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购物时总要拖着闺蜜,问她究竟这个好还是那个更棒,直到个把个小时之后才能决定到底买哪个;过时的衣物是继续穿还是弃之一旁,这是个问题;周末的时候纠结很久,到底是去跑步,还是舒舒服服地宅在家里追剧,始终无法决定。不仅仅是这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在人生的各个关口,都需要我们去选择:这个新挑战究竟该不该接受,那个场合又该不该出现,一时冲动犯下的错误该在什么时机进行弥补……当我们需要做出决定的时候,选择恐惧症就会伺机而动,浪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往往会在两个选择之间苦苦纠结,不知道究竟该如何是好。还有一些人,即便做了选择,过一段时间,又会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是错误的,现在拥有的事物没有原来放弃的那个好。那么,究竟该如何克服选择恐惧症呢?
★Psychological Card
所谓选择恐惧症,就是当一个人需要对一件事做出选择的时候,会异常地犹豫不决。显而易见的是,有选择恐惧症的人通常具有不自信和逃避责任的心理,缺乏自立意识,害怕失败。通常,这类人在面对选择时会感觉异常艰难,无法正常做出自己满意的选择。有时候甚至会感到痛苦、惊慌失措,甚至产生极端的恐惧感。
★心链接
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陷入“选择僵局”,小到洗发水选去油型还是柔顺型,大到毕业决定考研还是找工作……不少人都在瞻前顾后,好不容易做出选择,到头来却后悔,导致下次选择时更纠结。更有甚者感觉脑袋里有不同的思想在打架,内心十分痛苦。国内的一项调查显示,83%的人有过这种现象,超过半数的人身边有害怕选择的人。关于“选择恐惧”的原因,50%的人认为是完美主义作怪,42%的人认为这类人易受影响,还有人认为其源于担心承担责任、心智不健全等。更有人笑称,“选择恐惧”就是因为穷,但实际上,追求完美、性格内向、缺乏独立意识的人即使有钱,也容易害怕选择。
为什么会“纠结”?
做出选择是一个心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取舍的过程。当最终的决定拍案时,那可能是经过潜意识中无数个对比之后,才得出的结果。做决定的过程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我们之所以难做决定,是因为某些对比的过程碰触了我们心中的某些准则或价值。接下来的问题就在于,我们需要把这些可选择的选项按照它们吸引我们的顺序做一个排列,同时还要考虑这些不可碰触的准则。有时候,即便排列出了首选,还要考虑如果目的不能达到是否还有候补,未选选项存在的优点。其实,现实中的很多选择仅仅是个人的喜好,比如选择某种食物,选择某件衣服之类。
简单的选择,为什么我们还是难以决定?
通过简单划分,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有两种人:一种人看到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是爱憎分明的,是选择明确的;而另一种人是过渡的灰色,没有界限,模棱两可。研究人员发现,一个人若经常出现纠结情绪,也就是所说灰色世界的人,碰到心理学家所谓的“矛盾情感”的机会较多,而那些观点明确的人出现这种矛盾的机率则比较少。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纠结有益,而某些情况则不然。虽然不能非此即彼地将人们划分为是否属于矛盾情感人群,但是总体而言,倾向于自我挣扎的人在其一生中各个不同领域做选择时都会举棋不定。
一般来说,黑白渐变即灰色思维是成熟的标识,可以使人们看到世界的本来面目。阿姆斯特丹大学研究矛盾情感问题处理方法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哈尔凡德认为,在不可能轻松得出答案的情况下,爱纠结的人比那些非黑即白思维的人更有可能拖延并避免做出决定。但如果当事人经过仔细考虑还是无法抉择,或许就应听从自己的本能反应行事。
