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小扇轻轻摇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reessi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日,屋外骄阳似火。坐在窗前看书,偶尔,一阵清风吹来,顿时暑热尽消。恍惚间,是母亲拿着小扇,在我身边轻摇。时光在一刹那间回转,仿佛又重回到儿时的光景……
  夏天的傍晚,高大的香樟树下,淡青色的石桌石凳旁,乘凉的人们围坐在一起,他们的手中,都拿着一柄凉扇。或许是扇如其人吧,贾阿姨心宽体胖,她用的蒲扇也格外宽大,拿起来颇有些费劲。鲜阿姨~向大大咧咧,她的那把蒲扇也就有些不修边幅,边儿破了,有些像济公的扇子,稍不留神还会刺手。王阿姨是个美人,她的扇子也美,绸布做的,还缀了个红丝穗,我们都不敢拿,生怕给她弄坏了。唯有母亲的那一把扇子,它既不像贾阿姨的蒲扇那样粗笨,也不像王阿姨的绸扇那么娇贵,它是用漂得雪白的棕叶编成,格外小巧玲珑,在母亲手中轻轻摇动,像一片洁白的云朵,在夜色中穿行;又像一只玉蝶,在手中上下翻飞。我们这些小孩玩捉迷藏玩得太累的时候,就会跑过来靠在她膝下,任她那把小扇在我们身边不紧不慢地摇动,把一缕缕凉风轻送。有的时候,我们也会拿过扇子自己扇。但我扇着扇着往往就会停下来盯着扇子出神:我惊异于那一经一纬的穿梭来往,惊异于那一丝一缕的细缠慢绕,惊异于那上圆下尖的弧线变化。它美而不妖,轻而不佻,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棕叶香,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我情不自禁地把鼻尖贴近扇子,闻着它的香气,那是母亲的扇子所特有的香气。
  夜渐渐深了,乘凉的人们慢慢散去。母亲也领着我回家洗漱,准备睡觉了。入睡前的时光于我来说也是一种享受:我穿着凉爽的小褂在床上滚来滚去,而母亲就忙着用扇子噼噼啪啪地赶蚊子。总是有那么一两只狡猾的蚊子躲在帐角不肯出去,这时,母亲就得放下扇子,亲手将它们歼灭。她还告诉我一个关于蚊子的笑话:这蚊子最狡猾,它飞来时想吸你的血,叫的是“阿公阿公”。当它吃饱喝足飞走时,叫的是“孙儿——”。我听了笑得乐不可支。消灭了蚊子,劳累一天的母亲也躺下来休息了,那柄小扇还拿在她手中。紧一下慢一下地轻摇。我躺在母亲身旁,享受着那习习的凉风,嗅着母亲身上特有的芳香,渐渐进入了梦境。
  随着时光的流逝,母亲的那把扇子渐渐旧了,中间那根扇骨也折损了。但我们都舍不得丢弃,手巧的母亲用一根竹片接在中间,扇子又可以用了,但它最终还是丢失了。记得那是一个六月天,我还在上学。有天中午放学回家,看见母亲从食堂取了两盆饭回来。我有些诧异,因为我们一直都是蒸一盆饭。我问母亲,她叹了一口气说:“这六月天的,新谷还没出来,旧谷已经吃完了。听说吴氏娘一家已经饿了两天,我给她送点饭去。”吴氏娘是一个农妇,年龄有些大了,就住在学校下面的农家大院里。她没有名字,因为她丈夫姓吴,所以人们都管她叫吴氏娘。母亲和她只是相识,但素无来往。见母亲要去送饭给她,我很是好奇,嚷嚷着也要去。母亲没有答应我,说外面的太阳很毒。说完她拿起那把扇子,用它遮住头,提上饭就出去了。当母亲回来时,我见她身上那件淡绿色的衬衣被汗水浸湿了。我赶忙问:“妈妈,扇子呢?”母亲想了想,有些歉疚地对我说:“可能是忘在吴家了。”接着,她又赶紧安慰我:“不要紧,那把扇子也坏了,下次赶集买把新的。”说完她就忙着去给我们炒菜。我虽然口中没说什么,心里还是微微有些遗憾。
  一个星期天,母亲果然去赶集了。因为惦记着她要买回新扇子,我和哥哥很早就到路口等候着。快到中午的时候,终于瞧见了母亲纤纤细细的身影,我们忍不住欢呼着迎上去。母亲看着我们只是含笑不语。我有些疑惑,歪着头一看母亲背上的背篓,我不由得又惊又喜:背篓里不仅插着一把新扇子,还躺着一个绿皮黑纹满是白霜的西瓜!要知道在我们的童年时代,西瓜可真是稀罕物。它在我的眼里简直不亚于王母娘娘的仙桃!一路蹦跳着回家,那天晚饭后有了最美的享受——吃西瓜。我狼吞虎咽,连瓤带籽儿的,也不知吃了几块,我的肚子就象一个小西瓜了。但是记忆中母亲没有吃,一块也没有吃。她一直坐在我们身旁,微笑着,轻轻给我们摇着扇子,只是偶尔说一句:“慢点吃.慢点吃!”吃完了西瓜,才想起母亲买的新扇子。拿过来一看,一样的洁白如玉,一样的小巧轻盈,但拿在手中,我却总是觉得有些陌生。渐渐的,日子长了,扇子经母亲手的滋润,沾染了她温馨的气息,每一个棱角都变得珠圆玉润,似乎已成为了母亲的一部分。这时,它在我心中又变得熟悉和亲切起来。
  岁月悠悠,二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电扇空调早已走入千家万户。但我生性体弱,最惧空调,家里的两个空调对我来说形同虚设。即便是吹电扇,也必调到最小档。可我也不用扇子。街上的扇子仍然不少,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我却单单没再看见我母亲用过的那种棕叶小扇。我没有去追寻,即便是寻到了,可它会是我儿时的那把扇子吗?
