,变化多样,但整体色彩偏冷色调。绿色和蓝色比重比江南地区苏画有所增加,色彩对比更为强烈,沥金增多。但与其他官式彩画相比,颐和园的官式苏式彩画使用金箔和金粉的含量最少,如此来体现等级区分。
三、结语
中国的彩画艺术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而颐和园作为中国皇家建造的最后一座大型园林,涵盖了丰富的艺术内涵,是中华艺术之瑰宝,为其他建筑艺术表现形式所不能及。纵观历史长河,颐和园建筑的苏式彩画最集中的展现了中国建筑彩画的精品,以其装饰性突出的特点、丰富的色彩、充满趣味的构图和耐人寻味的寓意,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备受世人瞩目。它全面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彩画的超高艺术成就,是中国最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于中国艺术文化来说,弥足珍贵。
传统建筑彩画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更要珍惜这流传千年的无价之宝,我们应该将其包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发扬光大,并更好保留其精华、传承文化,向世人及后代展现我们中华传统艺术的无尽魅力。
【参考文献】
[1]陈玥晨.清代建筑中彩画的审美特性[D].扬州:扬州大学,2011.
[2]边精一.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
[3]刘媛,李粮企.颐和园的彩画与彩画保护[J].古建园林技术,2009(01).
[4]王晓雯.中国传统建筑彩画发展概况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1.
[5]王泽猛.清代建筑彩画装饰艺术探析[J].艺术设计,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