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环境和性格原因。在特定情况下,强烈希望得出结论的人倾向于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而纠结的人则认为事态悬而不决才更舒服。不断纠结会拖延做决定的时间,而问题总会有需要面对的那一刻。当这一刻到来的时候,纠结轻的人只能草草做出一个选择,无比纠结的人则会产生严重的焦虑症状。其实,人不能总去做那些所谓具有实际作用、直接带来利益的事,不能总屈从于社会的价值系统,有时也要由着性子做一些似乎不那么有利于自己的傻事,这些偶然的发傻使你在生活的现实主义中保留着浪漫主义情感,正代表着你的个性色彩。
★Psychological Story
对自己要求过多——极度苛刻的完美主义者
都说天蝎座无论男女都是果断的行动派,可我偏偏就是一个有选择恐惧症的天蝎女。这看起来似乎是小事情,但发作起来真是让人郁闷。我常常因为出门要穿什么衣服,中午饭要吃什么饭,下雨天要不要出门而纠结……毫不夸张地说,我的生活很多事情都是在纠结中度过的,这样毫无意义地浪费时间让周围人都为我抓狂。就拿上周发生的一件事情来说吧。那天是周日,我心情大好,便一个人去逛街。逛着逛着,就逛进了NIKE专卖店。于是,我就在同样款式但不同颜色的运动鞋中犯难了。选红色还是黄色,这是个问题。店员推荐黄色,说是今年的大热款。但我又不想跟别人撞鞋……选红色呢,又觉得好普通。我在店里穿着两个不同颜色的鞋子转了好几圈,还是决定不下来。纠结了40分钟,我终于决定选择黄色。突然又发现,黄色的鞋子在鞋面上有些瑕疵。我又让店员把所有黄色的鞋都拿出来,发现都有问题。接着……我开始了第二轮的纠结。我觉得要是店员的眼睛有镭射光线的话,我肯定已经千疮百孔了。当我最终选定鞋子并走出店门的时候,已经过了两个半小时。我竟然为了一双鞋子纠结了两个半小时!
(茜 茜)
叶薇急诊室
根据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茜茜是个苛刻的完美主义者。正是因为她的完美主义观念作祟,才导致她在做选择的时候把自己推入一个又一个两难境地。凡是有选择恐惧症的人,都是追求完美的人,而且是极度苛刻的人——他们要求自己必须做一个单选,而且这唯一的选择必须是最大限度理想化的选择。想要做出明智的选择,首要的就是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这一点往往是选择恐惧的人不擅长的。他们经常面对选择的时候感到这个也好,那个也不错,或者这个有这个的问题,那个也有那个的缺陷,总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但世界上哪有万无一失的完美选项呢?我们只要选择适合自己当前目标的选项即可。 不明确内心需求——蜜罐里长大的纠结君
可能是因为从小到大都是父母在帮我决定任何事,所以,我的人生好像很少自己拿主意。直到我考上这所封闭式的重点高中之后,我陷入了严重的选择恐惧症中。不论是什么情况下,只要有的选择,我就会觉得为难。我好像没有什么目的性,就连吃饭,哪怕只有两种,我也要纠结好一阵。生活中好多事情也是如此,如选衣服、选袜子、选卫生纸、选水杯,或者给电脑选张桌面背景,我都不知道要怎样决定。常常都只能发微信问朋友的意见。可是,朋友意见总是不统一。人一多,意见就变得更杂。这便使我更加做不了决定,所以好多事情至今我还没想明白到底要怎样。我一边怕不尽快选择机会会溜走,一边又担心选择了将来会后悔。所以就一直在比较比较再比较。有同学告诉我,实在不知道怎么选择的时候就抓阄或者扔硬币。我试过了,结果往往是我不会采纳扔出来的结果,总会多扔几次。
(穆 伟)
叶薇急诊室