  就让母亲的那把小扇,在我的梦里,轻轻地摇吧!
其他文献
“罗老师,你要小心一点!”清早,办公室里的一张小纸条,在老师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竟然有学生写条子警告我,谁这么胆大包天?我,有着二十几年班主任经验的教师,多年被评为市、镇优秀德育工作者,怎么可能被学生威胁呢?  年级组长皱着眉头思索着,把那张字条收起来,交给了校长。校长接过那张令人触目惊心的纸条,大为震惊,把我叫到了办公室。  我接过字条,血直往头上涌——怎么会这样?没有理由的。几十年来自己一直把
期刊
“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李镇西先生这样说。初读这句话时,我并不理解。班主任的工作繁琐忙碌,几乎要把全部精力倾注其中,无暇顾及自我,一个人怎么能因此而满足呢?  今年我没当班主任,终于有时间梳理自己的心情,过一过普通任课教师的生活了。每天上班,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放学后,接孩子回家,洗衣,做饭,睡觉;日复一日大半年过去,生活轻松自在,但我的心却开始荒芜。我怎么了?  我时时忆起以前的生活…… 
期刊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寻找光明。  ——题记  棱角分明的大青山,以其独特的方式养育着生活在她南麓与北坡的人们。站在阴阳交汇的地方,可以饱览内蒙古高原上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在那沟壑重叠的北坡上,有我难忘的故乡。从未体会过“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壮阔美景,也从未领略过腾格尔歌曲中的悠远与辽阔,有的是走出沟沟壑壑的执着理想,有的是跋涉途中的泪水与汗水……    少年——酸甜苦辣孕育了自信的种子  
期刊
一起没有预料的事件可能引起故障,一个长久被忽视的问题可能导致一次危机。  ——加拿大管理学家H·明茨伯格  教师做的是育人的工作,是一项把学生培养成有学识、有才能、道德高尚的人的伟大工程。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习惯,还要注意学生方方面面的细节问题,同时教师要以自身人格魅力感化学生,促使教师的威信确立,进而变成一种强烈的感召力,使教育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
期刊
每到开学时,班里不时会有个别学生转学。遇到这种情况,很多班主任都表现得比较淡漠:转就转吧,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个学生对一个班来说,有他不多,无他不少。如果转走的是一个“好学生”,班主任可能会表露出几丝惋惜;如果转走的是一个“差生”,可能班主任还会流露出几分求之不得的“喜悦”——这下麻烦事儿少了,包袱轻了!  真是这样吗?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班级的一分子突然转学离开,这在一个班级的成长历程中,
期刊
春雨沙沙地下着,大街小巷又绽开了美丽的伞花,赤橙黄绿青蓝紫,像夏莲,如牡丹,似秋菊,构成了一幅清新绚丽的水彩画。我站在五楼的阳台上,俯瞰这流动的画面,心中的遐想仿佛雨中的湖水,荡起了一圈圈的涟漪……  孩提时的我特别喜欢伞。说来也有趣,这爱伞之情竟是由一个舞蹈引起的。那也是一个雨天,妈妈带我去看外地来的一个演出。其中有一个《花伞》的舞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细雨蒙蒙的清晨,几个去赶集的姐妹来
期刊
尽力而为还不够    在美国西雅图的一所著名教堂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戴尔·泰勒。有一天,他向教会学校一个班的学生们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那年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地逃生,猎狗在其后穷追不舍。可是追了一阵子,兔子跑得越来越远了。猎狗知道实在是追不上了,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气急败坏地说:“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  猎狗听了
期刊
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执政为民。领导干部需要这么做,也应该这么做。那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老师又该怎么做呢?常思为师之失,勿以恶小、而为之;常修为师之德,勿以善小而不为。    老师迟到了也要写检讨    孔子曰:“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人者必先正己,是教育者应践行的一句金玉良言。“言必行,行必果”,“己所不欲
期刊
2008年6月5日,王益民老师在班主任之友论坛发帖“写说明书就不是体罚了?”,一时间众说纷纭,许多班主任包括著名的班主任李镇西老师也参与了这场讨论,王益民老师对众网友的观点一一批驳后,集结成文,在《班主任之友》上发表,通观全文后,我也想说说自己的一点看法。  写说明书是不是体罚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体罚。《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用罚站、罚跪、打手心等方式来处罚儿童的一种教育方
期刊
“这道题目你为什么不做?什么?不会做,不会做你为什么不问老师?如果你不想问老师的话,为什么不去问同学呢?”作为老师的你听到这些话会觉得很耳熟吧,可能你在训斥学生的时候也经常这样说,但最近,我和我们班的任课老师再也不用说这些话了。怎么回事呢?原来我们班多了一个快乐(来)问吧。  创意诞生  随着学生步入青春期,特别是进入初二后,很多同学变得沉默寡言了,不会做的题目也不问同学和老师。针对这种情况,我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