像穆伟一样从小在蜜罐中长大的新一代人,心智不成熟,从来没为自己做过主,遇到重大的人生抉择时自然也无法做出自己的选择,也不敢跟父母和朋友诉说,于是就在网络世界发帖求助,渴望从中获取秘笈。习惯了听从,很多人便开始畏惧独自做选择,这种对于选择的烦恼让很多人不知所措。这也是当今很多“选择求助”式的网络论坛火爆的原因。这其实也是不能确定自己内心最重要的需求,无法获得心理平衡。在选择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的需要,在了解了自己的需要后,要为自己的选择提供一个可参照的标准,订立最重要的优先级,订立几条牢不可破的安全底线,一般不会错得太离谱。比如按1、2、3等排个序,选择前确定自己最看重的东西,以及自己可以接受的底线。若选项触到底线则直接Pass,在底线以上的选择,按优先级排序,选择优先级分数最高的选项。原则是这个原则,但对选择有恐惧的人来讲,光有原则不够,还得练习。即使选错了也没关系,不断地试错,也是认识自己需要的过程。独立做决策,就像摸着石头过河,谁都有点惴惴不安,做多了就不会常常出错了。
害怕承担后果——畏首畏尾的Loser
就在两天前,我刚过完了我的成人礼,同时,我还是个刚参加完高考的毕业生。我明白,这将意味着我应该自己去面对我人生里不同的选择了。我的父母都是本省A校的教授,而A校在我们省乃至全国高校中都是排名靠前的。从小,父母都比较尊重我自己的选择,因此在填报志愿这件事上,他们也希望能遵从我的意愿。可是面对我人生中第一个大抉择,我反而开始畏首畏尾,不知该如何选择。如果选择A校,我便有足够的把握可以入校,并且毕业后找工作也是比较轻松一些。而事实上,我从小就很向往北京的Z校,但如果我选择Z校,则有可能会滑档,而且即使被录取,我又将面临很多比在省内读大学要艰难很多的现实问题,这样我便要在经历过高考这个高坎之后又要迅速进入一场艰难的持久战。考试结束后,我就一直在纠结到底该如何填报志愿。到底是保守选择,还是放手一搏。我很苦恼,因为不管怎么选,我都怕自己会后悔。
(wished)
叶薇急诊室
有很多人在做重大选择时都会像wished这样计较得失和后果。但事实上,很多因素是你控制不了的,老考虑得失,自己会特别累,弄不好就钻进死胡同了。叶薇建议同学们在做比较重大的决定时,首先要看你是不是想清楚了自己要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这个问题的确更难,但一旦想好了,任何重大决定,都比小决定更容易做。《暗时间》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会因为无法决定就推迟决定,然而实际上推迟做决定恰恰是最差的决定,在推迟决定期间,时间悄悄流逝,你却没有任何一条路上的积累,白白浪费了时间。”很多决定确实会影响你的一生,但这样的决定人的一生中平均也就七八次。很多时候都只是我们自己瞎担心罢了,但最坏的打算恰恰是犹豫不决,因为往往你的几个不同的决定是意味着将来不同的道路,但是不论你选择哪一条路,只要你努力了,每条路都是光明的。比如说林书豪,就算他不选择进NBA,他也可能会完成哈佛经济学的学业,成为一名成功的经济学家;如果贝索斯不创立亚马逊,继续做他的对冲基金,也许很多年后他也会能成为第二个索罗斯。
★你纠结,我吐槽
@凌布 越发认同人生没有“走错一步,满盘皆输”的戏剧性,把目标挂在前面就总会到达的。有的路需要走得快一点,有的路则需要走得慢一些。唯一阻碍你的不是如何选择,而是无论怎样选择是否都能“不忘初心”。
@塔图木 俗话说得好“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连和尚们都会被小伙伴们影响,又何况是凡人呢?当你想好今天中午想吃过桥米线时,你旁边的小伙伴们也许就开始发表观点了,“哎呀,那家的米线太不好吃了”“是啊是啊,还贵得很”“就是,还不如旁边的炒菜呢”当你听见这些讨论的时候,应该会有所动摇吧,如果不巧,你还是一位意志并不坚定的人,那就惨了,你一定会开始犹豫并且和他们一起陷入纠结的泥潭之中。
@屋里青古 选择困难是因为穷;精挑细选是因为穷;物美价廉是因为穷;性价比高是因为穷。有时候真的不是什么选择恐惧症,咱就是穷。一块钱除了用来搭公车,还可以用来买瓶水,买把青菜,买俩棒棒糖,一颗给你,一颗给我。
★TIPS
世界上每一件事情都是具有双面性的,没有完全正确与完全错误的选择,主要是看你怎么去看待,认知的方式不同,那么你对事情的看法也会不同。所以说面对选择时,并不需要考虑太多,如果两种或者多种选择之中的区别很大,谁好谁坏能一目了然,那你做选择时也不是很痛苦。既然是因为两种或者多种选择之间的区别不大,那么选择时你也不用太为难。
琐碎的小选择
这类选择一般都需要快速决定,例如你不可能在食堂窗口站15分钟却迟迟不说你要吃什么,即使打饭的大叔不撵你,后面的学长也会大发雷霆了。一般人的选择困难都是在两者或者三者之间,因此首先要在所有选择里确定TOP3,然后在TOP3中任意选一个。这是最快速的方法,因为前3个其实都差不多。
小选择之外的选择
One. 充分了解各个选项的相关信息,这是前提,为了确保做出“高性价比”的决定,不要让意见先于认知。
Two. 确定评判各选项标准的重要次序。这一步相当重要,是避免选择混乱的重要一步。当排名靠前的标准(如1号)和排名靠后的标准(如5号)指向的选项不一样时,一般都选择靠前标准指向的选项。
Three. 做重大决定时,一定要用笔写出来或者用电脑打出来, 千万不能在头脑里边一顿乱想,因为当大脑在积极思考某时,注意力的集中会夸大所思考的内容的重要性。结果就是当你想到A时,A就特别重要,想到B时,B就特别重要,所以一定要用纸笔写出来。当然不是所有的重大决定都有时间让我们这样详细比较。但是长期用这种方法锻炼之后,就会成为一套自然的选择机制。在重要时刻,也能快速做出决定。
Four. 如果你觉得前边步骤太麻烦,那么就像对待小选择一样,选出TOP3,或者TOP2,然后任选一个。 因为有时候难于选择就是因为选谁都差不多。关键是选择之后的执行,有时比选择本身更重要。一系列不差的选择叠加之后,执行得好,也会变成很好的选择。同时选择不太差的那一项也有利于减小心理压力。
Five. 如果还是选择困难,那么就直接不选,不选本身也是一种选择。有些情况,不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例如到底是买iPhone 还是买 Galaxy?其实可以直接不买,省钱,等它们降价之后,买俩。有时,不选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Six. 选择之前,要做好承担一切可预见的和不可预见的的后果的准备,这是克服选择困难的核心。
★Psychological Card
所谓选择恐惧症,就是当一个人需要对一件事做出选择的时候,会异常地犹豫不决。显而易见的是,有选择恐惧症的人通常具有不自信和逃避责任的心理,缺乏自立意识,害怕失败。通常,这类人在面对选择时会感觉异常艰难,无法正常做出自己满意的选择。有时候甚至会感到痛苦、惊慌失措,甚至产生极端的恐惧感。
★心链接
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陷入“选择僵局”,小到洗发水选去油型还是柔顺型,大到毕业决定考研还是找工作……不少人都在瞻前顾后,好不容易做出选择,到头来却后悔,导致下次选择时更纠结。更有甚者感觉脑袋里有不同的思想在打架,内心十分痛苦。国内的一项调查显示,83%的人有过这种现象,超过半数的人身边有害怕选择的人。关于“选择恐惧”的原因,50%的人认为是完美主义作怪,42%的人认为这类人易受影响,还有人认为其源于担心承担责任、心智不健全等。更有人笑称,“选择恐惧”就是因为穷,但实际上,追求完美、性格内向、缺乏独立意识的人即使有钱,也容易害怕选择。
为什么会“纠结”?
做出选择是一个心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取舍的过程。当最终的决定拍案时,那可能是经过潜意识中无数个对比之后,才得出的结果。做决定的过程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我们之所以难做决定,是因为某些对比的过程碰触了我们心中的某些准则或价值。接下来的问题就在于,我们需要把这些可选择的选项按照它们吸引我们的顺序做一个排列,同时还要考虑这些不可碰触的准则。有时候,即便排列出了首选,还要考虑如果目的不能达到是否还有候补,未选选项存在的优点。其实,现实中的很多选择仅仅是个人的喜好,比如选择某种食物,选择某件衣服之类。
简单的选择,为什么我们还是难以决定?
通过简单划分,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有两种人:一种人看到的世界是非黑即白的,是爱憎分明的,是选择明确的;而另一种人是过渡的灰色,没有界限,模棱两可。研究人员发现,一个人若经常出现纠结情绪,也就是所说灰色世界的人,碰到心理学家所谓的“矛盾情感”的机会较多,而那些观点明确的人出现这种矛盾的机率则比较少。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纠结有益,而某些情况则不然。虽然不能非此即彼地将人们划分为是否属于矛盾情感人群,但是总体而言,倾向于自我挣扎的人在其一生中各个不同领域做选择时都会举棋不定。
一般来说,黑白渐变即灰色思维是成熟的标识,可以使人们看到世界的本来面目。阿姆斯特丹大学研究矛盾情感问题处理方法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哈尔凡德认为,在不可能轻松得出答案的情况下,爱纠结的人比那些非黑即白思维的人更有可能拖延并避免做出决定。但如果当事人经过仔细考虑还是无法抉择,或许就应听从自己的本能反应行事。
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环境和性格原因。在特定情况下,强烈希望得出结论的人倾向于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而纠结的人则认为事态悬而不决才更舒服。不断纠结会拖延做决定的时间,而问题总会有需要面对的那一刻。当这一刻到来的时候,纠结轻的人只能草草做出一个选择,无比纠结的人则会产生严重的焦虑症状。其实,人不能总去做那些所谓具有实际作用、直接带来利益的事,不能总屈从于社会的价值系统,有时也要由着性子做一些似乎不那么有利于自己的傻事,这些偶然的发傻使你在生活的现实主义中保留着浪漫主义情感,正代表着你的个性色彩。
★Psychological Story
对自己要求过多——极度苛刻的完美主义者
都说天蝎座无论男女都是果断的行动派,可我偏偏就是一个有选择恐惧症的天蝎女。这看起来似乎是小事情,但发作起来真是让人郁闷。我常常因为出门要穿什么衣服,中午饭要吃什么饭,下雨天要不要出门而纠结……毫不夸张地说,我的生活很多事情都是在纠结中度过的,这样毫无意义地浪费时间让周围人都为我抓狂。就拿上周发生的一件事情来说吧。那天是周日,我心情大好,便一个人去逛街。逛着逛着,就逛进了NIKE专卖店。于是,我就在同样款式但不同颜色的运动鞋中犯难了。选红色还是黄色,这是个问题。店员推荐黄色,说是今年的大热款。但我又不想跟别人撞鞋……选红色呢,又觉得好普通。我在店里穿着两个不同颜色的鞋子转了好几圈,还是决定不下来。纠结了40分钟,我终于决定选择黄色。突然又发现,黄色的鞋子在鞋面上有些瑕疵。我又让店员把所有黄色的鞋都拿出来,发现都有问题。接着……我开始了第二轮的纠结。我觉得要是店员的眼睛有镭射光线的话,我肯定已经千疮百孔了。当我最终选定鞋子并走出店门的时候,已经过了两个半小时。我竟然为了一双鞋子纠结了两个半小时!
(茜 茜)
叶薇急诊室
根据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茜茜是个苛刻的完美主义者。正是因为她的完美主义观念作祟,才导致她在做选择的时候把自己推入一个又一个两难境地。凡是有选择恐惧症的人,都是追求完美的人,而且是极度苛刻的人——他们要求自己必须做一个单选,而且这唯一的选择必须是最大限度理想化的选择。想要做出明智的选择,首要的就是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这一点往往是选择恐惧的人不擅长的。他们经常面对选择的时候感到这个也好,那个也不错,或者这个有这个的问题,那个也有那个的缺陷,总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但世界上哪有万无一失的完美选项呢?我们只要选择适合自己当前目标的选项即可。 不明确内心需求——蜜罐里长大的纠结君
可能是因为从小到大都是父母在帮我决定任何事,所以,我的人生好像很少自己拿主意。直到我考上这所封闭式的重点高中之后,我陷入了严重的选择恐惧症中。不论是什么情况下,只要有的选择,我就会觉得为难。我好像没有什么目的性,就连吃饭,哪怕只有两种,我也要纠结好一阵。生活中好多事情也是如此,如选衣服、选袜子、选卫生纸、选水杯,或者给电脑选张桌面背景,我都不知道要怎样决定。常常都只能发微信问朋友的意见。可是,朋友意见总是不统一。人一多,意见就变得更杂。这便使我更加做不了决定,所以好多事情至今我还没想明白到底要怎样。我一边怕不尽快选择机会会溜走,一边又担心选择了将来会后悔。所以就一直在比较比较再比较。有同学告诉我,实在不知道怎么选择的时候就抓阄或者扔硬币。我试过了,结果往往是我不会采纳扔出来的结果,总会多扔几次。
(穆 伟)
叶薇急诊室
像穆伟一样从小在蜜罐中长大的新一代人,心智不成熟,从来没为自己做过主,遇到重大的人生抉择时自然也无法做出自己的选择,也不敢跟父母和朋友诉说,于是就在网络世界发帖求助,渴望从中获取秘笈。习惯了听从,很多人便开始畏惧独自做选择,这种对于选择的烦恼让很多人不知所措。这也是当今很多“选择求助”式的网络论坛火爆的原因。这其实也是不能确定自己内心最重要的需求,无法获得心理平衡。在选择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的需要,在了解了自己的需要后,要为自己的选择提供一个可参照的标准,订立最重要的优先级,订立几条牢不可破的安全底线,一般不会错得太离谱。比如按1、2、3等排个序,选择前确定自己最看重的东西,以及自己可以接受的底线。若选项触到底线则直接Pass,在底线以上的选择,按优先级排序,选择优先级分数最高的选项。原则是这个原则,但对选择有恐惧的人来讲,光有原则不够,还得练习。即使选错了也没关系,不断地试错,也是认识自己需要的过程。独立做决策,就像摸着石头过河,谁都有点惴惴不安,做多了就不会常常出错了。
害怕承担后果——畏首畏尾的Loser
就在两天前,我刚过完了我的成人礼,同时,我还是个刚参加完高考的毕业生。我明白,这将意味着我应该自己去面对我人生里不同的选择了。我的父母都是本省A校的教授,而A校在我们省乃至全国高校中都是排名靠前的。从小,父母都比较尊重我自己的选择,因此在填报志愿这件事上,他们也希望能遵从我的意愿。可是面对我人生中第一个大抉择,我反而开始畏首畏尾,不知该如何选择。如果选择A校,我便有足够的把握可以入校,并且毕业后找工作也是比较轻松一些。而事实上,我从小就很向往北京的Z校,但如果我选择Z校,则有可能会滑档,而且即使被录取,我又将面临很多比在省内读大学要艰难很多的现实问题,这样我便要在经历过高考这个高坎之后又要迅速进入一场艰难的持久战。考试结束后,我就一直在纠结到底该如何填报志愿。到底是保守选择,还是放手一搏。我很苦恼,因为不管怎么选,我都怕自己会后悔。
(wished)
叶薇急诊室
有很多人在做重大选择时都会像wished这样计较得失和后果。但事实上,很多因素是你控制不了的,老考虑得失,自己会特别累,弄不好就钻进死胡同了。叶薇建议同学们在做比较重大的决定时,首先要看你是不是想清楚了自己要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这个问题的确更难,但一旦想好了,任何重大决定,都比小决定更容易做。《暗时间》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会因为无法决定就推迟决定,然而实际上推迟做决定恰恰是最差的决定,在推迟决定期间,时间悄悄流逝,你却没有任何一条路上的积累,白白浪费了时间。”很多决定确实会影响你的一生,但这样的决定人的一生中平均也就七八次。很多时候都只是我们自己瞎担心罢了,但最坏的打算恰恰是犹豫不决,因为往往你的几个不同的决定是意味着将来不同的道路,但是不论你选择哪一条路,只要你努力了,每条路都是光明的。比如说林书豪,就算他不选择进NBA,他也可能会完成哈佛经济学的学业,成为一名成功的经济学家;如果贝索斯不创立亚马逊,继续做他的对冲基金,也许很多年后他也会能成为第二个索罗斯。
★你纠结,我吐槽
@凌布 越发认同人生没有“走错一步,满盘皆输”的戏剧性,把目标挂在前面就总会到达的。有的路需要走得快一点,有的路则需要走得慢一些。唯一阻碍你的不是如何选择,而是无论怎样选择是否都能“不忘初心”。
@塔图木 俗话说得好“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连和尚们都会被小伙伴们影响,又何况是凡人呢?当你想好今天中午想吃过桥米线时,你旁边的小伙伴们也许就开始发表观点了,“哎呀,那家的米线太不好吃了”“是啊是啊,还贵得很”“就是,还不如旁边的炒菜呢”当你听见这些讨论的时候,应该会有所动摇吧,如果不巧,你还是一位意志并不坚定的人,那就惨了,你一定会开始犹豫并且和他们一起陷入纠结的泥潭之中。
@屋里青古 选择困难是因为穷;精挑细选是因为穷;物美价廉是因为穷;性价比高是因为穷。有时候真的不是什么选择恐惧症,咱就是穷。一块钱除了用来搭公车,还可以用来买瓶水,买把青菜,买俩棒棒糖,一颗给你,一颗给我。
★TIPS
世界上每一件事情都是具有双面性的,没有完全正确与完全错误的选择,主要是看你怎么去看待,认知的方式不同,那么你对事情的看法也会不同。所以说面对选择时,并不需要考虑太多,如果两种或者多种选择之中的区别很大,谁好谁坏能一目了然,那你做选择时也不是很痛苦。既然是因为两种或者多种选择之间的区别不大,那么选择时你也不用太为难。
琐碎的小选择
这类选择一般都需要快速决定,例如你不可能在食堂窗口站15分钟却迟迟不说你要吃什么,即使打饭的大叔不撵你,后面的学长也会大发雷霆了。一般人的选择困难都是在两者或者三者之间,因此首先要在所有选择里确定TOP3,然后在TOP3中任意选一个。这是最快速的方法,因为前3个其实都差不多。
小选择之外的选择
One. 充分了解各个选项的相关信息,这是前提,为了确保做出“高性价比”的决定,不要让意见先于认知。
Two. 确定评判各选项标准的重要次序。这一步相当重要,是避免选择混乱的重要一步。当排名靠前的标准(如1号)和排名靠后的标准(如5号)指向的选项不一样时,一般都选择靠前标准指向的选项。
Three. 做重大决定时,一定要用笔写出来或者用电脑打出来, 千万不能在头脑里边一顿乱想,因为当大脑在积极思考某时,注意力的集中会夸大所思考的内容的重要性。结果就是当你想到A时,A就特别重要,想到B时,B就特别重要,所以一定要用纸笔写出来。当然不是所有的重大决定都有时间让我们这样详细比较。但是长期用这种方法锻炼之后,就会成为一套自然的选择机制。在重要时刻,也能快速做出决定。
Four. 如果你觉得前边步骤太麻烦,那么就像对待小选择一样,选出TOP3,或者TOP2,然后任选一个。 因为有时候难于选择就是因为选谁都差不多。关键是选择之后的执行,有时比选择本身更重要。一系列不差的选择叠加之后,执行得好,也会变成很好的选择。同时选择不太差的那一项也有利于减小心理压力。
Five. 如果还是选择困难,那么就直接不选,不选本身也是一种选择。有些情况,不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例如到底是买iPhone 还是买 Galaxy?其实可以直接不买,省钱,等它们降价之后,买俩。有时,不选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Six. 选择之前,要做好承担一切可预见的和不可预见的的后果的准备,这是克服选择困难的核心。